“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這一說法源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舞者因袖子長而舞姿翩翩,商人因資金雄厚而生意興隆的情景。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于那些憑借口才和智慧贏得尊重與地位的人,戰(zhàn)國時期的范雎與蔡澤便是這樣的人。
范雎,魏國人,初時在魏國中大夫須賈手下任職,后因遭受重創(chuàng),幾乎喪命。逃到秦國后,他化名為張祿,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深得秦昭王賞識,被拜為客卿,后來更是成為相國,被封為應侯。
蔡澤,燕國人,他曾游歷趙、韓、魏等國,卻未能得到重用,最后來到秦國,面見秦昭王,同樣獲得了賞識,從客卿一路升至相國。
范雎與蔡澤二人都擁有出色的口才,因此他們都曾得到秦昭王的信任與重用。在戰(zhàn)國那個辯士輩出的時代,為何他們能夠相繼獲得秦昭王的青睞,成為相國呢?《史記》記載:“韓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信哉是言也!”范雎與蔡澤就像舞者擁有更美的舞衣、商人擁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憑借比別人更出色的口才與智慧,為自己贏得了顯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