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舊地圖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論述古舊地圖的重要價值內涵,分析當前古舊地圖整理與出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未來如何進一步整理出版古舊地圖,以期更好地保護與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關鍵詞:古舊地圖 古籍 歷史文獻 歷史文化遺產
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對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并明確提出要“加強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要深入挖掘古籍時代價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播”,為今后怎樣把握我國古籍工作,推進古籍事業(yè)新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古舊地圖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1],將其整理出版,對研究歷史、地理、考古、文化、藝術和科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保護利用這些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關鍵舉措,同時也為更廣泛地傳播歷史知識、促進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途徑。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學術研究的深入,古舊地圖的整理與出版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古舊地圖的價值內涵
古舊地圖作為歷史文化的獨特載體,蘊含著多維度、深層次的價值內涵,它為人類認識過去、理解現在與展望未來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視角與依據。
(一)歷史信息的豐富儲存庫
古舊地圖作為歷史文化的獨特載體,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地理風貌、政治格局、社會生活以及人類認知世界的進程,它反映了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及相應表達方式的變遷,是文字之外對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另一種載體。[2]古舊地圖直觀呈現歷史上疆域范圍、聚落分布、山川形勝、行政區(qū)劃、海陸交通等狀況。通過研究古舊地圖,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當時社會的地理觀念、測繪技術、文化背景和科學技術,為歷史研究提供珍貴的資料。[3]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改道、海岸線變化、城市興衰等自然與人為因素導致的地理景觀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演變,也揭示了人類社會活動對其的深刻影響。此外,古舊地圖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縮影。如古代絲綢之路地圖記錄了東西方貿易的繁榮,而近代的殖民地圖則揭示了帝國主義的擴張。這些地圖為研究古代政治格局的形成與更迭、經濟貿易的往來與發(fā)展、文化交流的傳播與融合提供了重要原始資料與實證線索,使后人得以深入探究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與規(guī)律,是尤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二)文化藝術的精美展示臺
古舊地圖的繪制風格融合了當時的繪畫藝術、書法藝術以及雕刻印刷藝術等多種藝術元素,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其精美的線條、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色彩運用以及典雅的文字標注,無不彰顯著特定時代的審美意趣與文化特色。中國古代地圖中蘊含著深厚的國畫韻味,歐洲古地圖上體現著古典繪畫風格。地圖上的書法字體展現出了獨特書寫藝術魅力和雕刻印刷工藝中的獨特質感與紋理,這些特征使得古舊地圖不僅僅是實用的地理信息載體,更是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它們蘊含著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氣質,是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為研究藝術史、文化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獨特的視角。
(三)社會認知的直觀反映鏡
古舊地圖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水平與思維方式。在早期,由于人類認知的局限,地圖往往存在諸多謬誤之處,如古希臘地圖中對未知世界的神話式想象與描繪。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探索活動的深入,地圖逐漸變得精確又詳細,這一過程反映了人類對自然世界、社會環(huán)境以及自身地位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拓展。古舊地圖為研究人類思想史、科學技術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深刻的啟示。
(四)民族情感與文化認同的堅實紐帶
對于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古舊地圖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與強烈的文化認同。那些描繪本土山川河流、城市鄉(xiāng)村的古舊地圖,是一部部無聲的史書,訴說著民族的起源、發(fā)展與輝煌。通過研究和欣賞古舊地圖,人們能夠更為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古舊地圖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民族、本土與世界的堅實文化紐帶。
二、古舊地圖整理出版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日益重視對古舊地圖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不僅國內館藏單位將館藏地圖陸續(xù)整理出版,而且不少學者遠赴海外,尤其是到美國、英國、法國等地收集整理古舊地圖,陸續(xù)出版了一批地圖目錄和地圖匯編,形成了不少較有分量的學術成果。
目前出版的古舊地圖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古舊地圖館藏機構整理出版。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編《皇輿遐覽: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彩繪地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李孝聰編《歐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圖敘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和《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敘錄》(文物出版社,2004年)、天津圖書館編《水道尋往:天津圖書館藏清代輿圖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華林甫編《英國國家檔案館庋藏近代中文輿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中華輿圖志編制及數字展示項目組《中華輿圖志》(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孫靖國編《輿圖指要: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國古地圖敘錄》(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年)、陳熙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中國古舊地圖提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等。
其二為根據專題或行政區(qū)域出版的古舊地圖集。如王自強主編的《中國古地圖輯錄》系列(已出福建、江西、湖北、浙江、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輯錄,星球地圖出版社),曹婉茹主編的《中國古代地圖集》(文物出版社,1995年),古道編委會編制的《清代地圖集匯編》(西安地圖出版社,2005年),李永先主編的《成都古舊地圖集》(成都地圖出版社,2023年),鐘翀主編的《溫州古舊地圖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謝湜、陳嘉順、歐陽琳浩等主編的《汕頭近代城市地圖集》(科學出版社,2020年),李孝聰、饒權主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山川名勝輿圖集成》(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張萍主編的《西北城市變遷古舊地圖集粹》(西安地圖出版社,2021年),陸發(fā)春主編的《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中國地圖出版社,2021年),侯楊方主編的《清朝地圖集(同治至宣統(tǒng)卷)》(星球地圖出版社,2019年),臺州市民政局、浙江省測繪大隊編制的《臺州古舊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年),白鴻葉、張立朝編著的《北京三山五園古舊地圖集》(北京出版社,2024年),陶伯龍主編的《珍品揚州老地圖考釋》(廣陵書社,2018年)等。圖集匯編系統(tǒng)性較強,研究者使用方便,但出版難度較大。
近年來,對古舊地圖的整理與出版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熱點。李孝聰、成一農對國家圖書館藏中文地圖的整理和研究,對外國所繪近代中國城市地圖的收集整理等。還有復旦大學史地所、中國地圖出版社等機構先后成立“古地圖數據平臺”“古地圖數據庫”等,運用數字化手段,對古舊地圖內涵進行更為深刻的挖掘,不斷推進古舊地圖的整理出版。
三、古地圖整理出版存在的問題
盡管當前我國古舊地圖收集整理工作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阻礙古地圖的整理出版。
第一,國內輿圖收藏機構有待開放。我國古舊地圖存世數量甚多,被國內外公司機構典藏。目前國外收藏機構如哈佛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圖書館、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館藏中國古地圖有相當部分已整理出版,其授權程序較為簡單。相對于國外館藏機構而言,我國各地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收藏的古舊地圖最為完整。但由于檔案館與圖書館、博物館分屬不同部門,主管部門之間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不夠,故而以國內所藏古地圖為代表的古籍資料,目前相當一部分未整理編目,難以研究利用。許多國內各收藏古地圖的機構對查閱者限制甚多,甚至將所藏古地圖視若家珍,束之高閣,不允許研究者查閱,嚴重阻礙了古舊地圖的整理出版。
第二,古地圖出版難度甚大。地圖涉及敏感,內容審稿周期長。古舊地圖出版和發(fā)行之前需要送交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審定。但由于目前對古舊地圖出版尚無專門的規(guī)范,大多只能將《地圖管理條例》作為審查規(guī)范,導致許多古舊地圖難以出版。現代地圖理應遵循出版規(guī)范,但古舊地圖多制作于百余年前,以今人標準要求古人,不甚合理,故制定專門的古地圖出版規(guī)范勢在必行。
第三,古地圖社會普及率較低。盡管近年來相關機構收集整理一批古舊地圖,并將其出版,但古舊地圖仍然較少被大眾所知,這主要是由于古地圖出版物數量較少、定價高。如某省測繪局花費巨資與大學、科研機構聯合整理出版該省古舊地圖,僅印制百余套,定價高達3000余元,絕大部分贈送內部人士,未公開發(fā)行,甚至連作者也僅贈送一套,對社會影響甚微。除此之外,古舊地圖仍然屬于較為冷門的學問,不被大眾所了解,許多地理學者對古舊地圖知之甚少,不了解其所蘊含的豐富信息,未能將古舊地圖與現代地圖相結合,從歷史維度考察地理的歷史變遷。
第四,古地圖數字化程度較低。目前國內相關機構雖已經設立“古舊地圖資料數字平臺”,建立數據庫,或者如中國地圖出版社利用其所收藏古地圖,設立“古舊地圖出版平臺”,但主要供內部人員使用,未向社會大眾開放,而且所收藏的主要為機構館收藏地圖,收錄數量有限,未能與其他館藏機構聯合,或與其他機構聯合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從數字化程度來看,有的數據庫出版平臺仍然停留在檢索階段,將古舊地圖數字化情況較少。
第五,古舊地圖整理出版工作仍有待開展。近年來,古舊地圖的收集與整理工作頗有進展,相關著作層出不窮,但古舊地圖仍然有待進一步整理與出版。如就區(qū)域而言,目前僅上海、北京、浙江、四川、江蘇、陜西、廣東等省市對古舊地圖系統(tǒng)整理出版,不到全國省級行政區(qū)的三分之一。且相當多的圖書館、檔案館未將其所收藏古舊地圖建立專門目錄索引,目前尚未有全國性的古舊地圖目錄索引供使用。
四、如何進一步整理出版古舊地圖
古舊地圖的整理出版是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的關鍵所在,是保護利用中華文化遺產的應有之義。應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加大力度整理出版古舊地圖,運用數字化手段,推動古舊地圖的傳承與普及。
第一,對古舊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數智時代人文學科研究迫切需要利用大數據、GIS、三維虛擬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智能技術對古舊地圖信息進行收集和數字化處理。通過對古舊地圖數字出版,可以讓現代人更好地理解古舊地圖的信息和價值,并且可以利用現代技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古舊地圖轉化為電子地圖,方便進行地理信息查詢和分析。同時,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讓古地圖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為公眾提供更加直觀和有趣的體驗。除此之外,出版社還可以打造中國古舊地圖數智出版平臺,為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夯實研究基礎。
第二,更為廣泛地整理出版古舊地圖。對國內外館藏古地圖應進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一方面根據行政區(qū)劃,對古舊地圖作進一步整理出版,尤其是未開展古舊地圖的省級行政區(qū)劃進一步整理出版。另一方面對古舊地圖按經濟、軍事、名勝等專題進行進一步收集與整理出版。編制全國古舊地圖總目,并建立古舊地圖網站,允許公眾下載高清古舊地圖,以促進古地圖的轉化利用和普及傳播,讓更多館藏的寶貴文化遺產在當代“活起來”。
第三,精心設計內容與裝幀形式。中國古地圖受到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常以形象畫法繪制,具有了山水畫的風格,是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它們不僅展示了地理信息,還體現了當時的繪畫風格和審美觀念。中國古地圖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亦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將古舊地圖整理出版,精心設計和制作封面、內頁、裝訂等細節(jié),使其版式美觀大方,配圖恰當,印刷精美,特色鮮明,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和視覺享受,使古舊地圖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收藏珍品。從而能夠進一步擴大古舊地圖的普及,傳承古舊地圖文化。
第四,注重古舊地圖出版的社會服務。古舊地圖具有較高的價值,對今日的河道治理、國土安全、海疆治理、城市建筑等方面頗有裨益,提升大眾對古舊地圖的認識,助推經濟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申遺工作探索,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社會交叉融合特點和規(guī)律都具有突出意義。在出版古舊地圖刊物時,應針對其所具有的功能,為推動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五,促進古舊地圖的社會普及。古舊地圖仍然較少被大眾所知,這主要是由于古舊地圖普及率甚低,應對舊古地圖出版物制定合理的價格,加大推廣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體化向社會大眾傳播古舊地圖文化。如可發(fā)行電子書、在線閱讀,向社會大眾推介,以此降低發(fā)行成本,使更多社會普及古舊地圖。
五、結語
古舊地圖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整理出版工作意義非凡。通過系統(tǒng)整理,從資料的廣泛收集、細致甄別,到科學分類與精心修復,將散落在世界各地、隱匿于歲月塵埃中的古舊地圖有序整合,最大程度地還原其歷史面貌、挖掘內在價值,并公開出版。這一過程不僅為學術研究構建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保護這些脆弱文化瑰寶的關鍵舉措,使它們免受時間侵蝕與人為破壞,確保其承載的歷史信息與文化脈絡得以完整傳承。
將古舊地圖從專業(yè)的學術領域和收藏機構以出版的形式延伸至更廣闊的社會大眾視野。無論是以精美的紙質圖集呈現,還是借助數字化平臺傳播,都將極大地促進歷史文化的廣泛傳播。盡管當前古舊地圖整理出版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但隨著數智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跨學科合作的深入推進以及全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未來古舊地圖的整理與出版工作將迎來更為蓬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卜慶華.加強古舊地圖整理,傳承中華地圖文化[J].出版參考,2022(11):51-53.
[2]成一農.社會變遷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地圖繪制轉型研究[J].安徽史學,2021(4):5-10.
[3]張萍,徐桂彬.古舊地圖數字化與中國歷史研究[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23(4):71-78.
(作者單位系福建師范大學《亞熱帶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