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楊絳,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出身書香門第,生性聰穎,考上東吳大學后,又考上了清華大學外文系研究生。與錢鍾書結婚后,中斷學業(yè)到英國牛津求學,由于錢鍾書是牛津大學的正規(guī)生,所以楊絳只能偶爾旁聽,大部分時間是去圖書館自學。錢鍾書缺少生活能力,基本上都由楊絳照顧,被錢鍾書稱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楊絳生性沉穩(wěn),歷經(jīng)時代沉浮動蕩,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保持人格風度,成其自然,潛心一志。
楊絳的文學創(chuàng)作頗豐。1942年冬,完成了第一部劇作《稱心如意》,此后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弄真成假》《游戲人間》《風絮》等劇作。20世紀80年代后進入創(chuàng)作高峰期,發(fā)表了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干校六記》等作品。2003年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nèi)外。
楊絳精通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其翻譯代表作《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是最好的譯本之一。
作品簡介
《我們仨》是楊絳創(chuàng)作的長篇自述體散文集,分為正文三部分和附錄。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和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則采用了回憶錄的寫法,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以來,到1998年錢鍾書逝世之間的故事。
藝術特色
主題思想:彰顯了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包括對摯愛親情的抒發(fā)、家國情懷的流露以及對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凸顯,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深深思念和對人生的感悟,提醒讀者要珍惜身邊人。
寫作特色:書中有英語、法語的原文及譯文,還有順口溜等,增添了生活氣息。作者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兩部分虛寫,以“夢”的形式敘寫了女兒和丈夫最后的歲月,通過情景交融法,營造出了夢境的邈遠迷離,把豐富且復雜的情感寓于景中,通過意象進行比喻、象征、暗示,盡顯古典文化的韻味。第二部分以夢開始,虛構了客棧、小船和古棧道,對應了現(xiàn)實中的家、醫(yī)院和兩地間的路途。煙霧迷蒙,楊柳成行,雜樹叢生,野草蔓長的場景描寫暗示著通向死亡的荒涼、迷離,是對作者內(nèi)心的外射和物化。第三部分實寫,楊絳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歷程皆歷歷在目。那些實實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動有趣的細節(jié),都給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精段閱讀
苦中作樂
我們淪陷上海,最艱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變之后,抗日勝利之前。鍾書除了在教會大學教課,又增添了兩名拜門學生,但我們的生活還是愈來愈艱苦。只說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日本人分配給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篩去雜質(zhì),還是麩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粞,中間還雜有白的、黃的、黑的沙子。黑沙子還容易挑出來,黃白沙子,雜在粞里,只能用鑷子挑揀。聽到沿街有賣米的,不論多貴,也得趕緊買。當時上海流行的歌:
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
多少的聲音都從它起,
前門叫賣菜,
后門叫賣米。
隨就接上一句叫賣聲:“大米要嗎?”大米不嫌多。因為吃粞不能過活。
但大米不能生吃,而煤廠總推沒貨。好不容易有煤球了,要求送三百斤,卻只肯送二百斤。我們的竹篾子煤筐里也只能盛二百斤。有時煤球里摻和的泥太多,燒不著;有時煤球里摻和的煤灰多,太松,一著就過。如有賣木柴的,賣鋼炭的,都不能錯過。有一次煤廠送了三百斤煤末子,我視為至寶。煤末子是純煤,比煤球占地少,摻上煤灰,可以自制相當四五百斤煤球的煤餅子。煤爐得搪得腰身細細的,省煤。燒木柴得自制“行灶”,還得把粗大的木柴劈細,敲斷。燒炭另有炭爐。煤油和煤油爐也是必備的東西。各種燃料對付著用。我在小學代課,我寫劇本,都是為了柴和米。
鍾書的二弟、三弟已先后離開上海,鍾書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還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脩,他顯然最沒出息。
有一個夏天,有人送來一擔西瓜。我們認為決不是送我們的,讓堂弟們都搬上三樓。一會兒鍾書的學生打來電話,問西瓜送到?jīng)]有。堂弟們忙又把西瓜搬下來。圓圓大為驚奇。這么大的瓜!又這么多!從前家里買西瓜,每買必兩擔三擔。這種日子,圓圓沒有見過。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樓上,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地對爸爸說:“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我們大笑??蓱z的鍾書,居然還有女兒為他自豪。
圓圓的腸胃可以吃西瓜,還有許多別的東西我也讓她吃了。鍾書愛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東西,總說:“Baby no eat?!彼凉u漸聽懂了,總留心看媽媽的臉色。一次爸爸說了“Baby no eat”,她看著媽媽的臉,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語:“Baby yes eat!”她那時約六歲。
(節(jié)選自《我們仨》,題目為編者加,有刪改)
賞讀
選文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淪陷上海時一家人苦中作樂的情形。首先交代了時局艱難和家庭生活的困苦,然后詳述了米柴的不易。面粉和大米都是劣質(zhì)的,不能吃,只能從沿街叫賣的小販那兒買,不管多貴都要買??此撇唤?jīng)意的交代,卻和前后文相呼應。前文寫錢鍾書在教會大學上課還帶了兩名學生,后文寫“我”在小學代課兼寫劇本,縱然如此,家中生活還是拮據(jù),以至于女兒見到整擔西瓜后大為驚奇。平實的敘述中,生活的艱難如在眼前。
然而,憂傷困苦總是與快樂幸福相伴。家庭的其樂融融可以驅(qū)散時代的陰云密布。
這里,楊絳先生主要敘述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女兒為爸爸的學生送許多西瓜給爸爸而感到自豪。這件事寫得抑揚有致,先寫錢鍾書和兩個弟弟相比來看“沒出息”,這是抑。接著寫有人送一擔西瓜來,卻以為是送給樓上的堂弟們的,然后轉(zhuǎn)寫錢鍾書的學生打電話來問西瓜送到?jīng)]。最后寫女兒圓圓對這些大西瓜大為驚奇,并為爸爸感到自豪。這是揚。特別是圓圓的語言,既有尋常孩童的天真,又有早慧兒童的聰明,給生活在艱難中的父母帶去了歡樂。第二件事是圓圓自造英語來對付爸爸。爸爸童心未泯,愛逗弄女兒;女兒善于察言觀色,急中生智,一家人其樂融融。
楊絳先生生活在動蕩的時代,不管舊時期的風雨飄搖,還是新時期的起起伏伏,她都寫得很節(jié)制,不怨不懣,沉靜自持。
【鄭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