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回來,我便前往老家的閣樓,在儲藏柜中翻找那把已塵封十年的長柄圓形扇子。
聽外婆說,這叫蒲葵扇。我印象中的蒲葵是一種棕櫚科的常綠喬木,葉大,柄長,具有韌性好、耐折等特點,多產于廣東、福建等地。在浙江的一個小山村里能見到它,就不得不說說我的外祖父了。
外祖父熱衷于發(fā)掘深山密林中的奇樹異草。在我七歲那年,他帶回一把蒲葵,做成了蒲葵扇。有扇的夏天當然有風,盛夏的星空下,在庭院里散步,每人手上握著一把蒲葵扇,時不時地搖幾下。小孩子是最幸福的,躺在涼席上,大人輕輕地搖著蒲扇,哼著歌謠,別提多愜意了。可要人人都有,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棕櫚多產于廣東、福建等地。幾個人出一趟遠門,帶回來的也是很少的蒲葵。因為材質有限,所以那時候只能幾家享受蒲葵扇,然而,外祖父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沒過幾年,就做出了另一種扇——麥稈扇。
王廷鼎在《杖扇新錄》中這樣寫道:”以麥稈編成扁帶,廣寸余,圈作規(guī)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面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繡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兩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細竹作一圈,密編麥稈,匯綜于柄,以采縷結出梔子花、古錢、卍字諸形,皆兒女通行燕扇也。”這里所說的“麥扇”就是麥稈扇,其中當屬浦江的麥稈扇最為出名。
很久以前,浦江縣民間就有用麥稈扇傳情達意的風俗,若哪家閨女訂婚,男方就必須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挑粽子到女方,女方則用編織精巧的麥稈扇作為禮物回敬給男方,少則二三十把,多則一百來把。當時有這樣的說法:扇子打得越精細,就越表明姑娘的手巧。
回溯往昔,祖輩們不斷地摸索營生之道,只為謀求一份安穩(wěn)的收入。正因這份來之不易的生計,幾位舅公才得以平穩(wěn)生活、安心向學。
有扇子相伴的歲月,宛如一顆堅韌的種子,于塵埃中悄然發(fā)芽,在我的心底絢爛開花,承載著一份溫暖與希望。
點評
習作以一把塵封十年的蒲葵扇作為線索,串聯(lián)起了“我”的童年記憶與家庭故事,充滿生活氣息,展現(xiàn)了小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tǒng)手藝的珍視。文中引用了王廷鼎的文章介紹麥稈扇,豐富了作文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扇子承載的歲月展現(xiàn)了親情的溫暖和小作者對往昔生活的懷念,語言樸實,讓我們感受到了扇子背后深厚的情感與文化底蘊。
【作者系浙江紹興市秋瑾中學初一(9)班學生,指導老師:王衛(wèi)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