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授業(yè)恩師須菩提是個頗為神秘的神仙。孫悟空只學(xué)會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變,就已經(jīng)在江湖上揚(yáng)名。照理說,須菩提的神通應(yīng)該更大。據(jù)須菩提自言,他“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孫悟空已是第十輩的小徒了,足見這一門派源遠(yuǎn)流長,根基深厚。那么,須菩提的來頭必定不小。奇怪的是,他的情況似乎不為外界所知,他是神佛世界的隱者。
須菩提在書中是驚鴻一瞥的存在,從難得的幾次出場中看得出他很有智慧。孫悟空陰差陽錯來到須菩提的斜月三星洞,拜他為師。須菩提分別說了術(shù)、流、靜、動四門道術(shù),用的好像是走江湖之流看人下菜的口吻。其實(shí),這是在考察孫悟空,觀其志向所在,以及其學(xué)道的意志是否堅(jiān)定。在孫悟空的連連拒絕之下,須菩提又佯怒暗示孫悟空三更時分來找他,這也是考察孫悟空的悟性。須菩提還善于因材施教,看到孫悟空練習(xí)騰云的姿勢后,特意度身定授筋斗云??傊浅O矚g孫悟空。
但是,須菩提一旦發(fā)現(xiàn)苗頭不對,立下決斷,毫不含糊。孫悟空在眾師兄弟面前賣弄剛剛學(xué)會的七十二般變化,驚動了須菩提。須菩提動怒,決然驅(qū)逐孫悟空。他說:“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p>
這的確是深諳世故之言。往深了說,賣弄猶如把石頭投入本來平靜的水面,破壞了人心的自然狀態(tài),刺激起欲望的層層波瀾,從而引發(fā)競爭和算計(jì),所以賣弄往往是惹禍的起點(diǎn)。收斂和藏拙是很有必要的。
孫悟空就是小聰明過多,做不到深藏不露。招個好徒弟,傳授所學(xué),光大師門,這是一般當(dāng)老師的心愿。但是,光大師門與牽累師門的邏輯是一致的。徒弟闖禍,師父出來收拾爛攤子,甚至牽連受罪的事很多。
萬壽山五莊觀一節(jié),孫悟空一怒之下發(fā)狠打倒人參果樹,想一走了之,隨后就被鎮(zhèn)元大仙拿?。绘?zhèn)元大仙要為他的寶貝樹出氣,首先要懲罰唐僧,因他教徒無方。這不是徒弟連累師父嗎?為徹底絕患,逐悟空出師門,勢在必行。須菩提告誡孫悟空從此不得提及與他的師徒因緣,正是要防患未然。看下山后的孫悟空一系列無法無天的行為,真要感嘆須菩提察人于微。
即使經(jīng)過五百年的重壓,孫悟空喜好賣弄的性子仍然沒有多大改變。在觀音院,孫悟空要向院主炫耀唐僧的寶貝錦襕袈裟,唐僧勸道:“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jīng)入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jì)。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yīng)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边@話幾乎和須菩提所說的一模一樣。同樣是求謹(jǐn)慎,唐僧出于畏禍,不敢惹事;須菩提洞悉人心,避免激觸。
須菩提似乎從根本上對人性就不那么信任。孫悟空被逐,說師恩未報(bào)不敢去,須菩提流露出一種濃厚的虛無感,“那里甚么恩義?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大概須菩提閱世良深,了解恩義靠不住,情感不實(shí)在,所以他雖然擁有廣大的神通,也沒有往神佛世界里湊。
可惜,這一點(diǎn)須菩提確實(shí)是錯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得罪了玉帝,他也沒有連累須菩提。取經(jīng)后,他上了正道,一路上困難重重,他求遍滿天神佛,卻再也沒有回到斜月三星洞,好像從記憶中徹底抹去了這段經(jīng)歷。孫悟空信守下山時須菩提的告誡,這倒不是因?yàn)楹ε马毱刑岬耐?,而是基于須菩提不那么放在心上的“恩義”。
孫悟空雖然散漫成性,其實(shí)很念情。有個旁證:唐僧身陷寶象國,豬八戒趕到花果山求救,激將法之下,孫悟空出山,途經(jīng)東洋大海,跳進(jìn)海中洗凈身子。八戒不解,孫悟空說:“你那里知道?我自從回來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干凈的,恐怕嫌我?!边@段文字讀來令人心酸。唐僧從五行山下解救他出來,確立了師徒情分,即使是唐僧因迂愚而一再誤解他,狠心念緊箍咒讓他痛得像個葫蘆,東倒西歪,也改變不了他發(fā)自心底的赤誠。很合理地推想:對親傳絕技的須菩提,孫悟空又怎么會輕易忘記呢?看來他的確牢記了須菩提的話,避免牽連到師父。遺忘有時候也是最真切、最深刻的懷念。
(冬日雪摘自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世道人心說〈西游〉》一書,張伯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