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晚,雨后的陜西富平春寒料峭,然而富平中華郡·劉少椿音樂廳里卻座無虛席,氣氛熱烈。由富平縣委宣傳部、文旅局聯(lián)合主辦,富平縣文化館、中華郡文化旅游景區(qū)承辦的“龍吟春曉·廣陵新聲”《劉少椿》油畫捐贈儀式暨廣陵琴派專場音樂會在此拉開帷幕。這場融合文化傳承、藝術創(chuàng)新與商業(yè)協(xié)作的盛事,不僅是對先賢劉少椿先生的深情致敬,更是以“文物歸鄉(xiāng)+藝術展演”的模式,探索了傳統(tǒng)文化在數(shù)字時代的破圈之路。
宋琴“龍吟”首歸故里
活動以劉少椿曾外孫女陶芊縈彈奏的一曲《憶故人》展開了音樂會的序章。13歲的陶芊縈目前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附中古琴專業(yè),而南京藝術學院正是劉少椿曾經(jīng)工作的地方。此刻,如果少椿先生在天之靈看到曾外孫女用“龍吟”演奏的這一幕,一定會感到萬分欣慰。細心的人會看到,站在舞臺一角的陶藝先生看著以外公劉少椿先生巨幅畫像為背景、自己的女兒端坐著彈奏《憶故人》的畫面,深情的旋律與背景中的人物融為一體,眼前的一幕令陶藝心潮起伏,思緒難平,不覺淚濕眼眶?;蛟S是音樂會策劃人有意為之,這種安排既是將家族傳承的厚重感融入跌宕的琴韻中,亦是中國古老的古琴文化在中華大地樂脈賡續(xù)、源遠流長的真實體現(xiàn)。
隨后,《劉少椿》油畫捐贈儀式舉行。藝術家丁奕愷歷時三年創(chuàng)作的畫作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劉少椿撫琴沉思的瞬間,背景融入《樵歌》琴譜與篆刻印章,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粹。畫家丁奕凱在致辭中表示:將這幅畫作陳列在先生紀念館,既是我個人藝術生涯的榮幸,更是對劉先生藝術精神的致敬?!凹o念館以古琴音樂會的形式賦予捐贈儀式獨特深意。琴聲與畫意相通,墨韻共弦音和鳴,這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詩書畫樂’渾然一體的美學追求。在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中,讓我們共同感受古琴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愿先生琴魂永駐此間,以弦音潤澤后世;愿畫意琴心相映,共守中華文脈長存!”
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劉少椿舊藏宋琴“龍吟”,成為音樂會演出的核心樂器。這張曾伴隨劉少椿數(shù)十載的傳世名琴,是首次回歸其出生地陜西富平。廣陵琴派年輕一代的琴人多為90后,他們依次出場,琴體無論經(jīng)歷了多少歲月的侵蝕,也難消弭上面鐫刻的少椿先生以及其他琴人溫暖的指痕以及深情的目光。年輕的琴人們手撫“龍吟”,仿佛瞬間與先賢血脈相連,他們用琴音追憶先輩,讓千年古琴的永恒韻律直抵人心。剛柔并濟的琴音在劉少椿音樂廳回響,在關中大地盤桓,與春分時節(jié)的天地交泰之氣相呼應,仿佛訴說著少年劉少椿從關中南下?lián)P州,將廣陵琴派血脈融入南北文化交融的傳奇歷程。
中國自古就有琴人雅集的傳統(tǒng),這場“廣陵新聲”音樂會可謂是100多年前兩大琴會雅集的延續(xù)。文化學者張華彬說:“100多年前,蘇州怡園琴會和上海晨風廬琴會,這兩大中國著名琴會中的開場曲,都是這張‘龍吟’琴演奏的。這張琴可追溯到東坡時代,琴人雅事在琴聲里傳頌了幾千年。今天‘龍吟’歸來之日,也是劉少椿的琴魂歸來之時?!?/p>
關中少年與廣陵琴魂的傳奇
劉少椿(1901~1971)生于陜西富平鹽商家庭,15歲南下?lián)P州習琴,師承廣陵琴派第九代傳人孫紹陶,南京藝術學院古琴導師。他精通古琴、書法、竹雕等多門技藝,其琴風融合南北之韻,右手剛健如關中漢子,左手吟猱細膩似江南煙雨,被譽為“現(xiàn)代廣陵琴派集大成者”。 1956年,查阜西帶領許健、王迪等組成古琴調查小組,走訪全國各地,對在世琴家、琴譜和存世的歷代名琴進行全面考察,在中國唱片社和各地電臺的支持下,錄制琴曲近兩千分鐘,其中包括劉少椿錄制《樵歌》《平沙落雁》等名曲,成為研究廣陵琴派的重要文獻。
音樂會特邀海南大學古琴文化學者張簡擔任主持人,串聯(lián)起整場演出。她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引導觀眾感受“綺麗細膩”的琴樂意境,現(xiàn)場沉浸于“古琴未老,靜候新知”的藝術氛圍。
古琴文化薪火相傳
據(jù)悉,自2024年劉少椿音樂廳落成以來,已舉辦了兩場規(guī)模很大的以古琴為主題的名家名曲音樂會,本次音樂會是第三場以年輕琴人為主的“廣陵心聲”古琴專場音樂會,這既是對古琴先賢的深情告慰,也是對古琴文化薪火相傳的生動詮釋。陶芊縈的《憶故人》、楊金金、武瑞鑫的《神人暢》,戈亦南的《流水》,單立的《梅花三弄》,江禾的《樵歌》,王藝璇的《欸乃》,喬月的《醉漁晚唱》,王炳麟的《山居吟》,嚴莉的《洞庭秋思》,蘇昕蕾的《長門怨》,熊冠楚的《廣陵散》,趙燁的《龍翔操》,邵蕓菲的《踏莎行 荊溪寫景》,一首首古老的琴曲,在年輕一代琴人手中煥發(fā)出無限生機,也充分證明了三千年古琴文化的血脈不曾斷流,并且會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薪火不熄,相傳萬載。本場音樂會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據(jù)統(tǒng)計,有數(shù)萬人觀看了直播,數(shù)字時代讓音樂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飛到了千家萬戶,飛到了熱愛古琴音樂的人們心頭。對于熱愛古琴音樂的人們來說,能欣賞到千年古琴——龍吟演奏的琴曲,這是一種罕見的美好機緣,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聽盛宴。
太古之音潤澤華夏
當年,從渭北高原走出的劉少椿踏著江南運河的波濤,將古琴的清音雅韻播撒在華夏九州。而今,這場“廣陵新聲”音樂會,完美詮釋了太古之音——古琴文化的永恒魅力。
2003年,古琴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之后,政府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古琴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通過設立傳承基地、開展學術研究、舉辦文化活動等方式促進其傳承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專業(yè)音樂學院和藝術院校開設了古琴專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演奏人才和教育工作者。同時,民間也有眾多的古琴培訓機構和私人教師,使得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古琴。在傳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一些古琴演奏家嘗試與其他音樂形式融合創(chuàng)新,為古琴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和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對古琴感興趣的人群逐漸擴大,不僅包括中老年人,也有許多年輕人開始接觸和喜愛古琴。古琴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追捧和學習。
今天,當年輕一代琴人的指尖再次觸響“龍吟”,山河故夢與未來希冀在春夜星空下交融,無論是渭北高原還是江南運河,千年古琴的龍吟之聲,必將如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潤澤華夏大地。
這正是:琴人齊聚中華郡,撫琴追思憶少椿。龍吟之聲越千年,廣陵自有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