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蟄伏已久的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十六、十七兩日已奪取南康、九江兩府,效率遠超過朱棣當年。按照計劃,寧王下一步就是順流而下取得南京以號令天下。收到寧王起兵消息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比較緊張的,一面準備親征(燕王造反、漢王造反的結果差異就在親征與否),一面下詔,公布朝廷承諾賞格“有糾聚義兵擒殺逆賊者”,可“量功之大小拜侯、伯及升授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等官,世世承襲”。這就是“揭榜掛帥”——誰行給誰爵位。
結果沒想到,寧王在南昌待了半個月,沒有什么大的行動。更沒想到,寧王的軍隊在安慶就被堵住了。最沒想到的是,七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寧王的軍隊與王陽明打了三天就兵敗了,二十七日寧王已經(jīng)被活捉,押送回南昌。七月三十日,王陽明正式向朝廷報捷。而親征的朱厚照剛走到涿州,就收到了王陽明的捷報。
相信這期間朱厚照的心態(tài)應該是坐了過山車。朱厚照發(fā)現(xiàn)寧王的實力并不強時,本想借機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時,南征的將軍們,如安邊伯許泰、平虜伯江彬、左都督劉翚、提督軍務的太監(jiān)張忠和張永,都希望通過這次軍功換取爵位。可如今,這個爵位要歸王陽明了。雖然大家都不太滿意這個結果,但“黃榜封侯拜伯之令”明確拿朝廷的信用背書過,皇帝不能輕易違背。因此,只能拖延處理,畢竟皇帝親征的計劃泡湯了,南巡總可以進行,爵位的事情可以等南巡結束后再說,這在邏輯上還算說得過去。
與王陽明交往較密的嘉靖朝禮部尚書霍韜就直言,皇帝和南征諸將不喜歡王陽明,就是當朝的大學士楊廷和、尚書喬宇也嫉妒王陽明之功,不但不替他說話,反而把同王陽明平叛的幾個副手給貶謫了。
結果沒想到的是,朱厚照在正德十五年(1520)北歸路過淮安清江浦的時候,劃船不慎翻落到水里,隨后身體情況就變差了,等年底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jīng)變得很虛弱;更沒想到的是,來年(1521)三月份,正德皇帝就去世了。
可以說,王陽明的叛亂平得很有戲劇性,兌現(xiàn)爵位的過程更有戲劇性。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在北京登基,年號“嘉靖”,主持朝廷工作的楊廷和追論兩年前的江西功勞,才加蔭王陽明的兒子王正憲為錦衣衛(wèi)副千戶。十一月,朝廷正式給平定江西叛亂的有功之臣敘功,封王陽明為“新建伯,奉天翊衛(wèi)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還兼南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機務,歲支祿米一千石,三代并妻一體追封,給與誥卷,子孫世世承襲”。但朝廷沒怎么給輔助王陽明平叛的人敘大功。為此,王陽明面對自己“獨崇爵,而此同事諸人者乃或賞或否,或不行其賞而并削其績”的情況,多次辭爵,并為一起奮斗的同伴爭取表彰。然而,他的努力最終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一結果也在社會上“炸了鍋”,許多中下級官員和士大夫?qū)Τ⒌倪@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盡管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但考慮到他在江西平叛中的重要貢獻以及他的學術影響力,人們普遍認為他應該得到更重要的實職。而南京兵部尚書雖然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權力,但在中央決策層面的影響力有限。
1519年的時候王陽明是南贛巡撫,到二品大員的路還很長,三年后的1521年底就已經(jīng)是新建伯,且是朝中唯一的文臣勛貴,品秩進入超品序列??梢哉f在當時的京城官場(尤其是大臣序列)“忌者蜂起”。
中下級官員覺得委屈了王陽明,高級官員又嫉妒王陽明。圍繞如何使用他的爭論只會愈演愈烈。
嘉靖元年(1522)二月,王陽明父親病故,王陽明回到浙江守孝,爭論暫時告一段落。等守孝結束后,關于安排什么職務的爭論就又開始了。嘉靖四年(1525)七月,應天巡撫吳廷文向朝廷推薦王陽明可以暫時掌管南京都督府,但兵部給拒絕了,理由是:“文臣不適合掌都督府,等有空缺再說?!奔尉肝迥辏?526)十月,王陽明還在賦閑,禮部尚書席書上奏表示:“王陽明守孝結束一年多了,還沒有職務安排,得盡快?!庇谑羌尉富实叟鷾释蹶柮骰爻仓皇窍茸鳛閮涔賳T。等到兵部尚書之位空缺出來的時候,又有人推薦王陽明,奏疏批辦到吏部,吏部尚書桂萼卻向朝廷另外推薦了王時中,并獲得嘉靖首肯。此時不用王陽明,大約是嘉靖帝的意思。
嘉靖六年(1527),兩廣山民變亂紛起,并有蔓延趨勢,朝廷急需派遣得力能臣解決危機。張璁、桂萼在政務上多有矛盾,但在人選上卻取得共識——王陽明。兩人均通過各自渠道向皇帝薦舉了王陽明。五月,朝廷正式命王陽明以伯爵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及江西、湖廣軍務,度量事勢,隨宜撫剿??梢?,嘉靖帝和朝廷重臣一致認可王陽明的能力。
王陽明在兩廣很快穩(wěn)住了形勢。這時關于對他的任用又開始了爭論。嘉靖帝為此問內(nèi)閣首輔楊一清的意見。楊一清回答得比較實在,認為王陽明學問、文才是一流的,只是有點標新立異;關于最近啟用的兩廣總制,非常符合大家期望,但沒完全達到預期;認為等危機解決后,可以任兵部尚書,則“威望足以服人,謀略可以濟險,陛下可以無三邊之慮矣”。
在當時的朝臣中,很多人對于王陽明學派的學生們過分推崇王陽明的行為感到不滿。王陽明的學生們認為,正是王陽明堅守學問初心,才能做到不計成敗利鈍,敢于有所作為?!俺蓴±g”出自諸葛亮的《后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芍蹶柮鞯膶W生們都把他比作當世諸葛亮。對于根基尚不穩(wěn)固、剛剛處理完楊廷和之后的嘉靖皇帝來說,是否要在中樞重要崗位引入這樣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是要持謹慎態(tài)度的。
王陽明的追隨者對他的推崇不斷引起一些高層人士的不滿,這也促使嘉靖皇帝明確擺出自己的立場。加之,王陽明對“大禮議”事件根本沒有明確表態(tài),這大概也是嘉靖帝對他不太滿意的原因之一。
嘉靖七年(1528)御史胡明善上奏:“新建伯王守仁性與道合,思若有神,撫綏廣寇,兵不血刃……蓋天所授以佐中興,幸早召守仁入與一清同心輔政?!奔尉附o了批示:這不是你該考慮的事,“任用大臣朝廷自有處置”。
隨后御史馬津上奏,認為王陽明“功高人忌,毀譽失實,請召至廟堂以慰民望”,嘉靖帝批示王陽明目前承擔了很重要的工作,他脫不開身,并斥馬津“妄奏瀆擾”。
到這年七月,嘉靖帝在王陽明的捷報奏疏上親批:“這捷音近于夸詐,有失信義,恩威倒置,恐傷大體。但各洞傜賊習亂日久,亦不可泯王守仁,姑寫敕獎勵?!迸脙?nèi)閣都沒法做了,表示“誠不能窺測圣意”。
這年十月,王陽明上奏回家養(yǎng)病,嘉靖帝沒有管。不久,王陽明在江西南安病死。轉(zhuǎn)年(1529)二月,嘉靖皇帝明確“所封伯爵本當追奪,但系先朝信令,姑與終身,其歿后恤典俱不準給”,取消了王陽明的爵位世襲。
晚年的王陽明在仕途上應該是不快樂的,就像西晉世家、重臣羊祜一樣,最后說出:“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八九?!?/p>
(摘自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