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愛因斯坦就已在權(quán)威刊物《物理學紀事》上發(fā)表論文,但畢業(yè)時照樣卑微和無助。他給一位著名科學家去信求職,信卻如石沉大海。他又寄去往返明信片,預先貼好郵票,假如信寄丟了,請教授只要在明信片背面寫好意見投入郵筒就行,但還是杳無音信。僅僅10年后,愛因斯坦就已聲名鵲起,如日中天。一次會議上,這位老教授跑到他跟前說:“那張明信片我還留著呢,我這個老頭子真糊涂,現(xiàn)在該由我來給你當助手了?!逼鋵?,老教授做錯了什么呢?伯樂自古就少有,哪個時代年輕人的人生之路不是伴隨著懷才不遇的焦慮呢?
或許,最感絕望的應該是愛因斯坦。他創(chuàng)立相對論后又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原創(chuàng)性論文,卻仍然在專利局做小職員,申請大學博士后的工作被拒絕,想做中學教員也未果,一些官僚習氣阻礙了他。登門求教者驚愕地發(fā)現(xiàn),這位“20世紀的哥白尼”正趴在地上生爐子,桌上是一本攤開的書,滿屋子都是嗆人的煤煙和嬰兒的尿布味兒。對此,愛因斯坦只是淡淡地說:“我必須忍受?!?/p>
如愛因斯坦在書信中所示,他很早就意識到“追逐名利的殘酷性”。大學老師曾問他為什么不選賺錢的醫(yī)學、法學專業(yè),而學物理。但人生來都有一點好奇的種子,需要用心血去培育,愛因斯坦從小就篤信宇宙萬物是和諧美妙的,認為現(xiàn)有物理學定律未能揭示其內(nèi)在統(tǒng)一性,所以他16歲時便有了相對論的思想萌芽。不過一般人容易迷失在人生的煎熬和誘惑中,愛因斯坦卻愿意為科學探索付出代價,所以他對生活的瑣碎無感,依然活得有滋有味。
你在乎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宿命。1919年日全食期間,人們通過觀測星光的曲度,驗證了空間是彎曲的、時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因此引起世界性轟動,街頭巷尾的人都知道“尺縮效應”。有打油詩調(diào)侃道:“杰克小伙劍術(shù)精,出劍迅捷如流星。不料空間一收縮,長劍變成小鐵釘?!边€有漫畫上偵探舉著大手電筒,光線拐了兩個大彎射到竊賊身上。愛因斯坦從此名滿天下,卻從來沒有名人的架子,他純樸、謙遜、沉思的神情深入人心,成為人類智慧與良心同在的化身。這與愛因斯坦內(nèi)心的信仰有關(guān):“我同所有活著的人是融為一體的。”作為宇宙中渺小的粒子,他認為個人生命是存在而非生存,所以應該充滿“個人之外的東西”。
但再燦爛的人生也會歸于平靜。愛因斯坦晚景凄涼,因為量子力學異軍突起,他一生鉆研的統(tǒng)一場論屢屢受挫,事實上,圈內(nèi)人已“沒有多少人關(guān)注他,更沒有人跟隨他”??蓯垡蛩固巩斈晔呛蔚葌髌娴娜宋锇。∷?6歲獨步天下,成名論文僅9000字,其中甚至沒有引證任何文獻,就推翻了經(jīng)典物理學的絕對時空觀,而這正是革命與改良的區(qū)別。相形之下,老年愛因斯坦的“過氣”與落寞著實令人感慨,如果說英雄末路,他可謂身處深谷。
但盛名之后的失落,并沒有讓愛因斯坦驚慌或沮喪,他不把這看成個人的災難,更不會利用權(quán)威的光環(huán)硬撐場面。他安詳而堅定,篤信叔本華的箴言:“人能夠做他想要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睈垡蛩固鬼敹嘤幸环N臨近黃昏般的“平靜的憂傷”,這是“思想的悲劇”而非個人的悲劇。他去世前坦承微觀量子力學對統(tǒng)一場論的可怕否定,卻仍說:“不管怎樣,我們總可以用萊辛的話聊以自慰,‘對真理的追求比安安穩(wěn)穩(wěn)地占有它更可貴’?!?/p>
今天,量子力學給重新認識世界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但也似乎固化了學術(shù)方向,幾十年來罕見重大突破。已經(jīng)有人質(zhì)疑:如果居于主流的理論假說令年輕科學家因生存壓力而群起逐之,失去獨立研究與服從科學主流之間的平衡,就有可能延誤人類活躍而多樣化的思想探索。這又讓人想起愛因斯坦的告誡:“哪兒的木頭薄就在哪兒打鉆,小心是要付出代價的?!?/p>
(摘自《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