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是實現中國與共建國家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議題和學界關注的熱點。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各國農產品貿易面板數據,引入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在模型回歸結果的基礎上對貿易潛力進行測算。結果顯示: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在型和貿易拓展型國家有36個。據此,本文認為中國應根據貿易潛力來調整農產品貿易戰(zhàn)略布局,為推動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署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加強與沿線國家間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產品出口貿易增長提供動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引力模型;潛力分析;貿易協(xié)定
中圖分類號:F323.7;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3(b)--04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與“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該倡議的不斷推進為深化中國對外開放帶來了新機遇。該倡議推進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合作與互聯(lián)互通,帶動了貿易增長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它還深化了區(qū)域合作,推動了文化、科技等多領域交流,實現互利共贏。在農產品貿易領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與沿線周邊國家開展了密切合作,大力發(fā)揮各國的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不斷健全農業(yè)多雙邊合作機制,不斷拓寬合作領域。目前,我國已與80多個國家進行了農漁業(yè)合作文件的全面簽署,農業(yè)投資合作項目總量已突破650個。盡管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但農產品貿易規(guī)模較低,貿易潛力有待挖掘,同時我國在農產品貿易中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因此,本文分析沿線各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對貿易潛力進行常態(tài)化和科學化的評估,對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yè)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綜述
貿易引力模型是基于兩國經濟規(guī)模和地理距離等因素預測雙邊貿易流量的經濟學理論,將其運用于分析國際貿易影響因素時,可量化評估經濟體量、距離、政策及文化等多元變量的作用,為識別貿易潛力與制定合作策略提供實證依據。
在引力模型中,一般選取GDP、人口、距離等變量。余永慶等(2022)研究了我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經濟距離因素,認為縮小與沿線國家經濟距離可以降低農產品貿易成本;曹芳芳等(2022)研究了貿易制度對中國出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效率的影響,認為應重視出口目標國的貿易制度和社會經濟制度,可以提高農產品出口沿線國家的貿易效率;李金鍇等(2020)使用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方法,研究經濟規(guī)模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變量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認為經濟規(guī)模、人口規(guī)模等因素,能夠促進我國對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而地理距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李銘晨等(2022)研究了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認為貿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越能促進中國對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王如玉等(2021)研究了制度距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提升,需要加強政策溝通、加快推進自貿區(qū)談判,進一步提升貿易效率。
隨著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模型,部分學者將各國的制度影響、宗教文化影響、是否有相同語言的影響、是否具有有利的貿易政策等因素加入貿易引力模型進行拓展。如今,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拓展研究呈現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學者們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理論構建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例如,國內學者從交易成本效應、空間外溢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三個角度,針對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木質林產品貿易進行分析。還有學者將基礎設施、物流水平、政府與規(guī)制環(huán)境、金融與電子商務等因素加入基礎的貿易引力模型中,針對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機電貿易進行分析,分析貿易潛力并指出未來的貿易發(fā)展空間。還有學者對貿易引力模型中的距離變量進行了重新構建,采用包括經濟距離、制度距離和文化距離的多維距離指標體系進行模型檢驗,使模型中的距離成本因素更加貼合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顯著提升了模型對現實貿易數據的解釋力。
在貿易潛力方面,Nilsson和Egger最先使用行回歸估計得到擬合值作為貿易潛力比值,揭示了兩國貿易中未被充分利用的貿易機會,為雙方實施針對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如降低非關稅壁壘或調整貿易協(xié)定。該方法在一段時期內成為測算貿易潛力的主流方法。杜曉燕等(2021)運用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實證研究影響中國對RCEP國家開展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因素及出口貿易潛力。結果表明,RCEP國家中有14個伙伴國屬于貿易潛力型或貿易開拓型,中國和這些國家未來開展農產品貿易的潛力較大。趙雨霖等(2008)使用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潛力進行分析,得出東盟中的多數國家屬于貿易潛在性,認為東盟多數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發(fā)展?jié)摿薮?。王鳳婷等(2019)基于2000—2015年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數據,使用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來測算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潛力,認為未來農產品出口潛力大,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 研究設計
2.1 模型構建
引力模型來源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而貿易引力模型是一種分析國際貿易流量的方法,具有解釋能力強、模型使用靈活簡便的顯著特點。后續(xù)也有學者把更多的解釋變量加入公式中,以期對貿易引力模型和國家間的貿易關系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本文在貿易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引入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口數量、兩國是否接壤、是否簽署自貿協(xié)定等作為解釋變量,構建了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來測算我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潛力:
lnTijt=β0+β1lnGDPitGDPjt+β2lnDISij+β3lnPOPitPOPjt+β4lnAGRit+β5lnAGRjt+β6BORij+β7FTA+μijt(1)
2.2 變量定義
lnTijt=β0+β1lnGDPijt+β2lnDISij+β3lnPOPijt+β4lnAGRit+β5lnAGRjt+β6BORij+β7FTA+μijt(2)
式(2)中:i表示中國; j表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t表示時期;β表示待估計的相關系數;Tijt表示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在t時期的農產品貿易額。將模型中的變量進行簡化表達,用GDPijt代表GDPit和GDPjt的乘積;用POPijt代表POPit和POPjt的乘積,得到最終模型。
2.3 數據來源
由于個別國家政權不穩(wěn)定、常年戰(zhàn)亂或數據更新不及時等原因,數據缺失較為嚴重。因此,本文在研究時對部分國家予以剔除,以沿線57個國家作為分析對象,未包含的國家是黑山、羅馬尼亞、東帝汶、塞爾維亞、土庫曼斯坦、也門、巴勒斯坦、希臘和塞浦路斯。研究樣本的時間跨度為2011—2023年(共計13年),樣本觀測總量為741個;使用Stata17.0進行模型構建和實證分析;聯(lián)合國貿易數據庫和CEPII是數據的主要來源,此處地理距離選用人口加權地理距離;各國的農業(yè)增加值等相關數據都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系統(tǒng);自貿協(xié)定簽署數據來源于WTO網站,作為虛擬變量,在簽訂的情況下取數值1,反之取數值0;兩國是否接壤數據來源于CEPII,同樣作為虛擬變量,若為接壤則取1,反之取0。
3 實證結果
本文采用逐步回歸法對模型進行分析,即先對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距離、人口三個核心變量進行回歸,得到模型1;然后再逐步引入中國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沿線國家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這兩個變量進行回歸,得到模型2;最后再加入是否接壤、是否簽署自貿協(xié)定這兩個虛擬變量進行回歸,得到模型3。具體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最初采用的貿易引力模型設定了三個核心解釋變量,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GDP、兩國間的距離及人口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在加入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變量后,核心解釋變量顯著水平仍在1%的水平上顯著,中國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顯著水平也為1%;將虛擬變量引入后,兩國間距離的顯著水平降為5%,中國農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顯著水平仍為1%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yè)增加值的顯著水平由1%下降到10%,引入的虛擬變量是否接壤顯著水平為10%,是否加入自貿協(xié)定顯著水平為5%。同時,模型3各變量的系數方向與前文預期方向基本一致,符合經濟學原理。從模型整體顯著水平,并結合R方均在0.7以上,模型3在0.75以上來看:模型3,即拓展后的貿易引力模型,契合度較好,解釋能力較強且各解釋變量顯著水平較高。因此,可得到本文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的具體表達式:
lnTijt=-21.73+0.367lnGDPijt-0.965lnDISij+0.715lnPOPijt+0.300lnAGRit-0.193lnAGRjt-0.466BOR+0.885FTA+μijt(3)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GDP值的乘積變量為正值,表明我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額與雙方的經濟總量之間存在正向關聯(lián)。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GDP的乘積每增加1%,農產品貿易額增加的比重為0.367%。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口總數的乘積變量為正值。說明每一個個體對農產品的需求總量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勢,人口不斷增加,必然會導致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攀升,人口規(guī)模較大的國家進口能力將增大。其中,人口的乘積每增加1%,農產品貿易額增加的比重為0.715%。
中國農產品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據的比重,回歸系數表現為正值,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據的比重,回歸系數表現為負值。通過對回歸系數的分析可得知:中國農產品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每增加1%,農產品貿易額增加0.300%;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每增加1%,農產品貿易額降低0.193%。中國農產品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有助于出口,而沿線國家農產品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更多地依賴自產,從而減少貿易機會。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是否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假設我國和對應的國家之間進行了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簽訂,則農產品貿易額增加0.885%。簽訂了貿易協(xié)定有利于充分挖掘各國的農產品貿易潛力。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理距離系數為負,與預期結果高度一致。距離越遠,運輸成本越大,且由于農產品保鮮時間較短,距離對其影響更加敏感?;貧w系數表明,兩國間距離每增加1%,農產品貿易額將減少0.965%,是所有回歸系數中絕對值最大的變量。
4 出口貿易潛力測算分析與政策建議
從當前的研究方法上來看,對貿易潛力的測算普遍通過貿易引力模型估算貿易額理論值,再用實際的貿易額除以理論值,最終所獲得的比例數值即是貿易潛力系數。不同國家的農產品生產貿易條件各不相同,絕對量的差異也相當明顯,因此采用比值的方法對貿易潛力進行計算和評估更為準確。
本文對2023年的貿易潛力比值的數據進行分析,將這57個國家所處的不同區(qū)域進行了潛力劃分,如表3所示,其所表現出的區(qū)域結構特征十分明顯。南亞地區(qū)及西亞、中東地區(qū)的國家是具有代表性的貿易潛力型國家。而成熟型區(qū)域則集中在中亞地區(qū)、中東歐地區(qū)的大部分國家;貿易拓展型國家整體數量較少,分散分布在各個地區(qū)。
從每個區(qū)域中不同貿易潛力國家的分布來看,東南亞地區(qū)得益于優(yōu)越的自然氣候,成熟的農業(yè)技術和地理距離較近,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發(fā)達,大部分國家是貿易潛力大于0.8的拓展型或成熟型國家;南亞國家貿易潛在型國家占比較高,且這部分國家農業(yè)規(guī)模較大,是未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的重點和核心地區(qū);西亞中東地區(qū)和中東歐地區(qū),仍然有半數國家是貿易潛在型或貿易拓展型國家,通過農業(yè)技術的援助、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實行更加開放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未來其農產品貿易額增長潛力巨大。
在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印度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潛力比較高。它們經濟規(guī)模較大、農業(yè)發(fā)達且距離我國較近,運輸方便,具有廣闊的農產品貿易發(fā)展前景。印度尼西亞被歸于貿易潛在型國家的范疇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交易總額中,始終占據前十名的位置,盡管比值仍然在0.7左右徘徊,但是通過加大開放程度,實行各項貿易便利化政策,減少運輸成本等舉措,農產品貿易額仍有可持續(xù)增長的潛力。
從不同區(qū)域來看,對于貿易潛在型國家,應積極開發(fā)貿易潛在型國家的比較優(yōu)勢,增加和南亞、西亞、中東和中東歐地區(qū)的農產品貿易是我國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的方向;對于貿易拓展型和貿易成熟型國家,如中東歐地區(qū)、東南亞地區(qū),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各國比較優(yōu)勢,找到各國的要素稟賦,增加農產品貿易的種類。針對不同區(qū)域不同貿易類型,實行不同的農產品貿易戰(zhàn)略,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余永慶,楊小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距離對我國農產品貿易成本的影響[J].商業(yè)經濟研究,2022(18):143-146.
曹芳芳,張靜,李先德.貿易制度安排對中國農產品出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效率的影響: 基于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4):67-78.
李金鍇,楊宗輝,韓晨雪, 等.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農產品出口研究: 基于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20,41(8):135-144.
李銘晨. 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多樣化的影響[D].南昌: 江西財經大學,2023.
王如玉,肖海峰.制度距離與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 基于“一帶一路”共建亞洲國家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21,26(1):176-184.
YAMARIK S, GHOSH 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Gravity Model[J].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5(1):83-126.
楊勇,梁辰,胡淵.文化距離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yè)經營績效影響研究: 基于制造業(yè)上市公司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8(6):27-40.
張志明,周彥霞,熊豪,等.地理距離如何影響全球價值鏈合作:理論模型與國際經驗[J].經濟評論,2021(3):75-88.
吳天博,張濱.“一帶一路”建設視域下的中國木質林產品貿易: 基于比較優(yōu)勢與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6):123-134.
龐博.基于引力模型的長三角城市群電影經濟格局研究[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2021(4):38-41+88.
丘慶達,羅雁懷,周良君,等.福建省九地市體育產業(yè)關聯(lián)的空間結構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和社會網絡分析的實證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1(5):58-66.
陸夢秋,李恩康,陸玉麒,等.距離成本重構與貿易引力模型的比較檢驗[J].經濟地理,2021(7):40-49.
杜曉燕.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的實證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8):50-59+254-255.
趙雨霖,林光華.中國與東盟10國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的分析: 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69-77.
王鳳婷,田園,程寶棟.中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9(2):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