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整體口腔健康意識的逐步提升,以及我國優(yōu)生優(yōu)育政策的深入推行,人們對孕期和哺乳期口腔疾病的關注度也隨之升高。然而,由于孕期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孕婦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口腔衛(wèi)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等因素,相關的口腔問題仍然較為常見。孕期和哺乳期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妊娠性齦炎、齲病、智齒冠周炎、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頜面部間隙感染和外傷等口腔急癥。
鑒于孕期和哺乳期治療時機和治療手段受到限制,再加上患者及家屬對口腔治療存在恐懼和顧慮,此時口腔問題的處理頗具難度,在相關用藥方面也需格外謹慎。作為口腔科醫(yī)生,我想和各位準媽媽、寶媽們詳細探討一下口腔疾病的用藥問題。
一、孕期和哺乳期安全用藥
孕期和哺乳期使用藥物的確存在一定風險,但如果孕婦所患疾病對其自身健康,以及胎兒或乳兒的生長發(fā)育構成威脅或已產(chǎn)生不良影響,那么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在醫(yī)生的嚴密監(jiān)測下合理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或輔助治療。總之,孕期和哺乳期并非完全不能用藥,但是要注意:任何藥物都不能擅自使用,一定要嚴格遵循醫(yī)囑。若必須用藥,應選擇對胎兒或乳兒基本無不良反應或危害較小的藥物,參考藥品說明書,按照最低有效劑量、最短有效療程使用。一旦出現(xiàn)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如果可以局部用藥,就盡量避免全身用藥。若同時使用兩種及以上藥物,要留意藥物相互作用,防止發(fā)生不良反應。
那么,如何判斷藥物對胎兒、乳兒的安全性呢?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兩個藥物分類等級。
1.FDA妊娠期用藥安全性分級
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制定標準,按照妊娠安全性將藥物分為 A、B、C、D、X五類。
● A類:妊娠期患者可正常使用。
● B類:有明確指征時慎用。
● C類:確有應用指征時,充分權衡利弊后決定是否選用。
● D類:避免應用,但若確有應用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存在的風險時,可在嚴密觀察下慎用。
● X類:禁用。
由此可見,A類和B類藥物在孕期使用相對安全。
2.Hale分級
哺乳期藥物安全性分級系統(tǒng)通常分為5級。
● L1:最安全。
● L2:安全。
● L3:中等安全。
● L4:可能危險。
● L5:危險。
正常情況下,L1和L2等級的藥物可安全使用,一般無需停止哺乳。寶媽們應盡量選擇這兩個等級的藥物,避免使用哺乳期不安全的藥物。最好在母乳喂養(yǎng)后即刻服藥,或者在寶寶長時間睡眠前服藥,這樣能最大程度減少嬰兒的藥物暴露。一般認為,經(jīng)過5~6個半衰期后,藥物就能從體內(nèi)完全清除。所以,如果必須使用高風險藥物,應考慮暫停哺乳,待相當于藥物代謝5~6個半衰期的時間后,再恢復哺乳。
二、抗菌藥物
如果在孕期或哺乳期發(fā)生牙源性感染,或頜面部軟組織感染,不得不使用抗菌藥物時,也不必過分焦慮。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是治療口腔感染最常用的抗菌藥物,在FDA妊娠安全性分級中多屬B類,在Hale哺乳期安全性分級中多屬L1、L2級,對胎兒及母親均無明顯不良影響,在乳汁中的含量也較低,因此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相對安全。不過,少數(shù)人會對青霉素類藥物過敏,可能出現(xiàn)皮疹、藥物熱、哮喘、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等癥狀。所以,使用前應進行皮試,皮試陰性或確定無過敏史后才可使用。
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可作為對青霉素類過敏的患者的替代藥物,用于治療鏈球菌敏感株所致的頜面部感染及蜂窩織炎,我們平時常用的阿奇霉素就屬于此類(B、L2)。需要注意的是,口腔科常用于治療牙周感染的硝基咪唑類(甲硝唑、替硝唑和奧硝唑等)和四環(huán)素類(四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等)藥物,孕媽媽們最好避免使用。甲硝唑(B、L2)對嚙齒類動物有致癌作用,不建議在妊娠早期使用;其屬于孕期慎用藥,應以局部用藥為主,比如牙周袋內(nèi)上藥。而且甲硝唑在乳汁中的濃度與血漿濃度相近,哺乳期應盡量避免使用。四環(huán)素(D、L4)對胎兒有致畸作用,可導致胎兒牙齒變色、發(fā)育不良,還會抑制胎兒骨骼生長,孕晚期使用還可能致使母親肝、腎功能受損,所以孕婦不宜服用。此外,四環(huán)素可從乳汁分泌,乳汁中濃度較高,哺乳期的媽媽們使用時應暫停哺乳。
三、鎮(zhèn)痛藥物
孕期突發(fā)牙痛又不方便就醫(yī)時,能不能吃家庭小藥箱里常備的止疼藥呢?目前,口腔科常用的止疼藥包括對乙酰氨基酚和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對乙酰氨基酚在FDA妊娠藥物分級中屬于B類,其鎮(zhèn)痛作用持久、緩和,不會產(chǎn)生耐藥性,也不會導致藥物依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是安全性較高且有效的解熱鎮(zhèn)痛藥,可用于緩解輕至中度的疼痛,如牙痛、關節(jié)痛、神經(jīng)痛、偏頭痛、痛經(jīng)等。雖然中文說明書大多標明孕婦慎用或不推薦使用,但研究表明,對乙酰氨基酚是孕期相對最安全的解熱鎮(zhèn)痛藥,妊娠期可以口服使用。
布洛芬是臨床廣泛應用于解熱鎮(zhèn)痛的非甾體抗炎藥。根據(jù)FDA妊娠藥物分級,前30周用藥為C類,30周之后為D類,其中文說明書標明孕婦禁用。布洛芬在孕20周后使用,可能引發(fā)胎兒腎臟問題;在妊娠晚期使用,可能導致胎兒動脈導管閉合,引發(fā)胎兒肺動脈高壓;臨近分娩使用,還可能造成難產(chǎn)及產(chǎn)程延長。因此,孕30周后應避免使用。若確有必要在孕20~30周期間使用,應將使用劑量控制在最低,使用時間控制在最短。
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Hale分級均屬于L1級。目前的研究表明,哺乳期使用這兩種藥物都是安全的,但應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此外,為了讓藥物更快地從體內(nèi)清除,寶媽們應盡量避免使用緩釋膠囊。
四、局部麻醉藥
目前,口腔科診療操作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藥主要有阿替卡因和利多卡因,這兩者均為酰胺類局部麻醉劑,麻醉效果良好,不良反應較少,且多數(shù)與劑量相關。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是我國廣泛使用的一種口腔專用局麻藥,這種藥物含有阿替卡因和腎上腺素。雖然動物研究未發(fā)現(xiàn)阿替卡因有任何致畸作用,但它的FDA妊娠藥物分級屬于C類,而且腎上腺素注射入靜脈會減少子宮血液流量。因此,對于口腔疾病,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僅在必要時才可用于孕婦。
利多卡因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局部麻醉藥,F(xiàn)DA妊娠藥物分級屬于B類,目前尚無口腔專用劑型,常用的是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相較阿替卡因,利多卡因對孕婦更為安全。
那么,尚處于哺乳期的媽媽們看牙時可以打麻藥嗎?在正規(guī)操作的前提下,常規(guī)劑量注射的局麻藥被吸收進入血管的量很少,極微量分泌于乳汁,麻醉結束后,可以繼續(xù)哺乳,對嬰幼兒幾乎沒有影響。大多數(shù)酰胺類局麻藥的清除半衰期為2~3小時,如果寶媽們對此非常在意,也可以在12個小時后再哺乳。
總而言之,是藥三分毒。我們應盡量在備孕期間做好預防工作,及時、盡早處理口腔問題,維護口腔健康,避免孕期和哺乳期用藥。如果不得不使用相關藥物,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所有孕媽媽和哺乳期的寶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