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談琉璃廠,而是專門聊聊我回家時的路線。這本是一條沒有設計的胡同穿行,沒承想,它卻是一條頗有文化含量的“文旅路線”。路線是這樣的:從琉璃廠西街西口,左轉走南柳巷,走不到100米會看見“林海音故居”(原晉江會館)——魏染胡同的邵飄萍辦的“京報館”——到菜市口經過“譚嗣同就義處”——再往南經過北半截胡同的 “譚嗣同故居”(原瀏陽會館)——再往西南就到了南半截胡同的魯迅曾客居的“紹興會館”了。我把我的回家路線跟琉璃廠“漫齋”的主人高紅悅講了,她說:“李老師你走的是‘魯迅下班回家’的路線。”
我一查魯迅日記,大致如此。魯迅1912年到北京后,從教育部下班回家,時間富余的話,他一定是要逛一下琉璃廠的。當年的教育部在西單,魯迅下班通常會從西單南大街出發(fā),向南或步行或乘坐騾車,經宣武門外大街,到達位于南半截胡同的紹興會館。這段路程大約3里地,步行大概也就半個多小時,而他有時是故意要繞道一下琉璃廠的。
我所走的回家路線,魯迅一定是走過的,因為就那幾條胡同。
從琉璃廠西街的西口,左轉向南是南柳巷,走不到100米,有一間大門朝西的院落,門牌是“南柳巷40號”,就是100多年前的晉江會館,也就是“林海音故居”。晉江會館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由泉州人、水師提督萬正色捐宅。會館是一座一進四合院,北房五間,南房、東西廂房各三間。林海音一家住在40號的北房。2009年7月,故居被西城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建筑的主體結構保存完整,但裝修改動較大,不過院內的三棵老槐樹依然存在,這些槐樹見證了林海音在這里的生活。
林海音是臺灣省人,1923年5歲時隨父母遷居北京,先后在多個地方居住,其中在晉江會館居住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到1948年,達17年之久。在這兒,林海音開始了一個北京小姑娘的生活,她開始穿打了皮頭兒的布鞋,開始喝豆汁兒,開始吃涮羊肉,也開始上師大附小一年級。清早,扎緊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黃辮子,斜背著書包,沐浴著晨曦去上學,是多么地快樂、興奮和溫暖……也開始了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外邊的世界。
參觀完林海音故居后,往南走穿過西草場東口就進入魏染胡同,30號、32號是著名報人邵飄萍創(chuàng)辦《京報》的辦公地舊址?!熬﹫箴^”是一座二層小樓,位置居于魏染胡同中段,臨街立面用西洋式磚壁裝飾。小樓后面是兩進四合院,一進正房和廂房均為三間,二進正房五間,廂房各一間,布局緊湊。二層有三間辦公室,分別是邵飄萍的社長辦公室、《京報》編輯部和總經理吳定九的辦公室。“京報館”始建于民國九年(1920年),至今100多年了。2018年,完成騰退工作,2021年6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同年的3月27日,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F(xiàn)在成為紅色報業(yè)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參觀完“京報館”,從魏染胡同南口出來,就是騾馬市大街,右拐往西就是菜市口了。菜市口,顧名思義,這里是進行蔬菜交易的場所,但它的出名,卻是因為這里曾經是清朝的刑場,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義處”就在這里。我們小的時候,菜市口是丁字路口,直到1999年才打通的。那么哪一段算是“菜市口”呢?據(jù)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資料:在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西口地方,東自鐵門南口外起,西至丞相胡同(注:后更名菜市口胡同)北口外止,就是菜市口。簡言之,宣外大街南口至鐵門胡同,這一段就是菜市口。
從菜市口十字路口南行,是拓寬了的菜市口南大街,原來的北半截胡同大部分沒有了,還有一點“殘余”,就是露出來的瀏陽會館所在地——“譚嗣同故居”。譚嗣同出生在宣南爛漫胡同,因為是湖南瀏陽人,所以后來就搬到北半截胡同瀏陽會館去住。瀏陽會館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坐西朝東,由前后3個相連的院子組成,戊戌變法期間譚嗣同住在前院5間正房的北邊套間里,自題“莽蒼蒼齋”和“懷舊雨軒”。戊戌政變失敗后,譚嗣同本來是有足夠時間離開的,且京城勇士大刀王五要保著他脫險,但是譚嗣同搖搖頭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睅滋旌蟮?月25日,步軍統(tǒng)領衙門將譚嗣同逮捕。最終以俠士勇敢之風,慷慨赴死,成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有血性的志士。
南半截胡同與北半截胡同并不是筆直對著的,而是像個“拐棒”,要朝西南方向走一小段。我們要去的紹興會館,就位于南半截胡同7號。紹興會館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浙江籍著名學者章學誠創(chuàng)建,原名“山陰會稽兩邑會館”,簡稱“山會邑館”。宣統(tǒng)年間,山陰、會稽兩縣合為紹興縣,會館遂改名紹興會館。紹興會館在南半截胡同的偏北段,大門向東開,門上方懸掛著一塊魏龍常題寫的“紹興會館”匾額。會館雖門面不大,但其中規(guī)模不小,大小房屋有84間。會館前廳稱仰蕺堂,供奉著紹興人引以為自豪的先賢牌位;后廳稱晞賢閣,供奉著文昌魁星。它的名聲大噪與魯迅分不開。
魯迅初進紹興會館時居住在藤花館西房。藤花館是因院內有座藤蘿架而得名。半年后魯迅“移入院中南向小舍”。后來因院中鄰居經常半夜喧嘩,吵得人不能安眠,遂于1916年5月6日“以避喧移入補樹書屋住”。這補樹書屋在會館南邊的兩個院子的里進。一進大門的過廳,右手的門里就是第一進的一個大院子。北京房屋在城外的與城內構造大不相同,城里都是“四合房”,城外卻是南方式的,一個院子普通只是上下兩排,“從南邊過道進去,是為第二進的院子”。補樹書屋便是在這二進院的西頭。
魯迅自1912年5月6日住進紹興會館,一直居住到1919年11月21日與周作人一家一同遷入八道灣新居,在這里居住了7年半的時間。這是魯迅自從離開紹興老家到逝世為止,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地方。在這里,魯迅寫下了《狂人日記》《孔乙己》等著名小說,以及多篇重要雜文和譯作。魯迅在紹興會館的生活十分儉樸。會館中不供應伙食,先生白天到教育部上班,中午就在教育部附近的飯鋪吃包飯,晚飯有時托會館長班的兒子代辦,有時就與幾個朋友到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去吃。
說到廣和居,再饒舌兩句,它曾經是老北京的“八大居”之一,它相當于魯迅先生的“食堂”。據(jù)《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先生不僅曾“夜飲于廣和居”,而且僅一年內便至此20多次。上世紀30年代,廣和居遷址西長安街改名廣和飯莊,其幾種名菜移至西四同和居,北半截兒舊址則成了京劇名家金少山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