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內(nèi)城的胡同在北京展示了最輝煌的一頁,街巷寬大,胡同橫平豎直,無比壯觀。內(nèi)城與外城胡同的最大區(qū)別,是一批官府、皇家衛(wèi)隊搬進由火巷改造后的寬大胡同,在東城出現(xiàn)了諸如帥府胡同、府學胡同,乃至精英權貴居住的史家胡同、東四諸條胡同,使內(nèi)城胡同中的皇家文化和縉紳文化特征更為突出。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東城區(qū)干面胡同21號有副門聯(lián),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文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用這兩句話來形容東單北大街一帶胡同里住過的名人,真太妥帖不過了。
北總布胡同,清乾隆時稱城隍廟胡同,南北走向,因街內(nèi)有一城隍廟而得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胡同在總部胡同北,更名北總布胡同??偛己蛎鞔O總捕衙署,名總捕胡同或總鋪胡同,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tǒng)時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西總布胡同。北總布胡同原3號院(今24號院)為梁思成故居。
梁思成是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按照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張奚若帶著兩名解放軍干部來到清華大學新林院,向梁思成和林徽音請教一旦解放軍攻城時,哪些文物必須設法保護。不久之后,黨中央又立即要求梁思成先生編寫了一本《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的冊子,發(fā)到即將南下的解放軍指揮員中,在戰(zhàn)爭中主要保護那里的古建筑文物。梁思成提出的第一項文物,即“北平城全部”,注明北平為“世界現(xiàn)存最完整最偉大之中古都市;全部為一整個設計,對稱均齊,氣魄之大舉世無匹”。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首次提出北京“中軸線”概念的人,就是梁思成先生。早在1944年,梁思成便公開使用“中軸線”一詞。1951年,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中寫道:“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jù)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guī)?!羞@樣氣魄的建筑總布局,以這樣規(guī)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贝撕?,“中軸線”一詞作為北京地理術語被廣泛使用。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
趙堂子胡同呈東西走向,以朝陽門南小街為界,以西稱東堂子胡同,以東稱趙堂子胡同,正東是后趙家樓胡同?!疤米印奔醇嗽?,為江南方言,明代官妓所在。趙堂子胡同3號是朱啟鈐故居。朱啟鈐是著名的古建筑學家、實業(yè)家。北洋政府時,曾任代理國務總理。他對北京城區(qū)的建設和改造所作的貢獻,包括謀劃設立城市消防系統(tǒng)布局、主持中南海南側的“新華門”改造,打通府右街、南北長街、南北池子,興建北京城的第一家公園中央公園(即今中山公園),全面翻修箭樓等等。1929年創(chuàng)辦中國營造學社,集中了梁思成、王世襄、羅哲文、李濟、鄭孝燮、謝辰生先生等一大批古建筑學家。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周恩來總理曾兩次親臨看望。
名人齊聚東堂子胡同
東堂子胡同在外交部街北,東西走向,是北京城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明代稱“堂子胡同”,清代因與“金魚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改稱“東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稱“西堂子胡同”。東堂子胡同與中國近代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49號原為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1861年為清末專司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的東半部為今北京大學外語學院前身、中國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西半部為各部院大臣與各國使節(jié)進行外交活動的場所;10號曾是著名婦產(chǎn)科專家林巧稚掛牌行醫(yī)的場所;51號是著名文學家、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期間住過的宿舍;55號是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奠基人之一伍連德博士故居;75號和77號,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后租住的房屋,現(xiàn)為蔡元培紀念館。
曾住東堂子胡同55號的伍連德,祖籍廣東臺山,17歲獲得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成為第一位獲得劍橋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1907年應袁世凱之邀回國服務,出任天津陸軍醫(yī)學堂協(xié)辦(副校長)。1910年12月,外務部電召他緊急赴哈爾濱調(diào)查處理鼠疫。伍連德在東北抗疫中首先確認病是通過呼吸和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染的烈性“肺炎疫”,然后迅速采取科學措施:隔離、消毒、檢疫、設“疑似”病例和病院、阻斷交通、區(qū)域戒嚴、火葬疫尸、疫情(死亡)公開報告、媒體宣傳,被清政府全權任命為抗疫一線“總醫(yī)官”。在伍連德日以繼夜的努力下,不到半年的時間撲滅了烈性疫情,被譽為“鼠疫斗士”。1960年,伍連德辭世后,根據(jù)其遺愿將東堂子胡同55號捐獻給了中華醫(yī)學會。
北京第一座胡同博物館
遂安伯胡同在無量大人胡同北,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胡同西至60號時轉(zhuǎn)向北折,與西石槽胡同相接。該地曾是明朝功臣陳志的府第,陳志被封爵遂安伯,胡同遂以其爵號命名。陳氏的府邸在胡同7號和8號,新門牌13號和15號,由兩組大四合院組成,每組均為四進院子。陳家八世八伯皆棲息于此地,上世紀50年代院子布局仍完好,60年代以后漸成大雜院。新中國建立后,李四光、李貞、鄧拓等曾住胡同內(nèi)。
干面胡同在遂安伯胡同北,呈東西走向。據(jù)說,這條胡同是由西向東去祿米倉的必經(jīng)之路,因為過往的車輛太多,運糧車上的面粉隨風刮得到處都是,居民們戲稱為“下干面”,故而得名。據(jù)《燕都叢考》記載,貝子吳達海在此胡同內(nèi)。民國時,有中國紅十字會、華北救濟總署、鐵路大學、泗洲試館。干面胡同不僅有悠久的歷史,且還居住過眾多文化名人。35號是茅以升故居,51號世界知識出版社,61號(舊31號)最早是皇太子載淳(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的宅子。新中國建立后為社會科學院宿舍,該院先后住過歷史學家顧頡剛和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研究先秦史的王煦華教授等。
史家胡同在干面胡同北,東四南大街東側,東西走向,相傳以史姓大戶得名。胡同內(nèi)原有明史可法祠堂,現(xiàn)為史家胡同小學。1909年5 月,清政府制定《遣派留學生辦法大綱》,由外務部和學部派遣官員組建“游美學務處”主持考試挑選、管理、派遣、聯(lián)絡等事宜,學務處和考場曾設在史家胡同內(nèi)。1965年整頓地名時,京華邨、官學大院并入。胡同內(nèi)多深宅大院,建筑整齊,現(xiàn)仍保存有四合院80座,完整有規(guī)模的約30座。據(jù)傳,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云)曾住此。32號院,水利部長傅作義將軍等曾住此。51號院,章士釗先生故居。51號、53號、55號宅院被確定為最新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家胡同24號院,民國才女凌叔華故居。其著有短篇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及散文集《愛山廬夢影》等。凌叔華曾在院落里接待過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凌叔華的丈夫陳西瀅曾與徐志摩等人共創(chuàng)《現(xiàn)代評論》雜志。新中國建立后,這座宅院成為街道辦的幼兒園?,F(xiàn)建成北京第一座胡同博物館。
東四胡同底蘊深厚
在東四北大街路東,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名為“東四頭條”至“東四十四條”的14條胡同。這片街巷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元明時期,在明《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有“頭條胡同”至“四條胡同”的記載,清《京師坊巷志稿》增至“十二條胡同”。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十二條”北邊的兩個胡同被依次改編為“十三條”和“十四條”。東四這片胡同不僅建筑歷史悠久,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既有過皇室宗親的奢靡生活,也有過文臣武將的足跡;既有過文人墨客的清雅書香,也有過近代軍閥將帥的榮辱沉浮,令人矚目。
東四頭條是一個拐彎的胡同,由西向東,原東段在延福宮后身通過,后轉(zhuǎn)向南行。明稱頭條胡同,清沿用,1949年后稱東四頭條。胡同東面有第二代怡親王弘曉府邸,同治年間為孚郡王府邸。1969年建設外交部大樓,胡同被截斷,變成了死胡同。東段南北向部分為文化部宿舍的出口。東四頭條一號為社科院宿舍,錢鐘書、楊絳、戈寶權、卞之琳、余冠英、羅念生等人曾在此居住。茅盾曾住東四頭條胡同5號,新中國建立前這里曾是北京協(xié)和華語學校的中國研究院,專為外國傳教士和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開設。15號院為晉商喬家后人的宅院,19號為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1992年的故居。
東四三條是東四地區(qū)第一條筆直完整的胡同,這里住過的名人多不勝數(shù)。除了35號蒙古郡王車林巴布郡王府(車王府),孟小冬、任弼時、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皮影戲傳人路家等也都曾住在東四三條。王敏彤(完顏立童記)出身名門,家世顯赫,父親完顏立賢為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母親愛新覺羅·恒慧系軍機大臣毓朗的嫡長女。1913年出生,內(nèi)務府鑲黃旗人,末代皇后婉容的表妹,一生鐘情溥儀。
東四四條5號,建于清代中后期,與1號、3號同為清道光皇帝本家綿宜(號達齋)的宅院。因系宗室輩分較尊,故當?shù)匕傩辗Q這房子為“皇帝的叔叔家”。該院有三進院落。新中國建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楚圖南曾住在這里,隔壁院曾為張學良的宅子。胡同中間地段,傳說是紀曉嵐的外宅,為此有聰明的商家建起了閱微山莊旅館。西口85號,寶泉局東作廠舊址,是明清戶部所屬鑄造錢幣的工廠。
東四六條63號至65號,原有房屋300余間,清末崇禮豪宅,人稱東城之冠。崇禮住宅目前仍有房屋100余間,宅院坐北朝南,由三個并聯(lián)的四合院組成,東、西院均為四進院落,是四合院的最大規(guī)制。中院為花園,有假山、亭閣、月牙河、戲臺等。各院自成一體又相互勾通,中路花園原有一門已封堵,與東院合為一體。咸豐七年,崇禮任清漪園苑丞(清漪園是頤和園前身,苑丞相當于園長),在接待咸豐皇帝時,因?qū)Υ鸷弦?,受到賞識,不久被提升為內(nèi)務府大臣。慈禧鎮(zhèn)壓戊戌變法時,處死譚嗣同等人的諭旨就是由崇禮宣布的。北平淪陷時,崇禮豪宅轉(zhuǎn)歸清末名臣張之洞之子張燕卿名下。
東四十四條明稱新太倉南門,因位于明新太倉南門而得名。清乾隆時稱王寡婦胡同,宣統(tǒng)時東段稱五顯廟,西段稱船板胡同。肅王府位于船板胡同北邊。肅王府原在正義路東,《辛丑條約》訂立后,王府被外國使館占領,便在此地建新肅王府。府主善耆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后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襲封肅親王,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他在京與慶親王奕匡、李鴻章辦理交涉事宜。善耆很愛唱戲,他先唱“八角鼓”,然后唱小戲,并通過溥侗的幫助,組成肅王府自己的戲班。他任民政部尚書時,對建立北京近代警察制度及市政管理有所貢獻。清帝退位后到旅順,善耆勾結日本勢力從事復辟活動,他的女兒便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有名的漢奸金碧輝。肅王府現(xiàn)為北新橋襪廠,原建筑基本不存,僅東南角有部分遺存。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五顯廟并入,改稱東四十四條。
故夢繁星的什錦花園
什錦花園胡同在隆福寺北,呈東西走向。明屬仁壽坊,西端稱紅廟街,東端為適景園。園內(nèi)亭臺樓榭,堂池三四畝,堂后一槐,身大于屋半間,園曰適景,都人俗稱十景園,為京師著名私家園林。此園在今胡同東端北側,園的最早主人朱能,因輔助明成祖朱棣有功被封為成國公,歷代世襲,到崇禎年間他的后代朱純臣還總管京營。清朝屬正白旗,乾隆時稱石景花園,宣統(tǒng)時稱什錦花園。民國后沿稱。清末民初,從胡同19號到魏家胡同18號,營造世家馬輝堂建成中西合璧的“馬輝堂花園”。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吳佩孚、國民黨軍統(tǒng)局長戴笠、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長鄭介民等曾先后住此。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什錦花園胡同。
黃米胡同在中國美術館北側,南北走向,北起美術館后街,南不通行。黃米胡同內(nèi)的半畝園,曾是舊京著名私家園林之一。該處原是清初賈中承的宅園,由清初畫家李漁修建。清道光年間,為河道總督麟慶所得。麟慶對宅園大加修葺,改名“半畝園”。宅院坐北朝南,四進院,西邊是花園,正堂題曰“云蔭堂”。有專收古琴的退思齋,專陳怪石的拜石軒,專門藏書的瑯環(huán)妙境,專存鼎彝的永保尊彝。民國時,宅歸瞿宣穎,將半畝園改為止園?,F(xiàn)尚存東兩路庭院。
西揚威胡同,在美術館后街東側,呈東西走向。東起南剪子巷,西止美術館后街,南鄰剛察胡同,北與西揚威北巷相通。載濤曾住在胡同內(nèi)14號,載濤是清末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出生在什剎海畔的醇王府,后過繼給端郡王奕詒,住在濤貝勒府。他是宣統(tǒng)皇帝的叔叔,人稱皇叔。張勛復辟時,被溥儀加郡王爵,任專司訓練禁衛(wèi)大臣,負責保衛(wèi)京畿。北平解放前夕,載濤在德勝門小市擺了一年多的地攤。1950年,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任命載濤為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后又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溥儀被特赦,載濤將溥儀接到自己家內(nèi),為之接風。載濤喜歡養(yǎng)馬,酷愛京劇,雖為票友,但在武生行中卻是名角。李萬春所演《鬧天宮》得到載濤的真?zhèn)鳎Q載濤為恩師。載濤多次邀請梅蘭芳到西揚威胡同家內(nèi)做客,飲茶閑談之余,梅蘭芳還向載濤詢問《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某些表演身段。
歷史悠久的鐵獅子胡同
大興胡同在東直門大街西南,東西走向,因胡同內(nèi)建大興縣署而名。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北平府升為順天府,下設大興、宛平兩個依郭縣。以鼓樓為界,東為大興西為宛平。大興縣署在今大興胡同西口北側。民國十七年(1928年),首都南遷,北京又改為北平。二十四年(1935年),大興縣政府由北平遷駐大紅門,縣署改為他用,今為東城公安分局。大興縣署對面有大興縣城隍廟,廟西有萬善寺尚存,作為民居。明清時,有城隍出巡祈雨活動,民國后廢除。
府學胡同在大興胡同南,東西走向,明代因順天府學設此而名。元末府學原址是太和觀,徐達率軍攻入大都,因朱元璋下令軍隊不得到孔廟騷擾,太和觀主持倉皇中把木制孔子像立到殿中,謊稱這是孔廟,躲避了軍隊的進入,此后只得把寺廟改成學校?!度f歷沈志》載:“洪武初,以元太和觀地為大興縣學,國子監(jiān)為府學。永樂中,以府學為國子監(jiān),以大興縣學為府學。”這里是明清兩朝北京士子進修、學習、考試的地方。順天府學的西部是學宮和孔廟,東部是文丞相祠,再東為文昌祠。府學的東西兩側建有育賢坊,現(xiàn)存部分殿宇。1903年,清政府把府學的東半部改為“順天府高等小學堂”,先后為“左八旗小學堂”“京師公立第十八小學校”“北平市市立府學胡同小學”,現(xiàn)為府學胡同小學。
張自忠路原名鐵獅子胡同,1946年為紀念抗日名將張自忠改今名。鐵獅子胡同是北京城內(nèi)唯一以元代的兩尊鐵獅命名的胡同。明崇禎時有田貴妃之父田弘遇宅,吳三桂在田府遇見蘇州名姬陳圓圓,以千金聘納為妾。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zhèn)山海關,吳三桂將陳圓圓留在京城府中。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聞得陳圓圓被劉宗敏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引清軍入關,救回陳圓圓。《乾隆京師全圖》中,原鐵獅子胡同路北,自東口至中剪子巷排列有三座府第,東為和親王府,中為貝勒斐蘇府,西為和敬公主府。清光緒三十二年,在原和親王府、貝勒斐蘇府舊址上興建中西合璧洋式結構的陸軍部大樓。東院為海軍部主樓,平面呈“山”字形,配樓則為二層外廊式。門前原來的一對鐵獅,于1926年遷移至鼓樓保存,后被安放于鼓樓正門兩側,其后不知去向。袁世凱稱帝前為總統(tǒng)府,北洋政府段祺瑞執(zhí)政府國務院所在地。1924年10月18日,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1925年3月12日凌晨,孫中山在院內(nèi)西屋臥室內(nèi)病逝,簽下《總理遺囑》?,F(xiàn)為“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