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郭子儀武舉及第初授官在現(xiàn)存文獻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即“左衛(wèi)長史”和“左衛(wèi)長上”。本文結合《新唐書》《舊唐書》《郭氏家廟碑》等文獻資料,從唐代官職、門蔭制度等多方面對郭子儀武舉及第后的初授官職進行考證,并結合郭子儀武舉及第的時間,進一步確定了郭子儀的初授官是從九品下的“左衛(wèi)長上”。關于郭子儀釋褐官的討論,對于理解唐代文官與武官地位的高低差異以及“左衛(wèi)長上”這一官職的屬性問題具有一定的幫助。
《舊唐書·列傳》載郭子儀“以武舉高等補左衛(wèi)長史”,《新唐書》載郭子儀“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二書皆指明,郭子儀是以武舉的方式進入唐代武將之列,且初授官職為左衛(wèi)長史。而據(jù)郭子儀為其父郭敬之所立的家廟碑《郭氏家廟碑》碑陰“郭敬之子孫題名錄”記載:“子儀,武舉及第授左衛(wèi)長上?!薄缎绿茣贰杜f唐書》與《郭氏家廟碑》中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官職,“左衛(wèi)長史”與“左衛(wèi)長上”。
現(xiàn)今學界對于郭子儀武舉及第后初授官職的探究已經有了相對充分的討論。潘孝偉與劉琴麗認為郭子儀的釋褐官是“左衛(wèi)長上”,官職品階是八九品的低級職事官;許繼瑩、徐傳武贊同郭子儀始任官職為“左衛(wèi)長上”,但“左衛(wèi)長上”的官職應為直官,其官職品階為從七品下和正七品下之間。許友根據(jù)《唐書》記載,認為郭子儀武舉及第釋褐官為“從六品上”,并據(jù)此推斷,武舉創(chuàng)立初期武舉及第者的地位高于文科進士及第者;高明士認為郭子儀釋褐官品階為從六品上,因為郭子儀“一切條件特異,乃予以超擢之故”。從上述學者對郭子儀釋褐官的考述來看,可以從左衛(wèi)長上與左衛(wèi)長史的區(qū)別,以及左衛(wèi)長上的官階與屬性兩方面展開討論。
一、左衛(wèi)長史與左衛(wèi)長上官職品階及屬性分析
左右衛(wèi)下設“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團之名數(shù),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這一官職執(zhí)掌部門多,包括諸曹、武府及京畿地區(qū)折沖府等;事務繁雜,需要負責計算衛(wèi)府的軍隊財政和文簿典職,還要協(xié)助大將軍做好對衛(wèi)府官員的考核。從其職權范圍判斷,“左衛(wèi)長史”應當屬于十六衛(wèi)隸屬下的文職事官,品階不高,但是任職責任大。
《新唐書》中稱左右衛(wèi)設“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白笥倚l(wèi)長上”同樣也是十六衛(wèi)隸屬下的官職,品階較低,沒有明確其執(zhí)掌范圍。查閱史書發(fā)現(xiàn),“長上”應主要負責值宿宮禁,屬于十六衛(wèi)隸屬下的武職事官?!短屏洹份d:“凡天下之府……凡應宿衛(wèi)官各從番第……諸色長上,若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并五日上,十日下?!庇涗浟颂拼八扌l(wèi)官”的履職要求,將“司階、中候、司戈、執(zhí)戟”歸于諸色長上之內。這里的“長上”是對一些特定崗位人員的統(tǒng)稱?!顿Y治通鑒》載:“長上段速骨、宋赤眉等作亂。胡三省注曰:長上,人名。余謂衛(wèi)兵更番迭上,長上者,宿衛(wèi)官名,異于眾兵之迭上者也?!边@里認為“長上”乃是唐時京城值守宿衛(wèi)時的宿衛(wèi)官,與“番上”的普通府兵性質不同,是需要長期從事值宿宮禁的官員。《曝書亭集》也稱:“唐制,兵部尚書選驍勇材藝可為統(tǒng)領者,拔其尤,令宿衛(wèi),目曰諸色長上?!贝松喜牧隙急砻?,“長上”應擔任警衛(wèi)職責,值宿宮禁,只是由于品階較低,人數(shù)配置較多,未具體細化執(zhí)掌。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左衛(wèi)長史”為文職事官,官職品階為從六品上,責權重大;“左衛(wèi)長上”為武職事官,官職品階為從九品下,是負責宿衛(wèi)京師的低階武官。
二、從及第時間分析郭子儀初授官職官從六品的可能性
唐代武官入仕手段包括科舉入仕、門蔭入仕、軍功入仕等?!缎绿茣贰杜f唐書》中均記載郭子儀因“武舉異等”獲官,而關于郭子儀何時參加武舉并及第的時間并未記錄。從史料記載來看,郭子儀應是服兵役期間武舉及第,然后被任官職,并且正是因為其“武舉異等”而迅速擔任將領。關于唐代武舉考試資格的年齡范圍,目前可考證到最早的記載見于唐代宮自勸的墓志銘。《唐故東都汝州都防御使押衙中散大夫試太常卿兼監(jiān)察御史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宮府君(自勸)墓志銘》記載:“公諱自勸,字有媚……年未弱冠,武舉擢第……”此處說明,宮自勸參與科舉考試時尚未弱冠,即未滿二十歲。由此可以推斷,唐代武貢舉考試的資格規(guī)定應與文科考試相似,即從十幾歲開始就可報考。那么推斷郭子儀弱冠或弱冠之前及第這一說法是準確的。
《郭氏家廟碑》記載郭子儀“弱冠以邦鄉(xiāng)之賦,驟膺(迅速擔任)將帥之舉”?!鞍钹l(xiāng)”同“鄉(xiāng)邦”意為家鄉(xiāng)、同鄉(xiāng)。其父郭敬之所在郭氏最初為太原郭氏分支,后遷出輾轉至華山,故此郭氏一脈為華州鄭縣人。所以此時郭子儀的家鄉(xiāng)應在華州。唐代實行府兵制,按《唐六典》載:“成丁而入,六十而免?!碧拼勰挲g為二十至六十歲,因此此句是指郭子儀在年二十左右時,在家鄉(xiāng)服兵役期間,直接擔任了較高的官職。
而《唐六典》中也有“凡天下諸州差兵募,取戶殷丁多、人材驍勇,選前資官、勛官、部分強明堪統(tǒng)攝者,節(jié)級權補主帥以領之”的規(guī)定,即募兵應招募家境殷實、人丁興旺且勇猛善戰(zhàn)的中男;同時,可以從有資歷的官員或勛官中選拔精明強干、具備統(tǒng)御能力的人,按照品級臨時補缺擔任主帥來統(tǒng)領軍隊。那么,郭子儀在二十歲左右擔任將帥時應當已經及第,又因其“武舉異等”,有統(tǒng)攝之能而被授予官職。另外,唐代“府兵”需要按期“番上”,以“宿衛(wèi)京師”。
按照《唐六典》記載:“凡諸衛(wèi)及率府三衛(wèi)貫京兆、河南、蒲、同、華、岐、陜、懷、汝、鄭等州,皆令番上,余州皆納資而已?!边@說明京兆、河南、蒲、同、華、岐、陜、懷、汝、鄭等州服役的府兵按照規(guī)定必須定期“番上”,不可以“納資”代替。由上文可知,郭子儀在家鄉(xiāng)華州服役,而華州正屬于需要府兵“番上”的地域。所以郭子儀在服役期間,需按照規(guī)定“番上”,其間由于“武舉異等”被封為“左衛(wèi)長上”是可信的。
三、從門蔭角度分析郭子儀初授官職官從六品的可能性
唐代的門蔭制度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子弟皆得蔭補,官員的子孫可以直接通過門蔭制度承襲父祖官職,從而獲得較高的官職起點,世族社會由此變得更加穩(wěn)固?!缎绿茣酚涊d:“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孫降子一等,曾孫降孫一等。”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蔭補子、孫、曾孫三代,而五品以上的官員則只能蔭補子、孫兩代,官職品級越高,所蔭補的后代也就越多。
《郭氏家廟碑》記錄郭子儀父祖的官職。郭子儀的父祖、曾祖都曾在官場任職,但他們的職位多為地方官職。其曾祖父郭昶曾任涼州司法參軍事一職。這一官職,負責處理涼州地區(qū)執(zhí)法理獄、督捕盜賊等司法事務,位于從七品下到從八品下之間。其祖父郭通任美源縣主簿,負責掌管文書的起草、繕寫、檔案整理等事務,其官階也相對較低,大致在從八品上到從九品上之間。在唐代的門蔭制度中,此二人均未達到直接蔭補后代的要求。郭子儀父親郭敬之官職履歷記錄更加詳細,“郭敬之始自涪州錄事參軍,轉瓜州司倉、雍北府右果毅,加游擊將軍、申王府典軍,金谷府折沖,兼左衛(wèi)長上,原州別駕。遷扶州刺史,未上,除左威衛(wèi)左郎將,兼監(jiān)牧南使,渭、吉二州刺史”。其官階從七品的微末小官一路上升至四品。按照上述唐律的規(guī)定,郭敬之官至五品時,對郭子儀及第授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按照上文對郭子儀弱冠之年武舉及第的推斷,其中舉時大致為公元716年(開元四年),此時郭敬之時年五十歲。
查閱《唐刺史全編》發(fā)現(xiàn),郭敬之先后任四州刺史,即渭州、吉州、綏州、壽州。其任四品官階的刺史時間在728年以后。那么717年時,郭敬之的官職品階應在右果毅、申王府典軍、折沖都尉或原州別駕之間。此四種官職的官階分別為:右果毅都尉,上府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從七品下;王府典軍,正五品上;折沖府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別駕,上州從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下州從五品上。
貞觀十三年(639年),原州僅有戶數(shù)2443戶,與唐代《通典》中規(guī)定的上、中、下州的戶數(shù)標準相差甚遠。據(jù)此可推斷,公元717年,郭敬之的品階在正五品上與從七品下之間?!缎绿茣酚涊d:“凡用蔭……正四品子,正八品上;從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從八品上;從五品及國公子,從八品下?!卑创送茢?,郭子儀在武舉及第之后被授官的品階應在從八品上及以下。
總之,若單純從門蔭制度的角度考量,郭子儀在科舉及第后直接因蔭資而被授予從六品的“左衛(wèi)長史”這一說法,在邏輯上難以成立。
四、從唐代官職分析郭子儀初授官職官從六品的可能性
“凡敘階之法,一如文散官之制。”盡管唐代相關資料中并未明確記載武舉及第者所獲官階的具體品級,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唐代文科貢舉及第者授予官階的情況以及勛官入仕的相關規(guī)定,來推斷武舉授官的可能情形。
《舊唐書》載:“諸秀才出身,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從八品上;中上第,從八品下。明經出身,上上第,從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進士明法出身,甲第,從九品上;乙第,從九品下……”這里規(guī)定了唐代科舉及第者授官品階。唐代“秀才”至永徽二年(651年)已被停廢,所以唐代文科貢舉及第授官品階約為從八品下至從九品下。
唐朝雖創(chuàng)立武舉以納天下英才,但實際上朝廷仍以文官為重,武舉及第后授官標準高于文科貢舉并不可信。上文也提到,高明士先生認為“左衛(wèi)長史”遠較秀才、明經、進士等任何一科為高,有違常理。所以不管是從唐代文武官的地位還是文科貢舉后的品階,都可得出,即使郭子儀“武舉異等”,也難以在初授官時就達到從六品。
《郭氏家廟碑》記郭子儀“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上”后,改任“河南府城皋府別將”。河南府別將官職為正七品下,與其初授官職差距九個品階?!短屏洹份d:“有以勞考,謂由外六品已下四考滿,皆中中考者,因選進一階;每二中上考,又進兩階;每一上下考,進兩階。若兼有下考,得以上考除之。有除免而復敘者,皆循法以申之,無或枉冒?!边@說明唐代官員入職后需參加年考,若年考成績優(yōu)秀則可以進兩階,成績中等進一階,下考者用其上考成績抵消。按《郭氏家廟碑》記郭子儀“四擢高第”,郭子儀應有四次官員考核都獲得上第的評價,故其能連升九階改任“河南府城皋府別將”也是可信的。
綜上所述,“左衛(wèi)長上”是唐代武職官的一種,品階較低,在唐代主要負責值守宮禁,其既是唐代府兵“番上”期間的任職,也是長期駐守在唐代宮廷的武官。郭子儀武舉及第后初授官職應為從九品下的“左衛(wèi)長上”,而非從六品上的“左衛(wèi)長史”。
參考文獻
[1] 李林甫. 唐六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92.
[2] 劉昀.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司馬光. 資治通鑒[M]. 北京:中華書局,1956.
[5] 杜佑. 通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6] 郁賢皓. 唐刺史考全編[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7] 李錦繡. 唐代制度史略論稿[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8] 許友根. 武舉制度史略[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
[9] 翁俊雄. 唐初期政區(qū)與人口[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10] 劉琴麗. 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1] 許繼瑩,徐傳武. 郭子儀釋褐官新考[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