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被選入了我國部編版、人教版等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也被后世廣泛傳頌,收錄到了各個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當(dāng)中。雖然經(jīng)典永流傳,但該詩的部分注釋仍然存在爭議,語文教材對此詩的注解亦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對其辨正,以求符合原意。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是一首體現(xiàn)杜甫家國情懷的典范之作。詩人在秋風(fēng)涼涼、夜雨淅淅的衰破草堂下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體現(xiàn)了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本文將選取爭議較多的“掛罥”“沉塘坳”“寒士”幾個字詞,并結(jié)合各家注釋進行辨析,盡力以求正解。
一、“掛罥”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注:“[掛罥(juan)]掛著,掛住。罥,掛結(jié)?!?/p>
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注:“[掛罥(juan)]掛,纏繞?!?/p>
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三卷)注:“掛罥(juàn):兩字同義,纏繞,掛住。”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中編第一冊和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二冊注:“掛罥(juàn),掛結(jié)?!?/p>
仇兆鰲《杜詩祥注》中冊注:“李善《選注》:罥,結(jié)也?!?/p>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注:“罥,音絹。掛罥,掛結(jié)的意思。因為茅草吹得飛起來,所以掛上樹杪?!?/p>
上述注釋中“罥”字有和“掛”一起注的情況,如郁賢皓認為“掛罥”兩字同義,共為“纏繞”;也有分開注的情況,如仇兆鰲本、蕭滌非本和部編本初中《語文》將“罥”釋為“結(jié)”;更有不注者,如蘇教版初中《語文》注“掛”為“纏繞”,“罥”無釋義。根據(jù)以上注解可以發(fā)現(xiàn)對“罥”的注釋不夠清晰,各家的注解有些細微差別,雖有可取之處但也有待完善。
《漢語大字典》引王筠《說文句讀》:罥或作羂,省作罥。“罥”字上部“罒”旁實為網(wǎng)字,“罥”本指捕捉鳥獸的網(wǎng),如蔡邕《琴操·思親操》:“深谷鳥鳴兮嚶嚶,設(shè)置張罥兮,思我父母力耕?!币蚓W(wǎng)是用繩子編織纏繞而成,因此也有“用繩子套”“纏繞、打結(jié)”等動詞義。結(jié)合大風(fēng)刮起房屋上的茅草飄落在高高的樹梢上和樹枝相互懸掛纏繞的情景,此字在本詩中應(yīng)采用“纏繞”義。
另外,詩歌創(chuàng)作非常注重上下句對應(yīng),即對仗。雖然本詩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律詩,但從整體上來看,是非常注重對仗的。不難看出這兩句句式相同,因此由對應(yīng)的下句中“飄轉(zhuǎn)”一詞可以看出,“掛”和“罥”意義一定不完全相同。“飄”為“飄揚、飄動”,“轉(zhuǎn)”為“旋轉(zhuǎn)、轉(zhuǎn)動”,二者狀態(tài)不同,“掛”與“罥”也應(yīng)是如此。在大風(fēng)四起的狀態(tài)下,飛得高的茅草應(yīng)該是“懸掛”和“纏繞”在樹枝上。
由此可見,在理解詞義時要注意,“掛罥”屬于并列結(jié)構(gòu),都為動詞,“掛”即掛上、掛著的字面意思,“罥”字則應(yīng)有單獨的含義為纏繞、打結(jié)。根據(jù)詩歌對仗,“罥”和“掛”字各為動詞,“罥”既不應(yīng)該是“掛”的附屬,也不應(yīng)該忽略而不注。因此在上述注釋中,各家注本有可取之處;但在語文教材注釋中,字義和邏輯關(guān)系不夠清晰明確。
二、“沉塘坳”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注:“[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p>
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注:“[塘坳(ào)]低洼積水的地方?!?/p>
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三卷)注:“塘坳(ào):低洼積水之處?!?/p>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中編第一冊和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二冊注:“塘坳(ào)),低洼積水處?!?/p>
仇兆鰲《杜詩祥注》中冊注:“塘坳,水塘作坳垤形也?!肚f子》覆杯水于坳塘之上,則芥為之舟?!?/p>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注:“坳,音凹,低洼的地方。以上寫狂風(fēng)破屋?!?/p>
部編本將“坳”解釋為“低洼的地方”,卻又將“沉塘坳”解釋為“沉到池塘水中”,“坳”字并沒有落處;其他版本將“坳”字理解為“低洼積水的地方”是正確的,只不過此僅為“坳”字義,沒有和“塘”字聯(lián)系起來,對“塘坳”二字的理解有待商榷。
《說文解字》:“塘,隄也。從土唐聲。徒郎切?!北玖x指堤壩,水邊的高岸,后亦用為地名,如庾信《哀江南賦》:“連茂苑于海陵,跨橫塘于江浦”;后來有池塘、水塘的意思,如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和本文中所說的水塘?!墩f文解字》:“坳,地不平也。從土幼聲。於交切。”本義是指低凹的地方,山間低處為“山坳”,如《徐霞客游記》中“下至山坳,暝色已合”;水邊低處為“水坳”,如本文中塘邊的洼地,故“坳”為低洼積水的地方。因此,“塘”和“坳”是有關(guān)水池的大小、深淺、地勢都有所差異的兩個單獨的字。根據(jù)對仗結(jié)構(gòu)和現(xiàn)實情境可以得知,在這首詩中,“塘坳”為偏正結(jié)構(gòu),偏向“坳”義,“塘”是修飾,意為“水塘邊的低洼處”。因為這里的“塘坳”和上句中的“林梢”相對應(yīng),是偏正結(jié)構(gòu)的詞組,“林梢”即樹林的梢頭?!疤痢焙汀佰辍倍加袑嵙x,只不過在這里意義更偏向于“坳”,“塘坳”兩字合在一起指的是水塘邊的低洼處。
其次,“沉”字注為“沉沒、沉下”不符合對仗格式也不符合生活常識,“沉”字在本詩中是“低”的意思。從對仗來看,“沉塘坳”對應(yīng)的是前文“長林梢”?!伴L”在課文注釋中為形容詞“高高”的意思,所以“長林梢”的含義是高高的樹林枝頭;“沉”對應(yīng)“長”,那么“沉”的詞性和“長”一樣為形容詞。見《辭源》“水”部“沈”字條可知,“沉”作為形容詞有“深”、“低”的意思,如三國魏·曹植《吁嗟篇》:“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蹦铣熙U照《觀漏賦》:“注沉穴而海漏,射懸涂而電飛?!庇纱丝梢缘弥?,“長”是“高”,“沉”是“低”,二者相對;“沉塘坳”不是“沉入水塘低洼處”的意思,而應(yīng)當(dāng)解釋為“低矮的池塘積水處”,“長林梢”和“沉塘坳”一一對應(yīng)。
從生活常識上來講,茅草作為很輕巧的物體能隨風(fēng)而起,自然也不會輕易、迅速地沉于水下。雖然會因為經(jīng)過長時間的浸泡而沉入水中,但詩人看見的景象是即時的,因此茅草并不會馬上“沉”進水中。更何況,茅草若沉入水下也不會被詩人看見,因此將“沉”理解為“沉入、沉沒”不夠準確。
另外,茅草是飄落在了池塘邊的低洼積水處,并非池塘中央的深水處,就更不會有“沉”這個狀態(tài)。當(dāng)然不排除有漂浮在池塘中的茅草,但作者的描寫對象顯然不是池塘中的,而是池塘邊低洼處可以接觸的茅草。只有這樣,南村群童才會“公然抱茅入竹去”。所以這里的“沉”為“低”,并不是部編本教材中所謂“沉下”的意思。
綜上所述,“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這一句詩有多處存疑的地方,各家都有著不同的看法。結(jié)合本詩語境和現(xiàn)實生活,并通過查找詞典和書籍例證,發(fā)現(xiàn)“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是非常工整、一一對應(yīng)的詩句。其中“掛罥”為并列結(jié)構(gòu)詞組,“罥”為纏繞、打結(jié);“塘坳”為偏正結(jié)構(gòu)詞組,“坳”為塘邊的低洼處;“沉”為形容詞“低”。此句義為:飛得高的茅草纏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茅草飄轉(zhuǎn)到低矮的水洼里。
三、“寒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注:“[寒士]貧窮的士人?!?/p>
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三卷)注:“寒士:貧寒之人,尤指貧窮的讀書人。”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注:按此詩“寒士”,雖指貧寒的書生,但可以而且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寒人”。從杜甫全文以及“窮年憂黎元”、“一洗蒼生憂”這類詩句來看,作這樣的引申是合乎實際的,并非美化。王安石題杜甫畫像詩:“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便是把“寒士”引申為老百姓。
部編本將“寒士”譯為“貧窮的士人”是有待商榷的,此處泛指一切貧寒窮苦之人,以郁本、蕭本為是。在上古和中古,“士”的概念要比“讀書人”大得多,讀書人可以稱為“士”,其他人也可以?!渡袝ぬ┦摹罚骸班滴沂俊!笨资瑁骸笆空撸凶又筇?, 故群臣通稱之?!薄对姟す选罚骸白硬凰嘉遥M無他士。”鄭箋:“他士,猶他人也?!笨梢姽糯笆俊弊植⒎菃沃浮白x書人”,那么在本詩中,泛指普天之下貧寒之人應(yīng)該更合詩意。
另外,杜甫是我國唐代一位偉大的詩人,被稱為“詩圣”,而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圣”是圣人,是心懷天下、至善至純之人,“史”是歷史。杜甫的詩全面反映了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社會生活,具有歷史的認識價值。他的詩寫個人的遭遇,寫家庭的生離死別,寫國家的風(fēng)雨飄搖。他以仁者之心,記敘著有血有肉的歷史,因此每一個窮苦貧寒的人都是他心系的對象?!稛o家別》寫故鄉(xiāng)荒涼、老母病死,歸來無家,再次從軍的征人;《石壕吏》寫深夜捉人的官吏,逾墻而走的老翁,衣不蔽體的新婦,替夫從役的老嫗以及二男戰(zhàn)死、支離破碎的家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杜甫為全天下人的呼喊。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風(fēng)吹破的時候,依然惦記著天下蒼生,他的詩詞從來就不只局限在一方小小的草堂里,更包含著心憂家國、胸懷天下的情懷。“這就是老杜的偉大之處,他總能從個人的狹窄境遇中拔擢出來,走向人類的普遍命運。”
杜甫在風(fēng)雨飄搖的大唐王朝中流離,始終心懷國家與百姓。他看見了太多“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場景,所以他將熱血化成為國為民之心,即使身處破舊漏雨的茅草屋,也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牽掛的是天下的人,而不單單只有讀書人。理解了“寒士”,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濟世情懷。
教材中文言詩詞的注釋對于促進學(xué)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文本意義、情感內(nèi)涵及藝術(shù)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上是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對本詩注釋存疑之處的思考,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
[3] 郁賢皓. 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21.
[4] 朱東潤. 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仇兆鰲. 杜詩祥注[M]. 上海:中華書局,2015.
[6] 蕭滌非. 杜甫詩選注[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7.
[7] 陶再權(quán).《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兩句注釋質(zhì)疑[J]. 語文教學(xué)之友,2016(10).
[8] 徐剛. 訓(xùn)詁方法論[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
[9] 曾貴平,葉豪平.《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兩處注釋異議[J]. 語文教學(xué)之友,2020(8).
[10] 阮世輝. 也談《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的“寒士”[J].文史哲,1984(3).
[11] 方麟. 日常生活的史詩——《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文本細讀[J]. 語文建設(shè),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