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后主劉禪的一篇奏章,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決心和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后主劉禪的勸勉。由于歷史久遠、文獻保存不夠,歷代學(xué)者對《出師表》注釋各異,爭論不止,在某些字詞上說法不一。本文主要從“不毛”“獎率”“先漢”“后漢”等具有典型爭論之處的字詞出發(fā),進行注釋辨正,以深入挖掘字詞的真正含義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揭示其歷史價值,力爭更全面地理解《出師表》的主旨。
《出師表》作為諸葛亮的代表之作,以其深厚的情感、遠大的志向和精湛的文筆,贏得了后世學(xué)者的高度贊譽。其兼議論、抒情和記敘為一體,不僅表達了諸葛亮對后主劉禪的忠誠勸勉,更集中體現(xiàn)了他以身許國的政治理想和忠貞不貳的道德情操。全文以四字句為主,語言簡練又富于力量,情感真摯,動人肺腑,極具感染力?!冻鰩煴怼芬恢币詠硎艿綐O高的評價,從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到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出師表》與孔融創(chuàng)作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并稱贊它們是“一時之英,是表中的佳作”;再到梁衡在《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中把《出師表》譽為“中華文明的經(jīng)典”“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史上的坐標(biāo),以及文學(xué)史上的橋梁”。這些評價都凸顯了《出師表》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本文選擇了三處關(guān)鍵點進行考釋,匯集各家對三詞的注解,并舉例加以說明,結(jié)合相關(guān)理論知識和歷史資料,對注釋進行辨正。通過深入剖析字詞背后蘊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糾正教材注釋的偏誤,以期更加準確理解文本。
一、“不毛”
《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p>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將“不毛”解釋為“不生長草木。這里指貧瘠、未開墾的地方”,但根據(jù)釋義,“瀘”是水名,是指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匯合雅礱江以后的一段。由此可知,“瀘水”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屬于熱帶季風(fēng)以及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全年炎熱多雨。而那時剛好是五月份,春暖花開、草木繁盛的季節(jié),周圍怎么可能不長草木呢?因此,這里的釋義與前文有自相矛盾之處。
歷代學(xué)者對“不毛”之地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認為“不毛”是不長草木的地方。如郭錫良在《古代漢語》中,將“不毛”解釋為“不生草木”。第二類解釋“不毛”為不長糧食或其他農(nóng)作物的地方。如郁賢皓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中解釋為“不長糧食、未曾開發(fā)的地方”,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中認為,“不毛”指“不能生長糧食或其他農(nóng)作物。指未經(jīng)開發(fā)之地”。第三類則認為“毛”是“苗”的通假字,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虎竊毛謂之苗”注道:“按毛苗古同音,苗亦毛,如不毛之地?!币簿褪钦f,“不毛”指的是不生長草木五谷的荒涼或未開辟的地方。不難看出,部編版教材對“不毛”的解釋,就是由前兩種釋義引申而來的。單從字詞的意義上來看,這樣解釋固然沒有問題,但如果結(jié)合具體的時代背景、文化內(nèi)涵去分析的話,結(jié)果就會出人意料了。
結(jié)合當(dāng)時諸葛亮南征的路線圖和歷史資料可知,諸葛亮南下最遠到達了益州郡、滇池等地方。結(jié)合時代背景,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從成都出發(fā),沿岷江南下,到了宜賓又分三路進軍,其中諸葛亮帶領(lǐng)軍隊進攻越膂。從《出師表》中“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得知,他在五月的時候就成功平定越膂,準備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了。因此,這“不毛之地”應(yīng)該在益州郡、滇池的附近不遠處,便是永昌郡,這里原為哀牢。在《辭?!分袑ΠЮ斡杏涊d:“其國土肥沃,居民從事農(nóng)耕、紡織等業(yè),并與交趾、大秦貿(mào)易?!睎|漢時期,哀牢王要求內(nèi)屬,哀牢和益州郡的部分土地被共同劃為永昌郡。永昌郡現(xiàn)在包括云南西部和緬甸的東北部分地區(qū)。無論從經(jīng)濟情況還是政治地位,抑或作戰(zhàn)實力來看,哀牢肯定是諸葛亮南征途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毛”并不是泛指不長草木、不長莊稼的凄涼之地,而是具體指某一地區(qū),即永昌郡,也就是今天的云南西部和緬甸東北部地區(qū)。
二、“獎率”
《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p>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將“獎率”二字割裂開來,只單獨解釋了“獎”字,將其譯為“獎勵”,對于“率”字,則未作解釋。
通觀歷代各注本,對于“獎率”二字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在《古代漢語》一書中,郭錫良把“獎率”二字分開來解釋:“獎,勉勵;率,率領(lǐng)”。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則解釋“獎率”二字為“鼓勵、率領(lǐng)”。朱東潤和郁賢皓的看法相同,認為“獎率”是“鼓勵、率領(lǐng)”的意思。但在楊寶生先生的《“獎率”釋義異議》一文中,認為“獎率”在這里是同義連文,都是“勉勵、鼓勵”的意思。
正如楊寶生先生所說,把“獎率”譯為鼓勵、率領(lǐng),“在語義上不能暢然貫通,在事理上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這一釋義不可采納。而反觀楊寶生先生的解釋,筆者認為“獎率”屬于同義連文固然沒有錯,但解釋為“勉勵、鼓勵”的意思仍有不妥之處。
首先,從詞義上看,“獎”在古代確實有鼓勵、勉勵的意思,但在這里與“率”連用,構(gòu)成同義連文。“率”字本身就有“率領(lǐng)、帶領(lǐng)”的意思,例如在《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中的“率”即表示“率領(lǐng)”的意思,又如《過秦論》中:“率罷散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這里也表示“率領(lǐng)”的意思。其次,從語境來看,“獎率”后面的“三軍”顯然是指軍隊,“獎率”作為動詞,應(yīng)該表示對軍隊做出的某種行為或動作,將“獎率”解釋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的意思,更加符合文章的語境。另外,在錢伯城先生主編的《古文觀止新編》中,就把“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譯為“應(yīng)當(dāng)帶領(lǐng)三軍,北進克復(fù)中原”,即把“獎率”解釋為“率領(lǐng)”。
綜上所述,教材中把“獎率”二字分開釋義,且單單把“獎”釋為“鼓勵”,而忽略了“率”的意思,使文義在理解上有一定偏差。筆者認為,這里應(yīng)把“獎率”解釋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的意思,更為恰當(dāng)。
三、“先漢”“后漢”
《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p>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把“先漢”解釋為“西漢”,“后漢”釋義為“東漢”。廣泛查閱資料著作,從朱東潤的《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再到郭錫良的《古代漢語》,發(fā)現(xiàn)眾多學(xué)者都遵從上述釋義,都籠統(tǒng)地把“先漢”和“后漢”譯為東漢和西漢。吳楚材主編的《古文觀止》一書中,作者將“先漢”譯為“西漢”,但其認為“后漢”實際上是指“東漢末年”,而不是泛指東漢。
對于第一種解釋,筆者認為具有極大的片面性,在說法上也很難令人信服。無論是先漢還是后漢,都不可能始終“興隆”或是始終“傾頹”。如果說“先漢”是指“西漢”的話,那西漢時期的王莽篡權(quán)、綠林赤眉起義就與“先漢興隆”自相矛盾了;如果“后漢”特指“東漢”,《出師表》中提到“后漢傾頹”,那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又該做如何解釋?至于《古文觀止》中的釋義,筆者認為仍然無法清晰地說明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根據(jù)史料記載,先主劉備胸懷大志,結(jié)義張飛、關(guān)羽兩位大將,并三顧茅廬收得諸葛亮,占據(jù)西南邊疆地區(qū),與當(dāng)時的曹魏、孫吳形成三雄鼎立的局面。劉備一生都在為國家效力,一腔熱血灌注在興復(fù)漢室的宏圖大業(yè)上。無論在當(dāng)時還是在后世,無論是品行還是政績,劉備都得到了高度贊揚。“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也得益于先帝劉備的功勞。因此諸葛亮把“親賢臣,遠小人”歸為“先漢興隆”的原因。至于“后漢傾頹”,這是諸葛亮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因為他看到了劉禪在執(zhí)政上的偏差,似乎走上了漢桓帝、漢靈帝的老路,寵信宦官,法度不明,無法做到省身克己,漢室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諸葛亮希望后主劉禪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責(zé)任和問題,以史為鑒,不忘劉備“興復(fù)漢室”的重托。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先漢”,表面上是兩漢的強盛時期,也就是西漢的高帝時期、“昭宣之治”時期,以及東漢“光武中興”時期。但這實際上是諸葛亮對先主劉備的暗贊,他借此既夸贊了劉備執(zhí)政有方,禮賢下士,為“漢室興隆”立下了不朽的業(yè)績,又以此來鞭策后主劉禪,希望他不負父輩所托。而“后世傾頹”,表面上是指桓、靈統(tǒng)治時期的頹廢氣象,實際上是借桓、靈的例子,含蓄地提醒劉禪不要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
[1] 游國恩,李易. 陸游詩選[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20.
[2] 劉勰. 文心雕龍[M]. 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
[3] 梁衡.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2.
[4] 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 郭錫良. 古代漢語(修訂本)[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6] 郁賢皓. 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第二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朱東潤. 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 [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10] 楊寶生.“獎率”釋義異議[J]. 語文建設(shè),1997(2).
[11] 楊伯峻. 列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2012.
[12] 司馬遷. 史記[M]. 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 錢伯城. 古文觀止新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4] 吳楚材,吳調(diào)侯. 古文觀止[M]. 北京: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