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這事兒,當老人的,不要讓兒女猜,也不用被動等,作父母的應(yīng)該把自己的需求主動告訴他們,讓他們?nèi)マk。
王大媽家在某單位的老舊宿舍樓一樓,房子不到50平方米,有40年房齡,帶個迷你小院子,離我家很近。
王大媽雖然剛搬來這里不久,但她是妥妥的“社?!保芸毂愫椭車木用翊虺梢黄?,熟絡(luò)得像相識多年的老鄰后。
王大媽的老家在山區(qū),離縣城17公里。王大媽一天學沒上,她卻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倆兒子都沒考上公立大學,她便和老伴花錢供他們讀了民辦大學。兒子們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她和老伴又拿出畢生積蓄幫他們在縣城買房、結(jié)婚。
一般來講,兒子結(jié)婚后,父母和兒子說話需掂量一番,需要顧及兒媳的感受。但王大媽覺得兒子就是兒子,兒媳就是兒媳,兒子照顧好老婆、孩子是本分,照顧好父母也是他的責任和義務(wù)。兒子成家后,王大媽去兒子家,看到兒子家有啥好東西,只要是兒子分的福利或兒子買的,她若喜歡,便讓兒子送她一份。她和老伴若身體不舒服了,一定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兒子。
有人問王大媽:這樣做,會不會招兒媳煩?王大媽說:“我才不管這些,兒媳的臉色好看,就多看幾眼,兒媳臉色難看,就裝瞎不看。兒媳又不是我生的,對我有意見和不滿,太正常不過了。若兒子甩臉色給我,我就得好好跟兒子掰扯掰扯。”
王大媽60歲那年,大兒子生意做大了,荷包也鼓了,不僅買了車,還在縣城買了大房子。王大媽知道大兒子有錢,便和大兒子商量,想一次性繳納養(yǎng)老金,讓大兒子先墊付,等她和老伴用退休金慢慢還他。大兒子立馬答應(yīng)了,說錢他來出,不用父母還。
過了幾年,大兒子的事業(yè)再攀新高,去市里買了房子,二兒子事業(yè)也開始有起色。王大媽又和倆兒子商量,她和老伴年齡大了,住在山區(qū)看病不方便,若冬天大雪封山,公交車也要停運。她想搬到縣城住,離醫(yī)院近,老伴也可以找份看大門的活兒。但她有個要求,不想住兒子家,大兒子閑置下來的兩套樓房都是四樓,還是步梯房,她關(guān)節(jié)又不好,爬不了樓。她也不愿和兒子兒媳擠在一起住,兩代人生活習慣不同,住一起誰都不舒服。
王大媽讓倆兒子幫她租一套一樓的房子,等他們手頭寬裕了,再給她買套舊樓房,最好是一樓帶個小院子,離縣城稍遠點也沒事,反正倆兒子都有車,一踩油門就到了。
前年,這個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王大媽很中意這套房子,房價便宜,離小兒子家15分鐘車程,坐公交車回老家也方便。老年人坐公交車免費,她和老伴隔一天坐公交車回一趟老家侍弄莊稼和菜地。
去年,王大媽還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大家挺佩服王大媽,75歲的人了,一個字不認識,還學會了發(fā)信息——語音的。沒事還刷短視頻,和倆兒子視頻通話。
我稱贊王大媽,說我有個親戚,和她同歲,中專畢業(yè),在國企干了一輩子財務(wù),現(xiàn)在還用老年機呢。王大媽撇嘴兒,說:“那天我去銀行存錢,看到一位大媽,78歲了,還會用手機銀行呢。我羨慕她,她說,這有啥,她大哥95歲了,還會網(wǎng)購呢?!?/p>
王大媽不服老,喜歡攀比,有這動力,學東西就快。
我與王大媽交往兩年了,別人兒子兒媳回家吃飯,都是老人張羅一桌子飯菜,她家卻是兒子和兒媳張羅飯菜,她說年齡大了,干不動了,再說老人做的飯菜也不符合年輕人口味,讓他們自己鼓搗吧。
有一次,我去王大媽家,看到她大兒媳在廚房忙碌,她在一旁拿著手機拍大兒媳做飯。一邊拍一邊說:“一會兒發(fā)到親友群里,讓親朋看看,俺家的兒媳多孝順?!?/p>
王大媽是個奇葩婆婆,有她自己的理論:“那些委屈自己,省吃儉用,一輩子為兒為女考慮的老人,也不見得受孩子待見,更不用說時常抱怨生活的老人。父母把兒女養(yǎng)大,兒女在能力范圍內(nèi)贍養(yǎng)父母,為父母提供好一點的生活條件,是他們應(yīng)該做的。孝順這事兒,當老人的,不要讓兒女猜,也不用被動等,做父母的應(yīng)該把自己的需求主動告訴他們,讓他們?nèi)マk。孝順父母的人,運氣差不了,我常跟倆兒子說,他倆買賣做得好,這都是孝順父母積的福報?!?/p>
或許在一些人眼里,王大媽是個會享受、不討人喜的婆婆,但我覺得王大媽只是把心中期待的孝順落到了實處,是位活得通透、不內(nèi)耗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