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昌齡早年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長安。不過,他生活的地方是長安城外東邊灞上的一個小村莊,村民們崇尚漁獵。捕魚狩獵,能夠改善伙食,多余的野味拿到集市上售賣,還能補貼家用。王昌齡家常吃的是黍米飯,最常見的下飯菜是韭菜。有時王昌齡腰間便掛著鐮刀到菜園里割韭菜:“腰鐮欲何之,東園刈秋韭?!?/p>
王昌齡對釣魚頗感興趣。他生性豪爽,性格直爽,不拘小節(jié),為人幽默風趣,隨和愛說笑。有時出門在外遇見了垂釣的老翁,也忍不住要上前去問問:“開門望長川,薄暮見漁者。借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p>
王昌齡也是個老釣客,閑來無事的時候,便喜歡前往灞河河畔垂釣。灞河是黃河的支流,里頭魚鮮豐美。運氣好的時候,收獲可不?。骸皶r從灞陵下,垂釣往南澗。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p>
在唐代,魚肉最風行的吃法是切膾:將魚肉切成薄片直接食用,在唐朝極為盛行。制作魚膾時,砧板上墊上一張紙,將魚肉切絲或切片,切得越薄越好。王昌齡也喜歡吃膾。那時,長安城的貴族間流行一道“金齏玉膾”,將鮮美的魚肉切得又薄又精細,魚肉如美玉般雪白,壘成小堆。然后將姜、蒜、鹽、熟栗子肉等配料搗成齏,和搗碎的橘皮一起撒到魚片上,再澆上橘汁或橙汁,金色的齏料與如玉的魚片相互交融,光彩奪目,無論是從色、香、味各個角度細品,都堪稱極品。
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考中了進士。之后,他當過秘書省校書郎、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尉、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
王昌齡前前后后在江寧待了近十年,天寶七年(748年)被貶為龍標(湖南省黔陽縣)縣尉。他沿長江而上,再南下洞庭湖,經沅江一路到達龍標。這里遠離了喧囂,也遠離了長安、洛陽之繁華,也沒有江寧那樣熱鬧非凡。王昌齡時常與好友們相約竹林下飲酒,倒也快活自在。更可喜的是,這兒盛產橘子、柚子、橙子。這些水果在當時的北方可不容易吃到。沅江里的青魚味道極鮮,每回釣上了鮮魚,王昌齡便將其切膾,魚片像雪花一樣飛出,疊成小山,再拿著當?shù)禺a的橙子搗成齏,澆于膾上拌勻。在座的食客們早已垂涎欲滴,望眼欲穿,王昌齡得意地告訴他們:“這道菜在長安叫‘金齏玉膾’!”
對于王昌齡來說,魚膾大概能撫慰他的愁緒。無論是參加宴飲,抑或是為人踐行,都少不了這道膾:“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鲙橙齏?!?/p>
(編輯 斑比/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