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齊宣王好射”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是田齊的第五位國君。他熱衷射箭,喜歡聽到別人夸獎他能拉開強弓。他把弓展示給身邊的人,左右的人紛紛試著拉,卻只拉到一半便裝作拉不動,恭維道:“這張弓若沒有九石的力氣,絕對拉不開。除了大王,誰還能駕馭這樣一張強弓呢?”齊宣王聽后,非常得意。
然而,齊宣王的“強弓”實際上只不過是三石之力,但他被身邊的馬屁精蒙蔽了,自以為真的能拉九石弓。三石是真實,九石只是虛名。齊宣王好大喜功,喪失自知之明,最終成為后世的笑談。
小事如弓,喻之以大。齊宣王的故事折射出治國者一旦膨脹自我、脫離實際,便可能導致國家的混亂與衰敗。
唐代筆記小說《大唐新語》中記載了“成敬奇探病”的故事。
姚崇是唐朝名相,歷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以清正廉明聞名。成敬奇則是一位才華橫溢卻行事詭譎之人,曾在大理寺任職,與姚崇有姻親關系。
一次,姚崇因病臥床,成敬奇前往探病。他在姚崇榻前噓寒問暖,熱淚盈眶,表現(xiàn)得情深義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敬奇懷中藏著幾只活鳥。他將鳥塞到姚崇手中,請其放生,聲稱此舉可為姚崇祈福,希望他早日康復。姚崇雖不情愿,但勉強從之。
成敬奇離去后,姚崇卻面露不快,并對家人說道:“我真不知道他的眼淚是從哪里來的?!弊源耍Τ缭傥磁c成敬奇往來。
欣賞一個人,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阿諛奉承不僅難以贏得真正的友誼與尊重,反而會失去長久的信任與成功。
《宋史·寇準傳》中記載了“丁謂拂須”的故事。
宋真宗時,寇準擔任宰相,以剛正不阿聞名;丁謂則聰明機敏,投機逢迎。由于宋真宗喜談神仙之事,丁謂極力迎合,因此被視為奸佞之臣。
丁謂在考取進士時,寇準恰為主考官,按當時規(guī)矩,丁謂需拜寇準為師。然而,寇準正直剛毅,自然對丁謂的諂媚不屑一顧。
一次高官聚餐時,寇準的胡須沾上湯汁,丁謂立即起身,殷勤地為寇準擦拭??軠蕝s正色道:“你是為國家謀事的大臣,不是來給宰相拂須的!”高官們聞言哄堂大笑,丁謂羞愧難當,懷恨在心。
后來,丁謂誣陷寇準,導致寇準被罷相貶官。這一事件反映了人性的復雜:剛直常令人敬畏卻易招怨恨,而諂媚雖能一時取寵,卻難得長久真心。
歷史證明,賢明的官員往往將納諫和杜絕諂媚視為治國安邦的重要原則。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方能興盛;若反其道而行之,國家必然走向衰敗。
漢代思想家揚雄在《法言》中說:“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币馑际牵c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時,不諂媚奉承;與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交往時,不傲慢自大,方是有所作為的正道。這句話,為后人立身處世和治理國家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編輯 斑比/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