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只有一點微弱的燈光,就是那一點仿佛隨時都會被黑暗撲滅的燈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長長的路。大片的飛雪飄打在我的臉上,我的皮鞋不時陷在泥濘的土路中,風(fēng)幾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進了一個迷陣,永遠找不到出口,看不見路的盡頭。但是我始終挺起身子向前邁步,因為我看見了一點豆大的燈光。燈光,不管是哪個人家的燈光,都可以給行人——甚至像我這樣的一個異鄉(xiāng)人——指路。
現(xiàn)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腳的燈光,那燈光跟好些年前的燈光不是同樣的么?我看不出一點分別!為什么?我現(xiàn)在不是安安靜靜地站在自己樓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沒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見燈光,我卻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難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夢引入了迷陣,到這時才找到歸路?
我對自己的這個疑問不能夠給一個確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漸漸地安定了,呼吸也暢快了許多。我應(yīng)該感謝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燈光。
他們點燈不是為我,在他們的夢寐中也不會出現(xiàn)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處。我愛這樣的燈光。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
孤寂的海上的燈塔挽救了許多船只的沉沒,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燈光的指引。哈里希島上的姐姐為著弟弟點在窗前的長夜孤燈,雖然不曾喚回那個航海遠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魚歸來的鄰人都得到了它的幫助。
再回溯到遠古的年代去。古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過海峽來的利安得爾的眼睛。有一個夜晚暴風(fēng)雨把火炬弄滅了,讓那個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還隱約地亮在我們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沒有跟著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這些光都不是為我燃著的,可是連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光驅(qū)散了我心靈里的黑暗,熱促成它的發(fā)育。一個朋友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懷著滿心難治的傷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條河里。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看見一點燈光,模糊中他還聽見一陣喧鬧,之后便失去知覺。醒過來時他發(fā)覺自己躺在一個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盞油燈,眼前幾張誠懇、親切的臉?!斑@人間畢竟還有溫暖”,他感激地想著,從此他改變了生活態(tài)度。“絕望”沒有了,“悲觀”消失了,他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這已經(jīng)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還見到這位朋友。那一點燈光居然鼓舞一個出門求死的人多活了這許多年,而且使他到現(xiàn)在還活得健壯。我沒有跟他重談起燈光的話。但是我想,那一點微光一定還在他的心靈中搖晃。
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著,想著,不覺對著山那邊微笑了。
(選自《巴金:燈光是不會滅的》,有刪改)
●賞讀
巴金先生一生為文學(xué)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以深沉的情感和獨特的文風(fēng),描繪了人性的光輝。在這篇作品中,巴金先生將現(xiàn)實中的燈光與記憶中的燈光相聯(lián)系,賦予“燈”多重象征意義:光明與未來,溫暖,以及不斷追求希望的生活信念。文章揭示了這樣的生活哲理:在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它指引著人們前進,因此理想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