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舉辦高質量賽事的同時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重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四川省古蜀驛道定向賽開展情況進行分析,結合“三重底線”原則,以社會影響、經濟影響、環(huán)境影響為底線,考慮賽事舉辦地的居民感知,在發(fā)揮體育旅游賽事的積極效應的同時,本研究旨在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消極影響,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提供理論思考。
關鍵詞:賽事名城建設" 居民感知" 三重底線" 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7-023-3-ZQ
1、緒論
城市通過多種手段產生經濟、社會、文化等影響,從而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城市高質量發(fā)展一直是城市利益相關者追求的目標。體育活動及體育賽事常被作為有效手段,來實現(xiàn)這一目的。雖然一些學者認為大型活動或賽事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對一個地區(qū)可以產生積極以及消極的影響,但由于其可以產生“雙重”影響,所以學者也將研究重點從社會、經濟等方面擴展到考慮利益相關者,特別是主辦地居民的看法。居民作為城市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對城市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居民對活動或賽事支持與否對活動的開展至關重要。因此,開展活動或賽事時,充分了解居民的看法和對事件的態(tài)度顯得尤為重要。
成都市于2021年12月發(fā)布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規(guī)劃文件。文件中提出:擬通過舉辦國際賽事,高標準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提高大眾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居民作為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了解居民的主觀感知,對賽事的舉辦以及賽事名城的建設極其重要。先前大量研究通過社會交換理論調查了居民對大型活動或賽事的反應,分別研究了居民對大型活動的整體看法以及居民感知對活動或賽事的支持。也有研究利用“三重底線”即通過社會、經濟、環(huán)境等方面將賽事的影響概念化,明確居民對賽事影響與賽事支持之間的關系。三重底線由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提出,他認為企業(yè)的成功不僅僅體現(xiàn)在財務績效上,還應該包括社會責任和環(huán)境責任兩個維度。也就是說,作為一種促進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框架,它首要強調企業(yè)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應考慮其對環(huán)境和社會的影響。
社會交換理論重點關注人與群體之間的資源交換關系,并被用于評估回報與成本之間的關系,當回報超過成本時,一方可以將交換評估為適宜的;相反,交換可能被中止。先前,社會交換理論已在旅游文獻中廣泛使用,作為理論基礎探究居民與當?shù)芈糜螛I(yè)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如何進一步轉變?yōu)閷β糜螛I(yè)發(fā)展的支持,最終證實居民在發(fā)現(xiàn)旅游價值且相關成本低于回報時,將支持這一過程。同時,較多學者使用社會交換理論研究居民對大型活動或賽事的反應,并用來討論舉辦大型賽事的前景。
古蜀驛道定向賽事作為西南地區(qū)新興的定向運動賽事,依托特殊的地理空間探尋、生態(tài)環(huán)境欣賞、歷史文化感知、民風民俗感受、自然景觀觀賞等因素來開展,為旅游者帶來特殊的體驗,對屬地居民產生特殊的影響,使其對活動或賽事產生相應的態(tài)度或看法,這種支持與否的態(tài)度或看法對賽事的開展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將基于三重底線原則視角,明確四川省古蜀驛道定向運動品牌賽事的居民感知和支持建設成都世界賽事名城之間的內在關系,并為品牌賽事建設及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積極的意見,從而促進成都建成世界賽事名城。
2、古蜀驛道定向賽基本情況分析
古蜀道主要是古代連接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等西南地區(qū)的交通要道,是由歷代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交通系統(tǒng),共有9條古道跨秦巴山脈,其總計長度約4000公里,構成“北四南三”的蜀道交通網絡及難以計數(shù)的分支道路,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地域文化價值。古蜀道是古代陸上交通的活化石,其沿線地區(qū)作為中華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能夠積極促進巴蜀和關中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除詩文畫廊、石雕石刻、宗教遺址等特色以外,還有重要的“蜀道上明珠”——古城古鎮(zhèn)(如:閬中古城、昭化古城等),成為歷史繼承與時代變遷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成為當今古蜀驛道沿線重要的人文景觀,頗具文化和旅游價值。古蜀驛道作為一種線性遺址將沿途的區(qū)域串聯(lián),并向周邊輻射其影響,對經濟交流、文化交融多方面均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體旅結合,合理開發(fā)古蜀驛道,不僅有助于滿足當?shù)鼐用褚约巴鈦碛慰偷奶囟ㄐ枨螅部蓪崿F(xiàn)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fā)展。古蜀驛道定向賽以古蜀道遺跡為品牌賽事推廣源點,將沿途城市遺址作為定向運動賽事場地,形成與古代歷史相契合的定向運動賽事路線,在實現(xiàn)“體育強國”“體育強省”重大戰(zhàn)略的同時,不斷夯實全民健身基礎,成為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推動體育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有力之舉。
從表1中可以分析出,第一站萬源站開賽以來,舉辦地多樣,且各站舉辦地都定在古蜀驛道周邊各文化名城,或當?shù)鼐皡^(qū)。其中,基本做到了參賽場景的全覆蓋,擴大了參賽地的可選擇范圍,又保證了賽事與“跟著賽事去旅行”的有機結合,促成了體育活動與當?shù)匚幕糜螛I(yè)的雙向奔赴,并且因為不同賽事組別的分類,讓古蜀驛道定向賽不再只局限于專業(yè)運動員的參與,實現(xiàn)了全年齡段的覆蓋,為全民參與提供了可能性,增加了古蜀驛道定向賽的包容性和參與度,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定向比賽樂趣。但古蜀驛道定向越野系列定向賽的參賽人數(shù)呈波浪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各站之間人數(shù)差異較大,意味著四川省古蜀驛道定向賽已經在川渝地區(qū)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居民感知和賽事的高質量發(fā)展之間的內在關系應當被積極關注。
3、三重底線
許多研究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重大體育賽事的感知影響,但對于如何進行探索尚無一致的框架。眾多研究從估計舉辦這些活動的經濟影響、社會影響以及環(huán)境影響等方面切入。個體感知到的影響是復雜的,運用多維度方法是最合適的。因此,整合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因素將賽事影響概念化的三重底線方法較多地被使用,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理論分析框架,并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各個領域?,F(xiàn)代體育融合了低碳城市發(fā)展、和諧等理念,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重要實踐。利用三重底線原則分析品牌賽事開展過程中的居民感知,明確其對賽事名城建設的影響,將對賽事名城的建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3.1、感知社會影響
大型體育賽事主辦地的利益相關者所感知的社會影響一直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研究領域,大量研究以實證調查與體育賽事相關的感知社會影響為視角進行分析,但沒有普遍認可的框架。社會影響通常被認為可能包含積極和消極的多維影響。一方面,積極的影響可能包括城市更新、基礎設施開發(fā)、設施、社區(qū)自豪感、改善形象和聲譽、旅游和經濟發(fā)展、社會和文化效益;從另一方面來看,存在物價上漲、生活不便、犯罪擔憂、環(huán)境污染等諸多負面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居民對社會影響的感知也會隨著主辦地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環(huán)境背景發(fā)生改變,如在對主辦國際足聯(lián)世界杯的社會影響的相關研究中,首爾和慕尼黑在正面及負面影響方面存在差異,這也表現(xiàn)出社會影響很難衡量,因為它們很難量化。此外,部分高風險的戶外運動或體育旅游項目賽事,由于具有場地特殊性、設備設施專業(yè)性、技術復雜性等特點,且相關要求較高再加上缺乏標準及疏于監(jiān)管,極易發(fā)生重大災難性事件??紤]消除這類潛在風險,以緩解和預防高風險體育旅游賽事對社會和經濟產生的沖擊,進而積極引導賽事高質量發(fā)展。根據(jù)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規(guī)劃”可以發(fā)現(xiàn),成都市將通過體育賽事名城的建設提升“城市形象與地位”“國際交流與合作”“體育旅游發(fā)展”“體育基礎設施發(fā)展”“體育文化建設”“體育參與的便捷”等方面的社會影響。因此,有必要結合成都實際情況從上述五個方面探討居民感知的社會影響,分析古蜀驛道定向賽事的開展過程中的居民的看法。
3.2、感知經濟影響
經濟影響與重大體育賽事常被結合在一起研究,且常有爭議。一方面,存在城市政府的巨大虧損,盡管城市本身在額外支出方面是受益的,例如雅典奧運會的支出總額超過120億歐元,使得國家預算赤字大幅增加;相反,1994年布里斯班世界大師賽,該市花費280萬澳元來組織,但卻為本地經濟帶來了5060萬澳元的巨大額外經濟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居民的感知可能會因為時間的變化產生變化,即對與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相關的經濟影響的感知可能隨著賽事進行階段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因為大多數(shù)主辦地可能會為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而夸大賽事的經濟價值,而若是沒有達到既定的效益,居民則會對賽事舉辦前后的感知產生差異。而體育賽事的積極的經濟影響如城市復興、就業(yè)機會的增加、社會資本的增加、體育參與的增加等,使得部分研究人員認為經濟影響認知比認知社會和環(huán)境影響更有影響力,并且經濟效益便于衡量,且可能會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成都市賽事名城建設“規(guī)劃”中提出:到2025年,成都市體育產業(yè)和體育消費分別達到1500億元和800億元的既定目標。因此,利用體育賽事塑造的經濟影響也符合成都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目的之一。但由于其經濟效益的爭議性,也使得明確古蜀驛道定向賽相關的經濟效益成為必要,分析居民的感知經濟影響與其支持意愿的關系,從而探究其對賽事的看法,更有效地為建設世界名城提供先決條件。
3.3、感知環(huán)境影響
人們越來越關注與事件相關的環(huán)境問題,例如全球變暖、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自然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重大體育賽事產生互斥關系,使得必須在舉辦活動所需的重大建筑與保護自然環(huán)境之間尋找出保持平衡的關鍵點。但這類事件都并非僅產生消極影響,大型體育賽事可能會讓人們關注原本會被忽視的自然景觀以及當?shù)氐南嚓P元素或者通過其他手段改善對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占地760公頃的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建在化學工廠、屠宰場和垃圾場等區(qū)域之上,北京奧運組委會規(guī)劃了160多個不同類別的項目來幫助改善環(huán)境。具體包括通過減少公有車輛的使用、關閉部分工業(yè)生產線、推遲相關設施建設、禁止高排放汽車和卡車進入北京等措施來減少環(huán)境污染。居民對這些積極以及消極的影響的具體看法變得不確定。當前,戶外體育旅游賽事是我國體育旅游市場的熱點,部分環(huán)境問題也是因戶外體育旅游資源過度消耗所引發(fā)的,環(huán)境作為居民這一核心利益相關者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更好地了解居民對跨環(huán)境以及經濟和社會維度的事件影響的看法,明確利益相關者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也就是明確居民對古蜀驛道定向賽舉辦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感知,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有助于積極地推進世界賽事名城的建設。
4、結論
四川省古蜀驛道定向賽作為四川地區(qū)舉辦的最大型的定向運動系列賽事,擁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以及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是其能夠快速開展起來的重要因素。且賽事組織積極與時俱進,使其成為促進歷史文化傳播和推動各地經濟增長的品牌賽事。但賽事名城的建設也對賽事開展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即品牌賽事作為世界賽事名城的建設的抓手,除了在豐富宣傳路徑、引入新型科技手段、促進優(yōu)秀文化傳承、對經濟帶動的方案發(fā)掘等諸多方面做出努力外,也應通過“三重底線”考慮居民對品牌賽事的反應,積極推進賽事名城建設。
參考文獻:
[1]戴朝,付翔,尤靜怡,等.成都“世界賽事名城”與成都歷史、文化關系的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2,43(6).
[2]王騰.智跑重慶城市定向賽促進城市形象傳播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4.
[3]王倩,李小波,劉艷梅.文化線路旅游開發(fā)與保護——以蜀道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6(1).
[4]王小紅.論蜀道的文化價值[C]//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歷史地理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暨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歷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2014.
[5]柯西鋼,朱立挺.古蜀道及其對漢江上游地區(qū)文化的傳播滲透[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6).
[6]焦國強,張超,劉晶芝.茶文化視域下古蜀驛道定向運動品牌賽事的發(fā)展困囿與紓解策略[J].福建茶葉,2024,46(8).
[7]龔和梅.定向運動賽事服務質量對再參與行為意向的影響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24.
[8]段艷玲,劉少敏.基于“三重底線”原則構建我國都市體育旅游賽事杠桿化戰(zhàn)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3,47(10).
[9]周弈.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的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7).
基金項目:1.課題級別: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休閑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課題名稱:通過社會交換理論探索居民賽事感知對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影響研究,課題編號:XXTYCY2022C09;2.課題級別:2023年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都世界賽事名城研究中心課題,課題名稱:休閑體育與“天府綠道”文旅科商多業(yè)態(tài)融合發(fā)展路徑研究——以定向運動為例,課題編號:CDMC2023Z10;3.課題級別: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休閑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課題名稱:教育改革“雙減”“雙增”下休閑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以成都市為例,課題編號:XXTYCY2022B22。
作者簡介:朱露(1988-),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休閑體育、體育管理、體育教育;
王鼎(1984-),男,漢族,四川閬中人,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體育基本理論與實踐;
錢儒賓(1997-),男,漢族,四川巴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