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針對血液病學教學展開,探索思維導圖結合基于案例學習(CBL)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影響。研究背景源于傳統教學模式在激發(fā)學生臨床思維和提升實踐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因此,研究引入了思維導圖和CBL教學法,以期提高教學效果。研究選取120名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則采用思維導圖結合CBL的教學模式。研究方法包括制作血液病的思維導圖、課前準備(含病例版、思維導圖版及教師版課件的發(fā)放與預習任務)、課堂教學(案例導入、思維導圖引導、CBL教學、總結歸納)以及課后反饋與輔導。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對課程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這表明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在血液病學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臨床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滿意度。研究結論認為,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血液病學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建議在未來教學中進一步優(yōu)化和推廣這種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臨床醫(yī)學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醫(yī)學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如何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成為醫(y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思維導圖(Mind Mapping)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和思維工具,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 Learning, CBL)教學法,因其各自獨特的優(yōu)勢,在醫(yī)學教育中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在血液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醫(yī)學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導圖,是一種從中心主題出發(fā),以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等多元化表達方式,將知識結構以非線性、發(fā)散性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可視化工具。其特點在于能清晰地集中注意力于中央圖形,同時通過分支結構展示主題之間的層級關系和內在聯系。這種呈現方式符合大腦閱讀、記憶和思考的規(guī)律,有助于信息的加工和整合,提高學習效率。在醫(yī)學學習中,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理清復雜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CBL教學法則是一種以實際案例為核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解決具體病例問題,來促進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CBL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查閱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小組討論和匯報,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但是,CBL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如案例的選擇和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度的保證等,這些都會增加教學的復雜性和難度。
血液病學作為臨床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知識體系復雜,涉及大量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難以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血液病學的核心知識和診療技能。因此,探索一種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血液病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將思維導圖與CBL教學法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彌補各自的不足。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系統地整理和梳理血液病學的知識體系,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為CBL教學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同時,CBL教學法通過實際病例的引入和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這種結合模式下,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臨床診療技能。
本研究以120名臨床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施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模式的血液病學教學,旨在驗證這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對比傳統教學模式和結合模式的教學效果,評估學生在知識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況,為血液病學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120名來自本校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男女比例均衡,分別為58名男生和62名女生,年齡均在20~24歲。
1.2 方法
(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按照血液病的定義、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的順序進行講解。課堂上輔以PPT、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課后布置相關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2)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思維導圖結合CBL的教學模式,具體步驟如下。
①制作血液病的思維導圖
篩選病例:根據《血液病學》教學大綱要求,由帶教老師篩選出典型病例,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整理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包括血常規(guī)、骨髓常規(guī)、免疫學檢查等)。
梳理知識點:對每種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預后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框架。
制作思維導圖:在教研室整體把控下,利用思維導圖軟件(如MindManager、XMind等)制作出關于每種疾病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以疾病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各個知識點,形成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知識網絡。
②課前準備
為了保障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將制作三套不同版本的課件,以滿足不同教學需求和學生學習風格,具體包括病例版課件、思維導圖版課件以及教師版課件。
病例版課件:此版本課件將精心挑選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臨床病例,每個病例都詳細列出了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如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免疫學檢測等)、影像學資料(如X光片、CT掃描、MRI圖像等)。課件中還將設計一系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基于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你認為最可能的診斷是什么?請說明理由?!薄叭绻_診為此病,你將如何制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請考慮藥物的選擇、劑量、治療周期以及可能的副作用?!边@些問題將引導學生在預習階段就積極投入思考,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準備。
思維導圖版課件:此版本課件將采用直觀、清晰的思維導圖形式,展示各種疾病的核心概念、病理機制、臨床表現、診斷依據、治療原則及預后評估等關鍵知識點。思維導圖將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便于他們快速把握疾病的整體輪廓和核心要點。同時,思維導圖中的分支和節(jié)點也將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細節(jié),加深對疾病的理解。
教師版課件:作為綜合版本,教師版課件將融合病例版和思維導圖版的內容,并增加更詳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課件將包含對每個病例的深入分析、思維導圖的詳細解讀、教學目標的明確闡述、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以及課堂活動的精心設計等。教師版課件將為教師提供全面的教學支持,確保他們能夠高效、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
預習任務布置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將在授課前3~5天,將病例版和思維導圖版課件發(fā)送到學習群內,作為學生預習的主要材料。
預習任務具體包括:
病例分析:要求學生仔細閱讀病例版課件中的每個病例,結合所學的醫(yī)學知識和臨床思維,對病例進行初步分析。嘗試回答課件中提出的問題,如診斷、治療方案等,并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疑問。
思維導圖學習:要求學生認真瀏覽思維導圖版課件,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系統地回顧和鞏固相關知識點。嘗試在紙上或電子版上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查閱資料: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進一步查閱與病例和思維導圖相關的醫(yī)學文獻和資料。查閱資料使學生獲取更多的臨床信息和學術見解,為課堂討論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和觀點。
通過這樣的預習任務布置,期望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討論,與教師和同學分享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共同探索醫(yī)學知識的奧秘。
(3)課堂教學
案例導入:以典型病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提出初步診斷。
思維導圖引導:展示疾病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教師按照思維導圖的分支,逐步講解各個知識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CBL教學:圍繞病例提出一系列問題,鼓勵學生分組討論,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病例來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糾正錯誤。
總結歸納:課堂結束前,利用思維導圖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強調重點知識點和難點。同時,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制作一種血液病的思維導圖,并撰寫病例分析報告。
(4)課后反饋與輔導
建立學習群:建立微信或QQ學習群,方便學生課后交流討論,分享學習資源。
定期答疑:教師定期在學習群內答疑,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個性化輔導:針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進行個性化輔導,幫助他們跟上學習進度。
1.3 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理論知識考核、臨床技能考核以及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理論知識考核:采用試卷的形式,滿分100分,主要考查學生對血液病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臨床技能考核:設計模擬病例,要求學生根據病例資料進行分析診斷,制定治療方案,滿分100分。主要考查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卷調查:對兩組學生發(fā)放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滿意度調查。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的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的比較
對照組學生在理論考核與臨床技能考核的分數上,較實驗組低,表明采取了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后,學生的考試成績有了一定的提升。
實驗組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研究討論
本研究通過將思維導圖與CBL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血液病學教學中,旨在探索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對課程的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下是對研究結果的詳細討論。
3.1 思維導圖在血液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和思維工具,其非線性、發(fā)散性的呈現方式符合大腦的閱讀、記憶和思考規(guī)律,有助于信息的加工和整合。在血液病學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首先,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系統地整理和梳理了血液病學的知識體系。血液病學涉及的知識點繁多且相互關聯,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將這些知識點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其次,思維導圖促進了學生對復雜概念的理解。在血液病學中,許多概念抽象且難以理解,如血細胞的生成、分化、凋亡等過程。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將這些復雜概念分解為更小的子概念,并通過線條和符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這種分解和連接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每個概念的含義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查閱資料、篩選信息、整理思路,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和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3.2 CBL教學法在血液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CBL教學法是一種以實際案例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解決具體病例問題,來促進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在血液病學教學中,CBL教學法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首先,CBL教學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入實際病例,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臨床情境中學習和應用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病例的引入使學生意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其次,CBL教學法鍛煉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在CBL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圍繞病例進行分組討論,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等信息,提出初步診斷和治療方案。這個過程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他們學會如何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CBL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CBL教學中,學生要分析問題,需要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實施。這個過程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問題解決能力,包括查閱資料、分析數據、制訂計劃、溝通協調等。通過不斷地練習和實踐,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了提升。
3.3 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的優(yōu)勢與挑戰(zhàn)
將思維導圖與CBL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血液病學教學中,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彌補了各自的不足。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系統的知識框架和清晰的知識脈絡,為CBL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CBL教學通過實際病例的引入和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結合模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首先,案例的選擇和設計至關重要。案例需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啟發(fā)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案例的難度需要適中,既要能夠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要避免過于復雜導致學生失去信心。其次,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引導也是關鍵。教師需要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節(jié)奏,學生能充分參與討論和實踐活動。教師要及時給予引導和反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糾正錯誤。最后,學生參與度的保證也是一大挑戰(zhàn)。在CBL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設置獎勵機制、提供個性化輔導等。
3.4 對未來教學的啟示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為血液病學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對其他醫(yī)學學科的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以下是對未來教學的幾點啟示和建議。
推廣思維導圖與CBL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建議在其他醫(yī)學學科中推廣這種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優(yōu)化案例設計與選擇。在CBL教學中,案例的設計與選擇至關重要。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啟發(fā)性的案例。教師根據教學反饋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案例內容。
加強教學過程的組織與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節(jié)奏,學生能充分參與討論和實踐活動。要及時給予引導和反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糾正錯誤。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在線教學平臺、虛擬仿真系統等)來豐富教學手段和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特點和風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例如,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幫助;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提供更深入的學習資源和挑戰(zhàn)性的任務。
建立持續(xù)的教學評估與反饋機制。教學評估與反饋是教學質量保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定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和反饋,及時發(fā)現問題并進行調整。邀請同行專家或教學督導員對教學過程進行觀摩和評價,以獲取更全面的教學反饋和建議。
4 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將思維導圖與CBL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血液病學教學中,探討了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對課程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這表明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在血液病學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和推廣價值。
綜上,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能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適用于血液病學教學,也可推廣到其他醫(yī)學學科的教學中,為醫(yī)學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系南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思維導圖結合CBL教學法在血液病學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編號:2023B35)研究成果。
通信作者:周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