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理論探討
(一)透過名稱看源流
六封四閉一式,名稱起源于何時,時間脈絡較為清晰。通過學習對比表格,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陳立清《陳氏太極拳小架》記載《古老拳譜頭套十三勢》皆無此名稱,但傳有此式練法,陳立憲、陳立清傳系實際練習中這一式稱為六封四閉或稱為合式。
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以及陳發(fā)科、陳照奎示范的《陳式太極拳》都有這一式,這一式究竟是陳長興、陳有本傳承分化后命名,還是原本有之。經(jīng)過查閱拳譜,陳王廷在17世紀中葉創(chuàng)編拳法時,108勢有這一式,五套拳中第三套又名大四套捶也有這一式。并且郭永福從溫縣傳回山西通背纏拳108勢也有這一式,郭師1770年回洪洞,這都早于陳長興、陳有本學拳,所以,在陳氏太極拳分化為大圈、小圈兩種練法時,在陳氏家傳拳術中已經(jīng)有六封四閉這一式,現(xiàn)有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陳王廷創(chuàng)拳。
六封四閉這一式,名稱因何而來,武術典籍可見端倪。宋、元代,隨著戰(zhàn)場武術走向民間,一開始是以器械命名武術門派,如少林棍、武當劍、楊家槍等,太祖長拳是明朝少有的有具體門派的拳術。明未陳王廷創(chuàng)拳,基于其前人所傳拳術基礎,同時也充分吸收了宋太祖長拳與相傳南宋的楊家梨花槍法,這從長拳108勢中可以見到太祖長拳與槍術的類似動作名稱,比照戚繼光《拳經(jīng)》記載的32勢,太極拳就有29勢,槍術名稱在拳術也多有出現(xiàn),如高四平、中四平、低四平、披身、黃龍攪水等槍術特有的典型動作名稱,在太極長拳108勢中悉數(shù)可見。而封與閉正是槍術的技法。明戚繼光《梨花槍圖譜》第21勢指出,“伏虎勢,乃六封槍法”,描寫了六封槍的大意。程沖斗《長槍法選》中《六合原論》第五合,明確提到“四封四閉”。槍術融入拳術,槍術的封與閉的技法在拳術中延續(xù)下來,六封四閉這一名稱也就應運而生。
(二)追溯演化找技術
陳氏太極拳一路,又名太極十三勢,大多數(shù)動作名稱象形取意,如金剛搗碓、攬扎衣,也有少數(shù)拳式以招法命名,如小擒打、閃通背,而六封四閉明確是從雙方對抗、招術變化的角度命名,其命名方式在套路中極少出現(xiàn)。這在太極拳攻防體系中具有普遍意義,因此這一式的傳承可能存在單一招式運用與通用技術基礎之間的矛盾,前輩們在傳授這一式時往往感到意猶未盡,動作難以概括技術,有時干脆避而不提。我們后輩學習研究太極拳,應當努力追尋源頭,了解槍術封與閉的技術,以利正確、全面地認識六封四閉。
拳術動作名與槍術有些許關系。如果從槍術的封與閉入手,追根溯源,可以識得六封四閉其中三昧。先看戚繼光《梨光槍圖譜》24勢中伏虎勢,命名方式看起來平淡無奇,動作簡要講解指出,“此乃六封槍法”,提到“斜倒硬上”“退閃提攔擒捉”“迎封接靠”等技法,雖然對封閉之術沒有具體講解,但明確六封是通過槍法來實現(xiàn)。明代著名武術家程沖斗(字宗猷)《長槍法選》中《長槍式》也為梨花槍,各勢解讀比戚本略詳,沒有伏虎勢六封槍法具體招式,但在精解中有“大封大劈”提法,他將“迎封接靠”直接列入《散扎撥萃》著法。程沖斗在《六合原論》中第五合用60字詳解了“四封四閉”。明末清初,與陳王廷幾乎同一時代的吳殳,通過《手臂錄》《無隱錄》詳解明代槍法精髓,在《革》法一節(jié)將“封”“閉”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為革中十法之根基。由此可見,六封四閉一式與槍法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瀏覽明清槍論,可以發(fā)現(xiàn)封與閉的原型,從而對六封四閉在太極拳中的技術有一個新的認知。
(三)認識練法談原理
既然六封四閉與槍術有關,我們認識封與閉的技法特征,可以反由槍法入手?;蛟S戚本梨花槍只是對單勢伏虎勢提出六封槍一說,難以談封閉之術,然而程沖斗《長槍法選》中《六合原論》第五合之“四封四閉”對封閉有一個具體的敘述。程沖斗60字的四封四閉解讀,大意是對方從上面圈內(nèi)圈外、下面圈內(nèi)圈外四個方位扎來,我方用拿、攔、提、擼防守后反擊,簡言之就是雙方上下左右四個方位的防守反擊變化為四封四閉。明末清初吳殳的《手臂錄》《無隱錄》對封與閉有了與動作對應的論述,《手臂錄》中“革法”指出,槍法之拿,即封之用于圈里高來槍;攔,即閉之用于圈外低來槍;提,即閉之用于圈里扎下部;擄,與提相關,用之于圈外扎下部?!稛o隱錄》中《實用革法說》指出,革法有十法,封、閉最為基礎重要,“止練封閉,諸法自熟”,“練封閉時,兩手陰陽互轉,則靈活而法圓,百巧皆從此出”。以上概言之,封閉是圈里圈外防御的方法,不止于一個固定的招式,封閉要求手上陰陽互轉,以達靈活而法圓。清末民間手抄本《神槍總論》,有三大綱領手身步法、總歌,有六路神槍、神槍目錄和入式法,尚有一篇《四封四閉總論》?!端姆馑拈]總論》用纏絲、刺進、投絕等十七節(jié)分述,突出了封閉之法在槍術中的重要地位,其中也提到第一封、進槍第一封、救護第一封、抅步第一封,全文突出了封閉之法的各種變化。
“四封四閉”在太極拳中為何又稱為“六封四閉”,這既源于梨花槍中的“伏虎勢又為六封槍法”,又另有玄機。四封四閉最初主要指中平槍起勢上下兩處左右扎來共四個方面,變化之后,對方可以上、中、下三路,圈里圈外共六處攻來,也要采用封閉之術,所以,六封又進一層。正如吳殳《手臂錄》對六封槍法的解讀:“六封者,左右之上、中、下皆無空也”,《手臂錄》革法一節(jié)提出,“封、閉、提、拿,古人立此四法,非獨攝盡諸法,亦欲人知上下來槍皆同于無,而專注力于中平之封閉也”,“來槍前后皆有上、中、下共六槍,而革法只有四,古人之意深矣!”陳王廷顯然不是僅靠戚繼光《拳經(jīng)》《梨花槍圖譜》等來創(chuàng)編太極拳法,他是有武術實踐和傳承的武林高手,才得以用“六封四閉”來體現(xiàn)了封閉之法在拳術中還有更多變化的深意。
那么封、閉之法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技法呢?這一點對太極拳的習練和傳承十分重要。槍之封、閉之法與太極拳之封閉之法,招勢難以一致,但原理是相同的。封與閉,實際上是手的陰陽變化來實現(xiàn)的,封與閉是有明確區(qū)別的。吳殳在《手臂錄》中明確指出“練時,封下即于左邊向上圈起,閉下即于右邊向上圈起”,“兩手陰陽互換,轉得圓活”,也就是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為例,不管對手高低來,兩手的陰陽變化區(qū)分封與閉,左前手由陽變陰、右后手由陰變陽,后手將槍根同時向左上轉圈,為封;左前手由陰變陽、右后手由陽變陰,后手將槍根同時向右上轉圈,為閉。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對手難以進擊到我方,封閉之術在槍術中是針對對方進攻,封閉己方要害,在不讓對方入我門戶的同時,要努力打開對方門戶,而不是封閉對方門戶。習拳者練習槍法日久,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手的陰陽變化熟練之后,也更易于在拳術中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四)分析變異論傳承
太極拳傳承至今,發(fā)展為多個太極拳門派,動作名稱有變化,動作內(nèi)涵有各自的特色,但有不少傳承人原原本本繼承和研究祖上留下的東西,成為太極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六封四閉在陳氏太極拳中有著側按、前合等練法,在楊式、武式等太極拳中又被稱為如封似閉。不管如何變異,傳承中有一個核心的內(nèi)容,就是要知道此式來歷及練法與用法,如果保持了通過動作的陰陽變化來有效防御、控制對手的進攻,那就是守住了祖上傳下的東西。
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認識,一種認識說六封四閉就是六成封四成閉,一種認識說六封就是封住肩肘手、四閉就是閉住膝腳等進攻部位,還有一種認識說如封似閉,封與閉是同一意思,認為這個是化、發(fā)、擲放,也有一種對武術有研究的知道拳術與槍術的關系,將封與拿、閉與攔等同起來。如此多種認知,或簡化、或通俗、或形象,都有一定的道理。對照陳氏小圈拳的練法,陳立憲、陳立清的傳人有時將六封四閉也稱為合式。就“合”字描述六封四閉,還是有道理的。合正是太極拳推手的一個要點,合住才發(fā)。古槍法原論中有劄(扎、戳)法與革法,劄法突出進擊,革法注重防御,陳氏太極拳六封四閉用這個合字,包含接住、控制,概括了防御中攻守平衡的理念,正是繼承了槍法中“革”基本方法封與閉的核心要素。
我們注重陳氏太極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就是要保持傳統(tǒng)太極拳的本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防止在傳承中任意變化或者完全丟棄祖上原有核心要素,從而失去本來面目,丟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根基。六封四閉一式的思辯告訴人們,傳統(tǒng)太極拳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一些動作不只是可以意會,還有著明晰的來歷,如果能掌握動作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有利于傳統(tǒng)太極拳能夠口傳身授,代代相傳。
二、實踐意義
六封四閉一式,只是陳氏太極拳中一個普通的動作,但其中蘊含著太極拳術的一些具體方法,對人們練好傳統(tǒng)太極拳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一)能夠正確思辨太極拳的發(fā)展變化
在研究比照太極拳各家拳譜過程中,通過六封四閉一式的有和無,深入思考拳術發(fā)展的脈絡和變化的原因。在看待六封四閉一式同名異形、異名同形、名似實異、無名有勢這些問題時,避開對與錯的糾結和彷徨,深入地認識各家太極拳傳承的內(nèi)容與特點。理解六封四閉一式,能夠更好地了解太極拳的形成機制,解讀練習方法,為太極拳保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創(chuàng)造條件。
(二)對掌握太極拳的技術體系有著輔助作用
技法的支撐是身法與勁力,槍術中的革法基本方法是封與閉,封與閉基于槍法手、身、步法的基本要求,可見研究槍法之總論各項要求對太極拳也有補益。特別是槍法中革的原理與方法,“大封”就是各種革法的循環(huán),這些對太極拳的理念形成都有作用。研習六封四閉,認識到這就是以陰陽變化為根的防御,六對應上中下分左右共六路來攻,四就是上下內(nèi)外,這對拳術因敵變化可以形成一些印象。
(三)對正確習練和傳承太極拳具有指導意義
學習太極拳不能做表面文章,變成純體操的健身方法。太極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學練傳統(tǒng)太極拳要追求太極拳文化特質,正確的傳承體系,必要的武術古籍認知,包括拳術與器械在內(nèi)的系統(tǒng)性練習,對掌握和太極文化都具有幫助。要通過辨析六封四閉找古傳拳術與器械與陳氏太極拳術的區(qū)別,明確發(fā)展變化的科學性與必要性,更好地發(fā)展太極拳。
(四)值得太極拳整體訓練方法借鑒
拳意培育:槍術對扎與防守的訓練,化為拳中的六封四閉,不但有效培養(yǎng)拳中對手的意識,還能消除拳中固有的招法意識,培育拳中因敵變化的感覺,讓陳鑫所論拳中的“情”與“景”落到實處。拳勁把握:槍術要用封閉之法,有勁力相助,槍論中勁力在人與槍合一的主法,在太極拳纏絲勁全身勁力傳導中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通過學習借鑒,一些纏絲與抽絲的討論也可以迎刃而解。拳法運用:封閉是槍之防守反擊革法中的基礎,練好封閉,諸法順遂。封閉之法在太極拳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套路和推手中將其作為對敵防守反擊的重要手段來訓練。
三、正確認識六封四閉對于太極拳的重要意義
民初程人駿《大梨花槍圖說》中《概論》第一句:“古來名將,無有不用槍者?!痹谀菢屝g流行的年代,陳王廷不但是一個拳術名手,槍術也是高手,他破繭為蝶,將槍術的原理在太極拳中得到升華。陳王廷創(chuàng)編的太極拳一路(十三勢)有六封四閉一式,這一式與古傳槍術中的封與閉存在一些關聯(lián)點。人們應當了解槍術理論,明確封與閉的概念、原理、技法、區(qū)別,根據(jù)拳術的動作特點和拳術中獨特的太極原理,正確認識六封四閉中防守反擊原理和方法,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更好地把握整套太極拳情景訓練的要點。
六封四閉訓練與整套太極拳訓練具有共性,這一式對于太極拳推手有指導作用,進而對太極拳散手訓練也有一定借鑒作用。六封四閉一式,在太極拳傳承中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意義和文化價值,是傳統(tǒng)太極拳訓練不可多得的典型動作。學習六封四閉的原理和方法,對于陳氏太極拳練習,乃至對各派太極拳的正確傳承都具有一定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海安市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