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褚君浩(1945— ),江蘇宜興人,紅外物理學家、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政研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院長、材料科學系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曾任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委員會副主委、主委和上海市委副主委,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參事等職。著有《窄禁帶半導體物理學》(中英文本)、《紅外光電子》、《光電轉換導論》等學術著作,《能量》《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紅外》等科普書籍。曾獲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金牛獎、全國十佳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首屆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章等榮譽稱號。
記者:褚院士您好!您是我國培養(yǎng)的第一個紅外物理博士,多年來一直潛心科學研究,在紅外光電子物理及半導體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就。當前,不少青年人面臨升學、就業(yè)等選擇時搖擺不定,感到迷茫。請您結合您的科研經(jīng)歷,談一談是什么促使您走上這條科研道路的?
褚君浩:總結如何走上研究技術物理的道路,我覺得有兩點:熱愛科學和社會責任。我父親是一名地理學家,在他的影響下,我從小對科學感興趣。中學期間看了《光學》《原子物理學》等書籍,雖然當時對這些理論只是表面理解,不過還是堅定了對物理的熱愛。高考時我物理考了100分,報的志愿都是物理系,在上海師范學院學習時打下了研究物理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我到梅隴中學教書,閑暇時還是會關注理論物理,做些研究,一直到1978年研究生考試恢復,我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在我的科研經(jīng)歷里,面臨過幾次選擇。第一次是考研究生的時候,我的興趣在理論物理,但技物所主要是做實驗物理的,考試科目也有一門是我沒有學過的《半導體物理學》。我想要繼續(xù)研究物理,這點困難不算什么,而且科學研究不應僅停留在理論基礎上,也要與實際運用結合。好在之前基礎打得好,通過自修我順利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第二次是碩士畢業(yè)后,有個去美國讀博士的機會,但我的導師湯先生建議我留下來繼續(xù)研究,做碲鎘汞(HgCdTe)的本征光吸收研究。這項研究當時國際上還沒有測出來,是個挑戰(zhàn)。想到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竟沒有一條定律是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我感到我們一定要爭口氣,要為偉大祖國爭得榮譽。于是我留在國內繼續(xù)研究,獲得了碲鎘汞的禁帶寬度關系式等成果,使這項挑戰(zhàn)成為讓世界看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機遇。第三次是我到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物理系進行研究,當時國內條件有限,我很珍惜這個機會,利用外國先進的實驗設備,吸收他們的研究方法,從事與之前在國內研究密切相關的項目。我一共待了兩年零十個月,當時我的孩子在德國念書,很多人勸我也留在德國。但我想“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茖W技術的發(fā)展對國家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所以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要與國家榮譽、社會責任緊密相連。我還是要回國發(fā)展。
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很多人感到迷茫。但我當時做出選擇并不困難,一是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二是有責任感使命感,三是堅持不懈做下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萍脊ぷ髡邞敯炎约旱奈磥砼c祖國命運相連,把深厚的愛國情懷融入科技興國的理想信念中。青年人要胸懷“國之大者”,將自己融入祖國和時代發(fā)展脈搏中,急國家之所需,想國家之所想;要有為國家和人民做事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定好自己感興趣的事業(yè)和方向,朝著這個方向一直奮斗、吃苦奉獻,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高度贊揚科學家精神。剛才您所講的科研經(jīng)歷,體現(xiàn)出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科研事業(yè)的奉獻,這也反映出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請您給我們談一談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
褚君浩:幾十年科技生涯中,我不斷受到科學家精神的鼓舞,同時也在實際工作中踐行著科學家精神。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科學家精神作出詳細解讀,我個人對其中一些精神是有切身體會的。
一個是創(chuàng)新精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科學家在農業(yè)、醫(yī)藥、生物、衛(wèi)星等多個領域都實現(xiàn)了“從0到1”的創(chuàng)新突破,使中國科技迅猛發(fā)展,國家軟實力顯著增強。從碲鎘汞紅外本征光吸收光譜到太陽能技術,再到光學“隱身”,我們一路都在“追光”,一直在沒有前人踏足的高峰上攀行,我們不斷用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基礎研究,并致力于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另一個是協(xié)同精神。任何偉大的事業(yè)都是群策群力的結果,做科學研究更是需要合作精神。我記得在做碲鎘汞的本征光吸收時,要制作很薄的樣品,導致需要的樣品數(shù)量非常多。這些樣品就手指甲大小,卻要賣到1000美元一塊。研究所里有三個小組在做相關實驗,都愿意把樣品給我,我再把實驗結果反饋給他們,同時我也獲得了研究成果。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受到,做科學研究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當代的科技發(fā)展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科學家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奮斗史,是在一代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鑄就的??茖W家精神作為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已經(jīng)融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精神譜系中。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科學成就也離不開精神的支撐。在建設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科技工作者應當持續(xù)發(fā)揚科學家精神,用這種精神指導實踐,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不斷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突破,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科技支撐與人才支撐。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育創(chuàng)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ǎng)優(yōu)良學風,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您認為在新時代我們應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褚君浩:首先,應將科學家精神融入科普,讓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中發(fā)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使公眾對科學家精神產生深刻理解。其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科學家精神是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培養(yǎng)科學家精神需要社會土壤。一是需要正確發(fā)揮評價引導作用。當前,我國科研領域存在成果創(chuàng)新水平不高、專利轉化有待加強等問題,這與當下評價體系的激勵機制不足有關。每個人才各有特點,擅長的內容也不同,這些人才都是我們需要的。因此,要遵循科技人才成長規(guī)律構建評價體系,消除科研人員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科技創(chuàng)新。二是需要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不要讓科研人員一天到晚寫報告,創(chuàng)造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huán)境,讓科技專家安心踏實做科研。在新時代繼續(xù)弘揚和發(fā)展科學家精神能夠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追求真理、勇攀高峰,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學習先進典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能夠營造全社會尊重科學和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圍,能夠推動中國躋身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把我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剛才您提到應當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融入科普中,多年來您也一直致力于從事科普工作,平均每月會做一次至兩次科普講座或報告,被譽為“心系科普的院士”,請跟我們談談是什么促使您堅持做科普工作的?
褚君浩:多年來我一直不斷做科普,只要有單位邀請我,擠一擠時間我都會去參加。為什么積極做科普?一是做科普有諸多益處??破沼兄谔嵘娍茖W素養(yǎng),近年來,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已超過12%,相較之前有了顯著提升,這使得群眾看世界的觀念理念上升一個層次。科普會激發(fā)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尤其是給幼兒和學生做科普,將促進他們從小熱愛科學、掌握科學方法、具有科學精神,可以培養(yǎng)出更多科技人才,進而打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作為中國政研會副會長,我認為做好科普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積極作用。二是科普教育是科學家的使命和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笨蒲惺强茖W家的責任與義務,科普同樣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我做了很多科學研究,應當把科學研究的成果介紹給大眾,這是科學家應擔負的責任。同時,科研科普相輔相成,放棄科普會給偽科學留下空間。三是與我的經(jīng)歷有關。從小我??纯破兆x物,到中學也一直喜歡,閱讀了大量科普書籍,它們對我熱愛科學起了很大作用,也讓我發(fā)現(xiàn)并堅定了對物理的興趣,從而走上科研道路??梢哉f,我是在科普風潮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畢業(yè)后我到中學當了十年物理教師,鍛煉了把復雜知識講簡單的能力,這使我講出來的科普效果比較好,進而我愿意做科普。
記者:您有著多年的科普經(jīng)歷,曾獲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銀發(fā)知播”集體獎項,請您跟我們談談如何做好科普?
褚君浩:科普是一門學問,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傳播。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圍繞自己的專業(yè),將科普拓展到前沿領域。我做科普是緊密圍繞從事的研究工作,對知識本身、知識如何獲得、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知識的應用、知識和科技的發(fā)展、知識上升到怎樣的哲學含義等全部講清楚,一直講到整個科學之路的發(fā)展趨勢。這要求科普工作者將知識本身及相關研究和現(xiàn)象融會貫通,讓公眾了解到最為新興的、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發(fā)展趨勢。第二,要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講故事。不少人對科學的印象是無聊枯燥的,然而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有趣解讀可以培養(yǎng)公眾科學興趣??破展ぷ髡邞鄬懸恍┲袊茖W家的小故事,并通過各種媒介廣泛傳播,讓科學家變得和韓劇里的“都教授”一樣出名。當前,既懂得科學又會講故事的人才非常緊缺,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善于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去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和現(xiàn)象,激發(fā)聽眾對科學的興趣。第三,進行分類分眾化科普宣講。在科普內容上,對社會大眾做信息科普,聊科學常識、物聯(lián)網(wǎng)等最新科技動態(tài),解答大眾對科學的疑問;對公務員、企業(yè)家做高端科普,他們需要掌握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趨勢,做這樣的科普可以節(jié)省他們的時間;對大學生、中學生做勵志科普,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科普科學知識的同時,強調科學知識的獲取、科學方法的建立和科學精神的弘揚。在科普形式上,我也做過不同嘗試,以書籍形式進行科普,出版《傳感器與智能時代》、《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科學起跑線”叢書等科普讀物;在線下進行科普講座,比如我曾回到母校華東師大附小,跟同學們“面對面”做科普講座;在網(wǎng)絡上通過直播、錄播等形式進行“云科普”,比如我在B站做過一些節(jié)目,開展“銀發(fā)知播”直播進行科普,通過線上新形式擴大科普覆蓋面。
記者:《三體》《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受到大家歡迎,您覺得未來我們能將科幻場景或現(xiàn)象變成現(xiàn)實嗎?
褚君浩: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科幻作品中出現(xiàn)的場景正在變成現(xiàn)實。電影《終結者》中出現(xiàn)的自動控制無人機,目前正在飛速發(fā)展;電影《十二生肖》中提到的3D打印技術,如今也在建筑模型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2023年底,我在B站展示了“隱身術”,大家都很感興趣,有人聯(lián)想到哈利·波特的隱身斗篷。其實“隱身術”是借助“柱鏡光柵”這種特殊材料實現(xiàn)的。這種材料由一排排微小圓柱狀凸透鏡排列組成,光線經(jīng)過凸透鏡會被有規(guī)律地折射,使背后物體看起來像被壓縮成一個細條,透鏡數(shù)量足夠多就會把物體分解成無數(shù)個相同的細條,讓人仿佛看不見了。此外還可以利用折射率“隱身”,當衣服的面料和空氣折射率一致時,就能達到“隱身”效果??萍紕?chuàng)新飛速發(fā)展,很多以前想象的畫面都可能在未來成為現(xiàn)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以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為引領,加快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向現(xiàn)實生產力轉化”,將科幻場景變?yōu)楝F(xiàn)實需要不斷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力,將創(chuàng)新轉化為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各項事業(yè)的前進方向??茖W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文化的土壤,請您談一談文化與科技的關系。
褚君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科技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文化與科技是相輔相成的。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有助于應對“中國威脅論”觀點的挑戰(zhàn),通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升科技話語傳播效能。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需要文化支撐,科技研究和科學普及也都離不開文化引領??萍佳芯恳择R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遵循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本身規(guī)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能夠使研究人員分析問題比較全面、寫文章比較客觀合理、觀念想法比較深刻??茖W技術的進步又不斷推動文化的發(fā)展。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以科技為媒介表達中國文化成為可能,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形式能夠激發(fā)公眾興趣、增強科技話語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科技創(chuàng)新與技術實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科技自信,提高中國在國際科技舞臺上的話語權,反駁國際輿論中的偏見報道,塑造出自信、開放、擔當?shù)目萍即髧蜗蟆?/p>
記者:您對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有什么期待與建議?
褚君浩:在新時代的科技道路上仍然存在許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挑戰(zhàn),而青年科技工作者擁有老一輩科學家沒有的優(yōu)越環(huán)境,更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我將“勤奮、好奇、漸進、遠志”八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希望與廣大青年科技人才共勉,也希望中國青年勇?lián)鷷r代責任,在科學的道路上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第一是勤奮。我常說,要想真正做好學問,首先要有勤奮好學的態(tài)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是不行的。即使是天才,沒有勤勤懇懇做事的態(tài)度,也無法事有所成。第二是好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fā)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科技的重大突破也往往是從科學家的好奇心開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有質疑精神,多問為什么。第三是漸進。做科學研究要有嚴謹踏實的態(tài)度和實干精神,確定一個目標后就要朝著這個目標始終如一地漸漸前進,踏實解決一個問題后,再解決下一個問題。就像挖井,只要確定這里有水就要一直挖,不能遇到困難就放棄,東挖一下,西挖一下,結果就是到處沒水。第四是遠志?!傲⒅径t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科技工作者當樹立科研報國的遠大志向。對科研的熱情不只是依靠興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心中有報國的信念才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困難。
無論是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還是工程應用,都會碰到一些困難與挫折。對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真正做到這八個字,就一定能夠在科學道路上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
責任編輯 閆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