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向你傾訴“學習好累,不想上學”時,作為家長,應當如何幫助他們有效緩解壓力呢?本期《家教周刊》,洞口教育人為家長們解答如何幫助孩子緩解學習壓力。
名師來支招
舒欣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洞口縣第三中學心理健康教師
給家長的三盞指路燈
之前醫(yī)生朋友跟我說過,有次急診,一名高三男孩還在昏迷,母親卻攥著醫(yī)生白大褂的衣角追問:“孩子明天能返校嗎?”監(jiān)護儀的滴滴聲與這句話形成刺耳的和鳴,折射出當代教育中令人揪心的認知錯位——我們把孩子培養(yǎng)成解題高手,卻忘了教會他們如何安放情緒。
十余年教學生涯里,我見證過太多這樣的“錯位教育”。有家長捧著確診抑郁的檢查單仍覺得“高三請假太虧”,有孩子帶病還在背單詞。這些場景背后,是家長面對教育焦慮時的集體性失焦。在此,我想分享三個切實可行的減壓策略:
做會呼吸的樹洞。去年,班上的小雨總在周記里畫滿黑色漩渦。我建議她母親每天留出“十分鐘靜默時間”,這位向來強勢的媽媽開始學習當聽眾。三個月后,小雨在作文里寫道:“原來媽媽停下來聽,也能裝下我所有的心事?!闭嬲膬A聽不是被動接收,而是用眼神、點頭、握手的溫度,構筑起情緒的緩沖帶。
構建情緒防波堤。家庭氛圍是壓力的倍增器或消解劑。我曾教過一個成績名列前茅的男生,他的錯題本扉頁寫著:“爸媽吵架時,我就在草稿紙上畫滿盾牌?!焙髞砦覀冋壹议L談話,建議設立“家庭冷靜角”,任何人情緒波動時,可以獨自去飄窗看半小時風景。三個月后,男生交來的作文里出現(xiàn)了這樣的句子:“原來父母也會脆弱,這讓我覺得壓力不再是獨行俠。”
編織社交安全網(wǎng)。青春期孩子70%的壓力宣泄依賴于同伴支持。智慧的做法不是嚴防死守“早戀”,而是創(chuàng)造健康的社交場景。有位父親每月組織孩子的朋友來家舉辦“邊吃邊學讀書會”,孩子們邊吃邊討論“活著”的生命觀。這種有溫度的社交,既釋放壓力又構建價值觀。
教育的真諦不是填滿時間,而是守護成長的空間。當我們把“今天開心嗎”置于“考了多少分”之前,當家庭不再是壓力的放大器而是緩沖帶,孩子們自會生出對抗焦慮的韌性。
共繪同心圓
無分別的愛塑造最強力的支撐
洞口縣第一中學 唐姍
在心理咨詢室值班時,學生小紅前來咨詢。小紅成績優(yōu)異,理解并感激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但她總覺得父母把成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內心十分受傷。
學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取得好成績,然而如果教師和父母對成績過于關注,無意會增添他們的負擔。
家長如果能放下焦慮,不以好的學習成績?yōu)榍疤?,用無條件的愛去關注孩子時,在很多點滴小事上都可以幫助到孩子。在上學期,學校對高二的千名學生發(fā)放過問卷,詢問孩子們父母做些什么能讓自己感覺到很解壓,孩子們天馬行空,有說大吃一頓、出去玩的;有說不要批評自己講大道理,做比較的;讓我吃驚的是有的高中生,看著比大人高出很多,卻仍表示希望父母給自己一個擁抱就好。
誠然,心理研究表明擁抱、拍肩等動作能降低孩子的壓力激素。有時肢體語言也能給到孩子一種被愛被呵護的感覺,當我們家長能夠放下焦慮,更關注孩子本身時,孩子感受到的心理支撐會更加充足。
我和孩子的減壓之路
洞口縣第三中學家長 王曉星
記得兒子升學那會兒,考試成績出來,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兩個小時。我貼在門邊,聽見里面?zhèn)鱽韷阂值某槠?,心都揪成了一團。
那個曾經在小學總是拿滿分的“別人家孩子”,現(xiàn)在卻因為幾次考試失利而崩潰??粗刻彀疽沟搅璩?,早上頂著黑眼圈去上學,我意識到必須做點什么。
我開始每天在冰箱貼上寫“鼓勵貼”:“幫媽媽拎這么重的東西,有兒子真幸福!”“謝謝你把這么重要的事情講給我聽,我會替你保守秘密的?!毙⌒〉谋憷N成了我們之間的秘密花園。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兒子會偷偷對著冰箱微笑。
有一次考試前夕,兒子焦慮得吃不下飯。我拍著他的肩膀,和他玩起了“三個問題”游戲:“最壞能考多少分?”“最好能考多少分?”“最可能考多少分?”聊完后,兒子靦腆一笑:“媽媽,你這么一說,好像也沒那么可怕了?!?/p>
現(xiàn)在,兒子雖然成績不是最拔尖的,但學會了制定計劃,懂得調節(jié)情緒,每次考試后,他會主動分析錯題,找出薄弱環(huán)節(jié)??粗麖娜莶黄鹊臉幼樱疑钌铙w會到:教育不是讓孩子永遠站在頂峰,而是教會他們在跌倒時如何爬起來。
減壓三字經:動、觀、交
洞口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文平
最近走訪學校,看到不少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眼神疲憊。一位班主任告訴我,她班上有個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整宿睡不著覺。這讓我深感憂慮。
動其身,強其體。建議家長們多與孩子共同參與球類、散步、繪畫等活動,這些不僅是鍛煉身體的延伸,更是培養(yǎng)興趣的重要途徑。如每天陪孩子散步15 分鐘,不要小看這短短的時光,運動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是天然的“快樂因子”。
觀其行,聽其言。要善于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食欲下降、睡眠不好、情緒波動,都可能是壓力過大的信號。更重要的是主動創(chuàng)造傾聽環(huán)境,如每天放下手機留出20 分鐘,耐心聽孩子講述學習與生活中的見聞,當孩子傾訴煩惱時,請先給予理解而非說教,及時的觀察和干預,往往能避免問題惡化。
交其心,求其效。溝通要講究方法。少問“ 考得怎么樣”,多聊“今天有什么趣事分享”,少用命令語氣,多分享自身經歷。家長不妨嘗試放下“權威”身份,以朋友姿態(tài)與孩子平等對話。比如共同制定學習計劃、討論興趣愛好、做手工等,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被信任。
當家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而非“裁判員”時,我們終將收獲的不僅是學業(yè)進步的喜悅,更是一個身心健康、向陽而生的生命。記住,一個會調節(jié)壓力的孩子,遠比一個只會考試的孩子更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