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是“bad ending”的簡稱,意為一個擁有壞結局的故事,在當今語境下,更多用在影視劇里的故事上。之前我們把它們叫作悲劇,而在網絡時代,它們擁有了這個新的名字。BE的用法很廣,比如,“全員BE”,意思是整個故事中幾乎全員都沒有什么好下場。有時候會說,“我嗑的CP BE了”,意思是故事中我喜歡的那對沒有在一起。與BE相對應的是HE,全稱“happy ending”,意為圓滿的結局??瓷先ト藗儜摳矚gHE,因為能一切如愿。但在喜歡BE美學的人看來,HE只是當時讓人感慨了一下“真好啊”。
BE美學究竟有什么魅力?《倚天屠龍記》中,殷離咬了張無忌一口,說:“這樣你就不會忘記我了。”這就是BE美學的最佳注腳。讓人痛,是讓人記住的最佳方式,因為人們在痛的體驗中可以更深刻、更鮮活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的人和事,當然是不會被忘記的。
人從一出生,就是和痛感相連接的:母親的陣痛,胎兒被產道擠壓的痛、被接生的人拖拽的痛。痛是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初始標記。也可以說,痛,是分離。而分離,才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開始。只有開始痛了,才有一種投身于生命洪流中的感覺。而BE故事中的痛,因為處在藝術的范疇中,所以可以更加極致、更加酣暢。
BE的痛,來自喪失,也來自挫折。電視劇《鶴唳華亭》講述了不受父親寵愛的太子失敗的一生。他不斷喪失自己的所愛:親人、愛人、老師……在和女主角的愛情線上,他也不斷失去與女主角真正走近的機會,最后雖然和女主角在一起了,但仍然免不了因為斗爭而赴死,不得不與女主角及其腹中的孩子分離。在理想上,他信奉的東西不被作為皇帝的父親所容。在一次次斗爭中,雖然他不斷掙扎、浮沉,不斷努力去滿足自己和父親以及舅舅的需求,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這樣的痛苦如果存在于真實生活中,大概誰都不想成為這個倒霉蛋。但如果存在于文藝作品中,感覺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它可以讓你共情,聯(lián)想起自己類似的情感體驗。被父母冷落的時刻,在很多人心中,都是刻骨銘心的傷,還有人生中那些愛而不得的事物,那些終究無法挽回的、一次又一次失去的東西。哪一部劇中極致的虐心橋段不曾是現(xiàn)實中創(chuàng)傷的影子?看劇時釋放的眼淚,看起來是為劇中人而流,其實是為自己而流。
其次,它能讓你安全地體驗這種痛苦,而不至于面對任何現(xiàn)實的困境。在現(xiàn)實中,如果你要體驗這種感覺,可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比如,愛上一個危險的人,嘗試做一些你非常想做但可能結果渺茫的事。在BE故事里,這種風險不復存在:在虛構的故事中,情感是真實的,現(xiàn)實則與此無關,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投入地為主人公哭泣,然而走出故事后,我們的至親、我們的親密關系、我們的工作,都毫發(fā)無傷。
當然,BE美學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必須“美”。在BE美學的各大代表作中,攝影、美術、“服化道”,無一不精美。BE美學的故事中,主角大多是“美強慘”的,不美不強,BE也就顯得沒那么有價值感了。
在和BE美學的藝術作品的互動中,現(xiàn)實中難以被表達的情感得到了釋放,現(xiàn)實中未被滿足的愿望也得到了撫慰。只要不影響生活,在另一個平行世界里被虐得死去活來、撕心裂肺又有什么關系呢?只是你這樣為別人的故事揪心的時候,也許可以回望一下自己的內心:每天波瀾不驚、平淡如水的日子里,還掩藏著多少激情澎湃的、對更飽滿人生的向往?
(肖萌渝摘自微信公眾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劉 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