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fā),導致了嚴重的人員傷亡。
26歲的周軼君主動爭取去巴勒斯坦報道,經同意,踏上了前往加沙地帶的征途,成為新華社歷史上首位常駐此地的女記者。
在這片被喻為“離上帝最近,卻又與死亡僅一線之隔的土地”上,她孤獨而堅定地履行著記者的職責。
血流成河、斷水斷電、突如其來的爆炸,運輸機、戰(zhàn)斗機、偵察機每天在頭頂盤旋,發(fā)出巨大的轟鳴聲……這些令人聞之色變的考驗,僅是冰山一角。
她曾被一個大石塊擊中脖子,血把衣服染紅了,脖子好久都不能動。還有一次,在車上,一個小男孩忽然掏出手槍指向了她……
面對危險,她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恐懼,然而,恐懼并未讓她退縮,她反而更加堅定了作為記者的身份認同。她時刻銘記著自己的神圣使命——揭示巴以沖突背后鮮為人知的真相。這份信念如同燈塔,指引著她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勇往直前。
她希望大家能看穿危險背后傳遞出的東西,“如果沒法阻止戰(zhàn)爭,那就把戰(zhàn)爭的真相告訴世界”。
周軼君的職業(yè)偶像是法拉奇,一位傳奇的意大利記者,報道過越南戰(zhàn)爭、印巴戰(zhàn)爭、中東戰(zhàn)爭和南非動亂。她從偶像那里汲取的,更多是一種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你要親身經歷,你要深入了解。
她的筆下和鏡頭中,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暴與罪惡:在自家門口中彈身亡的5歲巴勒斯坦男孩,一群興奮地喊著“明天我要當烈士啦”的即將成為人體炸彈的孩子,坐在廢墟里失聲痛哭的幸存者,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老人……
她記錄巴勒斯坦難民對朝不保夕的恐懼,也再現(xiàn)以色列人失去安全感的焦慮。這種人文關懷,使她的報道超越了簡單的新聞,成為記錄時代的歷史見證。
她看見、記錄、追問、思考,用專業(yè)、客觀和真誠的態(tài)度寫出一篇又一篇戰(zhàn)地報道:記錄加沙地帶700多天歷程的《中東死生門》、遍訪16個國家與上百位人物才寫出的《走出中東》。它們立體地、全方位地展現(xiàn)中東,讓世界看見加沙地帶,看見戰(zhàn)爭的罪惡。
2004年,周軼君榮登第二屆CCTV“中國記者風云榜”,她被評述為“堅守的使者”,“因為她的堅守,讓每一個需要的地方都發(fā)出了中國人的聲音”。
2014年,周軼君決定轉型成為紀錄片導演。
2019年,周軼君執(zhí)導的教育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刷爆”全網: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10億,豆瓣評分高達8.8分,入選“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
《他鄉(xiāng)的童年》不僅是一部關于教育的紀錄片,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家長對教育的焦慮與期待。
從海淀黃莊到衡水、六安毛坦廠,從幼兒園到高中乃至大學,中國教育的“卷”,就像一場令人不敢松懈的馬拉松比賽。參賽者從兩三歲起跑,背負著家長的期望、社會的壓力,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夢想。賽道漫長而擁擠,每個人都拼盡全力,生怕落后一步。
這場“卷”的背后,既是全社會對教育的極度重視,也是對未來的深深焦慮。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場比賽中脫穎而出,但代價是童年的消逝、青春的壓抑,以及無數家庭的疲憊不堪。
在這場聲勢浩大、似乎永無止境的角逐中,孩子痛苦,家長焦慮乃至崩潰。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周軼君亦身處其中,即使睿智如她,同樣痛苦不堪。
“我不是教育專家,只是身為母親,對教育有許多疑問,于是,我選擇做一名探索者?!?/p>
身兼母親和記者的雙重身份,周軼君率團隊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用她的鏡頭展現(xiàn)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在紀錄片中,周軼君選取獨特的視角,客觀地記錄細節(jié),再現(xiàn)各國教育的原貌,通過鏡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
她不是簡單地比較各國教育的優(yōu)劣,而是深入探討教育背后的文化邏輯。她關注教育如何塑造人的思維方式,如何影響社會的價值取向。這種深刻的反思,賦予了《他鄉(xiāng)的童年》非凡的思想深度,使其成為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紀錄片中有一場對話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當周軼君問幾個芬蘭小學生“什么是成功”時,一個男孩認為有一份工作,能夠結婚,銀行賬戶里還有一點點能保障生活的存款,就挺成功的,另外幾個孩子也認同這種看法。
成功到底是什么?想明白這個問題,對當下焦慮的我們來說何等重要。今天我們之所以焦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對成功的定義出了問題。
激發(fā)全社會對教育的深度思考,這正是《他鄉(xiāng)的童年》的深刻意義所在。
這種思考,可能會影響一代人的教育觀念,進而影響中國教育的未來走向。在這種意義上,周軼君的這部作品,已經超越了紀錄片的范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我覺得我們真正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是如何看待自己獲得的東西,他們能夠從中再獲得什么和他們怎么去應對周圍的環(huán)境。總的來說,就是培養(yǎng)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很重要?!?/p>
周軼君對教育的深度思考中,有她作為母親的切身感受,亦有她作為記者的廣闊視野。
從戰(zhàn)地記者到紀錄片導演再到主持人,在每一個角色上,周軼君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談及“文化訪談類節(jié)目”,無論是《鏘鏘三人行》《圓桌派》,還是《十三邀》,男性總被默認為表達的中心和觀點的生產者。
而做客《鏘鏘三人行》《圓桌派》等節(jié)目的周軼君,以灑脫自然、睿智深刻、學識淵博“圈粉”無數,成功改寫了這種刻板印象。
她從來不以性別來定義自己的角色,而是以思想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在與各界人士的對話中,她既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又能展現(xiàn)感性的溫度。
2024年10月,周軼君主持的談話類節(jié)目《第一人稱復數》第2季一開播就引發(fā)熱議,被網友稱為“今年最好的訪談節(jié)目之一”。
通過《第一人稱復數》,我們看到了91歲高齡卻保持著赤子之心的徐小虎,她的金句“我小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大人笨,所以我就不要變成大人”真是振聾發(fā)聵;評價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時,毛尖直接批評其主題倒退了100年,這見解是何等犀利、深刻;幾乎素顏出鏡的王珮瑜講述她對京劇的熱愛與堅守時表現(xiàn)出的真誠,更是引發(fā)網友強烈共情。
超越性別,回歸人性;超越偏見,追求真理。在這種意義上,周軼君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導演、主持人,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和思考者。
“我越來越感覺所謂尋找自我,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得去這個世界找。如果你感到困惑,感到不知道該怎么辦,我的方法是不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大,去做事情,去這個世界走走。這樣你反而能找到自己,會越來越堅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能干什么?!?/p>
周軼君,始終好奇和關心世界,始終在路上。她在看世界的途中,不斷地超越自我,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世界觀,一步一步成為自己,成為周軼君。
(度山河摘自微信公眾號“最華人”,本刊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