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某天,中國貴州中部的一個苗族聚居區(qū),有戶人家將要制作蠟染,為即將到來的“鼓藏節(jié)”做準備。這個節(jié)日十三年才舉辦一次,間隔時間真夠長的。不過人們可以在這十三年間去赴別的村寨的鼓藏節(jié)。在自己的鼓藏節(jié)到來之前,實際上他們參與分享過的快樂已經(jīng)不少。
這戶人家的祖母年紀并不大,有著一張被太陽曬得很紅的臉。她的孫女七歲。我們看見這位鮮嫩的孫女就相當于看見四十多年前的她?,F(xiàn)在這祖孫倆正站在一口大缸前邊。祖母彎下腰用一根木棍攪動缸底的藍黑色糊狀物——那就是神秘的藍靛。這地方蓼藍遍野,人們種植蓼藍就像種莊稼一樣。八月份將蓼藍收割,把葉子和莖放在大缸里泡爛,撈去殘枝敗葉,倒入石灰水,只需要一個晝夜,缸底就會生成人們想要的藍靛。
藍靛的成色一如既往地好。祖母可以開展接下來的工作了。她是本村蠟染界的一把好手。她身上這套衣褲就是她幾年前親手染制的,如今已呈現(xiàn)出一種“舊”的魅力。這件衣服的裁剪結構是極簡的,是一個正方形(前襟),加上一個豎起的長方形(后襟),再拼接上兩個矩形(袖子)。衣服上的圖紋是蠟染與十字繡的完美結合。如果繞到后面去,會發(fā)現(xiàn)背面真是比前襟還要美。使我想起山本耀司的一句話:“衣服這東西,是從后面開始制作的。后背才是衣服的基礎。不能很好地完成后面,前面就根本不能成立?!?/p>
為了搞清楚衣服前襟上的圖案究竟象征什么,我查了不少文獻。有學者認為,方塊內(nèi)的十字形象征街道,多角形圖案象征的是楓香樹葉子。這種看法有其生活依據(jù)。苗族將楓香樹視作神靈之樹;苗族人對楓香樹的想象力令人驚嘆。民間故事里說楓香樹是蚩尤的化身,它的汁就是蚩尤的血。此樹化生萬物,木屑變魚子和蜜蜂,樹芽變飛蛾,樹葉變燕子。最后,一只蝴蝶從樹心翩然飛出。蝴蝶對泉水中的泡沫一見鐘情,雙方談起了戀愛,生下十二個蛋。經(jīng)過大鳥“姬宇”孵蛋12年,才生出人類的始祖姜央、鬼神和天體??纯矗瑮飨銟鋲蛑匾??衣服的主人采用十字繡的技法,將“楓香樹葉子”弄得色彩濃烈喜慶,非如此不能表達人類對楓香樹的熱忱。在眾多“楓香樹葉子”的外圍,那些使用蠟染工藝形成的方形框架,據(jù)說象征城墻。袖子上那圈旋渦紋,頗費推敲。很多文獻都將它解釋為自然水紋的模擬,水紋外圍的一圈小圓點被認為代表星星。就像花兒有它的花語那樣,這件衣服似乎在借助圖案告訴我們:“水波蕩漾,星光閃耀,城市中的街道井然有序,栽滿了美麗的楓香樹——這是我可愛的故鄉(xiāng)??墒亲孀趥儏s被迫離開了那里。今天的我們不得不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記住那失去的一切?!?/p>
也許如上解讀是錯誤的。我作為局外人只能讀懂它的形式,感受它那無限的、原始的、無法用概念語言表達的意象,而不能確知它的內(nèi)容。即便是這件衣服的主人也未必能準確解釋。因為所有圖案都來自遠古,并不是今人的創(chuàng)作,是今天繡娘們的傳承。一件衣服就是一部天書,千般奧秘、萬種風情都藏在里邊了。
現(xiàn)在,這位祖母,優(yōu)秀的民間蠟染大師,取出一捆新麻布。這塊梭織面料的成本真是不菲。其織造技術有著深奧的理論和眾多故事,我們這里暫不做探討。讓我們觀察它的質(zhì)地、肌理和色彩。它的觸感十分厚重、透氣、柔和(是那種自帶筋骨的柔和),呈現(xiàn)出一種說不出的、明媚的米白色,泛著溫暖的亞光。當這匹麻布還處于前生,還是山野田地中的麻樹的時候,主人就曾以飽滿的情感伺候它們。收割、剝麻、漂洗、搓捻、牽紗、挽結、理線、織布……這一漫長歷程好比母親守望自己的孩子從珠胎暗結直到誕生。它的每一根經(jīng)線和緯線都附有主人的體溫,承載著殷切的精神、故事和情感,堪以擔負祭祀大任。采用這種布料制作衣物,則具有一種親切的意象、呈現(xiàn)出一種無疆域性和無時代性的魅力——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永不過時、越舊越好看”。
這匹麻布此前已經(jīng)被放在草木灰水里煮過。接下來還得折騰,用魔芋汁給它上漿,使之變得挺括。這下子可以在其上描繪蠟畫了吧?別急!看見窗臺上那塊牛腮幫骨沒有?那是祖?zhèn)鞯拇蚰スぞ?。主人還得把麻布鋪在石板上,拿牛腮幫骨在布面上來回磨蹭,使布面變得又光又平。
——此時,這塊麻布終于可以用來制作蠟染作品了。祖母即將在其上作畫。在這位民間女藝術大師身邊,在一個木凳子上,擺放著一只火盆,盆中煨有一只瓷碗?;鹋鑳?nèi)的炭火仿佛已經(jīng)熄滅,但實際上它的熱度仍然足以使瓷碗內(nèi)的蠟汁維持液體狀。就像一位合格的廚師能夠將火候掌控得恰到好處那樣,這位祖母完全有本事使蠟汁保持適當溫度。最理想的狀況是,蠟汁能夠在蘸上筆頭、繪向布面之時,于瞬間冷卻、凝固,形成一種很好的線條效果。
小姑娘站在祖母身邊,用渴望的眼睛看著祖母手中的筆。這種筆是民間最精彩的發(fā)明。筆桿是竹棍,筆尖是三頁狀似犁鏵的薄銅片,銅片之間留有一絲兒縫隙,剛好夠儲存蠟汁。祖母執(zhí)筆的手法,同小姑娘在學校里學到的握筆規(guī)矩大相徑庭。祖母是將筆桿子大幅度前傾,筆頭子幾乎置于腕下。她運腕走筆的力道十分精微,難以言說。
淡黃色的圖紋在祖母筆下出現(xiàn)。小姑娘是多么希望接過這支筆,也畫上一番啊。但祖母不允許她動手。因為這可是祭祖大典上使用的長幡。所有圖紋都是祖先留給后人的符號。按官方文獻的解釋,就是:“苗族先祖將自己的生活、生產(chǎn)、戰(zhàn)爭、遷徙、祭祀等場景,進行簡化、變形、夸張,抽象成為符形。”屆時在祭祖大典上,眾多長幡高聳入云,向祖先發(fā)出召喚。如果將符號畫錯,老祖宗的靈魂不予相認,那還得了?
時至正午,大門口傳來說話聲。小姑娘的祖父、父親和哥哥們回來了。這幾位男丁興致勃勃,正在談論買牛大事。他們剛剛看中了一頭“鼓藏牛”,牛的腦袋平整均勻,既沒有凹陷也沒有凸起。采用這種平頭型的牛作為犧牲,寓意和睦安穩(wěn)。
老丈夫俯身觀看這幅未完成的作品,夸贊說她畫的直線像是用尺子比著畫出來的;她畫的弧線圓轉自如,簡直同模子印出來的差不離兒。老妻聽了笑得合不攏嘴。這時她感到頭暈。她在整整一個上午的蠟繪工作中耗費了太多靈氣與心力。其實她不用一筆一筆慢慢畫也行的。可以用薄木板做一個鏤空的模子,壓在麻布上,而后將蠟汁直接灌進模子。這樣既能提高效率又不會出錯??墒撬且H自動手畫不可,非這樣不足以表達她的虔誠與熱情。
接下來又辛苦了十幾天,才將這幅兩米多長的蠟畫完成。這幅巨畫真美!蠟跡均勻、線紋穿插精準。它已經(jīng)算是一件水平很高的作品了,完全可以拿去參加展覽。但是,還沒有完。后邊還有更重要的工作。大缸內(nèi)的藍靛就要派上用場了。
小孫女尚不能理解藍靛的樸素之美,就像一個少不更事者總是以貌取人那樣,她以為鮮艷的紅色或者黃色才夠漂亮。她擅自把染糯米飯所用的茜草和梔子割來,在染缸腳下碼了一堆。祖母一看就明白了,但她沒有理睬。小姑娘眼巴巴地看著祖母將麻布放進染缸、伸手探了探麻布在藍靛液中的位置。當祖母縮回手,手掌和手臂藍液淋漓。
“咱們用茜草染一塊紅布吧?!睂O女懇求,“要么拿梔子染一塊黃顏色的?!?/p>
“老祖宗說不能拿茜草和梔子做蠟染。”祖母說,“只能用藍靛?!?/p>
孫女噘著嘴,說了一通話。大意是,為什么一定要聽老祖宗的?老祖宗已經(jīng)在墳墓里睡著了,他們已經(jīng)不會看、也不會教訓人了。為什么我們不把蠟染的布弄得好看一點?
老祖宗當然是有道理的。藍靛可以在冷水中直接將布染藍。茜草和梔子卻必須通過高溫才能使麻布著色。而麻布上的蠟跡一旦浸入熱水,就會被融化,那這幅上乘之作可就完了。祖母沒有解釋。她忙著呢。她得用她的那雙被染藍的手去做別的事情。
在以后的日子,大染缸靜靜地待在墻角。缸內(nèi)的麻布在悄悄進行著一個在科學上稱為“過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每隔五、六天,祖母就去將麻布翻動一番,暫時打擾一下染缸內(nèi)的寧靜。麻布上的蠟跡因為翻動而發(fā)生了細微的斷裂。藍靛滲入這些裂紋,將會產(chǎn)生眾多細若蛛絲的紋路——那就是美妙的、人類之手無法復制的“冰紋”。
兩個月過去了。這一緩慢的關于染的工藝大功告成。這天,祖母將深藍色的麻布從染缸中撈出,放進沸水褪去蠟跡,反復漂洗。奇跡出現(xiàn)了!原先的白底現(xiàn)在變成了藍底;原先的黃色蠟跡現(xiàn)在變成了白色的花紋。是的,當初的白麻布已經(jīng)發(fā)生了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變化?,F(xiàn)在它已經(jīng)是一塊神圣的長幡了。那些由凡人之手繪成的圖紋,現(xiàn)在成了寫給祖先的信。
小姑娘歡呼起來。??!這塊長幡真好看吶!當初染布的時候,可沒想到它會這樣好看!當初織布的時候,更沒想到它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小姑娘多想親手做一幅這樣的長幡啊。
祖母今天很愉快,很愿意講話,于是給孫女講了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只蜂窩從梁上墜落,正好掉在一匹剛剛織好的麻布上。蜂窩上的蠟液沾染了麻布。布的主人——就是我們的先祖,并沒有在意那些蠟跡,照常染她的布。結果,這位女祖宗意外地發(fā)明了“蠟染”這一技術,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祖母還說,沒有蠟染衣服的婦女會被人瞧不起,不精通蠟染的女孩子會嫁不出去。小孫女聽了這話很擔憂。好在,祖母會教她的。祖母說,等祭祖大典過后,先教她做一些蠟染的小物件,譬如掛包、手帕、腰帶什么的。待到下一個祭祖大典,也就是十三年后的鼓藏節(jié),那時小孫女已經(jīng)是一個大姑娘了。如果那時她還沒有出嫁的話,屆時,家里制作長幡的工作將移交給她。也就是說,小姑娘有十三年時間做準備。
責任編輯:李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