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班主任家訪遭拒的話題引發(fā)熱議。上海有班主任因家長一句“不方便”吃了“閉門羹”。江蘇一位初中語文老師說,她所在的學校要求每學年進行全員家訪,部分特殊學生還要家訪多次,任務繁重,使得家訪流于形式,隨之而來的表格填寫、拍照、匯報、檢查更是令人苦不堪言。
家訪真的過時了嗎?
曾經,家訪是家校溝通的經典范式。交通與通信不發(fā)達的年代,老師或徒步,或騎車,穿街過巷,登門與家長交流學生狀況。這種形式拉近了家校距離,給教育增添了人情味。時移世易,部分家長開始不太配合老師家訪了,甚至明確拒絕,不少人認為家訪已不符合當下快節(jié)奏的社會與教育需求。
家長拒絕老師入戶家訪,背后原因錯綜復雜。家庭是私密空間,家庭結構、經濟狀況等皆屬隱私范疇,家長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愿輕易向老師透露信息,完全在情理之中。隨著通訊技術發(fā)展,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廣泛普及,“電子家訪”已能隨時隨地讓家長與老師交流學生情況。此外,部分家長擔心家訪流于形式,淪為相互客套、拍照填表,非但無法有效解決孩子的教育難題,反而可能損害教育成色、動搖教育公平。
面對這一情況,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學校積極求變,不再硬性規(guī)定家訪數量與形式,家訪地點也可靈活選定。這既體現了教育管理者對家長意見的尊重,也彰顯了教育方式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教育是復雜系統(tǒng)的工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在新時代,家訪仍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機環(huán)節(jié)。線上溝通雖便捷,卻僅能傳遞單一維度的信息。家訪則截然不同,教師可以直觀感受家庭氛圍,洞察親子相處模式,全方位了解學生情況。這些信息對制定個性化教育策略至關重要。
還要認識到,家長反感家訪只是表象,家校間缺乏互通、互信、互動才是問題的癥結。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溝通方式時,既要因時制宜,更要因“生”制宜;既要叩響家門,更要叩開心門,不斷擴大主題半徑、拓展參與主體、創(chuàng)新互動方式,以“真訪”體現教育“真心”。
在東部省份或經濟水平較為發(fā)達地區(qū),家長借助“家校通”之類的APP便能掌握孩子的課堂表現,教師通過云端平臺可以輕松完成學情分析,拒絕入戶家訪似乎成了“進步”之舉。而在西部省份或貧困地區(qū),家訪仍是家校溝通不可或缺的方式。
在青海玉樹海拔4500米的牧區(qū),老師家訪需要騎馬穿越雪山草甸;在四川大涼山腹地,家訪路上塌方落石是常態(tài);在云貴高原的村寨,家訪往往意味著與留守兒童、年邁祖輩的艱難對話。這些地區(qū)的家訪,從來不是普通教育手段的常規(guī)選項,而是突破教育困境、助力學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這些家訪的特殊價值,體現出對教育公平的堅實托舉。甘肅隴南一位支教老師在其家訪筆記中記錄,有學生連續(xù)三天未到校,經家訪得知,學生父親突發(fā)重病,全家陷入治療還是放棄的艱難抉擇。在貴州畢節(jié),教育部門通過家訪發(fā)現單親兒童存在營養(yǎng)失衡問題,最終推動全縣“免費午餐”計劃優(yōu)化。這些發(fā)生在教育一線的真實場景,生動展現出學生們的成長環(huán)境,其中的生活細節(jié)與情感起伏,遠非數字化手段所能輕易獲取與呈現。
無論身處何地,家訪的核心目的都是促進學生成長。圍繞家訪引發(fā)的探討,本質上是對教育內核以及家校溝通路徑的深度審視。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充分尊重各方觀點與訴求,探索既貼合時代特點,又兼具多元性與實效性的溝通模式。畢竟,良好的家?;邮菢嫿▋?yōu)質教育生態(tài)的關鍵。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小漠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