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從《馬橋詞典》到“耶魯詞典”
我任教耶魯中文項目已近三十年?!爸袊敶≌f選讀”和“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讀”是我一直教授的兩門高級中文課。“中國當代小說選讀”的課本是我自己編的,主要選的是蘇童、余華、史鐵生、劉恒、莫言、王安憶、韓少功、王朔及朱天文的著名作品選段。其中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入選,曾引起一些教學同行的異議,曰:《馬橋詞典》借湖南馬橋方言來探討風土文化,地區(qū)方言其實不適合用作漢語教學的“語料”。殊不知,每個學期的中文教學走到《馬橋詞典》這一課,在課堂上都會呈現出一種熱烈參與而異彩紛呈的場景。因為《馬橋詞典》獨特地從方言語詞拓展成文化根源追溯及其趣聞故事,使得耶魯學生們“腦洞大開”。每個學期末學生完成最后一篇作文,在雙語甚至多語的比較中,學生開闊的思路和精準的中文表述往往綻放出奇思奇彩,讓我嘆為觀止。我常常這樣向學生感慨:閱讀你們的作文,你們成了我的老師。他們幾乎每一篇作文都令我眼界大開,增智獲益匪淺,所以總是深有期待。
下面編選的,就是剛剛結束的2024年秋季學期耶魯學生讀《馬橋詞典》后上交的作文精選。文章作者各有不同的華、洋背景,但都達到了中文表述的高超水平。(各篇基本上保持了學生作文的原貌,我主要作了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上的修訂。)或許,這也可以視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某種亮麗結晶吧。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耶魯的中文課其實就是國內大學的“公共外語課”。選修這門課的學生大多為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們大多各有自己的專業(yè)(以中文——“東亞研究”為專業(yè)的反而是少數),選修中文,只是他們在耶魯的“通識教育”中一個自主的和興趣的選擇而已。文題,其實源自我多年前為中文教學有感而發(fā)的一首習作《秋心》:“醉紫沉紅畫重山,天風海雨入斑斕。幾番濃淡幾分墨,一點秋心萬樹丹。”
蘇煒寫于2024年12月11日期終考監(jiān)考時
“背景”——如何超越中英時空?
游來吉(Malachai York)
學習中文,讓我的英文變得更厲害了。有一件事常常讓我感到驚訝:那就是一個單詞可以有這么多不同意思。學習中文幫我看見詞語“背后”的這些不同概念與想法。幾年前我開始對“background”這個英文單詞感到很好奇?!癰ackground”最常見的,指的是照片或畫作中的主要物體背后的區(qū)域場景。這就是“background”最直接的定義。它把“back”跟“ground”這兩個詞連在一起,只要你認識“back”跟“ground”這兩個詞,你就能知道它描述的是什么。
用現代語言來說,“background”也指的是計算機熒幕上的圖片,例如“computer background”。然而“background”這個詞還成了一個用來表示非物質的概念?!癰ackground”也指的是人物或事件的歷史情況或現實情況,比如“personal background”(個人背景)。這個概念,其實對中文和英文都是如此:中文里也會說“背景介紹”還有“畫畫的背景”。
我認為這點非常有趣:這兩門不同語言的詞,都基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念。但是我認為最有趣的點,是這兩門語言中“back”和“背”這個詞的使用。在兩門語言中,“back”和”背”都指我們的物理背部。為什么這兩種語言都會有物理背部處于“后面”的概念呢?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背景”和“background”這個詞,是否是分開發(fā)展的,還是某一門語言的概念常常是借鑒自另一門語言的。很多時候在我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英文的用語以及語言中突顯出來的概念。
在英文中,“back”有更多的意思。除了描述一個事物的位置——在后面,它也可以是一個動詞,比方說“They called me back”、“Don’t hold me back”或“I want you back”?!癟hey called me back” 的意思是“他回撥了我的電話”?!癉on’t hold me back”可以翻成“別阻止我”?!癐 want you back”的意思是“我想要再擁有你”,但是也可以翻譯成 “我要你回來”。在這些英語語境下,中文的“背”字,沒有一個完全相似的用法,同樣不能用“背”甚至不能用“后面”來代替“back”。
英文“back”,一般都描述一個東西回到它之前的模樣或之前的位置。但在第二句話(“別阻止我”),“back”的用法又不一樣。雖然“back”在這些句子里意思很不一樣,它還都帶一點“后面”的含義。像我在上面說的,過去的都帶一種在后面的含義(“個人背景”的“背”指向過去),而且語詞沒點明的“未來”,就在詞語隱指的前面——所謂“有‘后’必有‘前’”。為什么?我能想到一些簡單的、直接的解釋,但我不能確定。畢竟,雖然使用“背景”的我們,其實是“站向未來”,但這個“未來”我們卻永遠看不到它,語詞“背景”一直看到的,是背后的、過去的。但是,也許如果未來在我們前方,那將支持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個人對未來的希望與想象。這種空間和時間的觀念,重視“背后”而追逐“前面-未來”,似乎非?!百Y本主義化”呢。
然而,并非所有文化,都如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從“前”“后”看待時間和空間。在澳大利亞的Pormpuraaw土著社區(qū)的Kuuk Thaayorre語言中,他們并沒有個人的左右、前后感覺。相反,他們使用東、北、西、南來指代方向。同樣,時間也不像我們習慣的那樣,相對于身體的未來和過去——未來在“前”,過去在“后”——他們卻是用從“東”到“西”來映射時間和空間的。也許他們的時間與太陽的升起和落下有關。
看到不同社群以不同方式來理解時間與空間,是很有趣的。這引發(fā)了一個問題: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實?
“鎖" 定”
劉家武(Nick Liu)
俚語總是像春天的藤蔓一樣,在大學生的文化中迅速蔓延。扎根于宿舍、圖書館和深夜聊天。當今的熱詞“鎖定”(lock in),便是如此。
從表面上看,這個詞是說對專注的召喚。但像所有好的表達一樣,它是多層次的?!拔业面i定一下(I need to lock in)”, “我現在超級鎖定(I’m so locked right now)”, “我在圖書館坐了三個小時,但就是沒法進入鎖定狀態(tài)(I spent three hours in the library,but just couldn’t lock in)?!泵糠N用法都揭示了它不同的含義,而其靈活性則證明了它的持久生命力。在耶魯大學,專注是一種資本,“鎖定”已然成為一種口頭禪,一種生活方式,有時還是一種絕望的吶喊。
從本質上講,“鎖定”( lock in)指的是對全身心投入的關注。這是學生在圖書館里拼命寫作業(yè)的奉獻,是籃球運動員打贏加時賽的秘訣,也是玩家在競技游戲的最后幾秒決勝時的狀態(tài)。它讓一個社交焦慮纏身的學生變成舞會里的焦點。在耶魯這樣的地方,“鎖定”是一種生存機制。
就拿寫論文來說吧。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是世界級的拖延癥患者。大一時,我們心照不宣的規(guī)則是,任何論文都是在截止日前的晚上開始寫。大概凌晨兩點,我會收到朋友發(fā)來的短信,只有一個詞:“Lock?(鎖了嗎?)”“鎖”就是一個二元決定:停止浪費時間。十分鐘之內,我們就會出現在圖書館里,睡眼惺忪卻斗志昂揚。幾個小時過去了,除了鍵盤敲擊聲和偶爾的低聲咒罵,整個環(huán)境一片寂靜。太陽升起時,我們按下“提交”鍵,在勝利與疲憊中癱倒。對于我們來說,“鎖定”不僅是專注,更是學術壓力下錘煉出來的友情。
然而,“鎖定”不僅僅是為了生存,它還是一種欽佩的表達。稱某人“鎖定”是對其投入程度和能力的認可。這是對室友花八個小時準備咨詢面試案例的點頭致意,也是對朋友完美彈鋼琴獨奏曲的敬佩。
當然,這種欽佩也有陰暗面?!版i定”這個詞已經被吸收到大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職業(yè)化狂熱”之中。那些永遠處于“鎖定”狀態(tài)的人,有時看起來像機器,更多的是一份Linked In(個人簡介)而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們確實很出色,但也顯得過于僵硬,為了職業(yè)關系而犧牲真正的友誼。但與此同時,也有另一類“鎖定”者:夢想家?!八谝魳肥聵I(yè)上鎖定了(He’s locked on his music career)?!被蛘?,“她試圖在這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上鎖定(She’s trying to lock on this entrepreneurship thing)?!?對于他們來說,“鎖定”是一種反叛行為,是對常規(guī)路徑的一種賭注,認為他們的愿景比安全網更有價值。
“鎖定” , 還是一種對彼此承諾的表達——不是對自己,而是對他人。在朋友之間,這是一種團結的暗語。一群人計劃周末旅行,但一個人猶豫了,因為工作太多,或者沒睡好,或者任何其他理由。鼓勵的聲音迅速響起: “你必須鎖定(You need to lock in)?!?最終,他會妥協,加入旅行,而這段旅行也會成為他們重要的回憶。在剛開始的戀愛關系中,“鎖定”則是意圖的最終信號。“我需要他鎖定(I need him to lock in)”, 意思是:我需要他認真對待我。社交意義上的“鎖定”,是對那些重要之人的一種到場承諾。
有時,“鎖定”也意味著一種委托,一種安靜的依賴行為?!靶值?,我需要你為我鎖定一下(Bro, I need you to lock in for me)?!?有人會這樣說,把求助火炬遞給對方。這是一種帶著共同語境的求助方式,隱藏在日常語言中的請求。在這些時刻,“鎖定”也像是一種承諾:我會專注,因為你需要我這么做。
在最高層面,“鎖定”是一種對目標的近乎宗教般的承諾,甚至是一種頓悟??鬃樱M管一生在政治上未見成功,為什么卻堅持自己的理想?那是“鎖定”。老子,怎么可以隱居社會之外而寫下《道德經》?那是“鎖定”。佛陀,怎樣坐在菩提樹下冥思直至超越苦難?也許,他是歷史上最“鎖定”的人。
“鎖定”,是一種對值得奮斗的未來的信念,拒絕讓分心稀釋你的雄心壯志的一種態(tài)度。當有人告訴你“鎖定”的時候,他們是在提醒你一些簡單但深刻的事情,猶如是把你帶到王國維的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已經擁有了成功所需的一切,而現在,你只需用它去實現你的追求和夢想。
“Cooked”
——我的“廚房詞典”
呂亮丹(Daniel Lv)
在中文里,英文“cooked”的書面翻譯是“被煮熟”,是指食物經過加熱處理,達到可以食用的狀態(tài)。這個詞的使用本來是描述食物的處理過程的。然而,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被煮熟”一詞逐漸從字面意義擴展到了更多的比喻意義,尤其是在英語中,“cooked”一詞有豐富多彩的語境和表達方式?!癱ooked”這個熱詞,是最近一到兩年才開始廣泛使用的。在中文里,“煮熟”只會被使用在跟食物和吃飯有關的情況里。但是,在英文里,“cooked”這個詞不僅僅限制于食物的煮熟。
第一個最常用的說法是“I’m cooked”。如今,“I’m cooked”這個短語通常在非正式的語境中使用,意味著某人處于一個困難、絕望或注定失敗的境地。它通常表示一個人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正面臨著重大麻煩或失敗。它也可以暗示某人身體上感到疲憊或被壓倒,仿佛他們已經被“煮熟”一樣,表示極度的絕望。
例如:如果一個學生今天有一個期末考試而他還沒有開始復習,或者那個學生有太多功課沒時間做完的話,他通常會說“I’m cooked”或者“I’m so cooked”,表示他真的沒有辦法了,只能接受負面的后果。如果某人被工作或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可能會說“I’m cooked”,意思是他們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已經筋疲力盡。如果一個人陷入了一個困難或危險的境地,他們可能會說“I’m cooked”,表示沒有辦法逃脫或解決問題。
這個短語已經從字面上描述烹飪食物的意義,發(fā)展成了這樣一種比喻用法,借用了食物被“煮熟”后完成的形象概念。中文沒有類似的詞語。跟“I’m cooked”最相似的詞是“考”——“烤”。我的媽媽以前經常在我考完試以后問我有沒有被“烤焦”,因為“考”跟“烤”是同音詞。
反過來說,“cooked”這個詞也可以有好的含義。第二個最常用的說法是“I cooked”:雖然這個詞跟“I’m cooked”很相似,但是少了“am”,它的含義是完全相反的。在某些情境下,“I cooked”用來形容某件事情已經順利完成且做得非常出色,或者某人已經做得非常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例如,“I cooked”可以表示一項計劃或任務已經完全完成且一切順利。這種用法暗示著事情已經得到精心處理,達到了最佳狀態(tài),和失敗或困境的意義正好相反。
在這種情況下,“I cooked”可以表示某件事被處理得非常周到,甚至是完美的。這個詞來自廚房和飲食,因為烹飪通常需要精心準備和掌控技巧。
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剛考完試,他可以說“I cooked”或者“I cooked so hard”,表示他覺得他考得很好,正確回答了很多問題。如果一個人有一個鋼琴表演,彈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魅力,他可以說“I cooked”,而其他人也可以說“He cooked”或者“She cooked”。
中文中并沒有一個直接對應的詞,因為中文通常通過具體的短語和成語來表達類似的含義,而不像英文那樣,通過一個單一的詞來表示復雜的情感。
通過對比中英文中“cooked”一詞的使用,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cooked”相關的詞都跟吃飯或者做飯有關,因為美國文化很重視飲食。英文還有很多跟吃飯和做飯有關的詞,比如,“It’s so cooked”,“He ate”,“She served”,等等。美國人還將食物與成功和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在這一方面跟美國非常相似(“吃虧”“吃掉它”“吃不了兜著走”等等,似都跟食物有關,卻又完全無關),因為兩個國家都高度重視食物文化,民以食為天。同一個詞語,我們可以通過特定的共享隱喻來建立溝通,以便更好地相互理解,因為語言最終的目的,是讓人類團結在一起,做兄弟姐妹。
“心”以內的心
希安娜(Cienna Beard)
“心”在中文里是普遍而常用的字。它表面上有簡單清晰的意義,但其實它背后表達了中英語言與思想中獨特的不同方面。要是我們把“心“從中文翻譯到英文,它最顯明的意義就是“heart”。這種翻譯確實是對的,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在英文也被視為“mind”“intention”“feeling”“center”,還有各種各樣的翻譯。但其實每一個翻譯在英文里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與用法,而這種意義通常不會聚在一起。我特別想強調的差別就是“heart”與“mind”的意義在中英文之間的關系。
英文“heart”與“mind”表現完全不同的含義?!癶eart”就是與心情、感覺,或不合理的人性現象有關的;“mind”則被視為對面的,與思想、理性、合理的考慮有關的。用英語談愛情、友情與親情都要靠“heart”這個字。“I feel in my heart”(“我由衷地……”) 是準確的用法,但 “I feel in my mind” 是不太合適的用法?!癐 think…” 應該是通過一個人的“mind”(思想、思考)出現的,從“heart”創(chuàng)造的句子,卻是來自自己的內心。
中文的“心”呢?其實,讀完我剛才的段落,你已經掌握了它背后的深度。中文的“心”,可以是心情與心里的感覺(比如“一心愛你”“變心”),這種用法跟英文的“heart” 有相似的意義;但是“心”也是在思想與考慮這種跟“mind”有關的詞匯里出現的(比如“用心學習”“用心工作”)。英文的“I think…” 能翻譯成中文的“我想”,但甚至這個詞(“我想”)也含有自己的“心”呢(“心”上加個“相”)。中文的“心”的意義,在“heart”與“mind”之間的模糊地帶,這個中文字好像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忽然改變自己的意義(“這是什么心理?”和“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心”就指向不同的意義)。我剛提出的“意義”話題,果然變出了另外的新情況,它相應的英文翻譯就包括“meaning”(意義),“idea”(主意),“thought”(想法),“intention”(意向、意圖),等等。
中英兩種語言對“心”的比較,暗示出一個深刻的話題,就是關于語言與意義的關系的復雜性。把“心”從中文翻譯到英文,其實沒有完全準確的單一道路。在英文里沒有一個詞匯能表達出這個中文“心”字的每一個含義。中文“心”的多義性,在翻譯過程中會漸漸地消失;為了適合英文里“heart”與“mind”的分別,“心”本身就已經“變心”了。如果中文“心”意義是不固定的,那么,一個人的“心”,可能就是永遠費解的、深如大海的觀念啊。
“討厭”的美天氣
龐城耀(Javier Pardo)
在中文詞典中,“討厭“的意思是令人厭煩、不喜歡。類似的詞語包括“憎惡”“厭惡”和“厭煩”,相反的詞語則包括“可愛”“喜歡”和“受歡迎”。它被翻譯成英文的時候,詞典中通常會出現“dislike”“l(fā)oathe”和“be disgusted with” 等表達。一般說來,在中英詞典中,兩種語言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和解釋似乎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只是在程度上,中文“討厭”沒有英文的“l(fā)oathe”那么嚴重。(“l(fā)oathe”對應的程度更接近“憎惡”。)但它們都表達一種反感的感情傾向(不管作為動詞還是形容詞),比如中文里的“我討厭今天的天氣”(英文對應的是“ I detest today’s weather”)或者 “他的行為很討厭”(“His behavior is so annoying”),這些例句描述的對象都是具體的,其中的情感表達都是明確直接的,不存在令人誤解的空間。
然而,有些詞語當你給它們下判斷的時候,“好”與“壞”的條件可能是共存的。以天氣為例子:微風徐徐吹來,一對情侶手牽手,看著溪流對面的蒲草輕輕搖擺著身子。金黃色的陽光慷慨地灑在他們的身上。男孩對女孩說:“我好喜歡今天的天氣,也好喜歡你?!?/p>
這句說得很符合讀者的期待。天氣既漂亮又很舒服,大多數人都會喜歡,這是一個情理之中的判斷。通常來說,人們絕對不會討厭這種美好天氣,而且在這樣美好的場景下,一對甜蜜的戀人表達喜歡也是自然而然的。
但如果在這個時候,女孩面帶微笑,用一種輕快嬌嗔的語氣說:“討厭。干嗎講這么肉麻的話?”(“Eww, why would you say such a sappy thing?”)美天氣,在這里也轉換為“討厭”了。在英文里,女孩的回應看起來很反感,并且沒有任何程度的嬌嗔語氣可以讓這句話變得順耳好聽;在此情景下,和英文的“Eww”不同,中文里“討厭”的意思,會隨著語氣的變化而傳達出一種相反的感情。女孩說“討厭”,并不代表著她“反感”甚至“厭惡”這個男孩,而是代表一種害羞的喜歡的情形。英文里最能接近這種嬌嗔語氣的“討厭”,應該是“Stop it”這個詞。它的本意就是命令禁止,但用在這個情境下,英文同樣可以表達喜歡或害羞的感覺,但就沒有中文“討厭”來得豐富有趣了。
談論“簡單”的意義并不簡單
趙映霞(Sophia Chin McManus)
“做這件事其實很簡單?!?/p>
“別擔心,事情會很簡單的?!?/p>
“她生活得很簡單?!?/p>
在漢語中,“簡單”一詞是“復雜”的反義詞。中文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感覺:“簡單”意味著并不難,某件事不需要太多努力。一般來說,我發(fā)現“簡單”在中文中具有正面的意義。它代表了某件事沒有壓力,或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的想法。
在英文中,“簡單”(simple)有類似的意思,但卻有不同的內涵。例如,你也可以說考試很“simple”(簡單),但這可能意味著考試簡單但卻不一定容易?!皊imple”也可以指“基本”和“起碼”,可能有負面意義。比如說 “keep it simple” 或者人可以用 “simple” 來侮辱人,如“simple-minded” (思想單薄),這意味著這個人很笨。如果你說某人很“simple”,也可能意味著他們無知或沒有社會意識。當有人說我的出身或我的家庭“is simple”時,“簡單”也可以意味著貧窮或自謙。
然而,英文“simple”也可以用來表達正面的想法。例如,在美國作家Edgar Allen Poe的這句話中:“The simplest pleasures are sometimes the most extraordinary.” (最簡單的快樂有時是最特別的。)“simple”的意思是“普通”或“日?!保部梢杂脕硗怀雒篮玫氖挛?。有趣的是,雖然我認為用“簡單”來形容快樂或某種物件時,通常是正面的,但如果有人告訴另一個人某個問題很“simple”,他們可能是在暗示對方很笨。“simple” 這個詞在英文中的語氣,比在中文中的“簡單”,顯得更為尖銳。
葡萄牙語中的“simples” 同樣表示簡單或不復雜,但它也可以帶有謙遜、不矯飾的含義。在葡萄牙語中,用“simples” 來形容某事或某人,可能暗示謙虛、樸實,甚至是一種簡單中的魅力。如果有人說“Ele é um homem simples”(他是個簡單的人),這說明他是個謙遜的人,有著良好的道德?!皊imples”也可以表示某人是真誠的并且有良好的意圖。
然而,用更負面的方式說,葡萄牙語“simples”也可能表示某人容易上當或輕信。
就像在英語和中文中,“simples”可以指“不難”,而且如同在英語中,它也可以指“普通”。例如,“Ele é um simples padeiro”(他是一個普通的面包師)。有趣的是,在葡萄牙語中,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前或之后也很重要。“Uma simples mulher”(她是個簡單的人)可以是一種恭維,意思是一個謙虛的女人,但“Uma mulher simples”則表示是一個天才的人。一般來說,在葡萄牙語中,名詞前面的形容詞意味著更客觀的描述,而名詞后面的形容詞則意味著更主觀的描述。例如,“Uma boa mulher” (一個好女人)意味著一個有道德的女人,而“Uma mulher boa”可能意味著這個女人性感或身材好。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簡單”這個詞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意思和感覺。在中文、英文和葡萄牙語中,“簡單”有時是正面的,有時是負面的,都會根據語境表達出不同的意思。同一個“簡單”,它可以同時表示某人在恭維你或在侮辱你。這些差異讓我們知道,詞語是文化的根基。不同語言之間,每一個詞背后可能都有更深的、復雜的、不同的意義,值得我們仔細去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