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解讀了寧波、舟山地區(qū)現(xiàn)存的跟清代水師名將李長庚有關的七通碑(拓),發(fā)現(xiàn)李長庚作為“仁者必有勇”的將軍,在寧波、舟山等浙江沿海經(jīng)營軍務之余,熱心參與當?shù)亟逃?、慈善公益事業(yè)。李長庚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qū)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七通碑(拓)反映了李長庚與浙東官員、士紳之間的社會交往,特別是李長庚與浙江巡撫阮元的密切關系。文章期望通過這七通碑(拓)的解讀,全面認識李長庚在浙東地區(qū)的行動軌跡,并借以研究清代海防水師官員參與地方社會經(jīng)濟建設的方式及意義。
關鍵詞:李長庚;碑刻;寧波;水師;阮元
中圖分類號:K877.42文獻標識碼:A
A Brief Account of the Official Career of Li Changgeng,a Renowned Naval General of the Qing Dynasty,in Eastern Zhejiang: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scriptions in Ningbo and Zhousha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analyzes seven stone inscriptions(or rubbings)related to Li Changgeng,a famous naval general of the Qing Dynasty,which are preserved in the Ningbo and Zhoushan areas.The study reveals that Li Changgeng,as a general who embodied the ideal of\"benevolence and courage,\"not only managed military affairs in Ningbo,Zhoushan,and along the Zhejiang coast,but wa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local education,charity,and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Li Changgeng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coastal regions like Zhejiang and Fujian.These inscriptions reflect his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officials and gentry in Eastern Zhejiang,particularly hi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uan Yuan,the Governor of Zhejiang.The paper aims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 Changgeng's activities in Eastern Zhejiang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seven inscriptions(or rubbings),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QingDynasty naval officers in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Li Changgeng;inscriptions;Ningbo;navy;Ruan Yuan
1引言
李長庚(1752—1807年),號西巖,福建同安人,清嘉慶年間著名水師將領。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李長庚中武進士,后投身軍旅。嘉慶元年(1796年)始,李長庚征戰(zhàn)閩浙海區(qū),追捕安南(即今越南)艇匪、蔡牽海盜集團等,深得嘉慶皇帝信任與器重。嘉慶三年(1798年)二月,李長庚從福建調(diào)任浙江水師提督兼定海鎮(zhèn)總兵事(時浙江水師提督衙門設在寧波)。嘉慶十二年(1807年)歲末,李長庚在黑水洋與蔡牽海盜集團交戰(zhàn)中不幸中炮殉職。嘉慶帝賜謚號忠毅,封其為三等壯烈伯,后人因此稱李長庚為李忠毅公。
李長庚在寧波、舟山等浙江沿海經(jīng)營軍務多年,期間參與地方文化教育、公益事業(yè),受到當?shù)厥考澋馁澟?。李長庚有諸多文獻,其子李廷鈺匯集李長庚詩作137首,并收入李長庚相關紀念文章、文人題詠等,編成《李忠毅公遺詩》,刊刻行世。近期筆者在寧波、舟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七通關于李長庚的碑(拓),學界對這留存的七通碑(拓)已展開了部分研究。本文對這七通碑(拓)進行解讀,以期全面認識李長庚在浙東地區(qū)的行動軌跡,并借以研究清代海防水師官員參與地方社會經(jīng)濟建設的方式及意義。
2七通碑(拓)之研究
2.1《重修寧波府學記》
《重修寧波府學記》為李長庚所撰。曾銘刻成碑,今碑刻無存,碑文收錄于民國《馬巷廳志》之附錄中[1]?!钝纯h通志館移贈碑帖目錄》《天一閣明州碑林集錄》等當?shù)乇墨I中都未有收錄??追蜃优f書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商家出售該碑刻的拓片,其內(nèi)容與《馬巷廳志》收錄的文字內(nèi)容比較,基本一致。但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的碑拓最后部分多了撰文時間、落款、書寫者、摹刻者信息,碑文撰寫時間為“嘉慶癸亥十月朔日”,即嘉慶八年(1803年)十月。落款為“賜進士出身御前侍衛(wèi)提督浙江全省等處地方統(tǒng)轄水陸軍務帶軍功加一級同安李長庚撰”,簡單說明了李長庚的身份乃至履歷。該碑拓文字的書寫者為“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曰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錢唐梁同書書”。梁同書,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工于楷、行書,所書碑刻極多。
2.2《寧波府重修學宮碑銘》
《寧波府重修學宮碑銘》高220厘米、寬103厘米、厚17厘米,現(xiàn)陳列于寧波市天一閣明州碑林。碑文由浙江巡撫阮元(1764—1849年)撰并書,鐫刻時間為“嘉慶乙丑嘉平”,即嘉慶十年(1805年)臘月。碑文記敘了寧波府重修學宮始末。
2.3《定??h義冢碑記》與《定??h續(xù)置義冢碑記》
《定??h義冢碑記》《定??h續(xù)置義冢碑記》兩篇碑文收錄于民國時期馬瀛等人所纂的《定??h志》中。據(jù)民國《定??h志》,這兩通碑刻原樹于定海北門外成仁祠門首,可惜后來祠毀碑佚,已湮沒塵世,唯留有拓片。民營收藏博物館——舟山市徐正國博物館藏有這兩通碑拓。
《定??h義冢碑記》落款為“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內(nèi)閣典籍軍機處文淵閣檢閱、充內(nèi)廷方略分校官、加四級記錄六次,陳慶槐撰”。陳慶槐,字應三,浙江定海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是舟山有名的詩人。晚年辭官還鄉(xiāng),與李長庚吟詠唱和,往來較多,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抖ê?h義冢碑記》的書寫者是“召試賜舉人,文林郎、國子監(jiān)典籍、前江蘇華亭縣儒學教諭,充內(nèi)廷咸安宮教習,加三級記錄一次,王芑孫”。王芑孫(1755—1817年),字念豐,清代文學家、賦論家。王芑孫熟悉李長庚事跡,曾經(jīng)撰寫《浙江提督總統(tǒng)閩浙水師追封三等壯烈伯謚忠毅李公行狀》,這也是關于李長庚事跡的重要文獻。
《定海縣續(xù)置義冢碑記》的落款為“勅授文林郎任翰林院檢討加一級黃敏撰”。黃敏,字有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舉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任翰林院檢討。碑刻的書寫者依舊是王芑孫。李長庚兩度捐置定海義冢地,《定??h續(xù)置義冢碑記》有記載。
2.4《寧波府義冢碑記》
《寧波府義冢碑記》的作者為“烏程凌鳴喈”。凌鳴喈,字覺甫,又作體元,號泊齋,浙江烏程(今屬浙江湖州)人。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官至兵部郎中。據(jù)清《國朝先正事略》“李忠毅公事略”記載,李長庚“修寧波學宮,置義冢,為粥食饑民。士民皆感之”[2]。李長庚在寧波建義冢地,“以恤闔郡之無地瘞埋者”,但該義冢地舊址無考,今只存拓片。
2.5《謁李忠毅公祠并序》
該碑刻的碑額有“謁李忠毅公祠并序”,碑名因此而來。而碑刻上序文的作者當為時任寧紹臺道的李可瓊。道光元年(1821年),李可瓊由翰林院編修轉任寧紹臺道,與碑記中“辛巳冬出守甬東”在時間上恰好吻合。序文中又云,“商之王提軍、鄞邑郭明府”,“王提軍”即浙江水師提督王德祿,“鄞邑郭明府”即鄞縣縣令郭淳章。與這兩位相關官員溝通商量建碑,也符合李可瓊當時寧紹臺道的身份。
據(jù)民國《鄞縣通志》中的“文獻志”所載,莊家巷李忠毅公祠有杜堮所撰的《李忠毅公祠碑記》和吳錫麒等十二人所撰的《謁李忠毅祠題壁詩》,并有碑刻,時間為道光三年(1823年)[3]2267-2268。關于這批碑刻的籌刻緣起,則在后來的《謁李忠毅公祠并序》碑中有記。
2.6《謁李忠毅祠題壁詩》
《謁李忠毅祠題壁詩》碑石現(xiàn)藏于寧波市海曙區(qū)文物管理所。該碑青石質(zhì),長173厘米、寬75厘米,整塊青石刻滿文字,通篇碑文用行書書就,字體秀美,行筆流暢??上г摫⒙涿耖g,被當?shù)鼐用裼米飨匆率?,由于缺乏保護,斷為兩截。碑文磨損嚴重,有些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尤其中部磨損更為嚴重。
3李長庚與寧波府學重修
保衛(wèi)海疆、堅決剿匪的李長庚,身為水師名將,積極推動任上的地方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他在寧波和舟山等地大力倡導興辦學堂,不僅捐資修建學堂,還資助貧困學子,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興邦的理念,成為浙東教育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3.1李長庚重修寧波府學的淵源
李長庚的《重修寧波府學記》作于嘉慶癸亥十月朔日,即嘉慶八年(1803年),這一年正是李長庚追擊蔡牽??苋〉秒A段性勝利的一年。正如他在碑文中所云“事稍定,議修府學,各輸錢數(shù)百緡”,“事稍定”就是追擊蔡牽??艿氖隆?jù)《李長庚傳》所記,“八年,牽竄定海,進香普陀山,長庚掩至,牽僅以身免,窮追至閩洋,賊船糧盡帆壞,偽乞降于總督玉德”[4]。普陀山之捷對蔡牽是沉重一擊,正所謂“事稍定”。
李長庚對地方教育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在任職定海鎮(zhèn)總兵期間,頗為出力?!吨匦迣幉ǜ畬W記》追述了這一段往事,其云:“曩余鎮(zhèn)定海,海氛未靖,宋邑侯如林練鄉(xiāng)兵擒間諜,王學博鳴琦鳩紳士衛(wèi)闉阇,余無內(nèi)顧憂,乃親率舟師,遠追窮寇。歸則集邑人申明大人,又捐俸金百,葺橫舍,使文武生飲射讀法于其間?!痹诙êH温毱陂g,李長庚得到定海地方官員、士紳的大力支持,海上征戰(zhàn)無后顧之憂,嘉慶五年(1800年)遠追安南??苋〉么蠼?。后召集士紳,倡修“橫舍”(即學宮,學舍),并帶頭“捐俸金百”,可見其對定海教育的重視。
李長庚對地方教育的重視,源于他對府學辦學意義的理解。作為武進士出身的海防將領,他尤其注重文武兼修,認識到教育對于社會發(fā)展、軍事乃至海防的意義。他從《禮記·王制》的經(jīng)典語義中汲取教育思想“天子將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學,出征執(zhí)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是也”,認為“庠序之教,廣大悉備,禮樂出其中,兵刑出其中”,學校既是熏陶培養(yǎng)“禮樂”的場所,也是教育“兵刑”的陣地,從一個軍事官員的角度,全面看待教育的功能。他還認為學校教育必須文武兼?zhèn)?,在《重修寧波府學記》中說“使文武生飲射讀法于其間”,要為國家培養(yǎng)各方面人才;“庶幾哉,六邑之秀士萃斯,學者習射上功,習鄉(xiāng)上齒”,希望府學修建煥然一新,特別強調(diào)“習射上功”的功能。他重視學校教育的教化功能,借用《詩經(jīng)》中“魯頌·泮水”的詩句“抑聞魯僖作泮宮,淮夷攸服安見,今之不古若乎?”來說明當今教育也一樣,通過文治和武功,降服??埽6ú▽?,四海升平。
《重修寧波府學記》作為一篇軍事官員的文章,也闡述了李長庚的海防思想。比如,他對定海海防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視,認為“兩浙瀕大海,浙東之門戶在寧波,寧波之屏藩在定?!?。又如,文中特別強調(diào)海防建設中,文武地方官員群策群力、眾志成城的意義。在定海,“宋邑侯如林練鄉(xiāng)兵擒間諜,王學博鳴琦鳩紳士衛(wèi)闉阇,余無內(nèi)顧憂”,李長庚得到定海縣令宋如林、定海學官(學博)王鳴琦的相助,為海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寧波,“賴兵備墻公見羹,昕夕督材官造樓船如法??な貤罟Q慎簡乃僚,周行海澨,譏察非常。我三人相倚如左右手”,地方官員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為浙東海防奠定了良好的機制。也正因為如此,官員們在地方建設上也相互呼應,在重修寧波府學上達成共識,“各輸錢數(shù)百緡”,共襄善舉。
3.2浙江巡撫阮元與《寧波府重修學宮碑銘》
阮元在《寧波府重修學宮碑銘》中說:“嘉慶八年,余按部至甬,上謁大成殿,知教授丁杰有重修學宮之議。”從時間上看,嘉慶八年(1803年)阮元的寧波之行,是在當年農(nóng)歷十一月。據(jù)《阮元年譜》,“(嘉慶八年)十一月初八日,往寧波”[5]329,“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寧波回省”[5]331。阮元在寧波待了近半個月,期間上謁大成殿。彼時府學已經(jīng)開始重修。他聽說了重修府學的緣起:時寧波府學教授丁杰有重修學宮的想法,丁杰因此謁見浙江提督李長庚。在重修寧波府學的過程中,李長庚起了主導作用。因此阮元又說:“因思同安李公方以勇智之量,掃滅海寇為己任,而復能雅歌投壺,以修廢興墮,為國家儲賢豪之助。”李長庚作為一員武將,以“掃滅海寇”為重任,同時又能“雅歌投壺”,是一位善吟詩歌的儒雅之士,重視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因此評價李長庚是充滿“勇智之量”的人才。
阮元雖然是儒士出身的進士,但是他家世代為武官,因此有文武兼重的理念。而李長庚雖武進士出身,卻是飽讀詩書、能文能武的儒將。阮元與李長庚具有共同的追求和思想境界,在對府學辦學功能的認識上,兩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都注重“國防教育”。《寧波府重修學宮碑銘》開篇首句即是文武兼修的理念:“昔先王學校之置,秋冬學羽籥,而春夏學干戈?!比钤瑯诱J同海防的重要性,“寧波郡地濱海,金塘、蛟門尤為劇盜窺伺之所,官其地者,固當堅明約束,以精團練、申保甲、公賞罰為能名”。這和李長庚在《重修寧波府學記》中的觀點“兩浙瀕大海,浙東之門戶在寧波,寧波之屏藩在定?!笔且恢碌?。古代文人關于重修府學、學宮的記敘文章,一般很少提及軍事因素,而阮元與李長庚的這兩篇關于重修府學的碑文,均強調(diào)海防、強調(diào)學校教育要文武兼?zhèn)?,這和他們兩人多年并肩合作,共同抗擊??艿拇蟓h(huán)境有關。
4李長庚與定海、寧波兩地的義冢建設
水師名將李長庚在歷史上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追擊安南艇匪以及蔡牽海盜集團,而其對地方建設的貢獻,則表現(xiàn)在教育、文化及慈善公益事業(yè)上。他多次捐款,在定海、寧波兩地建立義冢,為當?shù)厮Q道。因建義冢之事,在定海、寧波留下碑刻數(shù)通,其中有三件拓片留存下來,分別是《定海縣義冢碑記》《定??h續(xù)置義冢碑記》《寧波府義冢碑記》。這三通碑記既記述了修建義冢的緣起,同時也介紹了李長庚追擊??艿氖穼崱@铋L庚的賑災濟困行為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慈善精神,也反映了他對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他在寧波、舟山等地留下的慈善印記,成為地方官員的重要典范。
4.1李長庚捐建定海義冢
陳慶槐在《定??h義冢碑記》中記下了李長庚捐建定海義冢的緣起?!瓣惥箸?,今浙江提督西巖李公女夫也。公先是嘗鎮(zhèn)定海,陳君以愛婿入掌書記。辛酉春,與友人劉心南散步北郊,覩敗棺骸骨照白日,惻然久之,歸而請諸公,遂蠲俸銀三百兩,購得東門外孫姓眠狗山一畝九分,北門外陳姓劍靶山五分,又恐年久不敷,更于眠狗山別建眾塔二?!奔螒c六年(1801年)即辛酉年,時李長庚已經(jīng)擔任浙江水師提督兼攝定海鎮(zhèn)總兵事,女婿陳大琮和友人劉心南在定海北郊散步,目睹白骨破棺出露野外,痛惜貧窮人家無錢購置墓地、置棺安葬亡者,于是向李長庚匯報所見。李長庚慨然出資,捐俸銀三百兩,購置東門外眠狗山(位于今定海城東街道洞橋村)、北門劍靶山(今地址不詳)土地,作為義冢地,委托定海北門外成仁祠管理。陳慶槐對李長庚褒獎有加,認為其是“仁者必有勇”的典范?!敖裼^其拳拳于義冢一事,則知公平日所為,不辭勞悴,不避險阻,不畏強御,一往直前而無所顧忌者,有所由來矣?!闭且驗橛腥蕫壑?,所以“方公(即李長庚)蒞鎮(zhèn)之日,正海洋多故之時,島嶼居民迭遭焚劫,閩粵商賈屢受傷殘,而公統(tǒng)領舟師剿捕終年無倦色”。
4.2李長庚續(xù)置定海義冢
李長庚赴寧波任職浙江水師提督,仍舊關心著定海的百姓?!抖ê?h續(xù)置義冢碑記》比較詳細地述說了李長庚第二次捐建義冢的過程。嘉慶壬戌年(嘉慶七年,1802年),正值荒災,五谷歉收,定海有不少人餓死。這一年下來,義冢山上墳墓累累,已經(jīng)沒有地方再安葬亡靈,陳大琮又向李長庚稟報,李長庚愴然曰:“此豈異人任哉!”但這時正逢海上決戰(zhàn)的關鍵時刻,李長庚得揮師南下,在閩浙沿海追擊海盜蔡牽。之后戰(zhàn)事稍平,李長庚駕舟凱旋,雖身處茫茫大洋間,卻心系定海父老,沒有忘記遭受饑荒的定海城。路過臺州,李長庚出資購買糧食兩百石,幫助定海百姓度過難關?;氐蕉ê#殖鲑Y買下城北黃花灣一畝五分土地,再作義冢地。
黃敏是古城定海的著名鄉(xiāng)賢,他對李長庚的評價很高。他撰寫的《定??h續(xù)置義冢碑記》反映了定海士紳對李長庚政績、慈善事業(yè)的肯定。黃敏認為李長庚是一位愛民親民的將軍,“公亦未嘗一日忘定民也,其視定如故鄉(xiāng),視定之父老子弟如故鄉(xiāng)人”。他同時評價李長庚是一位德政仁者,他說:“夫古者寓兵于農(nóng),兵即民也,自民與兵分治,兵者不復以民為己任,況乎身不蒞斯土,又誰為念斯民者?!币话愕膶④姾苌訇P心當?shù)匕傩盏纳?,而且離開以后,更不會牽掛那里的百姓。而李長庚卻依舊對定海百姓恩惠有加。對百姓如此,那么對屬下的士兵也一定是仁厚對待;對定海如此,那么對兩浙之地也是如此?!皠t兩浙可知,將見被公之澤。而頌公之仁者,非特在一鄉(xiāng)一邑,是不可以無記也?!睆暮髞砝铋L庚在寧波修府學、建義冢等情況看,其也確實在定海、寧波等地留下惠政。
4.3李長庚與寧波府義冢
凌鳴喈所撰《寧波府義冢碑記》,內(nèi)容有部分與陳慶槐《定??h義冢碑記》、黃敏《定??h續(xù)置義冢碑記》相類,介紹了李長庚在定海五年征戰(zhàn)???,后升任浙江水師提督駐寧波等,又簡述李長庚倡修寧波府學、義冢之事,以此說明李長庚的深仁厚澤?!秾幉ǜx冢碑記》還點出了“匪徒無懼數(shù)萬軍只懼李軍門之號”,因為李長庚“善用兵者,使兵上義,而使兵上義必深仁厚澤,預有以入民心”,“仁者必有勇”,“而士以義怒,可以百戰(zhàn)也”。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李長庚仁厚忠義,道德高尚,是一位真正優(yōu)秀的將領,而士兵們受道德熏陶,尚義報國。此外,李長庚通過公益慈善,緩解社會矛盾,“則守望相助,民皆可以御盜安居樂業(yè),盜亦可化為民”。凌鳴喈認為,李長庚的海防、海戰(zhàn)上的“勇”,與公益慈善事業(yè)的“仁”,兩者之間有密切關系。
5寧波昭忠祠與李忠毅公祠及李長庚相關碑刻
嘉慶年間的寧波昭忠祠及附近所建的李忠毅公祠,都是祭祀李長庚的場所。
5.1寧波昭忠祠與李忠毅公祠
清徐兆昺在《四明談助》卷七北城諸跡(一中)中記錄,昭忠祠在天寧寺大殿右邊。天寧寺、昭忠祠舊址在今寧波世紀城小區(qū)附近。嘉慶三年(1798年)建立昭忠祠,目的是祀國朝殉義諸臣。嘉慶十二年(1807年)農(nóng)歷十二月間,提督李長庚為緝匪陣亡,恤典優(yōu)渥??梢耘卸ㄔ?808年李忠毅公祠建成之前,昭忠祠是祭祀過李長庚的場所。
阮元曾于嘉慶戊辰五月(嘉慶十三年,1808年)來甬,作《戊辰五月辦賊至寧波,為前提督壯烈伯李忠毅公建昭忠祠,哭祭之》,詩中說“甬上重來特建祠,舊時部曲竟依誰”。根據(jù)詩歌標題“為前提督壯烈伯李忠毅公建昭忠祠”理解,阮元似乎為李長庚單獨修建了“昭忠祠”,應該是阮元“誤記”,實際上1808年建的是“李忠毅公祠”,這才是專門祭奠李長庚的祠??赡芤驗椤袄钪乙愎簟痹谡阎异羟埃钤蛞惨暈椤罢阎异簟?。
據(jù)民國《鄞縣通志》記載:“李忠毅公祠,敦安鎮(zhèn)昭忠祠前,祀浙江提督壯烈伯李長庚。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建,邑令周鎬有碑記。”[3]1477從時間上看,和阮元“為前提督壯烈伯李忠毅公建昭忠祠”為同一年,阮元詩題中的“昭忠祠”,其實就是李忠毅公祠。
5.2《謁李忠毅公祠并序》碑
寧波程先生曾在古玩市場獲購《謁李忠毅公祠并序》舊碑[6],此碑上半段為序文,下半段為書者所作的一首四律詩,詩文不全,也沒落款。序文如下:
昔余官京邸,即慕公,馳騁海上,忠勛冠宇內(nèi),未得一瞻豐采為恨。辛巳冬出守甬東,為公建節(jié)地,故祠在焉。蠲誠往謁,見風雨剝蝕,廟貌漸頹。舊時題詠諸名作,皆以紙書,張諸屏日久,亦復殘缺,為悵悵者久之。夫以公之威名氣節(jié),足以照耀千古,而祠宇廢敝,則守土者之責也。爰商之王提軍、鄞邑郭明府,鳩工厄材,葺而新之。并搜羅往時題詠,咸勒諸石,以垂不朽。附占四律,刻之于后,用志向往之,識云爾。
按前文所述,此碑撰寫者李可瓊,廣東佛山人,清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后授職翰林院編修,歷任殿閣纂修、校理等職務。早年李可瓊在京師為官時,就已經(jīng)仰慕李長庚的英名。李可瓊道光元年(1821年)到寧波赴任,拜謁李忠毅公祠,發(fā)現(xiàn)已年久失修,祠中舊時名家題詠的作品,寫在紙上貼于屏間,時日過久也已殘缺。李可瓊為之悵然不已,與眾官員商量,將舊祠修葺一新,并搜羅舊時題詠,鐫刻成碑。李可瓊自己也“附占四律”,一并刻于碑上。
從序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有兩通碑刻信息。一是李可瓊所作序文、詩作碑刻;二是李忠毅公祠初建時的文人題詠碑刻:序文中說明李忠毅公祠初建時的題詠一開始是書于紙上張貼于祠中,年久缺失,故而計劃搜集后刻于石碑。
5.3《謁李忠毅祠題壁詩》碑
李忠毅公祠中舊時文人題詠的碑刻,前文亦有述及。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中記載,莊家巷原有《謁李忠毅祠題壁詩》碑,碑由郭淳章、武新安、楊國翰、阿霖、張問陶、洪亮吉、吳錫麒、宋湘、阮元、游光繹、周鎬、梁上國等人所題寫。
從詩作者的身份來看,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嘉慶年間李長庚的同僚,如浙江巡撫阮元、鄞縣知縣周鎬,以及他和阮元的朋友,如洪亮吉、張問陶、宋湘等。李長庚陣亡之后,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建李忠毅公祠,并向當時的京城名士廣泛征詠,宋湘、張問陶等人亦在受邀之列。洪亮吉,清代詩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為李長庚撰寫墓志銘。張問陶,即張船山,清代詩人、詩論家、書畫家,為清代乾嘉時期性靈派三大家之一。張問陶是陳慶槐、李長庚的朋友,與李長庚多有題詩唱和,曾有兩首《壯烈伯李忠毅公長庚挽詩》紀念李長庚。這一通詩碑,有一處落款為“仁和吳錫麒”。吳錫麒(1746—1818年),字圣征,號谷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國子監(jiān)祭酒。有《有正味齋文續(xù)集》《有正味齋詩集》《有正味齋賦稿》等留世。吳錫麒是阮元的朋友,應該也是受阮元所請,為李長庚作詩。還有一類是嘉慶末期、道光初期鄞縣官員們,他們先后謁李忠毅祠而留下詩篇,其中最遲的是道光三年(1823年)的官員。民國《鄞縣通志》記載《謁李忠毅祠題壁詩》立碑為道光三年,可能也是以此為依據(jù)的?!吨]李忠毅祠題壁詩》碑中所涉及的嘉慶末期、道光初期的鄞縣官員主要包括:郭淳章,字樸齋,山西安邑人,進士,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權知鄞縣”(代理鄞縣知縣),道光二年(1822年)調(diào)任鎮(zhèn)海知縣;武新安,字靜溥,山西太原人,道光二年(1822年)任鄞縣知縣;楊國翰,字丹山,昆明人,進士,道光三年(1823年)知鄞縣。
從李忠毅公祠的兩通碑刻來看,李長庚在當時寧波的士紳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李長庚英勇善戰(zhàn),馳騁海疆,深受朝廷上下贊譽,為國捐軀,謚忠毅之號。無論京師的官員,還是浙江的士紳,都視其為高山仰止。時任廣東近按察使楊振麟也在《李忠毅公遺詩》后記中說:“昔年奉職京曹,頗知忠毅公督師海上捐軀事跡顛末?!盵7]李長庚是一名儒將,與不少文人雅士有吟詠酬唱。其亡故后,阮元、張船山等昔日舊友紛紛題詩懷念。無論是建李忠毅公祠,還是《謁李忠毅祠題壁詩》立碑,浙江巡撫阮元的推動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吨]李忠毅公祠并序》碑和《謁李忠毅祠題壁詩》碑的背后,也反映了李長庚與阮元之間多年的深厚友情。浙江巡撫阮元,一直官運亨通,先后出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職,到道光年間任云貴總督充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兵部等。寧波地方官員對李忠毅公祠的重視,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對阮元的尊重。
6結語
目前,寧波、舟山地區(qū)現(xiàn)存的關于清代水師名將李長庚的碑(拓)共有七通,主要反映了李長庚倡建寧波府學、設立義冢和賑濟災民等義舉,也體現(xiàn)了李長庚在海防、教育等方面的理念。通過這些碑刻資料的考察,可以深入地了解李長庚在賑災濟困方面的貢獻及其對浙東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除此七通存世的碑拓之外,寧波等地還有一些李長庚相關的佚失碑刻,如《清胡于鋐墓表》等,文字材料尚在。2010年寧波孝聞街還發(fā)現(xiàn)了一通石碑,碑首有“故李將軍今見之”字樣,有專家認為該李將軍即為李長庚。這些文獻對于了解李長庚的生平也有裨益,值得進一步收集、整理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萬友正.泉州府馬巷廳志[M].黃家鼎,校補.光緒十九年(1893年).
[2]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清代1108人傳記(上)[M].易孟醇,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1:647.
[3]張傳保,趙家蓀.鄞縣通志[M].陳訓正,馬瀛,纂.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4]張家林.二十五史精編:清史稿[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399.
[5]王章濤.阮元年譜[M].合肥:黃山書社,2003.
[6]李本侹.解密“洗衣石板”的身世[J].海曙大觀,2010(7):29-31.
[7]富鴻基,李長庚,吳魯.瑟園詩草·李忠毅公遺詩·吳魯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70.
作者簡介:章淑萃,舟山市定海區(qū)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海島地方文獻;孫峰,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海洋文化與歷史。
收稿日期:2024-08-13
編校:俞月麗 鄭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