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最美學雷鋒志愿服務新聞人物
“中國好人”劉天嬌:
扎根山林十三載,守護龍川萬畝林
新春佳節(jié),本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刻。然而,在龍川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放棄與親友團聚的機會,毅然堅守崗位,默默守護著一方森林資源。他們,就是護林員。劉天嬌,正是這群大山守望者中的一員。
“河南硬漢”
——劉大華
他曾“飆”車3公里連闖兩個紅燈,深夜追趕肇事逃逸司機數(shù)公里,成功挽救一個家庭,被網(wǎng)友深情評為“河南硬漢”。在被評為駐馬店市第一屆見義勇為模范、省見義勇為英雄后,他把所得獎金慷慨捐贈,用于幫助家庭困難的省、市級道德模范,年年慰問村里困難家庭、鎮(zhèn)里五保老人。如今,已榮登“中國好人榜”的他,在全省率先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見義勇為志愿者工作室,成功調(diào)解基層群眾矛盾糾紛30多起……他就是上蔡縣蔡溝鎮(zhèn)東陳村前蘇村農(nóng)民劉大華。
兩人、三餐、四季
——大瑤山里的夫妻護林員
黃通甫是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長灘河保護站龍道山護林點的一名護林員,至今已在這個崗位上默默堅守了十幾年。2017年,與他同齡的妻子黃日秀也加入守護大瑤山的隊伍,成為保護區(qū)內(nèi)唯一的女護林員。從此,夫妻二人并肩作戰(zhàn),排查火災隱患、宣傳護林知識、監(jiān)測林區(qū)動植物、登記巡山情況……他們負責6條巡山線路,每天巡查一條,最長的線路來回需要近7個小時。近年來,隨著森林管護力度不斷加大,群眾生態(tài)文明意識逐步提升,保護區(qū)內(nèi)的珍稀動植物數(shù)量明顯增多。這些變化,夫妻倆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一人一校三十余載" "點亮瑤寨孩童求學夢
一間破舊的瓦房、一塊掉漆的黑板、幾張陳舊的桌椅……三十多年前,當蕉生定第一次來到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愛店鎮(zhèn)丈雞教學點時,映入眼簾的便是這番景象?!爱敃r學校沒有教師宿舍,沒有自來水,也不通電,條件非常艱苦?!苯渡ɑ貞浀馈C刻?,他都要在崎嶇的山間小路上往返學校兩次。
蕉生定是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愛店鎮(zhèn)丈雞教學點上唯一的老師,也是這里的“孩子王”。丈雞教學點位于中越邊境公母山的半山腰上,學生來自附近3個瑤族村屯,而離教學點最近的愛店鎮(zhèn)中心小學則在4公里外。1990年,正值青春年華的蕉生定來到丈雞教學點,成為一名老師,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
78歲老人入選“中國好人榜”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78歲的謝鵬志榮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2015年,年近古稀的他開始系統(tǒng)搜集向東渠建設史料,并自費創(chuàng)辦向東渠事跡展示館。10年間,謝鵬志自費編纂5部專著、攝制8集訪談紀錄片,累計開展500余場主題宣講。
27年深情守護
熊貓家園
“啃著結冰的饃翻越雪山,在云杉年輪里見證生態(tài)輪回,這就是我的生命刻度?!痹诤0?000米的原始林海中,梁春平將27載光陰鐫刻成守護的圖騰。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qū)首批巡護員,他親歷了這片1963年建立的生態(tài)屏障從伐木喧囂重歸萬物葳蕤的滄桑巨變。梁春平的巡護日志里詳細記載著:累計徒步里程可繞赤道4.2圈,識別317種珍稀植物,成功預警12次森林火險。當談及27年的堅守,這位55歲的\"生態(tài)哨兵\"撫摸著布滿老繭的手掌:“每代人都該在時光長河里打下自己的界樁。我們守住的不僅是65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更是留給未來的生態(tài)密碼。”
從河中救人少年到救援隊領頭人,
他用一生詮釋“日行一善”
“我這一生但行好事,不問前程,唯求心安?!痹跂|營市廣饒縣眾幫紅十字救援服務中心,滿墻錦旗無聲訴說著許龍芳的善行軌跡。自15歲那年勇救落水兒童開始,跨越半個世紀的光陰,他始終沖鋒在危難前沿。2021年組建的36人救援隊伍恪守“有求必應”承諾,累計完成應急救援任務200余次。2024年第四季度,這位永不停歇的助人者榮登“中國好人榜”。
為她點贊!
淄博罕見病男孩董昊軒媽媽入選“中國好人榜”
近日,山東省淄博市DMD(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患者董昊軒母親侯敏榮登“中國好人榜”。19年如一日守護病兒成長,侯敏以堅韌母愛助力兒子突破生理極限——董昊軒憑借下頜翻頁、雙指執(zhí)筆的特殊方式完成學業(yè),最終考入山東大學。這位母親用十九載春秋詮釋了“生如逆旅,愛為舟楫”的生命奇跡。
“魔法爺爺”和“知心奶奶”,來了!
忻元華曾任寧波高專(現(xiàn)寧波工程學院)副校長,2006年退休后,便發(fā)揮其自動化專業(yè)優(yōu)勢,為寧波的中小學、青少年宮以及街道社區(qū)的孩子們開展科普講座和實驗。2015年,忻元華的腳步邁出寧波,開始投身偏遠山區(qū)義務支教。從當初一個人,到后來和妻子滕崇同行。10年間,兩人足跡遍布江西、湖南、廣西、甘肅、四川等地,點燃約兩萬名學生的求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