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三脆素三鮮
在我的老家,有一道“素三鮮”,此菜極脆爽,食之頗有味,媽媽常制作,每樂在其中。近人伍稼青的《武進食單》便記載著,將冬筍(亦可用綠竹筍、毛竹筍)及香菇切絲,與剁碎之雪里蕻先后煸好,再加醬油、鹽、糖等佐料拌和起鍋,名曰“素三鮮”。
這一素菜流傳極廣,不知它起源于何時、何地。唯在南宋之時,便有類似美味,名叫“山家三脆”,用料大致相同,亦有無窮滋味,載于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
書里寫道:“嫩筍、小蕈、枸杞頭,入鹽湯焯熟,同香熟油、胡椒、鹽各少許,醬油、滴醋拌食。趙竹溪(密夫)酷嗜此?;蜃鳒炓苑钣H,名‘三脆面’。嘗有詩云:筍蕈初萌杞采纖,燃松自煮供親嚴。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蕈,亦名菰)?!?/p>
文中的蕈,指的是菌類。今通稱為菇?;旧?,蕈的氣味甘寒,古人認為“其味雋永,有蕈延之意”,因而得名。早在宋代之時,食菌十分普遍,當時家住浙江仙居的陳仁玉,便撰寫了《菌譜》,介紹當?shù)氐木?,已多達十余種。但有的菌有毒,誤食可能致命,欲辨別有毒否,明人汪穎在《食物本草》一書里,提供了一個方法,此即“凡煮菌投以姜屑飯粒,若色黑者,殺人,否則無毒”。而今民智大開,已有數(shù)據(jù)可稽,甚至上網(wǎng)可查,似乎不必費勁,就能得知結(jié)果。
枸杞挺有意思。宋人寇宗奭《本草衍義》載:“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泵魅死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講得更為明確,指出:“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逼湮陡势剑廊缙咸?。“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币虼?,道、釋之徒,每用它作為長壽補品。其實,枸杞頭(藤上的嫩葉)是很棒的菜蔬,有平肝、清肺的妙用,只是味苦性寒,故炒食莖、葉時,必須加點白糖,以解其微帶的苦味。
至于湯餅,就是湯面。據(jù)宋朝《青箱雜記》載,湯餅,溫面也,凡以面為食煮之,皆謂之湯餅。因此,這個用嫩筍、小菌及枸杞頭制作的湯面,配料都以甘甜香脆著稱,故雅名為“三脆面”。山村鄉(xiāng)野之人,認為其可與人間至美的玉食媲美,故用以供奉父母長輩,借以表示孝心。
又,嗜食“山家三脆”的趙密夫,號竹溪,是宋皇室后裔,其先祖趙廷美,乃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被封為魏王。密夫曾中進士,生活尚稱優(yōu)裕,亦愛舞刀弄鏟,制作“山家三脆”,或涼拌為冷盤,或下面成澆頭,不愧清真雅士。
嫩筍、小蕈、枸杞頭,皆為春季的時令佳蔬,著眼新鮮爽脆,帶有春天氣息。如在炎炎夏日,則可換個法兒,做成不同素面,其上面的澆頭,也可多多益善,不僅增加風(fēng)味,同時更富營養(yǎng)。像家鄉(xiāng)的“素三鮮”,家母在制作時,常會酌添毛豆,偶爾加些金針(黃花菜),甚至把切絲的香菇,改成黑木耳。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只要不斷實踐,并發(fā)揮想象力,餐桌上的食物,或恐變化萬千。
五彩繽紛素什錦
在久遠的年代,我國有些地區(qū),尤其是在山東,過年才吃的菜,統(tǒng)稱為“年菜”。其中有道素菜,由于備辦麻煩,平時并不制作,必須等到過年,才會大量燒制。北方因為天寒,在做好了以后,放上幾天不壞,人們飽食葷腥,總想換換口味,結(jié)果此菜變成寵兒,成為應(yīng)景雋品,其美妙的滋味,令人難以忘懷。
“素什錦”就是這么一道大雜燴,后來通行大江南北,各有其特色,也有其絕活,縱橫交錯下,璀璨又一年。臺灣真是個寶島,已集合各省之長,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光就食材而言,可謂包羅萬有,取其十樣八樣,全部切得極細,一些講究人家,再依各料性質(zhì),一一分別炒之,都炒到干而熟,接著混合為一,略加推炒即成。因為挺費功夫,平日無暇制作,只有在過年時,全家整個動員,才有口福一啖。
國人重視口彩,過年時更如此。事事如意,即為其中之一。如意這個飾品,素為吉祥象征,長得最像它的,莫過于黃豆芽。因而“素什錦”中,總少不得此味,一般都會加它,討個吉祥如意。
如果以黃豆芽為主料,亦可當成新年佳肴。早在一甲子前即在《臺灣新生報》撰寫食譜的靜好夫人,后來發(fā)行《家常食譜》一書,在首則的“年菜”中,第一個便是“如意菜”。在黃豆芽中,再加入金針菜、木耳、筍片和青菜心等同煮,新春食此,象征著一年萬事如意。此法也是什錦,但比起用炒的,相對來得簡單,符合時下需求,而且隨時可做,方便且圖新鮮。
以寫食譜聞名的,尚有女作家劉枋,她祖籍山東,在北平長大。約半世紀前,以烹飪聞名。所撰的《吃的藝術(shù)》里,有篇《如意菜——黃豆芽》,寫道:“炒黃豆芽,如果考究點,應(yīng)該先把它放在干鍋里,煸凈了所含水分,然后再起油鍋炒之,這樣吃起來又香、又韌,如果加點辣椒同炒,再鹽味重些,是十分下飯的?!憋@然吃多了年菜,用它當個過口菜,既能適口充腸,也是不錯良法。
劉枋又說,以黃豆芽拌粉絲,是個絕妙冷盤,過年葷膩過多,以此消積去油,可以振奮味蕾,胃口隨之而開。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品嘗個“素什錦”,居然沒有黃豆芽,卻稱作“開運年菜”,甚奇!原來“馮記上海小館”的馮老板,為了能出奇制勝,乃別出心裁,于選材和做法上,稍做些變化,以區(qū)隔市場。一經(jīng)推出后,因五彩繽紛,且味道全面,遂大受歡迎。它用十種素料,成品花團錦簇,堪稱老少咸宜,同時十分討喜,號稱“十全十美”。
這道年菜佳肴,其食材有青江菜、菜心、香菇(可用木耳替代)、筍片、板栗、紅蘿卜(切菱形塊)、馬鈴薯(先炸至金黃)、白果及處理過的洋菜,佐以醬油、糖、鹽等調(diào)味料。除洋菜外,其余以清水稍加燜煮,再經(jīng)燴炒勾芡即成。起鍋的“素什錦”,先置于盤中,其中央留個洞,淋上一匙香油,最后擺上洋菜。造型古樸典雅,保持原汁原味,口感錯落卻協(xié)調(diào),象征吉祥開運,謂之“十全十美”,倒也名副其實。
總之,戲法人人會變,只要發(fā)揮創(chuàng)意,便能推陳出新,永遠過個好年,亦在情理之中。
“半月沉江”引食興
久慕“半月沉江”之名,老早便想一試。畢竟,能得名人加持的美味不少,但在素食界不多,而近一甲子以來,有此殊榮且聞名遐邇的,首推這一道菜。此次赴廈門大學(xué)演講,學(xué)者朱家麟做東,設(shè)宴于南普陀寺素菜館,邀閩菜大師童輝星指點,席中便有此菜,得償平生夙愿,真是不亦樂乎!
福建省廈門市的名剎“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腳下,據(jù)文學(xué)大家汪曾祺的描述,它“幾乎是一座全新的廟。到處都是金碧輝煌。屋檐石柱、彩畫油漆、香爐燭臺、幡幢供果,都像是新的。佛像大概新裝了金,锃亮锃亮”。不過,此寺廟雖然甚新,但附設(shè)有素菜館,由于烹制的素菜,取名空靈典雅,佛門色彩濃郁,且色、香、形俱佳,遂成為舉國知名的素菜館,甚至與該寺齊名,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來品嘗、欣賞。
掌廚的大師傅,為自學(xué)成才、被譽為“素菜女狀元”的劉寶治。她以選料嚴格、刀工講究、烹制細巧、純素?zé)o葷著稱,而創(chuàng)制出的素菜,味鮮形美,凡上百種。這次所嘗到的名品,有“絲雨菇云”“香泥藏珍”“椰風(fēng)竹韻”“南海金蓮”等,但論名氣之大及影響深遠,必以“半月沉江”稱尊。
1962年秋,著名的文史家郭沫若到了廈門,在飽覽南普陀寺幽雅的景致后,品嘗該寺齋菜。等到開席之后,寺院拿手好菜,遂一一上桌。其中的一道菜,半邊香菇沉于碗底,猶如半月落江中,造型不俗,滋味別致,這引起郭老極大興味,在品享完此珍饌后,不禁詩興大發(fā),即席賦詩一首。詩云:“我從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以景入詩,瑯瑯成誦,舉座欣然道妙,此即其赫赫有名的《游南普陀》。
正因題詩中有“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之句,點出“半月沉江”的菜名,由是身價陡增,進而播譽中華。
這道菜的燒法特別,先把面筋燒成柱狀,置于鐵鍋中,以花生油炸成赤色,撈出瀝盡殘油,浸沸水中泡軟,切成圓片后,放入砂鍋中,加香菇、當歸、冬筍(可用春筍替代)等料及鹽、水等,煮到面筋發(fā)軟,即撈入湯碗內(nèi),揀去當歸,倒湯于碗中。另取一個碗,碗壁抹花生油,將香菇碼入碗,接著添筍及湯。最后取一小碗,置當歸片和水。此兩碗接著一并入籠蒸約二十分鐘,取出,再把菇、筍二物,倒扣于湯碗中。此外,另取一只砂鍋,倒入清湯,加些鹽、水煮開,撒些芹菜珠等,潷入小碗中的當歸湯調(diào)勻,然后起鍋,澆入盛有蒸料的碗里即成。
此菜的做工繁復(fù),具有湯汁鮮清、甘爽吐芳的特點,加上當歸有活血補虛之效,實為一具有保健作用的典雅素肴。經(jīng)常品享,功莫大焉。我食之極欣喜,但覺渾身有勁,且心花亦朵朵開。
席間,童大師謂:“有人認為此菜扣于碗內(nèi),取名半月沉‘潭’,似乎更確切點?!笔晨吐犉溲院?,感覺更深一層,中國字的奧妙,在于一字之改,往往尤為貼切,信然!
年菜雋品素什錦
早在幾世紀前,每逢過年時節(jié),家家備辦年菜,好不豐盛熱鬧,飽啖葷腥之余,為了清爽適口,必準備素什錦。這菜大有名堂,堪稱變化萬千。北方稱“炒咸什”,南方叫“十香菜”,又叫“八寶菜”。由于純素?zé)o葷,平常較罕制作,過年卻不可少,想來很有意思。
素什錦的食材,的確琳瑯滿目。舉凡白蘿卜、胡蘿卜、黑木耳、黃花菜、豆腐皮、豆腐干、醬姜、醬瓜、冬菇、冬筍、榨菜、芹菜、面筋、腐竹等,無一不可入饌,且可任意搭配,或八樣,或十樣,甚至十二樣,豐儉隨人意,只要滋味好,其誰曰不宜?但有一樣必不可少,那就是黃豆芽。它的形狀像如意,故有“如意菜”之稱。每逢新年時,為圖好口彩,多吃如意菜,凡事求順當。
制作素什錦時,訣竅在其刀工,各式各樣食材,不僅要切得細,長短力求一致,才易翻轉(zhuǎn)炒透;同時不加味精,醬油用淺色者,望之漂亮光鮮。謹記用素油炒,全炒到干而熟,再混著炒即成。菜冷后再吃時,可略加麻油拌,食來別有風(fēng)味。
其實在過年期間,純吃個炒黃豆芽,或吃“金鉤掛玉牌”,雖較素什錦料簡,但其精彩奧妙處,似乎亦不遑多讓。這些皆是家常菜,手法卻因人而異,而且都大有滋味。
文史大家唐振常,本身亦是個食家,對食文化研究得深。曾舉炒黃豆芽之例,力辯川菜并非皆辣,指出:“按我家通常之食……有的則明顯可以加辣而不加辣者,如炒黃豆芽。”他是四川人,明白四川家庭都喜愛吃這一道,既廉價又可炒出美味。比方說,有位親戚每飯必有此菜,“炒得極嫩,不加醬油而加鹽,只在炒成后,澆上少許紅油辣椒”;另一位乃“濃油重炒,豆芽已炒成干癟狀,調(diào)味品種極多,以紅油辣椒為主,還需加芝麻醬,炒成后,湯汁竟及碗之半”。至于他母親炒的黃豆芽,“則在兩者之間,不濃不淡,略加醋,絕不加辣”,最宜佐飯。我生而有幸,三者皆嘗過,脆爽有嚼頭,食罷甚難忘。
而“金鉤掛玉牌”說穿了,就是用切片的白豆腐或水豆腐(即豆花、豆腐腦)煮黃豆芽而已。制作甚簡易,先放黃豆芽,再放豆腐片,只用清水煮,湯內(nèi)加細鹽。待其已煮熟,先食鍋內(nèi)料,接著再喝湯。蘸著醬汁吃,頓覺精神爽。
蘸料主要為糍粑辣椒,亦稱煳辣椒,乃貴州傳統(tǒng)并特有的烹飪調(diào)味品。其制法不難,先選妥肉厚而不太辣的干辣椒,在洗凈、去蒂、浸泡后,把水濾干,接著與去皮的生姜、蒜粒,一起放擂缽內(nèi)搗爛,然后用小火微煉,俟其冷卻,即裝瓶罐內(nèi)備用,目前已有現(xiàn)成品。其特色為油色紅亮、辣而不猛,香味濃郁,以此提味,有畫龍點睛之妙。
此外,也能變個法兒,將紅、白蘿卜及竹筍、香菇切塊,西芹切段,芥菜、大白菜、高麗菜剝片,一起投入食畢“金鉤掛玉牌”的鍋中,亦蘸著煳辣椒加醬油、醋等同享,也算是個另類的素什錦。
值此年假期間,將以上這些素什錦、炒黃豆芽等菜,或替換著吃,或一起薦餐,于去油除膩、滌凈心靈外,也可玩玩花樣,增添生活情趣。
美味素菜羅漢齋
中國人吃素的歷史,可追溯到周代時,當時素食與齋戒已一體奉行了。而寺院開始吃全素,則始自梁武帝。篤信佛教的他,以大護法、大教主自居,嚴守一日一餐,曾下《斷酒肉文》詔令。這些寺院在斷酒肉后,素饌即應(yīng)運而興,并取得重大發(fā)展。
唐朝禮佛風(fēng)氣極盛,大小寺院林立,且均設(shè)有膳房(稱“香積廚”),除自行料理伙食外,亦對香客供應(yīng)素饌及素席。佛門并稱之為“素齋”或“齋菜”。由于搭伙的人實在太多,寺院只好燒大鍋菜應(yīng)付,“羅漢齋”這道菜于焉產(chǎn)生。
“羅漢齋”又名“羅漢菜”,一般用料在十種左右,如多達十八種,則稱“羅漢全齋”(亦即十八羅漢,一個不少)。因而歷代人士在佛門設(shè)素席時,莫不備辦此菜,以示隆重之意。
到了清朝,不光寺院有羅漢齋供應(yīng),民間甚至宮廷,亦經(jīng)常制作,變得有點家常菜的味道。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便載有“羅漢齋”的用料和做法,很有參考價值。他說:“羅漢菜,菜蔬瓜蓏之類,與豆腐、豆腐皮、面筋、粉條等,俱以香油炸過,加湯一鍋同燜。甚有山家風(fēng)味?!?/p>
至于宮廷內(nèi)的“羅漢齋”,到底是怎么燒的?讀者想必興趣濃厚,這可從愛新覺羅·浩所著的《食在宮廷》一書內(nèi),找到答案及做法。
她說:“在滿族的習(xí)俗中,從新年的第一天至第五天都要吃素。這些素食大多是模仿寺院的齋食精制而成……羅漢齋即其一例?!?/p>
其做法為:“(1)將白菜切成3厘米見方的塊。(2)將胡蘿卜和山藥削去皮,分別切成長3厘米、寬1.2厘米的滾刀塊。(3)將豆腐切成長3厘米、寬1.5厘米、厚6毫米的薄片。(4)用開水將口蘑浸泡20分鐘,然后片成長3厘米、寬1.2厘米、厚6毫米的薄片。(5)用開水把腐皮浸泡20分鐘,然后劃成長3厘米、寬1.2厘米的薄片。(6)木耳用開水浸泡10分鐘后,擇洗干凈。(7)將鮮姜切成末。(8)干黃花菜用開水浸泡30分鐘后,每根切成兩段?!?/p>
當這些前置工作完成后,“鍋內(nèi)倒入香油(450克),燒熟后將山藥、胡蘿卜和豆腐分別炸約3分鐘撈出”。隨即“在另一鍋內(nèi)放入醬油,燒熱時投入姜末和白菜,稍炒后加入水(250克),燒開后放入全部原料,加入適量鹽,改用小火,煨40分鐘左右。待白菜軟爛而不碎時即可出鍋供膳”。
享用此宮廷菜時,切記“趁熱食之最美”,于萬不得已情形下,涼后加熱再食也可以,只是風(fēng)味為之遜色!
我曾在粵菜館中,品嘗其“羅漢全齋”,它是用發(fā)菜、冬菇、冬筍、素雞、鮮蘑、金針菇、木耳、熟栗、白果、花菜、胡蘿卜等,在初步處理后,放在砂鍋內(nèi),燴成一大鍋,料鮮而豐富,真的很過癮。吃法有兩種,一放腐乳汁,一襯干荷葉,前者色頗艷,后者帶清香,各有各的美,食之有別趣。
素饌亦可臻大同
“羅漢菜”和“羅漢齋”一樣,均為寺院備辦之菜,其后在宮廷及民間廣為流行。兩者之名雖異,其實大致相同。根據(jù)清人薛寶辰的講法,“羅漢菜”古已有之,“甚有山家風(fēng)味”,并引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的詩句“童烹羅漢菜”,證明其源遠流長,同時它不僅可以做菜,還可當成主食充饑,是年長者的恩物,長年食用,有益健康。
有則逸事深得我心。“羅漢菜”意即沒有貴賤之分,大家都是羅漢,一視同仁。此一說法源自福建,相傳清順治三年,定光、伏虎二古佛在長汀“顯靈”,汀州府八縣的名山古剎,計有數(shù)百僧尼,聞訊云集汀城,乃在西門外羅漢嶺的羅漢寺中,舉行盛大廟會。寺僧用羅漢井水烹飪素菜,設(shè)宴款待他們。素席達數(shù)十桌,并特地?zé)蛔郎橡?,供十八位高僧食用。當高僧們巡視各席,發(fā)覺菜肴差別甚大,隨即吩咐將主桌的上等素菜,搭配均分給各桌,讓僧眾共嘗美味。姑不論此事真假,迄今當?shù)氐娜藗?,一直津津樂道?/p>
此菜譜保留于《長汀傳統(tǒng)食品》一書中。其制作方式,大致是—芋頭去毛皮,洗凈,切成片;腐竹洗凈水發(fā),再切成3厘米長的條段;冬筍去殼切片;冬菇洗凈水發(fā);備齊各料待用,鐵鍋置花生油,燒至冒青煙時,先將切好成三角形的豆腐,炸至金黃色,撈起;接著把芋頭片裹以地瓜粉,炸至金黃色,亦撈起待用;鍋內(nèi)隨即傾入大量冷水,待水滾后,把芋頭片、油豆腐、腐竹、面筋、冬菇、冬筍等料,一一入鍋內(nèi)煮,最后酌加黃花菜和些許細鹽,借以增艷助鮮。
此菜花色多樣,濃香四溢,味美鮮甘,確實不凡。
然而,這種大鍋菜固美,用小缽燒亦佳,旨在發(fā)揮各料之長,納眾味于一鍋,使其互逞佳味,達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堪稱鍋文化的代表。就在同一時期,這種山家風(fēng)味,開始強調(diào)主味,追求特色鮮明,表現(xiàn)在素菜上,尤其是花果類,綻放新的風(fēng)采。此法亦出自寺院,可謂錦上添花,臻盤文化的頂峰。
清人錢泳的《履園叢話》上記載:“近人有以果子為菜者,其法始于僧尼家,頗有風(fēng)味。如炒蘋果,炒荸薺,炒藕絲、山藥、栗片,以至油煎白果、醬炒核桃、鹽水熬花生之類,不可枚舉。又花葉亦可以為菜者,如胭脂葉、金雀花、韭菜花、菊花葉、玉蘭瓣、荷花瓣、玫瑰花之類,愈出愈奇?!?/p>
其實,以上所舉者,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即記載了甚多,只是流行不廣,清代始成風(fēng)氣,今則視為平常。但它與“羅漢菜”,兩者并行不悖,可以“求同存異”,沛然莫之能御;而且同納一桌,食客自擇所好,營造融洽氣氛,不也其樂融融!
2012年秋,應(yīng)邀至洛陽市的“真不同”飯店用餐。這里非比尋常。早年周先生曾在此設(shè)宴,款待加拿大總理,共品“牡丹燕菜”,傳為食林盛事。待我嘗完其著名的“水席”后,隨即在眾目睽睽下,題寫“同中尋異,異中求同,食界大同,真正不同”十六字。如以此置諸素饌內(nèi),當可放四海而皆準。
“鼎湖上素”盡善矣
若論起最高檔的素菜來,曾兩度列入滿漢全席(一為鐘征祥《食在廣州》所記“粵式滿漢全席”,另一為北京“大三元酒家”滿漢全席。)中的“鼎湖上素”,肯定當之無愧。
這道菜的由來,一說是清朝初年,廣東鼎湖山慶云寺的一位老和尚,為滿足游山“貴客”的口腹之欲,挖空心思制成。一說則是清末該寺的慶云大師曾到廣州六榕寺說法,當?shù)匦磐皆谖挥谖鏖T的“西園酒家”設(shè)宴接待,并敬奉該酒家最拿手的“十八羅漢齋”。此菜在制作上,取用三菇(北菇、草菇、蘑菇)、六耳(雪耳、木耳、石耳、榆耳、桂花耳、黃耳)、發(fā)菜、竹蓀、湘蓮子、白果、佛手果、銀針、筍肉、炸面筋等珍貴食材,以麻油、醬料和黃酒調(diào)味,逐樣以上湯煨透,再排列成十二層,層次分明,形狀美觀。慶云大師仔細品味,覺得原料雖好,味道卻平平,不禁連說:“惜乎,惜乎!”大廚聞知,忙打躬作揖,詳詢原委。大師遂露一手,提出用料大抵相同,但烹制細節(jié)有所變更的獨到見解。大廚后依法炮制,遂做出味道更勝于昔的上好素菜,為了紀念這段奇緣,特命名為“鼎湖上素”。
20世紀20年代時,主政“西園”、綽號“八卦田”的大師傅,承襲傳統(tǒng)技藝,尤其講究食材,“鼎湖上素”被推向頂峰,成為宴席上的首席大菜,號稱“素齋中最高上素”。
制作此菜時,先將焯過或處理過的榆耳、黃耳、鮮草菇、竹蓀、鮮蓮子、筍(筍刻成筍花)、白菌等一起入鍋,用上素湯及調(diào)味品煨過。銀耳、桂花耳另單獨煨。再將燉或焯過的各料一起入鍋,加調(diào)味品燜透,取出用凈布吸去水分,取大湯碗一只,按白菌、香菇、竹蓀、草菇、黃耳、鮮蓮子、蘑菇、筍花、榆耳的次序,各取其一部分,從碗底部向上,依次分層(每一層擺一圓圈食材)排好,再將剩余各料,全部放入碗中填滿。把碗扣在巨碟上,使之成層次分明有序的山形。然后以料酒、素上湯、麻油、白糖、醬油、濕馬蹄粉等兌成芡汁,入鍋烹起,隨即把多量芡汁淋在碟中。末了,取桂花耳放在“山”的頂部正中,銀耳放在腰圍,菜心、炒熟掐菜(即截頭去尾的綠豆芽)依次由里向外鑲邊,再將剩余芡汁,澆在桂花耳、銀耳之上即成。
“鼎湖上素”以色彩典雅、層次分明、鮮嫩滑爽、清香適口,而為人所津津樂道。若要依式制作,必須用料實在,加上無比耐心,循序依序制作,不可絲毫馬虎,不可半途而廢,發(fā)揮各料之長,融匯而成絕味,只要堅持不茍,有如一心向善,保證大放異彩。
涼拌美味素拉皮
已故食家唐魯孫,精研飲食、掌故等,人生閱歷豐富,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且記憶力過人,凡所見聞,經(jīng)久不忘,兼且文筆雋永,吸引廣大讀者,曾在食林中,領(lǐng)一時風(fēng)騷。
他在《什錦拼盤》一書中寫道:“北平(今北京)人吃素菜,講究到尼姑廟‘三圣庵’去吃。庵里的素拉皮也是非常出名的,不但粉皮是自己做的,就連小磨麻油、青醬、高(粱)醋也都是廟里磨研釀造的……她們拌拉皮用焦炸面筋末,先把面筋喂好作料,用滾油炸焦壓碎,用來拌粉皮,香脆溫潤兼而有之,可算素菜中雋品,也算拉皮里的別格?!边@等精致拌菜,我迄今未嘗過,曾經(jīng)想方設(shè)法,一心如法炮制,可惜均未成功,或許關(guān)鍵在粉皮上。
原來曾經(jīng)在臺灣盛極一時的北方飯館,起先全是自己做粉皮,務(wù)使溫潤細嫩,望之晶瑩透明,而且削薄剁窄,筷子一挑送嘴,可以禿嚕而下,真是適口充腸,同時沁人心脾。難怪好此道的,一直贊不絕口。只是到了后來,其所用的粉皮,都是用干粉皮泡制,因為泡得不均勻,而且時間拿不準,以致軟硬不一,加上厚薄各異,甭想削薄剁窄,難以筷子挑起,更別提吸吮之樂了。
為免有混濁之氣,出家人忌食蔥蒜,尤有甚者,芥末亦在禁用之列。然而,民間的素拉皮,慣常使用芥末,就我個人而言,所嘗過的每家,莫不如此,即使不是北方館子,其在拌素拉皮時,亦以此一調(diào)料為之。之所以會如此,且聽我說分明。
基本上,芥末為麻辣調(diào)味品類烹調(diào)原料,是用十字花科蕓薹屬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芥菜成熟的種子,經(jīng)碾磨所制成的粉末狀調(diào)料,以其味辣,故又稱“芥辣粉”。早在周代時,王宮已使用,亦稱為芥醬,迄今已逾兩千年。芥菜原產(chǎn)中國,種子呈球狀,多為黃顏色,現(xiàn)兩岸均有栽培。
芥末是調(diào)制芥末味型的重要調(diào)料,其品種有淡黃、深黃和綠色之分,以含油多、辣度高、無異味、無霉變?yōu)榧?。其在運用上,用溫開水攪拌成糊狀,在常溫下經(jīng)一到二小時燜制(即酶解),待發(fā)出強烈的辛辣氣味后,即可使用。常見于涼拌菜肴及小吃,“芥末拌涼粉”(即素拉皮)、“芥末西芹”等,皆是著名的素饌,亦能用于面食,廣泛運用于北方飯館中。唯它富含油脂,必須注意防潮。
另有一種芥末油,亦以芥菜籽為原料,經(jīng)浸泡、粉碎、調(diào)醋、水解、蒸餾,再加入熱油中,是精煉而成的油脂。它和芥末粉一樣,主要起提味、解膩、增進食欲等作用。
此外,中醫(yī)認為,芥子味辛性熱,具有通經(jīng)脈、消腫毒,溫中開胃、發(fā)汗散寒、化痰利氣的功效。適時適度適量,將有一定助益。
臺灣而今仍吃得到好“素拉皮”的菜館,應(yīng)是臺北的“天廚菜館”。其制作上頗有特色,先將粉皮疊成長條,再切成寬條狀;小黃瓜擦成細絲,鹵好的豆干亦切成絲狀;接著盤中整齊疊放粉條,上置黃瓜絲、豆干絲,移至冰箱冰涼。取出后,將之與已混合熱水的芥末粉拌勻,并在上桌前,澆淋醬油、醋、高湯、麻油、芝麻醬調(diào)成的醬汁即成。
若論其奧妙處,則在辛香悅胃,縱百吃亦不厭。
佛家名食臘八粥
老北京有個童謠,描繪具體而生動,一起首就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兒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那么臘八(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為何要喝粥呢?這可是有段古的,而且還源遠流長。
農(nóng)歷十二月,年關(guān)已近了,而初八那天,依佛門習(xí)俗,一定要喝粥,故臘八粥又稱“佛粥”。據(jù)傳釋迦牟尼當天成佛,且在得道前,曾受牧羊女供養(yǎng)“乳糜”,于是后人遂于當天喝粥紀念。此最早見諸文字者,乃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書上寫道:“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指河南汴京)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另,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更進一步記載,十二月“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梢娫趦伤螘r期,人們在臘月初八食粥,已相沿成風(fēng),并留傳至今。
到了元代,正式以臘月初八日為臘八,并在這一天煮“臘八粥”供佛飯僧,且從宮廷到民間,莫不如此。熊夢祥的《析津志輯佚》即云:“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朱砂粥。傳聞,禁中一如故事。”而此故事,乃孫國敉《燕都游覽志》所謂的“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果米雜成之,品多者為勝”。至于在粥內(nèi)加紅糟及朱砂,于色澤艷麗之外,尤重視食療效果。
明宮廷的“臘八粥”,制作更為精巧,如劉若愚《酌中志》指出:“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shù)日,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夸精美也?!敝劣诟某扇ズ思t棗,妙在保留其色美艷,尤重食療價值。
在清代,“臘八粥”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甚至攀至頂峰。這個佛門佳味,原本至清且素,但流傳到民間,在一般家庭中,漸失佛教意義,成為節(jié)日食品,富有生活情趣。但它在宮廷中,仍具宗教意義,且含政治意義。因而《京都風(fēng)俗志》便說:“黃衣寺僧,亦多作粥?!焙髞沓蔀槎ㄖ疲芭D八粥”歸由駐錫雍和宮的喇嘛熬制。喇嘛就是黃衣寺僧。而且《燕京歲時記》更云:“雍和宮喇嘛于初八日夜內(nèi)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jiān)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shù)石米?!?/p>
諸君試思,當年許多喇嘛,在準備果料后,圍著那可容數(shù)石米的大銅鍋,彼時沒有電燈,由油燈盞照耀,忙亂下熬著粥,而戴朝珠、大紅頂子、海龍暖帽的大臣,在旁隆重監(jiān)視熬粥,這是何等景象?如以今日觀點,委實不可思議,更帶著十足的神秘感。
此外,《光緒順天府志》亦載有“臘八粥”,一名“八寶粥”,“其粥用粳米雜果品和糖而熬,民間每家煮之,或相饋遺”。此習(xí)俗臺灣早年亦有,已故超級廚娘王宣一生前,于每年臘月初八日,必熬一大鍋此粥,除自用之外,亦分贈親友。料繁味厚,火候精準,確為美味。我因緣際會,有機會嘗此,口福真不淺。自她香消玉殞,無法再嘗此味,寒冬思及故人,不亦痛哉!
天竺酥酡玉糝羹
或許體熱關(guān)系,酷嗜寒涼食物,即使隆冬時節(jié),或是春寒料峭,就我個人而言,特愛蘿卜一味,不論涼拌、煮湯,都吃得津津有味。當然啦,涼拌以切絲為佳,品其脆爽有韻;如果切塊煮湯,必以爛熟為度,望之晶瑩剔透,著齒有如碎玉,食之歡欣鼓舞,非過癮不罷休。
蘿卜屬十字花科,為一至兩年生的草本植物,古稱雹突、蘆菔、萊菔、土酥等,主要以肉質(zhì)根供食用,嫩葉及芽亦可食,其性味為甘、辛、平、微涼、無毒。
中國種植蘿卜的起源極早,西漢初的《爾雅》,便記載此物。而到了北宋時,蘿卜的栽培甚廣,遍及南北各地。故明人李時珍提及蘿卜時,便說:“萊菔今天下通有之?!?/p>
在烹調(diào)應(yīng)用時,蘿卜一般按上市季節(jié)和老嫩程度而分別應(yīng)用。它適用多種烹法,常用于燒、燉、拌、煮等。除直接清煮外,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玉糝羹”了。
這款歷史名菜,竟于意外得之。據(jù)《山家清供》的說法,原來蘇軾有次和老弟蘇轍飲酒而酣,或許是口渴,也可能肚饑,于是取個蘿卜,用木槌敲爛后,再把白米研碎,不加其他調(diào)料,煮他個稀巴爛,不知有否放涼,立刻送口食用。他在享用之際,突然放下筷子,手撫幾案說“若非天竺酥酡,人間絕無此味”,并賜名“玉糝羹”。
文中所謂天竺,為印度的古稱。《后漢書·西域傳》謂:“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西域古國名)之東南數(shù)千里?!倍瞩⒋艘还庞《壤抑剖称罚J為是唐、宋迄今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它是用奶酪和面制成的奶湯。依《法苑珠林》的說法,“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
這個人間至味,料理十分簡單,即使廚藝平常,也能有可觀處,妙在師法天然,絕不矯揉造作,遂能矯矯不群,超乎凡品之上。不過,“玉糝羹”不一定得用蘿卜,至少可代以薯芋。原來蘇軾謫居嶺南時,隨侍在側(cè)的三子蘇過,有天“忽出新意”,發(fā)明了用山芋(即山藥)為主料的羹品,這挺對他的脾胃,認為“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即酡)則不可知,人間絕無此味也”。并作詩贊之,云:“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逼涿烂畹淖涛?,竟把被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給比了下去,推崇極矣,由此可見。
話說回來,李時珍稱蘿卜“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這話可一點不假,觀看些俗諺即知。例如:“常吃蘿卜常喝茶,不用醫(yī)生把藥拿”“蘿卜進城,藥鋪關(guān)門”“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處方”等即是。事實上,就保健功能言,蘿卜主要是防癌,進而能抗癌,但得視體質(zhì)而定。此外,其含量豐富的鈣、鐵、膽堿及甲硫醇等物質(zhì),具有降低血脂、穩(wěn)定血壓、軟化血管和防止冠心病的作用。而生食蘿卜,尚可預(yù)防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腦膜炎與白喉等癥,好處多多,不勝枚舉。
蘿卜另有“理顏色……輕身,令人白凈肌細”的妙用,經(jīng)常食用,甚利美容,比用保養(yǎng)的化妝品,在效果上,應(yīng)不遜色,或恐過之。
芳甘絕倫百歲羹
二十余年前某夜,在特殊機緣下,曾和某些報界前輩用飯。其中一位長者對我說:“吃過薺菜否?”答:“吃過薺菜餡的餛飩和水餃?!彼S即背出汪曾祺《故鄉(xiāng)的野菜》一文,說道:“薺菜焯過。碎切,和香干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醬油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說得口沫橫飛,加上手舞足蹈,予我印象極深。后來央家母依法試做,味道出奇地好,博得一致好評。汪文另謂:“拌薺菜總是受歡迎的,吃個新鮮?!蔽矣杏H身體驗,證明所言不假。
所謂的“百歲羹”,就是指薺菜,典出北宋陶穀的《清異錄》,指出:“俗號薺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而且數(shù)量極多,故王鴻漸《野菜譜》有歌曰:“薺菜兒,年年有,采之一二遺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來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開三月三?!庇郑膭e名亦有凈腸草、煙盒草、枕頭草等。
對薺菜的稱頌,始于《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贝嗽娒枋鲆晃槐徽煞蜻z棄的婦人心中的哀怨之情。詩中荼之苦味與薺之甘甜,形成了強烈對比,薺因而成為甜蜜生活之象征,遂有甘薺之美名。
歷來對薺菜的贊譽甚多,如王世懋《瓜蔬疏》稱:“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薺菜……草中之美品?!蹦纤侮懹蔚摹拔┧j天所賜,青青被陵岡”“春來薺美忽忘歸”“凍薺此際價千金”等,不勝枚舉。至于其滋味,那就細數(shù)不盡,其中犖犖大者,則是薺羹。
薺羹鮮美異常,蘇軾認為可與水陸八珍匹敵,曾寫信給徐十二,不僅大力推薦,并將其滋味、療效及做法等,寫得一清二楚,頗具參考價值。
東坡先寫道:“今日食薺極美。念君臥病,面、酒、醋皆不可近,惟有天然之珍,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庇捎谛焓净集彴Y,蘇乃認為:“薺和肝氣,明目。凡人夜則血歸于肝,肝為宿血之臟,過三更不睡,則朝旦面色黃燥,意思荒浪,以血不得歸故也。若肝氣和,則血脈通流,津液暢潤,瘡疥于何有……故宜食薺。”
蘇軾燒薺羹之法,為“取薺一二升許,凈擇,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兩指大,同入釜中,澆生油一蜆殼,當于羹面上,不得觸,觸則生油氣,不可食,不得入鹽、醋?!?/p>
末了,他還諄諄告誡徐十二說:“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天生此物,以為幽人山居之祿,輒以奉傳,不可忽也?!绷?,此薺羹最早出自東坡筆下,故世稱“東坡羹”。陸游特愛食薺,曾經(jīng)進行仿制,并賦七絕一首以志此事,詩云:“小著鹽醯助滋味,微加姜桂發(fā)精神。風(fēng)爐歙缽窮家活,妙訣何曾肯授人?”并認為它是“芳甘妙絕倫”。
薺菜做羹或粥,北京人稱“翡翠羹”,陜西則稱為“水飯”或“珍珠系翠花”。而咱朱家的“薺菜豆腐羹”堪稱一絕。此菜豆腐要嫩,湯要清,薺菜夠綠,搭配火腿丁(食素不用)、香菇丁等,和以油脂,撒些胡椒粉,食味清爽可口,乃春日之妙品也。
清鮮神品驪塘羹
猶記三十年前,初讀王安石《送鄧監(jiān)簿南歸》詩,筆力雄健渾厚,感受蒼涼境界,此詩云:“不見驪塘路,茫然四十春。長為異鄉(xiāng)客,每憶故時人。水閱公三世,浮云我一身。濠梁送歸處,握手但悲辛?!焙髞砦也胖?,驪塘位于江西省臨川縣(今撫州市臨川區(qū)),為王安石的故鄉(xiāng),后世建有書院,此即“驪塘?xí)骸薄?/p>
南宋的食家林洪,曾作客于該書院,據(jù)他的現(xiàn)身說法,每次吃完飯后,必端出菜湯,“清白極可愛,飯后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此湯竟然能與醍醐、甘露媲美,滋味甚至超越,其推重可想而知。
而所謂的醍醐,指的是酪酥上面的凝聚物,其味極甘美。清代名醫(yī)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認為酪、酥、醍醐這三物,皆為“牛、馬、羊乳所造。酪上一層,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并甘涼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饑,養(yǎng)營清熱”。同時它可借喻美酒,如白居易的《將歸一絕》,云:“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p>
至于那甘露,乃前著所云的露水,尤妙不可言。王士雄指出,它能“甘涼潤燥,滌暑除煩。若秋(指立秋)前之露,皆自地升。蘇(軾)詩‘露珠夜上秋禾根’是已。云:秋禾者,以禾成于秋也。稻頭上露,養(yǎng)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葉上露,涼血止噎。荷花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養(yǎng)血息風(fēng)”,莫看只是露水,還真妙用無窮。
謎底隨之揭曉,此湯汁的做法,林向廚師請益,原來是將茶葉和蘿卜細切后,用井水煮至爛透即成。望之甚為簡單,關(guān)鍵在于井水,由于井水是“泉之清潔者也”,按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的說法,井水“味有甘、淡、咸之異,性涼。凡井水,遠從地脈來者為上……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取天一真氣浮于水面,煎滋陰劑及煉丹藥用”。我只是好奇,煮此“驪塘羹”所用的井水,是否亦來自地脈,而且是在清晨第一次汲取之后,再予以澄清者?
又,古稱萊菔,又名蘆萉的蘿卜,今名乃訛稱。據(j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的考證:“上古謂之蘆萉,中古轉(zhuǎn)為萊菔,后世訛為蘿卜”,其味辛而甘,有化積滯、消痰、止咳、解酒毒等功效。不知是啥原因,我特愛食蘿卜,亦愛其衍生品,如菜脯、醬蘿卜之類。它的好處多多,尚有“消豆腐積,殺魚腥氣。熟者甘溫。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fēng)寒,肥健人。已帶濁,澤胎養(yǎng)血”等作用,而且“四季有之,可充糧食”?!渡欧蚪?jīng)》云:“貧窶之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不僅為蔬中圣品已。”
這個“三白”很有意思,乃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白米飯。劉攽曾請?zhí)K軾品嘗,號稱“皛飯”。蘇軾食罷,則以“毳飯”回敬,傳為食林佳話。我在想,飽食葷腥之后,為了減輕腸胃負擔,可先享“三白”,接著飲“驪塘羹”,至清至鮮,無與倫比。
此外,一代生活大師李漁亦愛食蘿卜,曾說:“生蘿卜切絲作小菜,拌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笨磥硖}卜變化甚多,而且皆可臻于極致。
本輯責(zé)任編輯:練建安 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