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雨聲
老家城外有座不高的山,生滿柏樹,故名柏臺子。也有人說是北臺子,因為在西門外偏北。山上舊時有廟,名叫寶相寺。我記事的時候,寺已無存,只留下一個地名。方言發(fā)音,以訛傳訛,我們一直叫它保險寺。山頂有圍墻,不知里面是什么工廠或單位,沒有進(jìn)去過,是寺的舊址也說不定。圍墻外柏樹成林,夾雜著一些松樹。柏樹矮小但稠密,地上落了松針和柏子,踩上去軟軟的。濃蔭匝地,市聲悠遠(yuǎn),空氣中飄著樹葉和樹脂的香味。電影里看多了英雄人物犧牲時一定出現(xiàn)的仰拍的松樹和柏樹的鏡頭,習(xí)慣上將松柏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對這片小林子,感覺里面像是布滿了累累墳塋,不免有敬畏和悚然之感。
自然界的事物被人賦予倫理和情感意義,我們的喜愛、尊敬和恐懼,很多都來源于此,不管有沒有道理,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了,還是受了影響,受了牽制。陶淵明《擬挽歌辭·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yán)霜九月中,送我出遠(yuǎn)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峣。
馬為仰天鳴,風(fēng)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fù)朝。
這首詩想象未來,寫得凄切悲涼,人讀了,真如愛米麗·狄金森的詩里寫的,血里涼得要結(jié)起冰來。這首詩簡直是開了愛倫·坡的先河。陶淵明的豁達(dá)和愛倫·坡的怪異,居然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而我活到陶淵明的年紀(jì),未免太敏感了。
周作人在其散文名篇《兩株樹》中說,他愛兩種樹,一種是烏桕,另一種便是白楊。他引明人謝肇淛《五雜組》中的介紹:
古人墓樹多植梧楸,南人多種松柏,北人多種白楊。白楊即青楊也,其樹皮白如梧桐,葉似冬青,微風(fēng)擊之輒淅瀝有聲,故古詩云,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
古人有在墓地種白楊的風(fēng)俗,源于何時不得而知,從詩里看,最晚到漢朝已經(jīng)盛行。生離死別之際,荒郊的風(fēng)吹白楊聲給人悲哀的感覺,但換了環(huán)境,同樣的聲音便滋味不同。我上中學(xué)那時候,暑假里騎自行車走四十里從鄉(xiāng)下外祖母家回來,臨近縣城那段路,兩旁就是白楊樹。暮色里迎風(fēng)西行,斑駁的夕陽中,風(fēng)翻樹葉,嘩嘩作響,聽得人涼爽又安逸。周作人也說:
我承認(rèn)白楊種在墟墓間的確很好看,然而種在齋前又何嘗不好,它那瑟瑟的響聲第一有意思。我在前面的院子里種了一棵,每逢夏秋有客來齋夜話的時候,忽聞淅瀝聲,多疑是雨下,推戶出視,這是別種樹所沒有的佳處。
中國人喜歡聽雨,雨打篷窗,讀書、清談、小憩、睡覺,都有情調(diào)?!俺讔{半云雨,清簟疏簾看弈棋”,大概是古詩里最優(yōu)美的畫面了。雨打在泥地上既不好看,也不好聽,打在草木的葉子上,打在花上,打在船篷上,就不同了,顏色新鮮,音韻和諧,是距離造成的優(yōu)美。杜甫寫雨中決明:“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一讀難忘,連帶著對朋友泡著喝的決明子也有了好感。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大得林黛玉的贊賞。汪遵的“秋宵睡足芭蕉雨”,讓不知多少宋代詞人受了啟發(fā),聽芭蕉簡直成了一種時尚。
然而白楊的好處,在于不雨也讓人聽出了雨聲。謝肇淛回憶說,他有一天夜宿鄒縣驛館,就枕即聽到雨聲,終夜不絕。侍兒說,下雨啦。謝肇淛覺得奇怪,哪有下了一夜雨而聽不見屋檐滴水的事呢?天亮了出門看,原來是白楊樹的聲音。
不光白楊,其他植物也有類似的效果。蘇軾在《舟中夜起》中寫他夜宿湖畔的情景:“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焙椭x肇淛、周作人一樣,蘇軾開始也以為菰蒲聲是雨聲,“推戶出視”,卻見月光勻灑湖面,岸邊的水鳥沉沉入夢,遠(yuǎn)處大魚奔竄,濺起點點水花,哪里有一絲雨的影子。
菰蒲到底與日常生活遠(yuǎn)了些,白楊卻正像周作人說的,可以種在院子里。喜歡白楊的人大概不少,討厭它的卻也有。《紅樓夢》里晴雯生病那一回,寶玉批評醫(yī)生下的藥太猛,不適合嬌貴的女孩子,只適合他那樣的粗蠢之人:“我和你們一比,我就如那野墳圈子里長的幾十年的一棵老楊樹,你們就如秋天蕓兒進(jìn)我的那才開的白海棠,連我禁不起的藥,你們?nèi)绾谓闷稹!摈暝碌刃Φ溃骸耙皦灷镏挥袟顦洳怀桑侩y道就沒有松柏?我最嫌的是楊樹,那么大笨樹,葉子只一點子,沒一絲風(fēng),他也是亂響?!?/p>
麝月說楊樹笨,不說楊樹挺拔,我倒覺得笨一點的樹可人。一棵樹如果像襲人一樣,處處玲瓏剔透的,還能讓人靜靜觀賞嗎?至于挺拔,曹雪芹大概不喜歡,他喜歡那種枝葉鋪開、亭亭如車蓋的樹。麝月覺得楊樹無風(fēng)亂響,很有點多事。有人說,麝月是借楊樹笑話寶玉,寶玉不是常被人說成無事忙嗎?
我對白楊無所謂喜歡不喜歡,對樹葉聲如雨聲也沒特別的興致,雖然雨夜睡覺真是極好的享受,睡前讀幾篇鬼故事更是好上加好。至于生死之類,唯覺虛妄,因為沒什么可說的。假如非得在這個題目上找“情調(diào)”,我能想到的例子是塔科夫斯基的影片《索拉里斯星》,其中有個叫人難忘的細(xì)節(jié):常駐太空站的學(xué)者們遠(yuǎn)離地球,思鄉(xiāng)情切,長夜難眠,孤獨難忍。有人發(fā)明一個方法,在臥艙內(nèi)的通風(fēng)口粘一排紙條,紙條被吹得抖動不停,發(fā)出的聲音酷似風(fēng)中樹葉。聽著樹葉聲,仿佛回到了地球,回到了家鄉(xiāng),可以安心入夢了。
春在溪頭薺菜花
正月將過,紐約仍在飄雪,然而春天終究來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飛絮中,棕紅色的玫瑰葉已經(jīng)快要綻開,而薺菜在這些日子更是隨處可見??匆娝j菜,再想起吃薺菜,時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薺菜,即使還沒老,味道也差了。
薺菜在我家鄉(xiāng),吃法似乎只有包餃子一種。我喜歡的餃子,一種算是素餡的,雞蛋、韭菜、粉絲,加上剁碎的油渣子。另一種就是豬肉薺菜的。薺菜個兒小,收拾起來麻煩,一般人家并不常吃。何況薺菜是有時令的,其他季節(jié)吃不到。
薺菜容易和幾種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見的車軸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見多了,無論外形怎么變,還是一眼能認(rèn)出來,但要告訴別人卻不容易。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樣,很多感覺是難以言述的。
薺菜有不同品種,彼此差別很大。葉子有綠的,有鐵銹紅的,還有葉尖棕色或金屬般的灰白色的。葉緣多半呈鋸齒狀,但有的乖巧嫵媚,近乎無齒,有的則天性刁蠻,分裂太深,細(xì)長加扭曲,弄得如一團(tuán)纏絲。
長在麥田和菜地里的薺菜,地腴水足,借了農(nóng)人的愛護(hù),免于牲畜的踏踩,養(yǎng)得鮮嫩水靈,葉子上舉,回轉(zhuǎn)成傘形,葉面常趴著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小姐頸上的珠鏈。這種薺菜綠得油亮,比野地的薺菜長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沒多少筋骨。薺菜的香主要在根,家養(yǎng)的薺菜植株挺拔,看起來有模有樣,根卻萎縮得不成比例,又細(xì)又短,像阿Q腦后拖著的小辮子。
挖薺菜自然不能到麥田和菜地里挖,只能去野地。事實上,在我老家那一帶,地少人多,能從容生長薺菜的野地,早就被開墾了。山坡荒瘠,雜生著茅草和橡樹,大概土質(zhì)不對,薺菜不能存活。只有連日陰雨后冒出來的地衣,像細(xì)薄的小木耳,貼著地皮,混著草末子,黑黝黝地鋪散開來。地衣,我們叫地皮子,真是再形象不過,也能吃,素炒了,小小一盤,味道淡得只有土味和水味。據(jù)說地衣現(xiàn)在也上了飯店的菜單,攪和在雞蛋里大油熱炒,這就不是當(dāng)年所能想象的了。
能挖薺菜的地方,是房前屋后、菜地外圍,以及路邊和田埂上。生在這里的薺菜,天天被踐踏。人踐踏,牲畜踐踏,雞鴨啄食,牛羊啃嚙,驢車的輪子碾來碾去,薺菜便長得異常瘦小,葉子匍匐下去,緊趴在地面上。說趴還不夠確切,該說緊緊抓著地面。老葉子在外,新葉子在內(nèi),一圈一圈,幾乎像個圓,但不整齊,又松散。顏色也很少是綠色,綠中帶點鐵灰,很枯干的那種,更多的是給人紅色感覺的鐵銹色和棕色。因為必得結(jié)實才能生存,它們水分少,干硬,撕開葉子見到筋。麥地里的薺菜伸手便揪起來了,這些薺菜不能,貼地太緊,根特別粗壯,葉子扯碎了,根還扯不出來,要用剪刀往深處剜才行。那么板結(jié)的土里,薺菜的根足有一拃長,粗而不肥,仍然白色,湊近鼻孔,香氣四溢。
兩種薺菜,兩種品質(zhì),同樣時代,不同命運(yùn),像是遺民和貳臣的對比。這是我童年的印象,幾十年過去,免不了被陶冶、被修補(bǔ),也許并不可靠。
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傳》,記錄了高力士親口所說的一件與薺菜有關(guān)的故事。高力士是唐玄宗的親信太監(jiān)。安史之亂,玄宗西狩,肅宗亂中即位。等到玄宗從四川還都,做了太上皇,大權(quán)旁落,飽受肅宗猜忌,親信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自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懷化,薺菜甚多,而當(dāng)?shù)厝瞬怀?。高力士喜歡薺菜,經(jīng)常采來做羹。日暮途窮,他鄉(xiāng)流落,有感于薺菜滋味的鮮美,作了一首小詩:“兩京稱斤買,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應(yīng)不改?!保ā缎绿茣匪淖中‘悾鸦h(yuǎn)離京都,當(dāng)時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說,雖然地方不同,薺菜的味道仍然沒變啊。這首詩樸實無文,讀來卻能令人反復(fù)回味。無限感傷,盡以淺淡通達(dá)之言出之。杜甫流落蜀中,懷念長安,冬至日作詩說:“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fēng)俗自相親?!备吡κ勘磉_(dá)的是差不多的意思。他那時的年紀(jì),可比杜甫大多了。
我初到紐約,每發(fā)現(xiàn)一種過去見慣的草木蟲鳥,都覺得驚喜。第一次看到螢火蟲,是在朋友院里吃燒烤的時候,竟然忍不住驚叫出聲。薺菜,很快就發(fā)現(xiàn)在公園里,在球場周圍,乃至一些僻靜小街的兩邊,到處都是。拔起聞聞,氣味仿佛。兒子出生那年冬天,在附近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餃子之后,還有剩余,下到面條里吃掉了。
后來幾年還挖過幾次,感覺卻不對了,不僅不那么香,還有一股土腥氣,根老,咬不動,從此沒了興趣。高力士說雖然夷夏有別,薺菜氣味不改,看來適用范圍有限。遠(yuǎn),要看遠(yuǎn)到什么程度,太遠(yuǎn),所有漂亮的假設(shè)便都不成立了。
薺菜開花細(xì)小而白,雜在草叢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結(jié)籽之后,分杈得很好看的細(xì)枝條上,綴滿扁扁的小種子,在微風(fēng)中搖搖擺擺,風(fēng)致不亞于狗尾草,都是樸素又讓人覺得舒服的。辛棄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逼狡降皇自~,這兩句大有深意。
柿有九德
張大千為自己在巴西圣保羅遠(yuǎn)郊的私人庭園取名為八德園,園中種了很多柿樹。據(jù)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的說法:“俗謂柿樹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睆埓笄дf,勞作之余,翻看醫(yī)書,方知柿葉煎水可治胃病,那么,柿子樹豈不是具有八種功德嗎?
宋人羅愿《爾雅翼》卷十、《西游記》第六十七回采用了這個說法。唐僧師徒經(jīng)過駝羅莊,叩門求宿,自我介紹“乃東土差往西天取經(jīng)者”。開門老者聞言,感嘆說,往西是去不得的。唐僧問,怎么去不得?老者以手指道:“我這莊村西去三十余里,有一條稀柿衕,山名七絕?!比貑柡螢槠呓^,老者回答:
這山徑過有八百里,滿山盡是柿果。古云柿樹有七絕……故名七絕山。我這敝處地闊人稀,那深山亙古無人走到。每年家熟爛柿子落在路上,將一條夾石胡同,盡皆填滿;又被雨露雪霜,經(jīng)霉過夏,作成一路污穢。這方人家,俗呼為稀屎衕。但刮西風(fēng),有一股穢氣,就是淘東圊也不似這般惡臭。如今正值春深,東南風(fēng)大作,所以還不聞見也。
喜歡柿子的人讀到這一段,也許會像我一樣,搓手扼腕,惋惜不已吧。八百里山,滿山柿果,該是什么樣的迷人景象。有人輕描淡寫的一句“十月的柿子掛紅燈”,也不知道紅燈究竟有幾盞,已令人口中流涎,何況千林萬樹的累累嘉實。前年秋天回北京,隨張輝兄去香山,離開北大不遠(yuǎn),就見一路明黃的銀杏樹,夾道數(shù)里,燦若金箔,樹葉在風(fēng)中簌簌作響,閃爍著光芒飄飛在空中,落地猶自余光耀眼。入山后,高大的柿子樹點綴土路邊,果實初熟,襯著枯棕色的果蒂和粗糙的枝丫,果真火一樣奪目。柿尖點染的黑斑,越發(fā)加強(qiáng)了紅色的質(zhì)感。山路狹窄又不平,車堵得如同蝸牛爬,因此柿子倒是看踏實了。說來我不算是嗜吃柿子的人,可是真愛柿子,年紀(jì)越大,越愛柿葉厚實和斑駁的暗紅,就像喜歡秋天的烏桕葉。柿樹的美德之一是不生蟲子,這個好處堪比人的寬容和隨和,以無為有,熨帖到人心里。而烏桕呢,葉子漂亮,白蠟籽好玩,可以做豆豆槍。然而生起蟲來,老天,葉背上密布的毛毛蟲不把人蜇死也把人嚇?biāo)溃话讶藝標(biāo)酪舶讶藧盒乃懒恕?/p>
比起新鮮柿子,我更愛吃柿餅。新鮮的柿子,稍稍喜歡那種咬開個口子、一口嘬盡的湯柿子。北京凍柿子有名,可我在北京住了五年,沒有吃過,也沒人告訴我還有這么一種好東西。北京給我留下憶念的只有玫瑰香葡萄和大久保桃,而大久保桃毛茸茸的,比老家那種汁水血紅、甜香迷人的大桃子(也許該叫“血桃”)差遠(yuǎn)了。多年后在紐約,又吃到了所謂的懷柔板栗,可惜不是新鮮的。
老家的柿子,尋常只有零落的栽種,不成片,不成林。高坡上的村子,村頭如果孤零零的一株,往往顯得高大。枝葉那么繁密,天將晚時映襯著西方天空的余暉,疏闊又雄壯,很有鏡頭感。暮色里傳來的狗叫聲,提醒噙著口水遙望的孩子,想偷摘那些比鴿子蛋大不了多少的青澀柿子,得膽子大,手腳麻溜,還要跑得飛快。
青柿子不能入口,咬下去,白漿流出來,舌頭馬上麻了,呸呸地吐半天,不起作用。最簡單的處理辦法,是埋在稻田青黑色的污泥里,幾天后挖出來,柿皮捂出一層烏氣,青還是青,但不鮮亮了,灰灰的,悶悶的。洗凈,咬開堅實的果皮,果肉雪白,帶著細(xì)微的小麻點,有點脆,但粉質(zhì)很重,嚼碎咽下,舌尖和唇齒間仍然留著圓溜溜的粉粒。這被迫早熟的柿子幾乎沒有味道,就是一點澀麻,嚼久了,才慢慢泛出一絲甜來。
柿子如果比較多,不便埋在稻田里,可以找小壇子注滿淘米水,把柿子浸在里面,壇口揉一團(tuán)辣蓼棵子封上。這樣泡熟的柿子,和稻田里捂出來的,效果差不多,然而果肉似乎不那么白,也不那么粉,更甜一些。我覺得還是稻田里的好。
柿子適宜入畫。生活中的柿子樹我見得不多,見到的多是畫上的。明清人秋山圖上的一抹紅色,看不出是什么樹,也許是楓,是槭,也許是黃櫨。山腳矮石邊上的,是野山楂甚至灰灰菜也說不定。野生的灰灰菜能夠長到比人高,梗子比大拇指還粗,乍一看,幾乎就是灌木了,滄桑得很,紅起來也是有模有樣的。而我,常常猜想是柿子樹。唐朝人喜歡柿蒂圖案,就是柿子成熟后留在果實上的干燥宿萼,織在綾羅上,成為著名的柿蒂紋。仕女的綠色柿蒂紋長裙,有出土的三彩俑為證,清雅秀麗至極,如白居易詩中描寫的:“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就連元人呂誠照葫蘆畫瓢的“市橋風(fēng)旆梨花酒,游女春衫柿蒂綾”,也美不可言。
算上柿蒂,柿樹豈不是有九德嗎?
愛情與毒藥
在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因斗殺人命被流放,朱麗葉被家人逼迫嫁給巴里斯伯爵。勞倫斯神父為了玉成這對相愛的少男少女的好事,讓朱麗葉服用藥汁,進(jìn)入假死狀態(tài),四十二小時后才能醒來。待朱麗葉被家人認(rèn)定已死,靈柩送到家族墓地,羅密歐事先在那里守候。其時藥效已過,朱麗葉醒來,兩人攜手遠(yuǎn)走高飛。這本是萬無一失的妙計,不料陰錯陽差,神父的消息沒有及時送到羅密歐那里。羅密歐深夜趕到墓地,以為朱麗葉已死,當(dāng)即服毒殉情。朱麗葉醒來,也在哀痛之中自殺。
梁實秋中譯本的題解中說,情人離別與睡藥的故事,在西方源遠(yuǎn)流長,早在奧維德和以弗所的色諾芬筆下就已出現(xiàn)過。莎士比亞取材的馬蘇齊歐·薩勒尼塔諾的故事集,是一四七六年在那不勒斯印行的。直到晚近的童話《白雪公主》,以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睡美人》,都還有類似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只不過在《睡美人》里,毒藥換成了咒語。中國讀者則不難發(fā)現(xiàn),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相似的,莫過于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的福建女子一條。
一、茉莉花根
紀(jì)昀的故事說,福建有戶人家的女兒,未嫁而死,父母哀傷,將其隆重安葬??墒沁^了一年多,親友卻在外地見到了這姑娘。開始只是覺得長得像,再注意聽她說話的聲音,看她的行為舉止,完全一樣。親友趁其不備,在背后喊她小名,她果然聞聲回頭。親友確知沒有認(rèn)錯,但不相信她還活著,懷疑是鬼,回去告訴她父母,挖開墳?zāi)跪炓?,棺里是空的。于是全家人一起出動,找到女孩,女孩卻堅決不承認(rèn)自己的身份。父母說,她胸前有瘢痣,可以為證。鄰家婦女將女孩引入內(nèi)室檢查,果然有。至此,女孩只好吐出實況。原來她和鄰家男孩有了私情,怕父母不同意婚事,聽說有一種茉莉花根,磨碎了下到酒里喝下,人就和死了一般。一寸花根,昏死一天,兩寸花根,昏死兩天。最多到六寸,還可以復(fù)醒。用到七寸,就真的死了。女孩和情人商定,用這種方法詐死,等她下葬之后,男孩把她挖出來,逃到外地安家。
這里說的茉莉花根,不知是否確有其物。一寸昏厥一天,顯然是傳說。就算有這種毒草,作用也不可能如此精確?!独蠚堄斡洝防飳懙揭环N名叫“千日醉”的藥草,“少吃了便醉一千日才醒,多吃就不得活了”,泡出的藥水,“色如桃花,味香氣濃,用舌尖細(xì)試,有點微甜”。小說寫到一樁冤案,賈家一十三口中毒而死,清官剛弼認(rèn)定女子賈魏氏下毒,嚴(yán)刑逼供,屈打成招,問成凌遲大罪。老殘多方尋訪,探明真相,不僅救出無辜的賈魏氏,還巧計騙得解藥,救活了其實只是沉睡的賈氏一家。這種千日醉,“只有一種藥能解,名叫‘返魂香’,出在西岳華山太古冰雪中,也是草木精英所結(jié)。若用此香將文火慢慢的炙起來,無論你醉到怎樣田地,都能復(fù)活”,比紀(jì)昀書中的茉莉花根更加夸張。
二、一種靈藥
中國古代小說和野史筆記里,此類故事很多,毒藥充當(dāng)成就愛情的手段,與莎士比亞是同樣的機(jī)杼。唐人薛調(diào)的傳奇小說《無雙傳》,寫名叫王仙客的年輕人,父親早逝,隨母親回到舅舅家住,和舅舅劉震的女兒無雙一起長大,青梅竹馬,親密無間。王母臨死,請求哥哥把女兒許給兒子。劉震嫌仙客貧窮,不肯答應(yīng)。后來涇原兵士造反,唐德宗倉皇出逃,劉震讓仙客押送他家財物出京,許諾把無雙嫁給他。劉震夫婦未能逃出首都,被迫接受偽職。亂平之后,劉震夫婦被處死,無雙被籍沒為宮女。
王仙客打聽到無雙的下落,趁宮女集體出游的機(jī)會,見到無雙,傾訴衷情。他得知富平縣有個叫古洪的下級軍官,是個豪俠之士,便百般結(jié)交,一年之后才說出自己的心事。古洪慨然相助,從茅山道士那里討得一種靈藥,那藥“服之者立死,三日卻活”。得了藥,古洪便指派劉家從前的丫鬟采假裝太監(jiān)傳令,說無雙是逆黨家人,賜令自盡。無雙服藥后,古洪假稱親友,贖出尸身,運(yùn)回王家救活。仙客和無雙連夜逃走,事情平息后回到老家,過了五十年好日子。
茅山道士的藥究為何物,是草木還是礦物,故事中沒說,但毒性巨大,事后的救治相當(dāng)費功夫。小說里寫道,古洪救出無雙,告訴王仙客,無雙已經(jīng)死了,但心頭還是暖的,后天就會活轉(zhuǎn)來,要小心地灌她湯藥,保持室內(nèi)安靜隱秘。仙客把無雙抱進(jìn)閣子,獨自守在身邊。到天亮,無雙全身回暖,不久睜開眼睛,看見仙客,哭了一聲,又昏迷過去。灌藥治療一整天,直到入夜才復(fù)原。
三、常春草與千歲藟
時間背景更早、流傳也更廣的,有崔懷寶和薛瓊瓊的故事。這故事半真半假,像虛構(gòu),又像紀(jì)實,牽扯到楊貴妃,還留下一首有名的愛情小詞,被張君房收入《麗情集》,成為文人喜愛的典故。
說的是在唐明皇時候,有個樂供奉楊羔,因為和楊貴妃同姓,而且很受皇上寵幸,外人尊稱為“羔舅”。天寶十三年春天,清明將至,皇帝開恩,允許宮女們到郊外踏青。唐朝風(fēng)氣開放,思想自由,自統(tǒng)治者到平民百姓,心智健康而率性豪邁的人物很多,不管是在功名利祿、文化藝術(shù),還是在個人生活上,與后世驚弓之鳥式的猥瑣和凡庸不同。有個叫崔懷寶的人,向稱狂生,大概就是明清戲曲小說中唐伯虎一類的人物,相貌英俊,才華橫溢。他看見宮里車隊出來,假裝避道不及,站在樹下偷看,看見車中一位麗人斂容端坐,頓時動了心。崔懷寶目不轉(zhuǎn)睛地看她,她也看見了崔懷寶。
兩人正在互送秋波,忽聽有人喝道:“什么人在此,膽敢偷看宮人?”崔懷寶嚇壞了,老老實實地招認(rèn)了偷窺行為。沒想到這人聽過之后卻笑了,說:“你這人也算個大傻瓜了,知道看的是誰嗎?這可不是等閑女子,是宮中第一箏手。你若有心,我倒是可以幫你。這樣吧,晚上你到永康坊東,去楊將軍宅上找我?!边@人便是羔舅。
到了晚上,崔懷寶如約而至。羔舅說,你想得到天下佳人,得顯點本事讓我看看啊,唱首小詞吧。崔懷寶大概熟讀過陶淵明的《閑情賦》,順著那意思,稍一思索,便有了五句:“平生無所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睏罡岽鬄閲@賞,當(dāng)即請出一人,正是車中那姑娘,告訴懷寶:“她叫薛瓊瓊,是良家出身選入宮中的。既然你們兩情相悅,今天我做主,把她嫁給你,你就帶她走吧。”
然后給他們各倒一杯酒,說:“這叫熏肌酒,是常春草泡制的,也有人說是用千歲藟泡制的,總之喝了以后,白發(fā)變黑,能夠益壽延年?!庇指嬲]他們,到了外地,一定要低調(diào),不能顯本事,以免暴露身份。
宮中發(fā)現(xiàn)箏手失蹤,通告全國搜尋。崔懷寶帶了薛瓊瓊?cè)デG南做官,閑時夫妻唱和,日子過得很愜意。中秋賞月的時候,薛瓊瓊?cè)滩蛔〖及W,取出箏來彈奏。同僚聽見,起了疑心,心想近來到處查找箏手,這人箏彈得如此出神入化,又是從京都來的,顯然就是宮中逃走的人物。他報告上司,崔懷寶夫婦被捕,被押回長安。
審問時,崔懷寶說,他沒有拐帶薛瓊瓊,薛瓊瓊是楊羔賜給他的。楊羔聞訊,趕緊向楊貴妃求救。貴妃就對明皇說:“是楊二舅賞給他的,陛下就饒了他們吧?!泵骰十?dāng)即赦免諸人,并下旨賜薛瓊瓊與崔懷寶為妻。
故事里提到熏肌酒。熏肌,顧名思義,如白居易詩所言:“氣熏肌骨暢,東窗一昏睡?!奔∪獗谎盟缮?,懶洋洋地渾身無力,自然要入夢了。然而藥效如果太重,肌肉松弛乃至麻木,養(yǎng)神就變成了毒害。造熏肌酒所用的千歲藟,古書上常見,有人說就是《詩經(jīng)》《左傳》里的葛藟,是葡萄科的藤蔓植物。《本草》書中說它的功用是補(bǔ)五臟,續(xù)筋骨,益氣,止渴。楊羔說熏肌酒可使頭發(fā)變黑,這里的千歲藟顯然不是尋常的千歲藟,更像是何首烏。何首烏也是藤蔓植物。
至于常春草,估計也不是實指,就是一種仙草,好比《漢武洞冥記》的荃蘼、碧草、吉云草之類。然而在唐代,有一種常春藤,是大名鼎鼎的藥草。故事里的常春草,也有可能就是常春藤,而常春藤就和前面說的幾種毒藥或麻醉藥有了關(guān)聯(lián)。
據(jù)《新唐書·方技傳》,有位江湖術(shù)士姜撫,自稱懂得神仙的不死之術(shù),隱居在深山,不輕易見人。開元末年,正好在崔懷寶故事發(fā)生之前,太常卿韋縚祭祀名山,順便尋訪山中隱士,見到了姜撫,回來報告唐明皇說,姜撫已活了數(shù)百歲,是有道之人。唐明皇把他召到洛陽,詢問長生不老之法。他推薦明皇服用常春藤,說常春藤能使白發(fā)返黑,可致長生。這與楊羔所言,完全一樣。他還說太湖的常春藤質(zhì)量最好,明皇派人去太湖采摘,不僅自己服用,還賞賜給親近大臣。
大臣中有位右驍衛(wèi)將軍甘守誠,是位藥物行家,他對唐明皇說,所謂常春藤,就是千歲藟,因為毒性太大,術(shù)士們都已放棄不用了。姜撫把它改個名字,吹得神乎其神,這是欺騙陛下。民間以常春藤漬酒,聽說喝的人多半暴死。唐明皇聽了,覺得害怕,不敢再服用。姜撫見勢頭不對,假稱去山中采藥,一溜了之??梢娔菚r候,民間仍然流行飲用常春藤酒,雖然不斷有人被毒死,但延年益壽的吸引力太大,大家照飲不止。
據(jù)此,崔懷寶故事中的藥酒情節(jié),應(yīng)該與姜撫傳里所說之事有關(guān)。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不得而知,依理推測,楊羔應(yīng)該和勞倫斯神父及古洪一樣,也是用毒藥讓薛瓊瓊假死,瞞天過海,使她逃出宮廷。否則,他一個樂工頭兒,膽子再大,關(guān)系再硬,也不敢把皇帝的宮人私許給外人。
四、其他毒藥
歷代相傳的奇異藥物,特別是與名人軼事或文學(xué)名著有關(guān)的受到關(guān)注,吸引學(xué)者研究,有的可以考證出來。如蘇格拉底死于毒芹汁,死前肌肉麻木,麻木感自腳下升起,直至胸臆,頗有“熏肌”的本義。古羅馬人善用顛茄殺人,《基督山伯爵》中維爾福夫人給繼女下毒,有人言之鑿鑿,說所用的是馬錢子。但大多數(shù)時候,要么語焉不詳,要么出自幻想。中國人說鴆毒,起初是指用鴆鳥羽毛浸泡的毒酒,后來描寫宮廷斗爭,不管什么人,只要被毒死,就說是飲鴆而死,鴆便成為毒藥的代名詞,比最惡俗的砒霜還司空見慣。然而鴆這種怪鳥到底有沒有,至今不得而知。也許早先有過,后來滅絕了,也許根本沒有?!独蠚堄斡洝防锏摹扒兆怼保挥谜f,是從《搜神記》中狄希釀造的讓人一醉千日的“千日酒”變化而來,與還珠樓主和金庸小說里千奇百怪的毒物屬于同樣性質(zhì)。
讓人先死后活的藥,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無雙傳》以及崔薛故事里的,如果往現(xiàn)實中套,最可能的是宋代詞人周密在《癸辛雜識》里記載的西域奇藥“押不蘆”:“回回國之西數(shù)千里地,產(chǎn)一物極毒,全類人形,若人參之狀,其酋名之曰‘押不蘆’。生土中深數(shù)丈,人或誤觸之,著其毒氣必死?!辈赏诘姆椒?,先在四旁挖深溝,然后用皮條層層纏裹,一頭系在狗腿上。用棍子打狗,狗一跑,把押不蘆連根拔起。狗感染毒氣,很快就死了。再一起埋在土里,一年后取出曬干,配合其他藥物制成毒品?!懊恳陨僭S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雖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別以少藥投之即活?!毖翰惶J又是什么?我覺得和曼陀羅差不多。相傳華佗給人動手術(shù),用曼陀羅作麻醉藥,周密則說用押不蘆。《水滸傳》中的蒙汗藥,有人考證,主要成分也是曼陀羅。
古希臘人的戲劇中,解決難題的方法之一,是神祇的干預(yù)。以神力干預(yù)人間的事,自然十拿九穩(wěn)。中國人退一步,換成皇帝插手,如魯迅嘲笑過的窮秀才愛上富家女,受百般磨難,最后中狀元,圣上降旨賜婚。然而神仙和皇帝都是靠不住的,道理很簡單:神仙和皇帝高高在上,凡世的苦難還未上達(dá)天聽,人已死得冷透,更何況神仙和皇帝還常常犯糊涂。神恩和帝力不及的地方,只好自我努力,借用一切力量,靠智慧,靠蠻力,靠壞人無疾而終或突然改邪歸正,靠陰錯陽差化險為夷,來解決問題。毒藥便不可避免地成為天降奇跡般的超凡力量的象征,一條捷徑,一種變通,寄托了非分的希望,在沒有希望中硬擠出希望,如同在墮崖途中恰好抓住的半崖上的一棵樹。
人間的戲劇中需要奇藥的時候越多,說明憑借理性力量和正常努力破除困境越不可能。奇跡和祈禱一樣,如果發(fā)生和應(yīng)驗了,生死肉骨也不過是尋常事,然而沒有人能夠保證,奇跡一定會發(fā)生,祈求一定會應(yīng)驗。所謂命運(yùn)無常,就是這個意思。朱麗葉和劉無雙喝毒藥,無疑是一場賭博,即使一應(yīng)安排都不出錯,更大的可能還是醒不來。
端午節(jié)的愛情
在歐陽修和蘇軾筆下,端午是一個吉祥歡快的節(jié)日。正值夏初,天氣清和,繁盛一時的春花次第落罷。在風(fēng)和流水將猶帶殘香的花瓣漸漸吹盡和流去之后,大地上的草木仿佛一夜之間鋪滿了每一個角落。樹葉由亮麗的柔嫩沉積為寧靜的暗綠,白晝?nèi)臻L,時光變得從容和厚重。在不下雨的日子,已經(jīng)感覺得到絲絲暑意,然而熏風(fēng)時來,樓閣生涼,石榴花開得火一樣鮮明。在濃密的樹蔭深處,聽得見早蟬的嘶鳴,雖然高亢響亮,但還沒有太歇斯底里。正午的慵懶帶來困倦,而拂過麥田的風(fēng)給半沉的夢涂上一層清遠(yuǎn)的香氣。這是一個與傷春和悲秋都距離遙遠(yuǎn)的季節(jié),即使梅子黃時連天的雨水,也不能沖淡文人心中普遍的韋應(yīng)物式的愉悅和安詳。事實上,蘇軾的十幾首端午帖子詞,都難得一致地展露出韋應(yīng)物詩的氣質(zhì):“午景簾櫳靜,薰風(fēng)草木酣。”“微涼生殿閣,習(xí)習(xí)滿皇都?!薄坝昙?xì)方梅夏,風(fēng)高已麥秋。應(yīng)憐百花盡,綠葉暗紅榴?!薄懊氐罘鍪柘哪旧?,雨余初有一蟬吟。”
但對于南宋詞人吳文英來說,端午不僅是一個驅(qū)邪去殃的節(jié)日,不僅是一個紀(jì)念屈原的日子,也是他最終失去的愛情中曾經(jīng)有過的無與倫比的良辰。端午在吳文英的詞中,正像錦瑟在李商隱的詩中、橙子在陸游的詩中,是一個不褪色的象征、一個隱秘的幸福和悵惘的符號: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yīng)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fēng)菰葉生秋怨。
這首《踏莎行》是端午節(jié)感夢懷人之作,懷念他愛的一個女子。上片五句描寫那位女子的容飾,從皮膚、嘴唇、紗衣、扇子、裙子,直到頭發(fā),精美細(xì)膩,仿佛一幅工筆仕女圖。潤玉形容她的皮膚。綃是一種輕薄透明的絲織品,說明衣服的質(zhì)地。檀是淡紅色,她的嘴唇像淡紅色的櫻桃。扇子半遮著臉,她脖子上圍著繡花的圈飾,還帶著淡淡的脂粉香。她的舞裙是石榴花一樣鮮艷的紅色,鬢邊插著粘貼了艾葉的小飾物。
艾葉剪成老虎形狀,或用布剪成老虎形狀,粘上艾葉,用來辟邪,端午節(jié)時佩戴。這幾句都是靜態(tài)描寫,但也交代了幾個意思。第一,大紅的舞裙,不是一般人穿的,說明女子是歌姬身份。第二,“空疊”這個“空”,表示沒用了,裙子那么漂亮,舞動起來該多么華麗,然而她不會再穿著跳舞了,因為思念愁苦,沒有那種情緒了??找部衫斫鉃闀r間久,舞裙已經(jīng)破舊。這兩重意思,另一首詞《風(fēng)流子》中就都寫到了:“芳期嗟輕誤,花君去、腸斷妾若為容。惆悵舞衣疊損,露綺千重。料繡窗曲理,紅牙拍碎,禁階敲遍,白玉盂空。猶記弄花相謔,十二闌東?!钡谌?,后一句那個“應(yīng)”字,非常重要。插了艾葉的頭發(fā),應(yīng)該有點亂了吧。到底亂不亂,不知道,說明人不在眼前。鬢絲蓬亂是想象之詞、猜測之詞?!傲裥目寨B舞裙紅”,還有一種解釋,說是裙子上畫了石榴花的圖案。我覺得這一句就是個簡單的倒裝句,正常語序是“舞裙空疊榴心紅”,是榴花心一樣嬌妍的紅。
作者的描寫如此生動,細(xì)味卻有朦朧甚至虛無縹緲的感覺。比如扇子遮面,吳文英不這么說,反過來說嘴唇輕輕倚靠著扇子。扇子小而輕盈,而人面可以相依,可見人該是多么輕盈。繡圈在身,當(dāng)然有脂香,詞中卻說“猶帶”,仍然帶著,那意思是,不應(yīng)該還有脂香的。再加上舞裙之“空”,空是否定,石榴紅的舞裙,可能早已化為煙云。
讀到下片,讀者終于恍然大悟:上片的描寫,并非寫實,而是記夢。夢比現(xiàn)實還逼真,說明作者愛她之深,熟悉她身上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又那么朦朧,不確定,因為畢竟是夢里,想不起來的地方,無法重溫和驗證。他愛的女子遠(yuǎn)隔天涯,夢里走過千山萬水,其實時間不過一瞬。一箭,是說計時的刻漏才走了一小格。
端午節(jié)用五彩絲線系在手腕上驅(qū)鬼祛邪,叫作長命縷,或續(xù)命縷,這是漢朝以來的講究。宋朝可能有所變化,這里只在臂腕上纏紅絲線。人瘦了,絲線在手腕上纏過的痕跡,因此而顯得輕淡了—這和衣帶漸寬是同樣的形容法。這一句本該和上片五句在一起的,卻在說明做夢后插進(jìn)來,這個細(xì)節(jié)比前面的還更小,卻記得那么真切。
接下來,作者回到現(xiàn)實:他臨水而居,下雨的日子,風(fēng)吹動岸邊的菰葉,發(fā)出凄楚之聲,明明是夏天,卻感覺到秋天一樣的哀傷。作者做夢,明說是午夢,最后寫到晚風(fēng)。這就是說,整整一個下午,他都沉浸在思念之中,無以排遣。最后兩句,寫人水相隔,就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思。加上雨天,更加迷茫,更加不可親近,這就在《詩經(jīng)》“蒹葭蒼蒼”那首詩的意境上,更深了一層。
吳文英作于端午的詞還有《滿江紅·甲辰歲盤門外寓居過重午》《杏花天·重午》《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澡蘭香·淮安重午》,都和此作題旨近似,后一首可與這首《踏莎行》參看: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dāng)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diào),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fēng)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yīng)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作這首詞的時候,作者人在淮安。他設(shè)想愛人在蘇州家中,此時大約已經(jīng)睡起,手臂上纏著彩絲,發(fā)髻上插著辟邪的飾物,收拾整齊,準(zhǔn)備過節(jié)了。從前兩人一起歌舞飲宴的日子,仿佛已經(jīng)非常遙遠(yuǎn)。姬人紅色的裙子上,他還曾經(jīng)題寫詩句呢??墒乾F(xiàn)在,裙子一樣顏色的石榴花正在凋謝,水邊的菖蒲也快老了。人生可不就像黃粱一夢嗎?端午古人原本視作惡日,最好掛起吉日佳辰鑄造的鏡子,沐浴蘭湯,祓除不祥。這一天還要把菖蒲剪成細(xì)絲或碎片,泡在酒里飲用。家家門上掛著艾人,有些講究的,身上還佩戴靈符。你獨自在家,是不是也在盼著我回去,共飲一杯菖蒲酒呢?
詞中涉及很多端午的習(xí)俗,愛人臂腕上纏絲的情景,尤其讓作者難忘,其他詞里不止一次反復(fù)提到:
合歡縷,雙條脫。自香消紅臂,舊情都別。
榴花依舊照眼。愁褪紅絲腕。
還暗憶,鈿合蘭橈,絲牽瓊腕,見的更憐心苦。
竹西歌斷芳塵去。寬盡經(jīng)年臂縷。
據(jù)夏承燾先生《吳夢窗系年》考證:吳文英大約在理宗紹定五年(1232)至淳祐五年(1245)這十多年時間住在蘇州,其間納一小妾,后來不知因為什么緣故遣去。他在杭州也納過一妾,后來亡故了。這兩個小妾,一去一亡,成為吳文英一生痛苦的根源。他的三百四十一首詞,有一百多首是言情的,占三分之一還多。夏承燾還進(jìn)一步指出:“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p>
吳文英被稱為詞人中的李商隱。李商隱寫愛情的那些以無題為主的詩,雖然可以肯定牽涉一段或幾段情事,但具體涉及幾個人,又都是什么人,是女道士還是貴家的寵姬,很難找到確證。詩詞本不以敘事見長,李商隱的詩風(fēng)偏又是那么晦澀含蓄、意象紛繁,大跨度跳躍相接,用典精深,寓意微妙,詩意往往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吳詞的風(fēng)格較之李商隱,有過之而無不及,情緒深婉,氣氛濃郁,隔霧看花,不見花,只見美麗的花影。便如蘇州歌姬之事,事情的來龍去脈,眾說紛紜。有人進(jìn)一步推理,說吳文英愛上她,為她脫籍,納為妾。有人謹(jǐn)慎,只認(rèn)可他愛上歌姬這件事,是不是納妾了,沒有明證。因為是歌姬,不能永結(jié)連理也是自然而然。
吳文英懷念蘇姬之作,以寫在清明日的《風(fēng)入松》為最:
聽風(fēng)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jǐn)y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dāng)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西園是吳文英在蘇州的居處,他和蘇姬的幸福時光,大半是在這里度過的。西園也是吳詞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一個詞。詞的下片說,盡管人去樓空,他還是天天打掃花園,覺得愛人還會回來和他共賞新晴后的美景。院子里秋千仍在,蜜蜂一個勁兒地往秋千繩子上撲,因為當(dāng)年她蕩秋千,手握繩子,上面留下了她的香氣??上?,她再也不會來了,無人踏足的臺階上,仿佛一夜之間爬滿了青苔。其實,秋千索上留下的香氣不可能經(jīng)年不滅,苔蘚也不可能一夜長滿,這樣夸張正寫出他的一往情深。
但蘇姬的故事,基本上是一個謎。長達(dá)二百四十多字的《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被認(rèn)為是寫盡了作者和杭州愛人的“流連歡事”。如果要從中找故事,不過是說,兩人在西湖初遇,小丫頭傳情,去到女子家里,成就好事,后來不知何故分別,多年后舊地重游,女子已經(jīng)去世。大量篇幅是寫他的思念和傷感。寫蘇姬的詞作不少,情形也是如此。有些懷人之作,很難分清哪一首寫杭姬,哪一首寫蘇姬。但從這些詞中捕風(fēng)捉影一番,還是可以找出一些線索的。
比如《解連環(huán)·暮檐涼薄》中寫“記湘娥,絳綃暗解,褪花墜萼”,《過秦樓·藻國凄迷》中寫“湘女歸魂,佩環(huán)玉冷無聲”,《鳳棲梧·湘水煙中相見早》中寫“湘水煙中相見早”,《滿江紅·甲辰歲盤門外寓居過重午》中寫“湘水離魂菰葉怨”,一方面用湘水女神的典故,另一方面可能暗示這位女子原籍在湖南。吳文英詞寫同一事時,一些用語反復(fù)出現(xiàn),如蘇姬穿衣的“綃”、水邊風(fēng)景的“菰葉”,說明這些細(xì)節(jié)和對方以及他們往日的共同生活密切相關(guān)。
《尾犯·甲辰中秋》中有幾句話說得少有地明確:“露蓼香涇,記年時相識。二十五、聲聲秋點,夢不認(rèn)、屏山路窄?!毕某袪c考證,甲辰年是蘇姬離去之年,其時吳文英四十五歲。蘇姬去后五個月為中秋節(jié),故詞中有“影留人去”之語。采香涇在蘇州太湖之濱,按詞意,作者和蘇姬是在這里相識的。紅蓼花開,白露團(tuán)團(tuán),時間應(yīng)是在秋天。
《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華堂燭暗送客,眼波回盼處,芳艷流水。素骨凝冰,柔蔥蘸雪,猶憶分瓜深意?!边@很可能描寫了他們初次定情的情形:夜深宴散,燭火低暗,送走眾客,只留下兩人共度良宵。這里用了兩個典故。回眸一笑傳情,即《九歌·少司命》中的“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分瓜”,令人想起周邦彥《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這些都是寫男女在一起的親密,一個分橙子,一個分瓜?!八毓悄?,柔蔥蘸雪”兩句,寫對女子的觀感,雖是老套的比喻,卻帶著驚喜,說明此時作者對她還不十分熟悉,女子的膚色容貌給他驚艷之感。后面的“夢不濕行云”,用巫山神女的典故,顯然別具意味。
緊接著,就是《夜合花·自鶴江入京,泊葑門外有感》追記他們在蘇州東城葑門外船上度過的一夜:“當(dāng)時夜泊,溫柔便入深鄉(xiāng)。詞韻窄,酒杯長。剪蠟花,壺箭催忙。共追游處,凌波翠陌,連棹橫塘。”《霜葉飛·重九》則回憶他們重陽登高:“記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焙s聲中,女子持扇歌唱,作者暢飲忘形,幾乎忘了身邊的佳人。這首詞,有人說是回憶杭姬,但我覺得持扇唱歌,應(yīng)是寫蘇姬。蠻素指白居易的侍妾小蠻和樊素。可見這時女子的身份已變,由歌姬變?yōu)槭替?。說作者納蘇姬為妾,這算是一個證據(jù)吧,盡管仍是推測。
《解連環(huán)·暮檐涼薄》寫到他們有一柄扇子,上面畫了女子的小影:“抱素影,明月空閑,早塵損丹青,楚山依約?!彼麄兩性谝黄?,但事情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好的兆頭:“銀瓶恨沉斷索。嘆梧桐未秋,露井先覺?!狈质炙埔央y免。但原因為何,沒有明說?!缎卵氵^妝樓·夢醒芙蓉》用了唐朝柳渾因為自己年老而讓愛姬琴客另嫁他人的典故,后面又提到唐朝張建封死后,他的愛妾關(guān)盼盼獨居燕子樓十年不嫁:“宜城當(dāng)時放客,認(rèn)燕泥舊跡,返照樓空?!薄耙顺恰敝噶鴾啞0拙右自?jīng)因為自己年老,想把家養(yǎng)的歌姬樊素和小蠻放出,心里舍不得。他也作過詩,贊賞關(guān)盼盼的“守節(jié)”。這兩個故事彼此矛盾。吳文英用前一個故事,是說蘇州女子離開了,用后一個故事,是說希望她不離開。蘇姬的遣出,是被迫,還是一時的沖動,過后又追悔不迭?其中難衷,讀者今天已無從得知了。
吳文英的詞,好像一個個夢的片段,依照情感的內(nèi)在邏輯串接在一起,不是深知其生平的人,很難還原真相。后世的讀者按圖索驥,雖然不無依據(jù),畢竟主要靠推測。象征之所指,用典之取意,不可能落實到具體的情節(jié)上。比如“二十五、聲聲秋點”,真是指自初見至今,已經(jīng)二十五年嗎?“不知蠻素”一句,蠻素是泛指身邊女子,還是特地強(qiáng)調(diào)姬妾的身份?都不好論斷。說得比較“明確”的只有四件事:采香涇上的相逢,華堂之夜和小舟夜泊共度的時光,以及不明原因的分手。端午在他們的愛情故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具體因由是什么,我們找不到確實的線索。
三個禪宗故事
圖書館藏有香港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英漢對照《禪宗語錄一百則》,是二十年前的舊書。在公共圖書館,中文書享此高壽的不多,因為分配給中文書的空間有限,就是那么幾排書架。而中文書的出借率高得與人口不成比例,除了館里分配的經(jīng)費,還有不少華人慷慨捐贈和贊助,結(jié)果是新書不斷涌進(jìn),舊的只好淘汰,給新書讓地方。淘汰的標(biāo)準(zhǔn),一是書太破舊,二是長期沒人借閱。有些分館規(guī)定了年限,一年或兩年不等,期限內(nèi)如果有人借出,哪怕只有一次,這本書便免于被掃地出門。二十年來,我就是用不斷借出的方法,救了無數(shù)條“書命”,這無論是在佛家還是儒家看來,都是大有功德的事吧。
為挽救而借出的書,是我覺得有保存價值,希望別人能讀到,自己也會隨時借回重讀或查對資料的書。這樣一批批借回的書,基本上不讀,擱幾天再還回去,留下一個出借記錄。偶爾有些書,拿回來翻開,忽然有了興趣,也就順?biāo)浦圩x下去。這本禪宗語錄,只要借來,總要翻開讀幾頁,天長日久,讀得很熟了。讀熟了的好處,除了印象深,還能改變甚至顛覆從前的理解,尤其是改變個人的認(rèn)同。普世的道理往往簡單,但道理越是簡單,越容易受輕視。不像才子名士的格言雋語,一見之下,大為傾倒,及至合掌贊嘆了多年,卻沒發(fā)現(xiàn)它給了你什么啟發(fā),或有多少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巧妙的意義只在巧妙本身,一絲一毫都不多。而平實的道理不動聲色,彌補(bǔ)了人生經(jīng)驗的欠缺,提高了覃思深慮的基點,要體會其好,必須沉下心來。
讀選本是讀大書的很好的入門方式?!墩撜Z》《孟子》《太平廣記》《聊齋志異》,都是讀選本喜歡上的。禪宗的語錄,先讀《五燈會元》,讀得雜亂,滿地殘花落葉,不見樹林。讀《祖堂集》《碧巖錄》,腦子就清楚多了。所以凡事 一開始,抓住一點,攻破吃透,不急著鋪開。吃透了,便由一小節(jié)生發(fā)出很多意思。讀先秦諸子,讀禪宗,讀老杜的詩,這樣讀尤其受益無窮。有的長篇小說最好也這樣讀,比如張谷若先生譯注的《棄兒湯姆·瓊斯史》,讀一遍實在太浪費了。
禪宗故事里很喜歡虔州西堂智藏禪師的一則。有俗士來請教智藏禪師,是否真有天堂地獄,智藏回答說有。俗士再問,有沒有佛法僧寶呢,回答還是有。俗士特別好學(xué),接著問了很多問題。但無論問什么,智藏一概以“有”作答。俗士被弄糊涂了,終于大著膽子提出質(zhì)疑,說師父你這么講,恐怕不對。智藏說:看來你是有準(zhǔn)備的,來我這里之前,去見過哪位高明的老師吧?那人說:我去見過徑山和尚?!皬缴皆趺锤阏f?”“他告訴我,一切都是無?!敝遣貑査骸澳阌欣掀艈??”俗士說:“有?!敝遣赜謫枺骸皬缴胶蜕杏欣掀艈幔俊蹦侨苏f:“和尚當(dāng)然沒有。”智藏禪師一笑:“你看,徑山和尚說無,不是很自然嗎?”
和尚無妻,道理就在“無”中;俗士有妻,道理就在“有”中。天堂地獄,在和尚那里,以無為有;在俗士那里,以有為無。一個坐禪的人,看見花開,聽見鳥鳴,若有所悟;另一個坐禪的人,看見花開,聽見鳥鳴,亂了心性。花開鳥鳴,無善無惡,亦善亦惡。某甲耐寒,風(fēng)雪天穿單衣,從容行路。某乙說,某甲雪天單衣,何等瀟灑,他能,我也能。結(jié)果差點凍死。某乙當(dāng)然是傻子。某甲愛雪是因為愛梅花,盡管梅花在雪中,根本不能持久,甚至連開都不會開。某丙羨慕,也愛雪,也尋梅。某丙不是傻子,但他原本是愛盛夏的蓮花的。
《馬太福音》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崩献诱f:“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薄恶R太福音》說了一方面,老子說了兩方面。然而道理無差別。俗士最后是否能理解智藏禪師的話呢?我覺得他能。他再笨也知道自己不是和尚。
馬祖道一禪師有位弟子,名叫鄧隱峰。某一天,鄧隱峰辭別老師去見石頭和尚,準(zhǔn)備拿這位高僧試刀,練練在馬祖這里學(xué)到的本事。馬祖提醒他,石頭和尚可不是好惹的:“石頭路滑?!编囯[峰很有信心地說:“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币馑际撬赜谐芍瘢綍r見機(jī)行事。
鄧先生到了石頭和尚那里,進(jìn)門之后,繞著石頭的禪床走一圈,先下手為強(qiáng),一振手中錫杖,大聲喝問:“佛祖到底是什么宗旨?”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然而也是最不好回答的。沒想到,石頭和尚沒直接回答,只是好像感嘆似的說:“蒼天。蒼天?!边@是什么意思呢?鄧隱峰不知該怎么應(yīng)對,只得跑回馬祖那里求助。馬祖說,別怕,你再去,他如果再感嘆什么蒼天,你就對他噓噓。鄧隱峰又去了,進(jìn)門仍然問先前的問題,石頭這回不喊蒼天,反倒噓噓起來。這又大出鄧隱峰的意外,再次鎩羽而歸。馬祖說:“我早跟你說過嘛,石頭路滑?!?/p>
我覺得自己身上存在著兩個人,一個是馬祖,一個是鄧隱峰。一個深知石頭路滑,一個相信自己對付得了。如果馬祖和石頭相對,會是什么情景?大概只會拊掌一笑,因為在他們之間,實在沒什么可說的。這也是個有和無、有余和不足的問題。
如果一件明顯的事,還需要反復(fù)解釋,這便是世上最無聊的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這是一塊試金石。一說便俗,很有道理。當(dāng)然這里的一說便俗,和倪云林說的不是一個意思,和周作人說的也不是一個意思。
玄沙師備禪師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你們見有險惡,見有大蟲刀劍諸事逼汝身命,便心生無限怕怖。這就好像世間的畫師,自己畫出地獄諸般變相、猛獸毒禽、刀山火海、無數(shù)酷刑、無數(shù)折磨,好好地看了,卻自生怕怖。你們大眾就是這樣,“百般見有,是汝自幻出,自生怕怖,亦不是別人與汝為過”。
芥川龍之介寫過小說《地獄變》,主人公良秀是個丑陋而性情怪異的畫師,畫藝超卓,深受領(lǐng)主堀川大公器重。大公想霸占良秀的女兒,被良秀拒絕。不久,大公命良秀畫一幅屏風(fēng)《地獄變》,良秀為了畫出地獄中的慘烈景象,請求大公讓一位侍女穿上華麗的衣服鎖在車內(nèi)活活燒死,自己親眼看了,才能畫得逼真。大公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到點火燒車那天,良秀發(fā)現(xiàn)關(guān)在車中的竟是自己的愛女。震驚和悲痛很快過去,在女兒痛苦的哭喊聲中,良秀冷靜而滿意地畫出了自己的杰作。《地獄變》收筆后,良秀懸梁自盡。
芥川的故事與師備禪師的話看似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但我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地獄變》。幻由心生,唐人著名的杜子春故事,以及類似的韋自東等故事,都在講這個他們認(rèn)為極明顯的道理。芥川改寫《杜子春》,明顯是喜歡故事中的某些因素,不是幻的主題,是杜子春明知親人遭難不過是幻覺卻仍然失聲驚叫,這個情節(jié)體現(xiàn)了人性的不可抑制。
藝術(shù)在某種境況下會成為邪惡。在《地獄變》里,堀川大公是惡神,畫師良秀難道不是惡神?燒殺的是自己的女兒才使他煥發(fā)出一點人性,如果燒殺的是一個不相干的姑娘呢?他還能不能畫出那么生動的畫作?他會不會事后懸梁自盡?
世上任何事在特定境況下都能變成邪惡。所以,不要奢談理想,不要動輒拿天堂和地獄說事。天堂在一切時間一切地方,地獄亦然。存在主義者說他人即是地獄,另一重意思是,他人即是天堂。
蓮池大師談到誹謗的時候,與師備禪師同一思路。他說:“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時,初字已滅。是乃風(fēng)氣鼓動,全無真實?!睅焸涓嬲]大眾,用沙門眼把定世界,何處更有一物為汝知見?問題是世上幾人有沙門眼?縱有,看得清和不怕,仍然隔了一層。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詩曰:“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鑠金君自寬?!边@就實際多了。
(選自張宗子《亂翻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