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食在廣州”。廣州人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不僅展現(xiàn)在獨具風(fēng)味的粵菜之中,還蘊含在那些充滿故事的廣州地名里。本期,讓我們開啟“食光之旅”,邊走邊瞧與食物有關(guān)的廣州地名故事。
廣州“豆腐”的那些事
“豆腐寮(liáo)”“豆腐巷”“豆腐畝”“豆腐涌”“豆腐前街”……不數(shù)不知道,原來如此多的廣州地名竟都與“豆腐”有關(guān)。
其中,位于越秀山麓的“豆腐寮”與客家人有關(guān)。在20世紀(jì)40年代,一群勤勞的客家人來到此地生活謀生,偏好吃豆制品的他們利用一口名為“山水井”的清泉磨制豆腐。久而久之,以豆腐聞名的當(dāng)?shù)乇愀拿麨椤岸垢肌薄?/p>
飄散著“米粉香”與“書卷氣”的榨粉街
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的“榨粉街”,其地名的由來可追溯至清朝。當(dāng)時,廣東地區(qū)制作米粉的方式便是借助壓榨機將粉團壓成條狀并扔進沸水以定型,此過程便稱為“榨粉”。當(dāng)時,這條街遍布榨粉店,因此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榨粉街里不僅彌漫著米粉香,還飄散著濃濃書香。清末教育家、詩人梁鼎芬曾在此設(shè)立了廣州首家私立公共圖書館。
魚窩頭里有“鮮”味
一瞥見這個地名,同學(xué)們大概已經(jīng)想象出那股濃郁的海產(chǎn)味了吧。據(jù)《番禺縣志》載,“魚窩頭”一名正是與魚蝦有關(guān)。
由于語言的習(xí)慣,當(dāng)?shù)厝肆?xí)慣將“窩”叫做“竇”(拼音dòu,粵語“豆”或“斗”),該地便出現(xiàn)了“魚窩竇”的稱呼。但“竇”字聽著著實不文雅,人們便將“竇”字改成相近讀音的“頭”,“魚窩頭”一名便應(yīng)運而生。
與“食物”有關(guān)的廣州地名還有牛奶廠街、魚翅街、田螺墩、石榴崗、咸蝦欄、荔枝灣、花生寮、豆干巷、白鱔塘、糯米田……
如今,豆腐畝里已沒有豆腐店,榨粉街已不再有米粉香。但曾經(jīng)的繁華過往,都已通過這些別具一格的廣州地名永遠地存留了下來,默默地講述著廣州這座老城的美食文化故事。
圖源:廣州民政微信公眾號、東涌發(fā)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