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營養(yǎng)均衡,具備超高產能力,是一種高產穩(wěn)產用途廣泛的重要農作物,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抗旱、耐瘠、少病蟲,也是發(fā)展畜牧業(yè)的飼料和重要的輕工業(yè)原料。本文對甘薯發(fā)展現狀進行探討,研究甘薯優(yōu)質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等,希望可以更好地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發(fā)揮甘薯產業(yè)優(yōu)勢,保持甘薯產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一、優(yōu)質甘薯品種選擇
傳統(tǒng)種植的淀粉型品種主要是徐薯18,鮮食型品種主要有北京553、西農431、來福1號、濟薯5號等。甘薯加工產品將逐漸向甘薯全粉、薯片,以及深加工產品發(fā)展。重點引進推廣鮮食型的煙薯25、濟薯26、普薯32、齊寧21,淀粉型的濟薯25、商薯19、徐薯22及紫薯主要蘇薯8號、煙紫7、濟紫薯1號等。
二、脫毒健康種薯苗培育技術
近年來,甘薯病毒病頻繁發(fā)生,呈蔓延趨勢,直接危害甘薯產業(yè)發(fā)展。應用脫毒種苗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脫毒種苗不但克服病毒病等的危害,而且提高品質、增產效果顯著。
1、建立健康種薯種苗繁育體系
全力示范推廣脫毒種薯二級繁育體系,用試管苗直接繁育生產用種薯,采取健康種苗專業(yè)化規(guī)?;a。健康種苗增產技術:種薯帶毒率達到5%,繁育效益高10%,種植效益高20%。水肥一體化高效種植技術:種植后20d、40d和60d各施用腐殖酸水溶肥(5-12-35)10kg,鮮薯產量提高10%。
2、甘薯繁種基地選擇
選擇蚜蟲、飛虱少的地區(qū)繁育健康種薯,繁種田嚴格隔離,控制病毒,線蟲、黑斑病的攜帶。
3、健康種薯種苗選擇
采用高剪苗,禁止拔苗移栽,進行苗床消毒。栽苗前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400倍液+生根粉浸泡10min可防止黑斑病。三唑磷微膠囊2瓶/667m2適量水混成泥漿,配制高效低毒藥泥,浸泡后的薯苗沾藥泥后栽插。如此可防止病毒病蔓延、解決種苗移成活率低、生產用工大等問題。
三、甘薯配套栽培技術集成
1、甘薯栽培密度和時間
根據生產和市場需要選擇栽插時間和密度,適時及早栽插、合理密植。棗莊市春薯一般4月20日左右移栽,栽植密度以3200-3600株/667m2為宜,夏薯6月10日左右,栽植密度以4000-4500株/667m2為宜。鮮食用春薯5月1日左右移栽。春薯移栽過早易感染黑痣病且皮色不鮮艷,晚栽雖略有減產,但商品性提高;夏薯則要搶時移栽,否則小薯過多,商品性下降;鮮食用甘薯春薯應適當增加密度,夏薯應適當減少密度,以增加商品薯率。
2、甘薯扦插方法
扦插主要采用抗旱留三葉斜栽技術,將大部分展開葉片埋入土中,壓實壓好,上面漏出3-4葉。要降低葉面水分蒸騰,緩解葉片和莖尖爭水矛盾,促進莖尖盡快返青,提高成活率。同時克服大小株現象,提高商品薯成活率,平衡增產。也可以選用直栽和平栽法,平栽是將甘薯莖理入土中的節(jié)間呈水平狀,有利于高產優(yōu)質,改善了薯塊的分布空間。不同栽培條件下的扦插方式產量及商品性不同。以濟薯26和龍薯9號為例初步試驗,直栽方式下,濟薯26塊根產量以4500株/667m2最高,龍薯9號以3500株/667m2處理最高;平栽方式下,兩品種塊根產量均以3500株/667m2處理較高;與直栽相比,平栽更有利于提高兩品種塊根的產量。
3、甘薯人工破膜栽插
以斜插和平栽為主,栽下的苗根部成弧形,栽插后利用壟溝的細土進行封穴,封穴時只保留頂部3片展開葉,其余葉全部埋入土中。栽插密度根據不同品種以3500-5000株/667m2,山區(qū)丘陵薄地宜密,平原肥地宜稀,長蔓品種宜稀,短蔓品種宜密。
四、甘薯地膜覆蓋栽培
地膜覆蓋能調節(jié)土壤水分,促進養(yǎng)分分解,改善土壤構造,減少蟲害草害,增加土壤溫度。
1、地膜覆蓋對甘薯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對地上部生長的影響:增溫保墑作用主要表現在栽插早,緩苗早、分枝結薯早、封壟早,覆膜顯著分枝數、葉片數、莖長度、莖葉鮮重均比露地栽培增加50%以上。
對地下根系生長的影響:覆膜由于改善了根部土壤微環(huán)境,可促進根系發(fā)育,優(yōu)化苗期根系結構,促進高產。
對塊根肥大的影響:覆膜在塊根形成期提高了塊根內ABA和ZR的含量,在塊根膨大期提高了ABA含量,有利于增加甘薯單株塊根重量。
2、甘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要點
掌握原則:選擇土壤,蓋優(yōu)不蓋劣,增施肥料,蓋足不蓋少,選育壯苗,蓋壯不蓋弱,足墑覆膜,蓋濕不蓋干,適時早裁,蓋早不蓋晚,增加密度,蓋密不蓋稀。
選合適的薄膜:甘薯覆蓋多采用透明膜,透明地膜成本較低,土壤增溫快。
施肥灌水整地:由于甘薯栽插覆蓋膜后不便施肥,因此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最好多施有機肥,干旱年份,要灌水,以保持土壤墑情適宜。
起壟蓋膜:甘薯覆蓋地膜栽培,宜采用高畦或高壟,至距80-90cm,高度25cm以上,至面稍呈扁圓形,蓋土封窩,覆膜前噴施乙草胺等除草劑噴施施藥防治地下害蟲,蓋膜時薄膜繃緊。覆膜后扦插薯苗,可利用定穴澆水器澆水,栽插時上部留三片葉,埋土時避免苗尖沾上泥土。
起壟、覆膜標準:平原地采用大壟雙行,壟距110cm,壟高30cm,種植密度宜5000株/667m2。丘陵地采用單壟單行,壟距80cm,壟高30cm,種植密度宜4000株/667m2。
3、覆膜栽培注意事項
第一,起壟施藥后最好及時蓋膜,以利土壤保持墑情,減少水分蒸發(fā)。第二,覆膜、噴除草劑一體化作業(yè),噴灑除草劑后馬上覆膜的,可適當降低噴藥濃度,以防燒傷薯苗。第三,蓋膜時要拉緊鋪平,完全貼緊壟面,而后把膜在壟溝用土壓實,栽插后及時封土壓膜。第四,選合適的薄膜,甘薯覆蓋多采用透明膜,厚度不低于0.01mm,大壟雙行的地膜寬度120cm,單壟單行的地膜寬度100cm。透明地膜成本較低,土壤增溫快。
五、甘薯水肥一體化高效種植
1、水肥一體化的限制因素
①農民對水肥一體化技術認識不足,不熟悉、不了解。②成本制約,種地效益低,購置水肥一體化設備,需要增加投入,多數農民認為不劃算。③耕作方式制約,輸水管帶與機播、機收互相影響。④分散種植制約,一家一戶種植方式,地塊小,很難機械化操作。⑤應用效果不穩(wěn)定,技術模式不完善、技術標準不健全、施工不規(guī)范、產品質量沒有保障。
2、甘薯水肥一體化生產技術的優(yōu)點
①提高甘薯插秧的成活率;②解決甘薯生長中后期的季節(jié)性干旱;③解決追肥難的問題;④實現了甘薯栽培的定向調控與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⑤利用文丘里施肥器進行田間施肥,具有移動方便、施肥均勻、灌溉與施肥同步進行等優(yōu)點,實現水肥同步管理和資源高效利用,培育壯苗,關鍵期補水;⑥進行病蟲害高效防治;⑦圍繞甘薯需水、需肥和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建立基于膜下滴灌的水肥藥一體化管理系統(tǒng),可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甘薯產量和品質的協(xié)同提高。
3、水肥一體化田間布局
①水肥一體化田間布局:長度lt;50m的地塊采用一條主管;長度超過50m的地塊,需要在地塊中間加條主管或者采用兩頭加主管。
②甘薯滴灌帶類型和規(guī)格。黑膜下鋪設滴灌帶,透明膜下鋪設滴灌帶,采用貼片式滴灌帶,直徑16mm、壁厚0.2mm,滴孔間距20cm,滴水速度1.5-2L/h,工作壓力0.1MPa。滴灌帶鋪設在壟中間,滴孔朝上。
4、甘薯水肥一體化水源選擇
①選擇水源。根據不同地形區(qū)域特點選擇適宜的水源,可用山頂大型蓄水池、車載水源、水井或者地頭蓄水池、高標準農田的田間水利設施。
②根據土壤墑情,確定田間滴水量,土壤相對含水量≥80%,不需要進行田間滴水;60%≤土壤相對含水量lt;80%,滴水5m3/667m2;40%lt;土壤相對含水量lt;60%,滴水10m3/667m2;土壤相對含水量≤40%,滴水15m3/667m2。
③肥水管理技術。第一次肥水滴入時間為栽后20d,土壤速效氮含量北方薯區(qū)gt;60mg/kg,滴肥量為10kg/667m2腐植酸水溶肥(N+P205+K20=8+12+35,腐植酸≥3%);土壤速效氮lt;60mg/kg,滴肥量為10kg/667m2腐殖酸水溶肥(N+P205+K20=16+6+36,腐殖酸≥3%),第2次和第3次肥水滴入時間分別為栽種后50d和80d,滴肥量均為10kg/667m2腐植酸水溶肥(N+P205+K20=8+12+35,腐殖酸≥3%),根據田間墑情,一般總滴水量不超過10m3/667m2。
六、甘薯種植高效施肥技術
1、施肥存在的問題
不重視有機肥施用,施肥種類不合理,土壤板結;氮磷鉀使用比例不合理,氮肥使用量過大,易造成旺長鉀肥使用不足,塊根膨大慢,產量低,品種差;使用方法落后,造成浪費。
2、甘薯需肥規(guī)律
氮素需求規(guī)律,生長前、中期吸收較快,塊根膨大盛期吸收較慢;磷元素吸收規(guī)律為前、中期吸收較少,在塊根生長期間略有增加;鉀元素吸收規(guī)律則是甘薯開始生長一直到收獲,吸收的鉀元素比氮、磷多,塊根膨大盛期尤為明顯,氮磷鉀的需求比例約為1∶0.4∶1.5-2.5。因此,甘薯生產中應多施有機肥,減少氮肥施用,施足磷肥和鉀肥。
七、甘薯種植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1、甘薯黑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長喙殼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帶病的種薯上越冬,也可以通過厚垣孢子和子囊殼在土壤、糞肥中越冬。病菌直接從幼苗根莖部侵入,也可以通過皮孔、根眼裂口及各種傷口侵入,收獲時操作粗放造成的大量傷口非常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發(fā)病。在田間和窖內,病害通過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大田栽培過程中連作重茬、地勢低洼、土壤黏重、雨水多等條件下會加重疾病的發(fā)生流行。苗期癥狀受到危害之后受侵染的幼芽基部會產生凹陷的圓形或梭形小黑斑,地面上部病苗會變得衰弱、矮小,葉片發(fā)黃,嚴重時病苗會死亡。當濕度大時,病部可產生灰色霉狀物,后期病斑上會叢生黑色刺毛狀物及粉狀物。在甘薯生長期,病斑主要出現在薯塊上,呈黑色膏藥狀,薯肉呈黑綠色,即使削皮也很難除凈。貯藏期間,受到病原入侵,病斑多發(fā)生在傷口和根眼上,初為黑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梭形黑斑,病斑中間產生黑色刺狀物,貯藏后期,病斑可深入薯肉達2-3cm,與其他真菌和細菌并發(fā)。若種薯或苗床帶病,種薯萌發(fā)后,薯苗的地下白嫩部分最易受到侵染,形成黑色圓形小斑點,稍凹陷,隨后病斑逐漸擴展,環(huán)繞薯苗基部,呈黑腳狀,病苗地上部衰弱,葉片發(fā)黃,嚴重時薯苗枯死。防控該種病害可以在種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000倍有機硅藥液浸種薯3-5min,浸種薯10000kg/kg藥液,晾干后入窖。移栽時藥劑浸苗,用800倍85%甲基托布津(或250-300倍50%多菌靈)3000倍有機硅藥液,浸蘸苗基部深6-10cm。
2、甘薯莖線蟲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線蟲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隨著氣溫升高,活動能力增強,通過接觸帶菌的薯塊或土壤侵入新的宿主。一般情況下線蟲主要通過帶病薯塊、土壤、工具等途徑侵入薯塊的皮層,通過薯苗傳染,或者直接從土壤中侵入薯塊,在甘薯植株中經過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雌雄蟲均線形,蟲體細長,兩端略尖。苗期受害時薯苗根部會出現褐色暈斑,導致薯苗發(fā)育不良、矮小、發(fā)黃,縱剖受害莖基部可見褐色空隙,剪斷后基本不流乳液或很少。莖蔓受害時主蔓莖基部出現黃褐色龜裂,內部呈白色或淺褐色干腐,嚴重時直達頂端,導致主蔓枯死。塊根受害有三種類型,一種是線蟲由染病莖蔓中的線蟲向下侵入塊根,病薯外表與健康甘薯無異,但內部會變成褐白相間的干腐。另一種是線蟲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塊,使內部組織變褐發(fā)軟,呈塊狀褐斑或小型龜裂。最后一種是兩種癥狀同時發(fā)生,嚴重時薯塊內部糠心,外部糠皮。在貯藏期,甘薯莖線蟲病可引起爛窖,導致薯塊進一步腐爛。預防甘薯莖線蟲病可以在苗期用50%辛硫磷300倍液浸苗下部半小時后栽插,可使苗里的線蟲大部死亡,藥效平均在90%以上。也可以用80%二溴乙烷2.5kg/667m2,兌水30-50倍,栽插前半個月開溝(溝距40cm,深15cm左右),均勻施入溝中立即蓋土,半個月后就可扶壟栽插。
3、甘薯根腐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甘薯根腐病的病菌主要來源于帶菌的土壤、病殘體和病薯,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成為下一季作物的侵染源,主要通過土壤傳播,農事活動如耕作、移栽等也可導致病菌的傳播,流水也可以將病菌從一塊地傳播到另一塊地。病菌最適發(fā)病溫度為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沙土地保肥保水差,植株生長衰弱,發(fā)病較重;而粘性、肥沃的土壤發(fā)病較輕。幼苗期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出苗率低、出苗晚,幼苗葉色淡,生長緩慢,須根上有褐色斑點,拔秧時容易從病部折斷。在大田生長期根系是病菌主要侵染部位,須根尖端或中部出現赤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橫向擴展環(huán)繞一周后蔓延至地下莖,形成褐色凹陷縱裂的病斑。病部以下的根段很快變黑腐爛。地下莖感染后形成黑斑,表皮縱裂,輕者地上秧蔓節(jié)間縮短、矮化,葉片發(fā)黃,地下莖近土表能生出新根但多數不結薯,即使結薯薯塊也小,發(fā)病重的地下根莖全部變黑腐爛。薯塊表面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出現龜裂,皮下組織變黑。病薯不硬心,熟食沒有異味。當發(fā)現甘薯根腐病癥狀時,可以使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對病株進行全面噴霧防治,也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連續(xù)噴霧2次,每次間隔7-14d。
4、甘薯粉虱的發(fā)生與防治
甘薯粉虱屬于同翅目粉虱科,體積微小,通常為白色或黃色,形狀呈三角形,身體扁平。粉虱在甘薯植株上主要聚集在嫩葉的背面吸取汁液,其活動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偏好溫暖和濕潤的環(huán)境。粉虱通過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體內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衰弱,吸取植物汁液的同時還會分泌大量的蜜露,導致植物表面出現黑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嚴重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粉虱的蜜露會促進煤污病的產生,煤污病會在植物葉片上形成黑色的污斑,進一步阻礙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受阻,嚴重粉虱為害的植株葉片會因養(yǎng)分不足和病害影響而提前落葉。發(fā)病初期用25%撲虱靈乳油15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噴霧,每隔7-10d噴一次,連續(xù)噴2-3次。
綜上所述,甘薯生產是棗莊市的傳統(tǒng)產業(yè),種植歷史悠久,甘薯生產已經由分散種植發(fā)展到規(guī)模生產,現在食用型甘薯優(yōu)良品種推廣、產品深加工、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的應用等推動了甘薯產業(yè)的發(fā)展,已成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產業(y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