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咱們中國人的主食,怎么能少了米飯!瞧《西游記》里的唐僧師徒,一路從東土大唐到 天竺國,吃的主食,除了面食就是米飯。
大家一定記得,唐僧師徒來到車遲國,唐長老與虎力大仙斗法。在孫大圣的法力運作下,唐 長老求來了一場甘霖,原著形容是“呼呼隱隱滾車聲,燁燁煌煌飄稻米”。這里通過聽覺與視覺 的描述,形容這場雨下得酣暢淋漓。那一陣陣的隆隆雷聲隱約傳來,猶如車輪滾滾,而那金黃的 稻米隨風起伏,燦爛耀眼。這里就告訴我們,此地種植著大片的稻米。
品一品西天沿途的米飯
咱來瞧瞧《西游記》里,師徒們吃過的 那些米飯吧。
話說他們來到了駝羅莊,莊上的李老漢 招待的飯菜里,主食便是“香稻米飯”。
在朱紫國,師徒們入住會同館。館內人 起初并不知道孫大圣的本領,所以只用普通 的標準進行招待,主食是白米飯和白面,配上兩把青菜、四塊豆腐、兩個面筋、一盤干 筍,以及一盤木耳,著實有些清淡!
師徒一行到了滅法國,滅法國的國王揚 言要殺掉一萬名和尚。唐僧師徒只好扮作商 人投宿到趙寡婦店。這店里有三等待客的餐 席,孫大圣選擇了豐盛的上等餐,上等餐少 不了雞鴨魚肉,于是唐僧師徒謊稱齋戒,讓 安排上等素食。
店主趙寡婦十分歡喜,趕緊去準備了 “發(fā)面蒸卷子,再煮白米飯,燒香茶”,殷 勤待客。
瞧,白米飯可是《西游記》里最正兒八 經的主食之一,就連白骨精化作女子哄騙唐長老,也得施法變些假米飯來:“長老,我 這青罐里是香米飯,綠瓶里是炒面筋?!?/p>
白米飯除了蒸熟食用,還能熬粥喝。
師徒們來到女兒國,唐長老和二師兄誤 飲了子母河的河水,只好暫住在一位婆婆家。孫大圣尋來落胎泉水給他們飲了,那婆 婆家又煮了白米粥給二人補虛。
蒸米飯時,貼著鍋底的米飯容易被煮 焦,這便是“鍋巴”。二師兄在化緣時就曾 表示,“家中有鍋巴冷飯”,也不嫌棄。
米飯其實種類多
除了白米飯,《西游記》中還提到了其 他的米飯。
師徒們來到火焰山,火焰山的土地前來 招待,他還有個跟班一一雕嘴魚腮鬼。這土 地很夠意思,怕師徒一行肚子餓,讓跟班頂 著一個銅盆前來,盆內有些“黃糧米飯”。
這黃糧米飯究竟是什么?有讀者猜是糙 米飯,不過大部分讀者認為是黃粱,而且這 之前黃粱出現過,就是唐長老剛出長安,在 雙叉嶺遇見猛虎,幸好被獵戶劉伯欽救下。 劉伯欽將唐僧請到家中款待,主食便是黃粱 粟米。
朱紫國的國宴上也曾出現過“滑軟黃粱 飯,清新菰(gu)米糊”。
黃粱是粟米的一種,是古代黃河流域重 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那么,這里的菰米糊是什么呢?
菰米,菰的籽實。菰米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 價值,菰米糊是菰米熬制的稠粥。
有一年春天,唐朝大詩人王維路過好朋 友賀遂家,賀遂招待他“蔗漿菰米飯,蒟 (jù)醬露葵羹”。這蒟醬是帶有辣味的調 味醬,露葵則是莼菜,是當時流行的珍貴蔬 菜。這兩句詩說的是,賀遂用甘蔗汁蒸熟的 菰米飯和用蒟醬熬制的露葵羹來招待王維, 都是純天然的食品。
在《西游記》的第一百回,師徒幾人回到東土大唐,唐太宗為他們接風洗塵,桌面 上“榧子瓜仁菱米齊”。
菱米,指的是菱角的果仁。《西游記》里的菱角頻頻出現,凡有水塘湖泊的地方就 有它的身影。菱角是一道平易近人的美食, 既能當水果,亦可作蔬菜食用。
二師兄的飯量有多大
最初,孫大圣學藝來到西牛賀洲的靈臺 方寸山,遇上一位樵夫給他指路。那樵夫平 日里砍夠兩捆柴,在集市上賣能換幾升米, 供養(yǎng)母親。這里提到的計量單位是升,但書 里多數情況用的是斗。
二師兄在高老莊做女婿時,飯量驚人, 愁得高太公抱怨不已。要問他吃多少,答案 是“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
在不同時期,斗表示的質量并不一致。
《西游記》故事發(fā)生的朝代是唐朝,一斗米 大概為6斤(1斤=500克)。這樣算下來,二 師兄一頓飯吃二三十斤米飯。
不過,要是放在作者吳承恩生活的明 朝,情況就變成一斗米大致為18斤。這樣換 算下來,二師兄的飯量就比較離譜了,一頓 飯得吃50~100斤米飯。
幸虧高太公家底兒殷實,不然早就被二 師兄吃空啦。
猜你不知道
有道是“南粉北面”,這說的是我們傳 統(tǒng)的飲食習慣。剛才我們聊了米,這里順便 談幾句另一個主角—一面。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shù)”,《詩 經·魏風》中有這么一句話。這里的黍是黃 米,是中國人最早的主食。粟稍晚被馴化, 俗稱小米。無論是黍還是粟,它們都有一個
優(yōu)良的品質:耐旱。對于農業(yè)灌溉不發(fā)達時 代生活的先人來說,這無疑是很有價值的。
那時,先民們已經會用簡單的石磨加工 谷物了。2005年,考古學家在青海喇家遺址 發(fā)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面條,這面條便是由 粟制成的。
粟在先秦時還被稱為“稷”,后來 “稷”和代表土地的“社”連在一起,成了 國家的代名詞——社稷。
除了黍和粟,古人的主食還有五谷的提 法,通常指稻、黍、稷、麥,以及菽。其 實,麻也曾是食用谷物,可惜口感不太好, 被淘汰出局。菽主要指大豆。古人將大豆當作主食,還將其與麥連用,比如古人認為一 個人無知無能就常形容其“不辨菽麥”。
國人種麥的時間很長。小麥原產在西 亞,大約5000年前被引入我國。
在我國南方,人們吃稻米歷史悠久,如 1995年,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里,就發(fā)現 了4粒黃色稻谷,測定年代為公元前1萬年, 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最早的稻谷。
到了秦漢時期,石磨技術的成熟為人們 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磨成面粉后的小麥可 以制成各種面食。時至唐宋,小麥成為北方 最重要的糧食之一。比如,唐朝人就喜歡吃 面粉做的餅,并當作主食。
《西游記》中的主食,可以歸納為“米 面并重”。里面的飲食習慣,實際上符合作 者吳承恩所生活的明朝的風俗。有研究者認 為,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淮安地處我國南 北分界線“秦嶺一淮河線”上,他還在南京 生活過,所以可能既愛米飯,也愛面食。你 覺得,這個觀點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