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初出于消除士怨、安撫和籠絡人心的主要目的,讓諸降王臣佐修纂《太平廣記》,政治意圖遠遠大于文化意圖。“敬鬼神而遠之”的傳統(tǒng)觀念使人們對鬼懷有認同而敬畏之心?!短綇V記》所收錄的鬼故事中許多情節(jié)都與廉潔、誠信、忠孝這三大方面息息相關,這充分反映了統(tǒng)治者渴望利用“鬼”形象的小說達到的三大教化目標,同時這三大目標也體現著唐中后期到宋初這一特定時期的思想傾向與價值觀念。
【關鍵詞】《太平廣記》;教化;鬼;唐宋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6/K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8-001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8.006
《太平廣記》是宋代李昉、徐鉉等受詔編纂的一部類書,廣泛輯錄了自漢代到宋初的野史筆記、小說雜著及人物傳記等,其中關于靈魂(鬼魂)的敘事共計四十卷,內含四百六十七則故事,這些故事源自《搜神記》《列異傳》《廣異記》等宋代以前各朝經典志怪之作。在這些鬼魂題材的篇章中,大量情節(jié)圍繞孝道、忠誠、廉潔等思想主題展開,深刻揭示了統(tǒng)治者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社會教化的策略與意圖。
作為一部小說總集,學者在對某一類型如龍蛇類①,某一主題如疾?、?、女性復仇③等進行研究時提到《太平廣記》的傳播對于世俗的教化起著一定的作用。針對《太平廣記》鬼類故事的教化功能,荀朋星寫有《鬼厄與宗教解厄》④一文,其中提到了《太平廣記》中的鬼類小說敘事具有明顯的道德教化性特點?!短綇V記》鬼類小說中涉及重利輕義、政治清明和忠孝雙全這三種思想的故事在四十卷四百六十七則中有九十五則,占比約百分之二十,大約每五篇中就有一篇與這三個主題有關。⑤筆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上述三大主題出發(fā),探析其體現的教化色彩。
一、鼓勵百姓在人際交往中信守諾言、重義輕利
唐宋之際,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人們義利觀念的變化,由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逐步轉向“重利輕義”。這一觀念的改變導致社會上背信棄義、唯利是圖之風盛行。為了凈化社會風氣,鬼類故事出現了許多教化民眾信守諾言、重義輕利題材的篇章。這些故事展現了背棄道義會帶來惡果;同時贊揚了那些面對誘惑堅守道義、重視情義的高尚品質,從而引導人們講究誠信與道義。
這些鬼故事涵蓋了守信與背信、輕利與重利等多種情節(jié),展現了不同選擇和行為所帶來的不同后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背信棄義這一行為將會“撞鬼”,書中有大量的故事與之相關。例如《申翼之》:
廣陵盛道兒,元嘉十四年亡,托孤女于婦弟申翼之。服闋,翼之以其女嫁北卿嚴齊息,寒門也,豐其禮賂始成。道兒忽室中怒曰:“吾喘唾乏氣,舉門戶以相托,如何昧利忘義,結婚微族!”翼大惶愧。⑥
這則故事中主人公答應了姐夫要好好對待姐夫唯一的女兒,卻為了錢財將姐夫的女兒嫁給了家境門第都十分寒微的人,從而引來了已經做鬼的姐夫對其指責。又如謝尚⑦和袁乞⑧都違背了自己的誓約,一個想要兒子卻始終未能如愿,一個被變成鬼的妻子“以刀割陰”;費慶伯答應了鬼保守秘密但沒能守約最終“得暴疾,未旦而卒”⑨。如學者牛志平所說:“文學作品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雹庖陨瞎适碌闹魅斯`背了自己的承諾,后果小到愿望不能實現,大到失去性命,足可見唐宋時期對信守諾言的看重。
除了“鬼”出面懲罰背信棄義者,小說中還有贊賞主人公“不為‘利’折腰”的橋段。從進士段何娶親?的故事可以看出:生病的段何以“某舉子貧寒,無意婚娶”“未成名,終無此意”堅決拒絕娶親,最后其“疾病日退”的好結局無疑可以看出作者對于他行為的肯定。其身份是進士,拒絕的話語有鼓勵士人積極奮進的意味。更為重要的是,不論女子家多少財富,其家“負金碧輿”,和她成婚如何“自有資從”,他都不為所動,甚至“心生厭惡”。小說所歌頌的品德往往就是現實社會可能很難達到,但是作者又希望可以達到的。
二、勸誡為官者政治清明、恪盡職守
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官僚政治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貴族政治體系,官吏的榮辱興衰直接關聯(lián)著國家的興衰命運。然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逐利觀念盛行,此時貪污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官員清正廉潔和敬業(yè)盡責成為統(tǒng)治者教化的一大目標。
以上故事中,那些恪守清廉、勤勉盡責的官吏往往能夠安然無恙,享受著內心的平靜與社會的尊重;相反,那些背離這一準則,行為不端、玩忽職守的官吏,則往往“撞鬼”,受到鬼的懲罰。官員以此得到警示,深諳為官之道在于德行與責任并重。
《鮮于冀》正是一則教化官員清明廉政的敘事。故事聚焦于一名貪官大肆侵吞工程款項,主人公化形而出,與貪官正面交鋒進行費用核查,并以筆為劍撰寫奏章向朝廷申訴:
后漢建武二年,西河鮮于冀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后守趙高,計功用二百萬,五官黃秉、功曹劉適言四百萬錢。冀乃鬼見,白日導從入府。與高及秉等,對共計校,定為適秉所割匿。冀乃書表自理,其略言:“高貴尚小節(jié),畝壟之人,而踞遺類,研密失機,婢妾其性,媚世求顯,偷竊狠鄙,有辱天官,《易》譏負乘,誠高之謂。臣不勝鬼言,謹因千里驛聞,付高上之?!北阄鞅比ト?。車馬皆滅,不復見。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狀聞。詔下,還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為差代,以弭幽中之訟?!?
故事的結局貪污者直接伏在地上死去,正義得以伸張,貪贓枉法的人得到報應,而主人公上呈的奏章中對貪污者的痛罵不僅表明了主人公對于污蔑者的痛恨,更使為官者得到警醒。又如《倪彥思》中其家鬧鬼,郡中典農主張這個鬼是狐貍變的,鬼以將典農“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處,為吏污穢”的事告官進行威脅,嚇得典農連忙向鬼賠罪。?除了貪官污吏,還有在官場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和辦冤假錯案之人都有可能受到鬼的警告和懲罰,例如沛郡太守牽騰因愛好出游,勞民傷財不知節(jié)制而被鬼纏上?;秣陵令陶繼之錯殺樂工,被害者死后來找他算賬?。這些故事不僅體現了統(tǒng)治者對官員的教化意圖,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官員清正廉潔、敬業(yè)盡責的普遍要求——為官者做事不能僅憑自身喜好,應及時補過,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三、期待民眾滿足忠孝雙全的要求
唐宋時期,家國一體的社會走向成熟,“忠孝”觀念進一步強化,成為社會普遍尊崇與踐行的價值取向。這一取向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鮮明體現,《太平廣記》“鬼”類小說中收錄了大量以“忠孝節(jié)義”為主旨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于忠誠與孝道的崇尚與追求。
(一)忠的要求
唐代中期以后,藩鎮(zhèn)割據,戰(zhàn)爭不斷。宋建立后也面臨北方民族的武力威脅。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帶有該時代特有的烙印,或是因為某個原型的行為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取向從而大力宣傳此人身上的這種美德,或是通過假想塑造某個人,表達在這個時代對他這種行為的景仰、向往與需要。
“鬼卷”中的張琮給死于朱璨之亂中的兵士刻墓志銘:“身殉國難,死不忘忠。烈烈貞魂,實為鬼雄。”?這一歌頌為國殉身者的故事就有上述意味。在以往的觀念中,“忠君愛國”往往是要求男子,而此時的小說中,除了體現對男子盡忠報國的期許,還表達了女子也可以有忠君護君之心。故事《顏濬》中的女鬼自言:“某本江令公家嬖者,后為貴妃侍兒。國亡之后,為隋宮御女。煬帝江都,為侍湯膳者。及化及亂兵入,某以身蔽帝,遂為所害?!?身為一名普通宮女的趙幼芳能有為保護君主不顧生死的勇氣,一方面這種行為符合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忠君愛國的觀念,更重要的是這是動亂時期國家對社會全體成員的期許。
故事《楊國忠》中一位有膽識的女子對其痛罵也令人敬佩:
唐天寶中,楊國忠權勢薰灼,朝廷無比。忽有一婦人,詣宅請見……國忠見之,婦人謂國忠曰:“公為相國,何不知否泰之道?恥公位極人臣,又聯(lián)國戚,名動區(qū)宇,亦已久矣。奢縱不節(jié),德義不修,而壅塞賢路,諂媚君上,又亦久矣。略不能效前朝房杜之蹤跡,不以社稷為意,賢與愚不能別……我實惜高祖太宗之社稷被一匹夫傾覆?!?
在這名婦女的言語中,處處體現著為江山社稷著想的大義和愛民為民擔憂的情懷。小說以這樣一個女性形象告訴其時的婦女:社會上存在著這樣的女子,社會需要這樣的女子。
(二)孝的要求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身體發(fā)膚被視為父母所賜,因此盡孝成為社會成員普遍需要遵循的道德準則。其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尤為凸顯?!短綇V記》廣泛收錄了關于孝道主題的敘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是圍繞傳宗接代展開的鬼故事。從《楊準》中楊準與女鬼相愛被其兄長指責:“汝為人子,當應紹績。奈何忽與鬼為匹乎?”?就可看出當時人們認為生子傳宗接代、延續(xù)家族血脈是一種必須要盡的義務。許多鬼故事就與女性跨越生死界限,即使已經做了鬼也要重回人間完成生子這一使命有關。如學者趙中弘所說:“《太平廣記》女尸還魂故事中,大多數年輕未婚女子在還魂之后都擔負起綿延子孫后代的重任,而且子嗣大多都聰慧,得以成才。”?例如胡馥之的妻子死去,丈夫感嘆“汝竟無遺體”,妻子竟然化形和丈夫進行交合,表示“當為君生一男”,如此十月后作為鬼的妻子果然為其生了一個男孩,展現了超越生死的生育執(zhí)念?;女鬼崔氏與盧充成親,其父曰“女生男,當以相還,生女當留養(yǎng)”。多年后重逢,崔氏將已成長的三歲男嬰交予盧充,確保了盧家血脈的延續(xù)。更有甚者,如《陳素》篇所記,陳素之妻因未能生育男丁,竟不惜以親生女兒與鄰家兒子互換,以求為夫家留下男性后嗣。?這些故事充分表明了生子有后的重要性,傳宗接代是踐行孝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鬼”這一形象在人們心中代表著敬重、敬仰、崇拜和畏懼。宋初出于安定天下的需要讓士大夫編纂《太平廣記》,書中要體現的內容代表著當時國家對社會上下的要求與期許。這一歷史時期的獨特性,不僅界定了何為“善行”與“惡舉”,也賦予了教化目標特定的精神與需求。這些精神追求與現實需求在《太平廣記》的鬼故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反映了當時國家對臣民行為準則的期許——倡導政治清明、崇尚義利并重以及強調忠孝兩全的價值觀念。
首先,人際交往層面,《太平廣記》中的鬼類故事大量涉及信守諾言、重義輕利的主題。唐宋之際,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人們義利觀念的變化,社會上背信棄義、唯利是圖之風盛行。為了凈化社會風氣,鬼故事中出現了許多教化民眾信守諾言、重義輕利的篇章。其次,在官場政治層面,鬼類故事則勸誡為官者要政治清明、恪盡職守。由于人們重利的觀念,此時貪污腐敗現象層出不窮。為了警示官員,《太平廣記》中的鬼故事往往讓背離清廉、勤勉的官吏“撞鬼”,那些恪守清廉、勤勉盡責的官吏則能安然無恙。再次,在忠孝觀念層面,《太平廣記》的鬼類故事也大量涉及忠誠與孝道的主題。唐宋時期,家國一體的社會走向成熟,“忠孝”觀念進一步強化。這些故事不僅歌頌了為國殉身、忠君護君的英勇行為,也強調了生子傳宗接代、延續(xù)家族血脈的孝道責任。
綜上所述,《太平廣記》中的鬼類故事在廉潔、誠信、忠孝這三大方面體現了統(tǒng)治者的教化意圖,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傾向與價值觀念。通過不同身份角色在多樣情境下遭遇的鬼故事,巧妙地引導各階層人士審視與調整自身的言行舉止,使之與各自的社會角色相匹配,同時契合當時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規(guī)范。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個體行為的引導,也是對整個社會風氣的深刻塑造。
注釋:
①雷丹:《〈太平廣記〉龍、蛇小說研究》,重慶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2頁。
②曹雨:《〈太平廣記〉疾病敘事研究》,華東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2頁。
③彭永瑜:《〈太平廣記〉女性復仇故事研究》,西華師范大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1頁。
④荀朋星:《鬼厄與宗教解厄——〈太平廣記〉鬼類敘事研究》,山東大學中國民間文學專業(yè)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9頁。
⑤以下摘錄的篇目中有的是主人公(鬼或“撞鬼”者)的親身經歷直接體現了這三類話題;有的則是通過對話或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間接傳達了這三類話題所倡導的社會觀念與道德準則。
⑥李昉:《太平廣記》卷325,《申翼之》條引《搜神記》,中華書局2020年版。
⑦李昉:《太平廣記》卷322,《謝尚》條引《志怪錄》。
⑧李昉:《太平廣記》卷322,《袁乞》條引《異苑》。
⑨李昉:《太平廣記》卷326,《費慶伯》條引《冥祥記》。
⑩牛志平:《唐代婚姻的開放風氣》,《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第88頁。
?李昉:《太平廣記》卷349,《段何》條引《河東記》。
?李昉:《太平廣記》卷316,《鮮于冀》條引《水經》。
?李昉:《太平廣記》卷317,《倪彥思》條引《搜神記》。
?李昉:《太平廣記》卷321,《牽騰》條引《幽明錄》。
?李昉:《太平廣記》卷323,《陶繼之》條引《述異記》。
?李昉:《太平廣記》卷328,《張琮》條引《廣異記》。
?李昉:《太平廣記》卷350,《顏濬》條引《傳奇》。
?李昉:《太平廣記》卷335,《楊國忠》條引《紀聞》。
?李昉:《太平廣記》卷334,《楊準》條引《廣異記》。
?趙中虹:《〈太平廣記〉與〈聊齋志異〉女尸還魂故事比較研究》,重慶工商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4頁。
?李昉:《太平廣記》卷321,《胡馥之》條引《幽明錄》。
?李昉:《太平廣記》卷319,《陳素》條引《幽明錄》。
參考文獻:
[1]牛志平.唐代婚姻的開放風氣[J].歷史研究,1987, (04):80-88.
[2]吳志達.現實主義在唐人傳奇中的表現[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02):61-68.
[3]荀朋星.鬼厄與宗教解厄[D].山東大學,2016.
[4]薛媛媛.論唐傳奇的教化色彩[D].西南大學,2017.
[5]雷丹.《太平廣記》龍、蛇小說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
[6](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7]曹雨.《太平廣記》疾病敘事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20.
[8]彭永瑜.《太平廣記》女性復仇故事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22.
[9]趙中虹.《太平廣記》與《聊齋志異》女尸還魂故事比較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