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一對一傾聽”是解鎖幼兒表征記錄的有效手段,能準確捕捉幼兒的內心世界,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其個性化學習與發(fā)展。文章聚焦于幼兒園中的“一對一傾聽”實踐,深入探討“一對一傾聽”對于幼兒發(fā)展的意義,以及實施“一對一傾聽”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一對一傾聽”;幼兒表征記錄;自我表達;幼兒個性發(fā)展;師幼關系
作者簡介:周蓓雷(1992—),女,江蘇省阜寧縣羊寨鎮(zhèn)北沙幼兒園。
表征記錄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隨處可見,它是幼兒學習、探知世界的方法,更是幼兒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動作、圖像、語言、符號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問題,以及探究的過程和結論。教師對幼兒實施“一對一傾聽”,可以通過面對面的深入交流,獲取幼兒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從而加深對幼兒的理解,解讀各種表征背后的深刻含義,使教育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一對一傾聽”的意義
(一)解鎖幼兒心靈密碼
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先天遺傳、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幼兒在幼兒園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作為教師,需細心觀察、及時捕捉幼兒各種微妙的表征,解讀幼兒行為背后那些不易察覺的秘密與需求?!耙粚σ粌A聽”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教師在刻意營造的輕松氛圍里,耐心傾聽每一個幼兒的心聲,捕捉他們的情緒變化,回應他們的每一個想法。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揭開幼兒內心世界的神秘面紗,更好地理解他們、支持他們,陪伴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促進師幼親密關系
當幼兒離開親密的父母,初次踏入幼兒園的大門,面對完全陌生的幼兒園、老師及同伴,他們的心中往往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恐懼與不安。他們需要和教師建立如同家庭般溫暖的依戀關系。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傾聽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在傾聽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接收幼兒的語言信息,還能傳遞尊重、信任與愛。通過“一對一傾聽”,幼兒能夠感受到教師的真誠,他們內心的恐懼會漸漸被安全與信賴取代。傾聽如同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一座橋梁,讓彼此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逐漸靠近,新的依戀關系因而形成。這樣的關系,將為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助力他們健康快樂地
成長。
(三)實現幼兒個性發(fā)展
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兒有著獨特的夢想、各不相同的需求。作為教師,要深入洞察每一位幼兒的內心世界,因材施教,引領其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耐心傾聽幼兒的每一個想法、每一點疑問,甚至是成人看來不值得一提的小細節(jié),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能力水平及困惑,從而因勢利導,靈活調整教育策略,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使幼兒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快樂地前行,最終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二、“一對一傾聽”實施策略
(一)環(huán)境—營造傾聽氛圍
教師在實施“一對一傾聽”時打造適宜的環(huán)境,可以讓幼兒放松心情,愉快而投入地與教師互動,從而展現真實的自我。首先,傾聽環(huán)境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教室里往往時時處處有幼兒,所以可以選擇教室外走廊的某處,或者臥室的某個角落。其次,選擇比較適合的時間,如果教師正忙,或者幼兒正投入游戲,都不是傾聽的好時候。最后,適宜的光線、舒適的座椅、適合的溫度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幼兒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放松,他們的語言也會更流暢,教師因此能更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
如在選擇班級傾聽區(qū)域時,筆者在和幼兒討論后,最后選擇了走廊的一角,有柜子隔斷,既可以看到外面是否有來人,又可以安享一隅。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情況隨時調整傾聽區(qū)域。如一個幼兒正在建構區(qū)玩耍,全神貫注地建構自己內心的想法?;顒咏Y束后,筆者趁熱打鐵,和幼兒聊一聊他的作品。又如,班上有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小夏,她常常安安靜靜地在游戲區(qū)中玩游戲,從不主動和老師交流。有一次她在閱讀區(qū)閱讀繪本,那天的天氣很好,暖暖的陽光灑在角落。筆者把閱讀區(qū)的小沙發(fā)搬到談心角處,拿了一本繪本,喊小夏一起來看。慢慢地她越來越放松,話也多了起來。經過那次,小夏明顯變得開朗起來。
環(huán)境在“一對一傾聽”中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能拉近師幼距離,增進彼此信任,促使幼兒積極表達,從而大大提升傾聽的效果和雙方之間的理解與共鳴。因此,在安排“一對一傾聽”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并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溝通的氛圍。
(二)傾聽—鼓勵積極表達
傾聽,看似簡單的行為,卻是需要藝術和技巧的。在傾聽時,教師需以眼神交流、身體前傾等肢體語言,展現全神貫注的傾聽姿態(tài)。這樣的態(tài)度能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從而更加愿意敞開心扉,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
幼兒的思維跳躍性強,語言組織能力水平不高,因此他們在講述時往往顯得不夠連貫,甚至會出現重復、顛倒的情況。他們的想象力豐富、思維獨特,有時的講述不符合邏輯,但這正是他們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如筆者班上的一諾是個非?;顫婇_朗的孩子,她有著用不完的精力,每天情緒高漲、快快樂樂。但是她的語言發(fā)展有些緩慢,一說話就開始緊張,經常是一個詞一個詞的蹦出來,不能完整表達句子。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應保持極大的耐心,不急于打斷或糾正,而是試著理解幼兒,通過點頭、微笑或簡單的肯定詞,如“嗯”“然后呢”,鼓勵幼兒繼續(xù)講述,幫助他們逐步厘清思路、完善表達。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復述等方式,幫助幼兒梳理和深化自己的思考,促進他們的語言發(fā)展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如筆者總是利用空閑的時間找一諾聊天,靜靜聽她講述,不急于催促她說完。有次幼兒玩完沙池游戲回來,嘰嘰喳喳地在自己的游戲本上記錄今天的游戲故事。一諾畫了一張畫,有很多細小的點點,應該是沙池的意思?!斑??這些粗粗的線條是什么呢?”筆者讓一諾講講。一諾愣了半天,才說了一句話:“我、我、我去沙池里玩了?!惫P者安靜等待,只是點頭認可她的講述,并沒有催促。一諾自己穩(wěn)了穩(wěn),開始慢慢講述。她一邊用手指著那幾根粗粗的線條,一邊說:“樹,我種樹了,沙漠里要種樹。”經過耐心等待,筆者終于了解,原來她和小朋友一起把樹枝種進了沙池,還澆了水。她說沙漠是很可怕的地方,如果能多種樹,沙漠就會變好。多么美好的心愿啊,正是傾聽讓筆者讀懂了一諾那美好的心靈。
因此,教師在“一對一傾聽”中展現出足夠的耐心和尊重,并輔以開放式提問、情感共鳴與支持等行為,能夠有效地鼓勵幼兒積極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語言及社會交往能力也能得以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進一步增強[2]。
(三)支持—多樣表征需求
布魯納的表征系統理論指出,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發(fā)展出三種主要的表征方式:動作表征、圖像表征和符號表征。在幼兒期,這三種表征方式并存且相互交織。因此幼兒會用繪畫、語言、符號、實物等多種方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需求。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幫助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喜好表達自己。當幼兒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表達自己,“一對一傾聽”才能真正取得效果[3]。
在班級的每個區(qū)域中,筆者都提供了紙、筆、剪刀、膠棒等材料。幼兒在游戲中隨時都可以用畫、剪、貼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內心。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發(fā)達,幼兒的表征記錄方式也在更新換代。筆者在教室前面放置了手機盒,里面有兩部手機,幼兒有需要時,可以選擇使用手機拍照片、錄音、錄視頻。在種植區(qū),筆者還放置了小水桶、小鐵鍬、手套等多樣的材料,便于幼兒隨時取用。因為表征的方式多,在開展“一對一傾聽”時,幼兒的表達欲望也特別強烈,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內心的故事,積極性與自信心不斷提高。如幼兒在進行建構游戲時,常常會因為自己的作品被破壞而心情郁悶,當教師提供了手機后,他們只要有新的作品,就會興致勃勃地拿起手機拍照,留作紀念。在自由活動時間,他們會不斷翻看自己的作品,自豪地講述自己搭建了什么、細節(jié)里有些什么內容。在不斷地回看與講述中,幼兒們互相學習借鑒,建構水平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在“一對一傾聽”中,教師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幼兒自由創(chuàng)作記錄,并積極分享與交流,幫助幼兒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們的認知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四)觀察—捕捉關鍵信息
每個幼兒都有各自的內心需求和發(fā)展軌跡,且尚未完全掌握情緒調節(jié)技能,往往會因為某種特別的原因而出現奇怪的表現。教師需做個有心人,細致觀察,留意幼兒的語言、動作及與同伴的互動等多方面表現,捕捉關鍵信息,更好地解讀幼兒、幫助幼兒[4]。
曉晴是個溫柔安靜的女孩,班上很多小朋友都樂意和她交朋友。有一次重新調整位置時,筆者把她安排到她的好朋友邊上,她卻不想換新座位,也不愿意說出理由。問了幾次,她都沒有說原因。于是,筆者開始留心觀察她,發(fā)現每次游戲時,她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上,笑瞇瞇地看著桌墊下的圖標。這個圖標是開學時她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共同設計的—一艘色彩漂亮、造型特別的火箭。也許是她想把這個圖標拿到新座位?筆者拿著圖標,請曉晴一起到談心角聊聊:“曉晴,這個圖標真好看呀,是你和好朋友設計的,對嗎?”曉晴看著圖標,笑瞇瞇地點頭。她給我講了火箭上的花紋,甚至火箭上發(fā)生的故事?!澳悴幌矚g現在的位置,是因為沒有這個圖標嗎?”“是的。而且新的位置上已經有圖標了。”原來曉晴糾結的是這個。我和她商量了一個辦法,征求了別的小朋友的意見,把圖標進行了更換,這回曉晴開開心心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總之,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教師可以捕捉到幼兒的關鍵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發(fā)展需求,從而為幼兒提供更加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教育支持。
(五)反饋—促進良好發(fā)展
自我決定理論中提道:老師如果給予幼兒積極的反饋,會滿足幼兒的關聯性和能力感需求。幼兒感受到被重視和認可,從而主動增進與教師的情感聯系。同時,積極的反饋也肯定了幼兒的能力,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好,進而提升自信心。這種內在動機的增強,會激勵幼兒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和探索,從而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
傾聽中,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表現給予具體而真誠的反饋,而不是籠統地以“你真棒!”來表揚幼兒。例如,當幼兒提出一個新穎的想法時,教師可以說:“你的想法真有意思!你可以再來試試看,也許會有更多的發(fā)現?!边@樣的反饋不僅肯定了幼兒的能力,還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索欲和創(chuàng)造力[5]。子恒是個愛發(fā)脾氣的小男孩,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就像河豚一樣,鼓著腮幫子、瞪著眼睛,有時還會哭鬧。后來筆者和他說,如果不開心了,就到談心角去吧,老師幫助你。有一天,他氣呼呼地跑到筆者身邊說:“老師,我想去談心角?!眮淼秸勑慕呛?,筆者問他發(fā)生了什么事,此時的他已經平靜了許多,只是眼淚汪汪地說:“我想把建構區(qū)的積木整理好,可是,小雨不好好收拾,還把積木亂七八糟地扔到了簍子里,一點也不整齊?!弊雍闶莻€做事細致有條理的孩子,特別是在收拾積木時,他一定會一絲不茍地把積木擺整齊。而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筆者對他的生氣表示了理解,表揚了他收拾整理的好習慣,另外也提出了新的問題:為什么小雨不愿意好好收拾?遇到不好好整理的人怎么辦?在這個過程中,子恒逐漸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須聽他的話,發(fā)脾氣也不能解決問題。他還想到了用分類分工的方法,幫助其他小朋友把積木收拾得又快又好。
可見,教師積極的反饋對于促進幼兒的良好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幼兒講述、教師傾聽并反饋,這種互動方式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幼兒的尊重與關注,更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其良好發(fā)展。
結語
通過藝術化的“一對一傾聽”,解讀幼兒的表征,不僅是一場教育方法的革新,還是對每一個幼小心靈的深情呵護。透過幼兒豐富多樣的表征活動,教師可以看到幼兒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強大的自信心。而正是“一對一傾聽”,才讓教師得以深入那純真無邪的內心世界,捕捉每一個細微的需求與渴望。因此,將幼兒的表征與“一對一傾聽”緊密結合,是對幼兒的愛與尊重,也是對教育的尊重。教師與幼兒必將在這樣的傾聽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朱鳳.一對一傾聽,讀懂幼兒心[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7/8):30-31.
[2]金玲俐.談“一對一傾聽記錄”實施策略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J].新智慧,2023(35):89-90.
[3]王黎,李彩.讓“一對一傾聽”助力幼兒成長[J].教育文匯,2023(10):27-30.
[4]姜菲.“一對一傾聽”視域下提升幼兒表征能力策略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3(20):132-135.
[5]鄭銀花.“一對一傾聽”讓兒童的成長看得見[J].好家長,2023(3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