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慶近圣街往北走,左拐進一條小巷,不到百十步就到了聲名遠揚的“仁愛之家”。這是一個兩開間的小門面,門頭上有塊不大的招牌:雨花齋·仁愛之家素餐廳,下面一行小字,提示免費供餐時間是11:00—12:00。
笑瞇瞇地迎接我們的是幾個大媽,都有六七十歲了。她們都是義工,和97歲的凌玉珍奶奶一起撐起了“仁愛之家”素餐廳。凌玉珍奶奶是這個素餐廳的領(lǐng)頭人。
從2019年4月26日開業(yè)至今,五年多時間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餐廳,已為30多萬需要幫助的人免費提供餐食,平均每天有180人用餐。
2024年11月12日,我們走進了“仁愛之家”,深深感受著凌奶奶的“大愛”,聽凌奶奶說說她的故事。
要做一件大事,為別人的事
1988年農(nóng)歷七月的一天,居住在安慶西郊的凌玉珍跟著報信的人匆忙趕到母親的住處。當時,母親正在折衣服,見到凌玉珍便叮囑她:“明天我就要走了,你把我的衣服找個柜子放起來?!绷栌裾溆X得母親說的話很奇怪。接著母親又說:“女兒啊,你以后一定得做一件大事。”凌玉珍不解地問:“什么算大事呢?”母親說:“為大家的是大事,為自己的是小事?!绷栌裾湫拇嬉苫蟆?/p>
當晚,她陪著母親說了一夜的話。第二天,母親安然去世,享年90歲。這一天是1988年的七月初七。凌玉珍的母親在世時精通醫(yī)術(shù),空余時間治病救人,也不收一分錢。平時父母憑著為迎江寺做檀香,維持生計。
凌玉珍嫁人后,丈夫因為賣花草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判了8年零8個月。丈夫坐牢期間,24歲的凌玉珍只得獨自撫養(yǎng)四個孩子,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
從小就能吃苦耐勞的她,從此更像一個男人,她拉大板車,扛著兩百斤的麻包搬上搬下,一天拉二十多包。沒鞋穿,就打赤腳,腳板磨破了,結(jié)了痂,痂掉了,又磨破了皮,腳底結(jié)了一層厚厚的繭。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天不亮就起床去干活。四個孩子嗷嗷待哺,她不能歇一天。
1967年,凌玉珍見到安慶市大觀區(qū)環(huán)衛(wèi)處招掏糞工,就毫不猶豫地報名了。那時都是旱廁,掏糞工人要穿著靴子跳進糞坑里,把糞挖出來。男人都受不了,而凌玉珍硬是干了兩年。后來,她的肺出了問題,一用力就咳血。
1969年,凌玉珍和丈夫被下放到太湖縣彌陀鎮(zhèn)的李家老屋。小女兒剛出生幾個月,她馱在背上,一起去了農(nóng)村。山里好多人看不起病,凌玉珍用母親教的醫(yī)術(shù)救了不少人,她看病也不收錢。就這樣,在山村一待就是十年,直到1979年返城,回到大觀區(qū)環(huán)衛(wèi)處,還是掃大街、拉糞車。1981年,她辦了病退。
退休后,凌玉珍跟隨在母親身邊,學醫(yī)術(shù),處理一些雜務(wù)。母親還是居委會的調(diào)解員,街坊鄰居鬧矛盾了,誰家遇到困難了,都要找母親。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多年,凌玉珍不僅傳承了母親的醫(yī)術(shù),母親的善良、仁慈也深深地融進了凌玉珍的血脈,為凌玉珍以后創(chuàng)辦“仁愛之家”奠定了精神基礎(chǔ)。
母親的話一直回響在凌玉珍的耳畔:要做一件大事,為別人的事。
母親去世后,凌玉珍確實做了不少“為別人的事”。
1991年,凌玉珍的兒媳婦從南京坐船回安慶,見到船艙里一個小伙子一直在哭,他的小腿腫得厲害,已經(jīng)發(fā)黑了。凌玉珍的兒媳婦上前仔細詢問,原來,小伙子是安慶五橫鄉(xiāng)人,在南京讀大學,在學校踢球把小腿踢傷了,南京的醫(yī)生建議他做截肢手術(shù),小伙子的父親不想放棄,把孩子接回安慶,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法子。
凌玉珍的兒媳婦趕緊說:“我婆婆會看病的,你們到我家去吧?!本瓦@樣,小伙子到了凌玉珍家中,凌玉珍仔細查看小伙子的傷情后,將小伙子留在家里,慢慢幫他治療。放瘀血,敷草藥……連續(xù)兩個月后,小伙子的腿真的奇跡般地好了。
2012年清明節(jié),凌玉珍和孩子們?nèi)吣?,卻聽到一個女人的哭聲。下山的時候,她見一個女人站在路邊,兩個孩子跪在地上,抱著女人的腿,不讓女人走。凌玉珍上前詢問,女人流著淚說,日子過不下去了。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初中畢業(yè),一個高中畢業(yè)。大兒子高考考了690多分,家里卻沒錢供他們讀書,但孩子們想讀,就抱著她的腿,哭著求她。
凌玉珍一聽好心酸:“那怎么行!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彼敿闯兄Z,每年資助孩子10000元學費,每個月再給孩子500元伙食費。
女人一聽,盯著眼前的凌玉珍,滿眼疑問。凌玉珍見狀說:“你不相信的話,我現(xiàn)在就把錢給你?!?凌玉珍當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錢,一共湊了6000元給她。臨走時又說:“我現(xiàn)在身上就這么多,剩下的錢,明天再送過來?!?/p>
哥哥大學讀了四年,凌奶奶供了四年。后來弟弟考上了合肥的大學,凌奶奶又繼續(xù)資助。2024年,哥哥談了個對象,結(jié)婚前,他帶女朋友來看凌奶奶,說一定要讓奶奶看看。婚禮上,哥哥鄭重地請凌奶奶做證婚人。
看著這些自己幫過的人,重啟對生活的希望,凌奶奶心里感到極大的滿足。
創(chuàng)辦“仁愛之家”素餐廳和“安養(yǎng)院”
母親走了30年,但母親的話一直深深刻在凌玉珍心里。每當閑下來時,她就在想:自己也做了一些善事,但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啊。
2018年12月的一個冬夜,凌玉珍在迷糊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自己來到一家餐廳,里面有很多人在吃飯,有老有小。她對店員說:給我來一份。店員為凌玉珍盛上米飯,又盛了一些菜,蓋在飯上,好豐盛?。〕酝炅耍栌裾鋯柕陠T要多少錢,店員說:“不要錢?!绷栌裾溷读艘幌拢苫蟮貑枺骸鞍。砍燥埐灰X的?”
這時凌玉珍就醒了,她搓搓臉,發(fā)現(xiàn)房里一片漆黑。打開燈,看了看墻上的鬧鐘,凌晨三點?!霸瓉硎羌俚陌 !绷栌裾浜芫趩?,走到客廳,趴在桌子上抽泣起來,想到自己已經(jīng)快90歲了,還沒有完成母親的囑托。
早晨6點多鐘,來找凌玉珍看病的錢明華看到她在哭,忙問:“凌奶奶,你怎么了?我認識你這么多年,從沒見過你哭得這么傷心。”凌玉珍將夢境告訴了她,并和她說了母親的囑托。
錢明華一拍大腿說:“哎呀!安慶有這樣的餐廳呀,我就在那里做義工?!薄罢娴膯??你快帶我去?!绷栌裾浼拥卣f。
早上7點左右,小錢騎著電瓶車,后座上帶著凌奶奶,她們來到一家素食餐廳門口。凌奶奶找到店長,向她細心地請教開店經(jīng)驗。回來的路上,凌奶奶心里有數(shù)了,讓小錢下午又騎著電動車,陪自己上街找店面。
2019年1月,店面開始裝修。有六個朋友自發(fā)來幫忙,年紀最大的八十多歲,最小的六十多歲。拆東西、和水泥、搬沙子……凌奶奶每天只睡四個小時,醒了就到店里干活,一點不覺得累。
2019年4月,“仁愛之家”免費素餐廳開業(yè)了。目前,“仁愛之家”有50多位義工,年齡從50多歲到80多歲。大家每天在一起做事、談心。在“仁愛之家”干活,不但不發(fā)工資,每個人每月還捐100元給餐廳,共同維護這里。
餐廳開了半年,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一些非常需要這餐飯的老人,卻因病來不了餐廳。凌奶奶決定搜集信息,派人送飯。
有位奶奶,八十多歲了,腿腳不方便,家住四樓,下不了樓。“仁愛之家”員工給她送飯。送了一段時間,他兒子還不樂意了:“你們吃飽了飯,沒事做嗎?每天來送飯,讓街坊鄰居看見了,顯得我們很不孝順。”
有一次,凌奶奶去送餐,正好碰到她兒子。凌奶奶義正詞嚴地說:“是你的面子重要,還是你母親吃飯重要?你還在工作,沒時間給老人做,我們給她送,是幫助你們解決困難。”她兒子站在邊上,一聲不吭。
回來以后,凌奶奶就想辦一個安養(yǎng)院,讓行動不便的老人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也讓“仁愛之家”的義工們,有一個安養(yǎng)的地方。
2020年10月,凌奶奶拿出了自己的12萬元積蓄,在安慶??阪?zhèn)開辦了一家安養(yǎng)院。這是她辦的另一件“大事”。
安養(yǎng)院距離“仁愛之家”10公里。安養(yǎng)院邊上有塊空地,原來是跑馬場,碗口大的石頭,一塊塊平鋪在地上。凌奶奶發(fā)動義工,把石頭一塊塊撿掉、開挖,用來種蔬菜。凌奶奶和義工們種菜不用化學肥料,用傳統(tǒng)的方法施肥,菜長蟲了,就撒草木灰,雖然費力一些,但吃得放心。
這里種出來的冬瓜,有手臂那么長;土豆一拎一大串。菜籽和芝麻,每年都足夠“仁愛之家”全年用的。蔬菜除了供給安養(yǎng)院,其他全部送到“仁愛之家”做免費供餐。
每天早上,眉壽之年的凌奶奶坐著義工的電瓶車趕到安養(yǎng)院,和大家一起下地勞動,傍晚,再趕回市區(qū)的家中。這時她還不得歇息,有不少人在等著她看病。凌奶奶總是這樣,每天忙得團團轉(zhuǎn),誰也看不出她是一個97歲的老人。
我總算完成了母親交代的任務(wù)
很多人好奇,凌奶奶做了那么多事,錢是哪里來的?“我退休金七千多,吃飯花不了幾個錢,好心人也會捐一些。夏天,我不開空調(diào),不開電扇。晚上睡覺,我把五張凳子一拼,躺在上面就睡了。這幾張凳子,還是當年母親留給我的。我給大家看病,不收錢,也有病人或朋友主動要給我錢。我就問他們,想做什么善事?是捐給學校還是幫助老人?我不識字,就讓他們在紙上做個記號。我把紙和錢放在一起。等要做相應(yīng)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替他們捐了,自己一分不留。”
凌奶奶就是這樣,別人覺得她這樣過日子,似乎很苦,但她每天都很快樂,很充實,她現(xiàn)在感覺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義。
2008年,汶川地震,她帶著全家人一起去捐款;2016年,安慶發(fā)大水,她把家中存款全部捐給了大觀區(qū)政府。每年,她都要帶孩子們?nèi)タ赐?jīng)下放時大山里的鄉(xiāng)親們,把被子、衣服、米面糧油用廂式貨車運過去。凌奶奶常告誡子女們: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這也是她從母親身上學到的。
母親去世三十七年了,母親臨終交代的“大事”,凌奶奶一直記掛著,一件一件地去做,終于做到了“為大家”創(chuàng)辦“仁愛之家” “安養(yǎng)院”。凌奶奶常常跟人說:“我總算完成了母親交代的任務(wù)”。說這話時,凌奶奶仿佛完成了一項重任,很快樂。
一轉(zhuǎn)眼,“仁愛之家”素餐廳已開業(yè)5年多了。凌奶奶的安養(yǎng)院也在??阪?zhèn)那片“美好田園”上,安靜地沐浴著陽光。而凌奶奶和她的愛心團隊的故事就像一股暖風,吹拂在安慶這塊“禮讓”“仁愛”的土地上……我們期望這樣的暖風會越來越綿長,從皖西南這片溫厚的土地上,吹向祖國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