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接觸形意拳多年,后巧遇大顛禪師,授心法內(nèi)功,輔以內(nèi)家拳法,劍法,幸得引入門中,言傳身教,嘆內(nèi)家拳術上通達大道,下可長生技擊,古樸至簡又意蘊無窮,現(xiàn)將明師所創(chuàng)功法整理出來,簡單呈現(xiàn),期拋磚引玉,盼國術興盛,英雄輩出。
余習武多年,參研諸拳,深感拳法雖精妙,然未臻至“自性圓明,一即一切”之至高境界。后得禪師點化,悟“見虛返神,以神養(yǎng)氣,以氣補精”之路徑,遂創(chuàng)“至一術”,以“至一”為名,象征自性圓明,一即一切法,無極謂太極,一生萬法,得一天地清。
至一者,自性圓明,一即一切法。至一術以“至一”為名,旨在貫通天地人三才,以拳法為爐鼎,煉化精氣神,成就金丹大道。其宗旨有三:
一曰見性明心,以禪宗心法為基,明心見性,達心性松柔,返先天心性;
二曰內(nèi)煉周天,以道家丹道為用,返先天神意;
三曰內(nèi)壯氣血,以內(nèi)家功術為法,強健筋骨,周身自然,養(yǎng)先天之氣。
第一節(jié)先天心性
拳術化勁為修煉之至高境界,謂之洗髓,但此處并非真實骨髓,而是處處先天,身心皆復歸嬰兒,則不養(yǎng)則養(yǎng)生,無力則有力。言釋家專言心法,但性命不分,性清則命功成之基業(yè)已定,故洗髓,亦為心要,也是功法。學者可以老莊抑或禪宗公案語錄為印,一朝頓悟,則綱舉目張,以一法入,萬法觸類旁通。摘錄一段達摩《無心論》得注解,以拋磚引玉:
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捉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心外無佛,心外無圣,此心此刻,無一不是佛,凡圣何別?有一別可得,即是妄想分別。常聞修者應如虛空,且問虛空不是空有?不去不得,不舍不拿。菩提何證,何處不證?涅槃何見?無生無滅,無內(nèi)無外。
第二節(jié)先天神氣
見性明心后,體太虛境,清靜無為,繼而返元精鑄基,氣貫百骸,一點忘氣,神虛自通,輕盈無礙。
氣海元明,本具一切真氣,其神不神。欲談煉精化氣,繞不開“精”,此非后天與境交感,與人相交之精,此精為后天化生,欲以此煉性命,如煮沙成飯,終黃粱一夢。那何為“真精”呢?本來面目下,無我無人無天地,此時元精自然化生,無需服藥外求,天生真心,自有天生元精,不輸萬兩黃金,惜世間多有蒙塵,無需擦拭,自然圓明。此處性命混為一,難舍難分,若未認出天真之面,如何使得精元?
真精得之,自然真氣長存,此時學嬰兒呼吸,輕細綿長深,吸時巨闕鼓蕩,呼時意過關元,如火爐添柴,不日便熊熊燃燒,此亦因呼吸吐納而聞名。若問煉時注意事項,則無定勢,無定法,日常行住坐臥皆可,對境忘我,忘心,忘人,則無不可呼吸存氣。子午時常人氣血奔涌,感受明顯,取下午傍晚亦可,因人而異。待爐鼎火旺,自然真氣流轉,自丹田環(huán)繞火燒海底,上督脈,后背常暖,氣機勃勃。因頭面常因塵勞所類,故火燒玉枕一陣清涼,后腦清明,次日泥丸印堂微熱,而后氣過之處一片清明,步履輕盈,忽然一氣墜下膻中,腹中爐鼎更盛,化零為整。以上僅需向爐中添柴,無需用力。
此時小圓畫完,火旺自然竄過四肢,周流畫圈,謂之煉精化氣告一段落,龍虎相交,坎離和合,鉛汞添合,皆是如此。但不可因氣而執(zhí)于氣境,本無氣可得,百骸本通,似有似無氣處,忘我忘形,則神意來居,此刻萬物氣化,天地俱我,此“我”隨氣消散,遍布寰宇,自然化為虛境。
小周天的起始點是有為之引,以真氣導引入丹田是開端,而后只需把往下丹田存氣,純熟氣沖自然畫圓轉小周天。此時日久,呼吸呼吸育清,呼吸漸忘,自然轉為所謂“胎息”,亦為無呼吸(此為無呼吸之念,純粹先天調(diào)息而已)。無為之氣日趨完滿,自然大藥具備,大周天無需用力,若刻意存思四肢百骸,則墮思慮中,切不可有位刻意,則進步神速。
第三節(jié)外練五法
待身心充盈,可借由動作起落溫養(yǎng)身體,以山川云起造化為師,象形取意,總結成五法:工、化、頂、揚、轉法,內(nèi)揉五臟,外通勁力。
工法擊中取直,五行為金,增強筋骨,剛直疾準,內(nèi)里松柔,進為射箭,可擊云穿磐。其拳順,則肺金之氣和暢,而無咳喘之疾;其拳謬,則肺努而體弱,弱則生病。
工法左開始
將兩儀之勢,右足不動,左足向斜進步成斜丁勢,兩股屈弓,左足尖挺勁蹬力,膝蓋上提,右足挺勁蹬力,膝蓋下跪勁,兩膝里相合,小腹沉底;(手法)兩手同步前進時,向里合勁,左手手心向上,從心口上起,往前托勁伸出,右手成陰拳(手心朝下)回拉,兩肱抱撐,似直非直,似弓非弓,右手在左手腕下肘前,相離三四寸,目視左手中指梢。鼻與手對,手與足順,兩肩松開,兩胯根塌勁,是肩與胯合;兩肘微垂勁,兩膝合勁,是肘與膝合;兩足蹬勁,兩手五指伸勁,是手與足合,此謂之外三合也。
工法右化身
左足不動,右足向右方斜進步;右手擰裹變陽掌心(手心朝上),挺勁,同足進時,用橫力向右直出;左手擰裹回拉變陰拳到右手腕下肘前,與右手同時向右橫力;肩松、胯墜、氣沉、腿屈、身子半陰半陽,目視右手中指。
工法回身
(回身法)左足在前,右轉身,右足在前,左轉身;(右轉回身法)先將左足尖向回扣步,與右足尖相對成八字勢;左手同足扣時,向右肩,平合勁;右足隨進乃順,前手變陰拳回拉,雙手沉小腹前,有里合抱意。再進步化身,法均同,收勢原地休息。
化法撥化柔轉,五行為水,似波浪周流不息,在外柔順,在內(nèi)剛進滔天,蜿蜒盤旋,化直成圓,拳順則神清氣爽,去濁存清。
化法左開始
無極之姿式(陰拳相合收于小腹),先將左足向前進步,右足不動;(左右)兩手同足進時,右手翻為陽掌,左手向身擰裹至極,再向外擰裹往前方及左側畫圓,順膝;右手至左手腕下,相離四五寸;兩肩松開,兩肱屈伸,頭要上頂,腰挺胯墜,兩股屈弓,雙手腕皆宜挺勁。
化法進步
(化身)左斜之足不動,右足向前進步;左手翻為陽掌,右手向身擰裹至極,再向外擰裹往前方及右側畫圓,順膝;股肱皆要半圓形勢,肩松開,挺膝,坐胯,目視前手心。再演,化身,手足身法,數(shù)勿拘,左右進步,化身,皆依此類推。
化法回身
(回身法)左足在前,右轉身,右足在前,左轉身;(右轉回身法)先將左足尖向回扣步,與右足尖相對成八字勢;左手同足扣時,向右肩,平合勁;右足隨進乃順,前手變陰拳回拉,雙手沉小腹前,有里合抱意。再進步化身,法均同,收勢原地休息。
頂法五行屬木,鍛煉周身整力,行中曲中有直,閃轉騰挪中含靜如山岳,久煉筋長綿密。柔順圓滑而內(nèi)里而螺旋直進。
頂法左開始
(開始)無極勢,右足不動,左足前進;右手拳面翻轉,距左肘兩寸左手腕下,左手拳面不動,隨步向左側身畫弧極力捋勁,足落下時向前直捅,順膝平肩,形象右肩左膝,頭頂身拗,目向右平視。
頂法右化身
左足先向右進步,右足隨前大進步,足尖稍向里合;兩手陰陽,同足進時,向右斜橫極力捋勁畫弧,左手心捋至朝上,距右肘兩寸右手腕下;右手捋至朝下,足落下時向前直捅。勢象左肩右膝,目順左手心前視。再演化身,手足、身法意,均相同。
頂法右回身
右足向前大進步,擰身轉胯左足進步轉身,手足變化同左式。
揚法五行屬火,虛心取離卦而上揚取火起之勢,心性如如,身起大勢,如虎奔龍騰。外猛烈而內(nèi)包太虛。拳順則心神舒暢,神清空靈,心火不浮。
揚法左開始
(開始)無極勢,右足不動,左足向左斜進步;(左右)兩手同足進時,向外扭勁,至手心朝左側,一起往側極力伸開抖出,由下至上撩起外撐,左手與肩相平,右手與小腹向平;兩肱屈伸,如懷中抱物之勢,頭要上頂力,股肱屈伸,身挺,目視前方。
揚法右化身
(化身)左足向右斜進步,兩手相合有捋合之勁,雙手陰拳回抓;右足隨大進,兩手俟右足著地時,兩手同足進時,向外扭勁,至手心朝左側,一起往側極力伸開抖出,由下至上撩起外撐,右手與肩相平,左手與小腹向平;兩肱屈伸,如懷中抱物之勢,頭要上頂力。再做,手足身法步相同,數(shù)勿拘。
揚法回身
(回身法)左足在前,右轉身,右足在前,左轉身;(左轉回身法)右足先向左,轉身進步扣勢,與左足成大斜丁勢,兩手相合有捋合之勁,雙手陰拳回抓;左足隨轉身進步仍順,兩手俟左足著地,仍猛抖起,與前勢精神勁力均同,左右回身,皆依此法,收勢原地休息。
轉法五行屬土,陰陽合化生長萬物也。一氣水火龍虎相交,螺旋開合,統(tǒng)合五氣。拳順則化食養(yǎng)內(nèi),厚重有力。
轉法以拗步起落,與工法為母子,蓋因土能生金,進步轉身時拳面掌面不變,捋回腰間,上步擰為前手陽掌直刺,后手陰拳下拉,沉塌下,謂之降龍伏虎。
(作者為青年武術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