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先生曾經(jīng)前往溫縣趙堡鎮(zhèn)訪陳清平師,“研究月余”“奧妙盡得”,成為太極拳壇佳話,已經(jīng)得到充分的文獻資料證實。只是在諸如何時前往、是否專訪等細節(jié)上,各方記載頗有出入。本文嘗試指出疑點,加以考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關于武禹襄在趙堡研習太極拳的記載
目力所及,有5種著述載有此事:
1.《永年太極拳志》載:“咸豐二年(1852年),(武禹襄)因公赴豫,繞道溫縣趙堡鎮(zhèn),訪陳清平”。
2.李亦畬在《太極拳小序》中提到:“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zhèn),有陳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武禹襄)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币虼瞬诺节w堡鎮(zhèn)從陳清平研習。
3.師承于李亦畬之子李遜之的姚繼祖在《武氏太極拳全書·武禹襄先生》中記載:(武禹襄)“奉母命前往舞陽省兄之機……便道過河南溫縣陳家溝,拜訪陳長興,但陳長興年事已高,臥床不起,復介紹其到趙堡鎮(zhèn)拜訪當?shù)孛麕熽惽迤迹ㄆ剑?,并得到陳清萍(平)傾囊相授,研究月余,奧妙盡得。”
4.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中提到,武禹襄在赴武澄清任所途中,順道經(jīng)過陳溝,當時陳長興已八十二歲,可能因老病無法教授,故武禹襄轉(zhuǎn)而向趙堡鎮(zhèn)的陳清平學習月余。
5.楊明漪編著的《近今北方健者傳》,又名《拳勇見聞錄》中記述:“楊陸禪(即楊露禪—筆者注)廣平府人也,初與武禹襄同精長拳,至河南,遇陳清平弟子,敗焉,旁觀者曰,此陳先生劣弟子耳,君且不敵耶。楊百計求學不得遂。越數(shù)年……祈諒苦衷而終教之……楊由河南歸,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陳清平病,然亦詳細傳之。李載堂述之甚詳,載堂聞之陳秀峰,秀峰廣平人班侯弟子也。”
二、何時赴趙堡鎮(zhèn)研拳?
《永年太極拳志》的記載,是在咸豐二年即1852年。翟金錄亦持此說,他在《值得太極拳界永遠銘記的武、李家族》一文提到:“1852年,武禹襄奉母之命往河南舞陽探望兄長武澄清,乃攜太和堂店東信函,取道溫縣”(《武當》2018年10期)。
翟金錄文中提到,武禹襄此行是“奉母之命往河南舞陽探望兄長武澄清”,此處與其他文獻記載有所沖突。
根據(jù)《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年譜叢刊》所錄《武秋瀛自訂年譜》(清·武澄清編,清光緒十四年刻本)記載,“(武澄清在咸豐)二年壬子,五十三歲,是年,恩科會試中式;三年葵丑,五十四歲,……六月‘粵匪’圍懷慶,道路梗塞,持部照從兵戈擾之中赴豫省。奉兩司會委稽查北門,盤詰奸宄商民,出入毫無留難。八月,匪眾由山西折回竄擾直隸,臨洺關失守。九月借差回籍省親;四年甲寅(1854年),五十五歲,八月題補舞陽,九月奉藩憲札飭先行赴任,十月十一日接印任事”。武澄清自訂的年譜,自然可信。年譜表明,武澄清1854年9月始赴任舞陽,1852年尚在原籍廣府,因此武禹襄不可能是因探望兄長而前往河南舞陽。
由此推斷,至少有兩種可能,如果時間記載無誤,那么1852年武禹襄已經(jīng)到過趙堡鎮(zhèn);如果因探望兄長繞道趙堡鎮(zhèn),則時間應在1854年10月之后。
李亦畬在《太極拳小序》中記載,自咸豐癸丑年(1853年)起,他年逾二十,開始從其母舅武禹襄學習太極拳。鑒于武禹襄作為儒塾先生的身份,其在拳法上的造詣必然達到一定的精深程度,方能承擔起教授的責任。從李亦畬于1853年從武禹襄學習太極拳推論,武禹襄在1853年之前已赴趙堡鎮(zhèn)進行過為期“月余”的深入研究。以此觀之,1852年一說似更妥當。
三、武禹襄是否專訪陳清平?
關于此事,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武禹襄先到陳溝拜訪陳長興,由陳長興介紹給趙堡鎮(zhèn)陳清平。關于這種說法,除了上文3和4所提及的,徐震亦采此說。他在《太極拳考信錄》中記載,武禹襄原本計劃前往陳溝向陳長興學習,途經(jīng)趙堡鎮(zhèn)時,旅店主人為了留住他以獲得食宿費用,向他推薦了陳清平,稱其技藝在陳長興之上。武禹襄聽后大喜,遂跟隨陳清平學習月余,掌握了其技藝。
另一種說法,則只說了武禹襄訪陳清平,見上文的1、2、5。
武禹襄之所以跋涉數(shù)百里研習太極拳,其目的明確,顯然是為了向特定的拳師學習。倘如唐、顧所言,若陳長興因老病無法教授,那么陳長興的同門師兄弟及子侄傳人中應有能勝任教授武禹襄之人。倘如徐哲東所說,則趙堡與陳溝相距不過三里路程,若武禹襄真是為了向陳長興學拳而來,絕不會因旅店主人的游說而放棄跟隨近在咫尺的陳長興學習的機會。
作為武禹襄的外甥和徒弟的李亦畬,持第二種說法,似乎更可采信。
同時,據(jù)楊明漪記載,武禹襄是從楊露禪處得知陳清平“精于是技”,隨后才前往趙堡鎮(zhèn)跟隨陳清平學習。趙堡拳界一直有楊露禪“學拳于陳溝,得理于趙堡”的傳說,于楊明漪的記載中也得到了證實。
從傳承至今的拳法看,楊露禪所傳留的拳術與武氏拳術,均無彈抖震足、纏繞顯力的特點,這與陳溝的拳架、拳理、拳技有較大差異,而與趙堡陳清平大弟子和兆元傳承拳架相近,突出了綿柔自然的風格。
綜上所述,武禹襄赴趙堡鎮(zhèn)訪陳清平“研拳”經(jīng)歷,不僅對其個人的武學修為進境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對太極拳的傳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揭示了趙堡鎮(zhèn)在太極拳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和有祿為當代和式太極拳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