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志書《汜志》《汜水縣志》《重修汜水縣志》①載,張八,河南汜水虎牢關(guān)人,約生于明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前后,卒于明1615年~1644年(萬歷四十三年至崇禎十七年)間。其所習“神拳二十九法”②,雖稱“世無敵者”③,卻因“世無知者”④而幾近泯滅。然而“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一部庋藏于國家體育總局檔案館的手抄本《增補齊行拳經(jīng)》,將歷史上久已失傳的虎牢“張八神拳”完整的記載了下來,逐漸為我們剖開了籠罩在“神拳二十九法”之上的神秘面紗。
《增補齊行拳經(jīng)》不分卷,冀得方集注。封面題寫“增補齊行拳經(jīng)”,內(nèi)文為硬筆九行豎排抄寫。由增補齊行拳序、師諱、宗論、齊行字捶總論、游學(xué)、用工(功)、五行相生、五行相剋、外五行、稍五行、二十八群星、二十八群星傳下二十八字、五行音、始終頭尾論等十四個部分構(gòu)成。始譜由齊行拳傳人孫中海初造于清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其師承齊天大圣,齊天大圣之師是夫家夫子和蔣家夫子,以上兩代傳承人名諱失考。蔣夫子其上傳承脈絡(luò)可尋。1938年河南省輝縣冀得方二次抄存,1984年在全國武術(shù)挖整過程中,其侄輩冀永強、冀永榮復(fù)抄三存,并捐獻給國家,“三獻”編號“6.河南”,國家捐獻“序號369”,檔案索引號“G852.19.49”。
譜中“齊行字捶總論”載有“打者為急,占手為滑,出手為奸”。據(jù)手抄本《嚴字門拳譜》⑤所載“字門蔣經(jīng)”,“急、滑、奸”之后皆漏一“戰(zhàn)”字,是為“三戰(zhàn)”。其譜云“三戰(zhàn)共一戰(zhàn),沉氣要當先。凡四十八戰(zhàn)拳,是字門擇改”,故而可知“三戰(zhàn)”的拳法理論要早于套路的出現(xiàn)。進而縱觀大量南方拳種,諸如白鶴拳、南拳、花拳、詠春拳、地術(shù)犬法、五祖拳、龍尊拳、虎尊拳等,皆云:“若要功夫好,三戰(zhàn)里面找?!边@種跨越時空與地域的巧合,不但可以在解讀《增補齊行拳經(jīng)》的過程中找到合理的注腳,同時也為研究南北武術(shù)的融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依據(jù)。
該拳譜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利用五行對應(yīng)五臟,在解釋“生、剋、外、稍”的同時,卻不忘五音發(fā)聲在五行中的作用,這種“五行音”的拳論表述形式,在所見拳譜文獻中還是非常獨特的。齊行拳每一回結(jié)尾,都用“色氣英”做發(fā)聲。這種拳勢與發(fā)聲的配合演練形式,從成字二十一回“頭部功云”所載“中氣一成治腎筋,力達腳尖起,肝能生血,肺能催氣,氣能引力,力能加氣”的論述中或可窺得一斑,這與南方拳種中常見的“以氣催聲,以聲助力”的演練形式如出一轍。
據(jù)同治二年盧士選所作《十面埋伏引戰(zhàn)拳譜.序》⑥載“此二十八勢,上應(yīng)二十八宿,為禹門所傳”。而禹門所習武藝,則是明季虎牢張八“五世而至禹門”⑦之遺技,萇乃周從學(xué)于禹門而得“張八神拳”。另據(jù)國家武術(shù)院藏本《嚴字門拳譜》⑧可知,二十八宿拳歌是后人根據(jù)字門四十五大字和二十七小字綜合而成。
二十八群星傳下二十八字
知一扶霄洞步千,化同到飛走到門,
高卦福大難節(jié)成,亮明而燈八法勇。
二十八字在齊行拳中,每字對應(yīng)一回,這里使用的回字,是徹頭徹尾受到明清小說影響的產(chǎn)物。每一回或有拳名,或無拳名,每回拳路中有若干拳勢,拳勢下有文字標注,應(yīng)為冀得方集注。
“知字.頭回,青龍入海;一字.二回,雙虎山;扶字.三回,霄字.四回,洞字.五回,步字.六回,千字.七回,化字.八回,門字.十四回,皆無拳名;高字.十五回,又名大八捶;卦字.十六回,無拳名;福字.十七回,又名埋福(伏);大字.十八回,難字.十九回,節(jié)字.二十回,無拳名;成字.二十一回,頭步功,下標冀得方集注,除每一動作標有注釋外,還增添了‘頭步功云’‘頭步功排功勢’兩則,用以指導(dǎo)頭步功的排打練習;亮字.二十二回,二步功,有‘二步功云’‘二步功排功勢’兩則;明字.二十三回,三步功,又名青龍背,僅有‘三步功云’一則;而字.二十四回,四步功,又名龍虎吃氣,僅有兩勢動作,隨附詳盡的排打說明;燈字.二十五回,五步功,又名虎抱頭,僅有‘五步功云’一則。八字.二十六回,又名小八捶;法字.二十七回,又名青龍出海;勇字.二十八回,又名虎攢山?!?/p>
通過大量古拳譜的比對,可知“張八神拳”與字門拳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拳種體系,其根源都是宋太祖長拳在不同地域和歷史時期的流變。通過“字門蔣經(jīng)”亦可知,二十八宿拳與字門拳在乾隆年間的“齊天大圣”一代業(yè)已合流。而在蔣夫子之前,經(jīng)順治、康熙兩朝的代傳,至少歷經(jīng)3代;加上明朝遺民一代,至少應(yīng)有4代傳承。由于二十七小字“穩(wěn)穩(wěn)載高亮而明燈地”隱喻“高亮明燈”,帶有深深的反清復(fù)明思想,故而其合流上限,不會早于清代順康年間。萇家拳中的“四十八法”,也是字門“大小七十二字”⑨的改良版本,但從譜中所言“高亮而明燈,低打而難破”⑩來看,萇氏對于原譜中“反清復(fù)明”的信息,儼然已不知曉。除“張八神拳”外,另有白鶴拳、龍尊拳、山西紅拳11等,也有以二十八宿命名的拳法存在,在連城拳和甘肅地方拳械中,還有二十八宿(硬棍著)12棍法,這種廣泛存在的異域同名的武文化現(xiàn)象,有待于學(xué)界進一步考證研究。
“張八神拳”中的“勢”,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一招一式的武術(shù)概念。例如戚繼光拳經(jīng)三十二勢中的“探馬勢”13,雖只畫一圖,通過上面的文字標注便可知曉,那是在一套基本動作組合中,選取的一個典型動作而已,這是由于當時還沒有形成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意識所造成的結(jié)果,所以大家不要以當代對“勢”的理解去解讀明代的武藝?!皬埌松袢睂?yīng)的是二十八宿,每一宿相當于一勢,而這里的每一勢,就代表一段完整的動作內(nèi)容,我們可以理解為“路”,各路首尾銜接,就形成了“套”,這就是“套路”的來源之一。在明代或明代以前的武藝套路構(gòu)成中,每一勢基本有一個拳名,這些拳名的形成,皆是受到詞牌或曲牌影響的結(jié)果,是后世大量拳種形成的文化本源。由于傳承過程中的人為取舍,往往造成整套拳法中很多拳名的遺失或不傳。清代以降,隨著明代武藝結(jié)構(gòu)模式的崩解,那些刻意遵守古法的武藝遺存,繼續(xù)沿襲著原有的文化慣性,反而被看成一種近乎異類的存在;而屈從于清代中期武文化走向的結(jié)構(gòu)模式,卻在事實上奠定了當代武術(shù)視角的基石。即使處于乾隆時期的萇乃周,對當時明代武藝的遺存也已深感不歹,更別說當代人。當我們以現(xiàn)代的視角去反推拳種的溯源問題時,往往會出現(xiàn)臆斷不實的情況,這對于保護古傳實體武藝是非常致命的。
既然二十八宿拳勢已明,那么“張八神拳”所稱的第二十九勢去了哪里呢?據(jù)萇家拳譜記載“《十面埋伏引戰(zhàn)拳譜》當為明季虎牢張八之神拳二十九法”14。但萇氏并不清楚“十面埋伏”只是二十八宿拳的一個組成部分,“第十七回,名埋福(伏)”是一個獨立的拳路。而“引戰(zhàn)拳”則是指“引拳”15與“戰(zhàn)拳”兩部分的合稱?!耙币步小叭薄被颉叭^”,這是明代的稱謂。相當于元雜劇、明傳奇、章回小說等文本體例中的“契子”,處于整套拳法的開頭位置,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一般不作為正拳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為何張八所練“二十八宿拳”被稱為“神拳二十九法”的根本原因所在。“戰(zhàn)拳”概念來源于“三戰(zhàn)”理論,“出手謂夫戰(zhàn)”就是打的意思。
明代武藝的成熟度,完全符合水滿則溢的規(guī)律。而《增補齊行拳經(jīng)》的出現(xiàn),恰恰幫助我們梳理出了一條較為清晰的遞衍脈絡(luò)。例如,萇家拳中反復(fù)提到的“猿猴”文化概念,在拳譜中往往與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形象混淆漫談。這說明,雖然當時社會上以“齊天大圣”命名的拳種儼然已風行于歷史舞臺,但仍處于一個反復(fù)蹂躪的動蕩期。而“張八神拳”經(jīng)過禹門的五世傳承,再傳給萇乃周時,也非完整的二十八宿拳之內(nèi)容了。故而萇氏在《二十四字拳譜序》16中頗為感慨的自言到:“徒以傳授無門,東支西吾,勞而罔功,深愧無成?!敝劣谌O乃周的武學(xué)理論,究竟得自于閆圣道,還是另有蹊徑,由于篇幅所限,將另文闡釋。而其內(nèi)容與“九要論”亦有頗多相似之處,兩者孰先孰后,抑或同源異流,則是另外一個饒有趣味的學(xué)術(shù)課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人社局。)
①《重修汜水縣志》,1928年(民國17年),由田金祺監(jiān)修,趙東階總纂。
②徐震著《萇乃周武術(shù)學(xué)》第九頁,山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③《汜水縣志》,清.1744年(乾隆九年),由汜水知縣許勉、禹殿鰲、萇仕周等纂。
④《汜志》,清.1658年(順治十五年),由汜水知縣吳輿儔,舉人賈攀鱗,廩生禹昌明,貢生張令名、牛溥、吳邦定纂。
⑤民國年間的復(fù)抄拳譜。嚴門拳,湖北地方拳種,為清代嚴鵬(1662-1722)所創(chuàng)傳。
⑥陳萬里、陳萬卿、陳萬剛整理《萇家拳全集》(下)第1078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⑦1789年(乾隆四十五年)歲次庚子夏6月26日丁卯萇洛臣(乃周)題《三十六槍譜.序》。陳萬里、陳萬卿、陳萬剛整理《萇家拳全集》(上)第31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⑧清乾隆年間抄本,80年代“三獻”活動中,湖北宜昌陳大錦捐獻,1986年2月由湖北省體委挖整組報送國家體委。
⑨清抄本《嚴字門拳譜》載:四十五大字“之藝而伏曉,一動而千化,變用而格致,通道而飛走,腦下而非等,趕隨而合勇,開門而進破,進門而抓尺,一動而百靜”。神傳小字二十七“穩(wěn)穩(wěn)載高,亮而明燈地,打而難破,如虎而難走,抓抓也,啯啯也,婆婆曉”。四十五大字與二十七小字,合稱大小字共七十二個。
⑩陳萬里、陳萬卿、陳萬剛整理《萇家拳全集》(上)“拳法五”第198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11 手抄本《佚名拳譜》,年代不詳。該譜所載內(nèi)容為山西紅拳,其二十八宿拳共分七路,源自宋太祖長拳。
12 清1894年(光緒二十年)抄本《二十八宿硬棍招》,不分卷。馬明達主編《中國古代武藝珍本叢編(上輯)》(第六冊)第4227頁,齊魯書社,2015年2月第1版。
13 私人藏本《宋太祖長拳》所載名為“走出手”。山東臨沂宋太祖長拳實體武藝,自明代嘉靖年間至今,傳承一直未曾間斷,堪稱武術(shù)界的活化石。
14 陳萬里、陳萬卿、陳萬剛整理《萇家拳全集》(上)“說明”第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15 明1612年(萬歷四十年),書林安正堂刊本《新板增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卷之七,武備門。
16 劉義明編著《萇氏武技全書》(上卷)第137頁,山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