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年三十那天,除開基本的菜肴,一碗熱氣騰騰的連鍋湯,必不可少。
在我的記憶里,此前的25個年頭,這習俗從未間斷,連鍋湯也成為我對于新年的特別印象。
我曾詢問過阿奶,新年為何一定要有這道連鍋湯,阿奶也說不上緣由,只道連鍋湯也是她從小到大過新年的必備之物。“小時候在家里,喝下一碗連鍋湯,暖心又暖人?!卑⒛陶f。
所以,年三十那天,尋遍餐桌與廚房都未發(fā)現(xiàn)連鍋湯的我,略微有些吃驚。取而代之的,是一碗板栗雞湯。
問起緣由,父親卻賣了個關子,只叫我等等看。
一轉眼,到了大年初三。
這天早上9點,父親、母親與阿奶在廚房忙活起來。探身進廚房時,我發(fā)現(xiàn)了那口在灶臺上支起的熟悉的大鍋。
“做連鍋湯?”我問。
“嗯,今兒做?!卑⒛淌掷锾韵粗愣辜猓貞业?。
三線肉切成薄片下鍋,猛火翻炒,熬出金燦燦的油,就著肉片和油,倒入滿滿的一鍋水,熬煮時再加入胡椒粉、雞精、鹽等調料。同時,肉丸子、午餐肉、白蘿卜、冬瓜、豌豆尖、茼蒿等菜品也紛紛被解凍、清洗、處理,放置在提前備好的筲箕中。
還未等我詢問父親為何選擇今日做連鍋湯,突然傳來了一陣門鈴聲。
打開家門,我找到了答案——約莫五六年未見的姑姑和姑父正站在門外,笑瞇瞇地看著我。
“新年好!”他們說。
1993年就離開重慶的姑姑,新年常與姑父一同在廣西的婆家度過,回來的次數(shù)寥寥無幾。
聽聞姑姑、姑父的聲音,阿奶迎了出來,噓寒問暖一陣后,阿奶再次回到廚房,繼續(xù)制作連鍋湯。姑姑跟在她身后,看到面前一大鍋沸騰的連鍋湯湯底,眼中滿是懷念。
姑姑說,各地習俗不同,在婆家的年三十,雞鴨魚肉樣樣俱全,豐盛不已,但大多是一道一道的菜肴,席面上幾乎看不見湯鍋,她懷念這口連鍋湯已有許久。
菜品下鍋,順著湯底翻滾,映入眼簾的,是在湯中起起伏伏的肉丸子、逐漸軟化的冬瓜片……阿奶和姑姑的敘舊聲也隨著騰起的煙霧,繚繞在這一方小家之中。
隨著熬煮的時間變長,連鍋湯香飄四溢,縈繞鼻間。
心心念念的連鍋湯終于被端上了餐桌。與傳統(tǒng)的連鍋湯不同,家中并未備下調料,品原湯、嘗原味,是家中一貫的做法。阿奶在姑姑的碗中添上姑姑兒時便愛吃的豌豆尖、白蘿卜,又舀了兩大勺鮮湯,放在姑姑面前。
嘗下一口,姑姑眼中漸漸蓄起淚花,我知道,她嘗到了那味兒——久違的、想念的,家的味道。姑姑大口大口地吃著,阿奶則抬起手,像兒時那般,在姑姑的頭頂輕輕拍了拍。
這碗不在年三十的連鍋湯,讓我又多理解了些許阿奶曾言的那句“暖心又暖人”——新年來臨,游子歸家,親人團聚,圍坐一桌,喝著一碗連鍋湯,身體是和順的、溫暖的,心亦然。
雖是一鍋遲到的連鍋湯,但對愛而言,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