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清晨6時30分,重慶市永川區(qū)朱沱鎮(zhèn)斗臺石渡船碼頭,“雨仙18號”渡船靜靜地停在岸邊,船身隨著起伏的江水上下晃動。
此時,冬日的太陽尚未突破夜的束縛,閆光全早早地登上“雨仙18號”,打開電閘,明亮的燈光一下照亮船體。
作為船長,閆光全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檢查渡船油量是否充足、消防設施是否到位、螺旋槳上是否有障礙物。
“乘客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遍Z光全的話語透出對這份工作的敬畏與擔當。
閆光全與長江的故事,還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江上人生
閆光全是江津區(qū)石蟆鎮(zhèn)雨山村(現(xiàn)關溪村)人,關溪村緊鄰長江,從小與長江相伴,他做夢都想駕著船在江上自由馳騁。
1988年,27歲的閆光全成為一名水手。“當時村里沒通公路,村民的生活用品都要通過船來回送?!遍Z光全回憶道。
3年后,已經(jīng)熟悉船運工作的閆光全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艘船,雖然只是一艘靠人力劃槳的木船,但他的身份實現(xiàn)了從水手到船長的轉(zhuǎn)變。
后來,閆光全駕駛的船逐漸更新?lián)Q代,現(xiàn)在,“雨仙18號”成為新的運輸船只。
早上7時整,“雨仙18號”的螺旋槳飛速轉(zhuǎn)動,船向著對岸的江津區(qū)石蟆鎮(zhèn)港口駛?cè)?。第一批客人已?jīng)等候許久,他們大多是老人,幾乎都背著背簍、挑著擔子,里面是他們?yōu)橼s場準備的貨物。
7分鐘后,渡船精準地??吭谑℃?zhèn)港口,閆光全的兒子閆建偉熟練地將纜繩固定,然后將踏板放下,作為連接船與岸的臨時通道。
2019年,航齡31年的閆光全到了退休年紀,他作出一個重要決定:讓遠在浙江務工的兒子回來,接他的班。
“2014年以后,交通越來越發(fā)達,江上慢慢就只剩我們一艘渡船了,來往的乘客大都是老人,他們背著背簍坐車不方便,這船還得繼續(xù)開下去。”閆建偉說。
“雨仙18號”在兩地往返一趟僅需15分鐘。甲板上,閆光全的背漸漸彎了下去,他的體態(tài)變得不再挺拔,黝黑的臉龐上刻滿了生活的滄桑與艱辛。
渡江歲月
早上7時25分,首班渡船在朱沱鎮(zhèn)斗臺石渡船碼頭靠岸,乘客們或挑著擔,或背著大包小包向著碼頭走去,78歲的唐吉元被人潮推著向前。
毛氈帽子包裹著唐吉元被江風吹紅的耳朵,滿是褶皺的雙手交叉揣在衣袖中,他說:“我18歲就開始過江賣面,賣了整整60年,每次過江都是坐渡船?!?/p>
朱沱鎮(zhèn)臨靠長江,與石蟆鎮(zhèn)隔江相望,自古以來便是重要的水運驛站和貨物集散地,超過10萬的常住人口和繁榮的市場,吸引大批江對岸的農(nóng)戶來此趕場。
早些年還沒通路的時候,農(nóng)戶們過江都是坐渡船。
“原來的渡船是木船,船票只要2毛錢,船夫得用竹篙把船撐到上游再拋錨下客?!蹦杲?0歲的吳英全雙臂抱胸使著勁兒,背著一背簍拳頭大小的柑橘,跟隨人潮向集市走去。
剛踏入集市,一股熱烈的新年氣息撲面而來:五彩斑斕的旗幟在攤位上方迎風飄揚,紅底金墨的“?!弊趾痛郝?lián)在風中肆意舞動,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鞭炮匯集的味道。
石蟆鎮(zhèn)素有“江津糧倉”的盛譽,盛產(chǎn)橄欖、柑橘、龍眼等水果,石蟆鎮(zhèn)的農(nóng)戶一直有在朱沱鎮(zhèn)售賣貨物的習慣。
“我家種了40多畝柑橘,幾十年來,靠著這艘渡船,我才能把柑橘運到朱沱鎮(zhèn)售賣,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眳怯⑷f。
幾十年來,渡船陪著兩岸居民從小到大再到老,也陪著石蟆鎮(zhèn)和朱沱鎮(zhèn)不斷走向繁榮。
時代浪潮
中午11時30分,集市散場,人群漸漸散去。
“雨仙18號”在碼頭靜待散場的人們,他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眼神中滿是對回家的期待和對新年團聚的渴望。
微風輕拂,江面的波浪層層疊疊,船頭劈開江水,激起層層浪花,江岸景色緩緩后退,朱沱鎮(zhèn)斗臺石渡船碼頭在視線中慢慢縮小。
這座修建于清朝時期的碼頭,已經(jīng)見證了兩地百年發(fā)展的歷史,也見證了渡船的變遷——從竹筏到木船再到現(xiàn)代化鐵船。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和交通方式的日益增多,碼頭和渡船的命運也悄然發(fā)生了改變。曾經(jīng)熱鬧非凡的碼頭,如今卻冷冷清清,渡船的班次也大幅減少。
閆光全回憶道:“以前,每天都有很多人乘坐渡船,碼頭總是人來人往,那時的江上也還有前往各地的渡船?!?/p>
“早些年渡船是出行的主要方式,不管是去對岸趕集、走親戚,還是孩子們上學、年輕人外出打工,全都靠它。”在石蟆鎮(zhèn)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樊仕福說。
渡船渡人更渡情。它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兩地居民情感寄托和文化傳承的載體,既見證了兩地的生活變遷,也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
歲月流轉(zhuǎn),變化的不僅是渡船和人們的出行方式,周邊的土路、泥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柏油路,土房、瓦房變成了磚房和小洋樓,人們對于渡船的需求逐漸下降,與之相對的是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中午11時57分,“雨仙18號”再度從江津啟航,閆光全父子倆并排站在甲板上,江面的風景緩緩后退。
渡船穿梭在歲月長河中,見證著兩地居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承載著他們對未來的無限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