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日金礦床位于東昆侖造山帶的昆中花崗巖隆起帶,隸屬于溝里金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qū)。色日金礦床主要賦礦圍巖為印支期和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巖,成礦主要受北北東向斷裂控制。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等。根據野外穿插關系,將熱液成礦期劃分為3個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與石英-碳酸鹽階段。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顯示:石英-黃鐵礦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308.50 ℃~355.10 ℃,鹽度為5.41 %~12.31 %;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276.90 ℃~312.70 ℃,鹽度為7.58 %~9.47 %;石英-碳酸鹽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248.30 ℃~286.60 ℃,鹽度為5.25 %~8.81 %。綜合分析認為,色日金礦床成礦流體為中溫、中鹽度的NaCl-CO2-H2O體系。成礦階段石英與方解石的C-H-O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成礦流體以巖漿水為主,晚期有大氣降水的加入。原位S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巖。色日金礦床為受構造和深部巖漿活動控制的中溫熱液脈型金礦床。
關鍵詞:東昆侖造山帶;溝里;色日金礦床;流體特征;C-H-O同位素;原位S同位素;中溫熱液脈型
[中圖分類號:TD11" P618.51 文章編號:1001-1277(2025)02-0062-10 文獻標志碼:A doi:10.11792/hj20250211 ]
引言
東昆侖造山帶位于中央造山帶西部,為柴達木地塊與羌塘地塊之間的俯沖-增生造山帶[1],呈現多旋回復雜的歷史演化過程。東昆侖造山帶呈近東西向展布于北坡—鄂拉山一帶,由北向南發(fā)育昆北斷裂、昆中斷裂和昆南斷裂3條深大斷裂。因此,前人將東昆侖造山帶分為3個三級構造單元,即昆北弧后裂陷帶、昆中花崗巖隆起帶和昆南復合拼接帶[2-3]。東昆侖造山帶已發(fā)現40余處金礦床,是中國重要的金礦化帶,也是有色金屬勘查的重點地區(qū)之一。
位于東昆侖造山帶東端的溝里金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qū)是東昆侖造山帶中重要的勘查區(qū)之一,其內已發(fā)現果洛龍洼金礦床、瓦勒尕金礦床、按納格金礦床等大型及中型金礦床[4]。位于瓦勒尕金礦床北部的色日金礦床是新發(fā)現的金礦床,其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都蘭縣香加鄉(xiāng)和溝里鄉(xiāng)內,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昆中花崗巖隆起帶的雪山峰—布達漢布達華力西期—印支期鈷、金、銅、稀有稀土成礦帶東段[5]。本文通過對色日金礦床地質特征、流體包裹體巖相學特征、顯微測溫數據分析、C-H-O同位素與原位S同位素研究,確定成礦流體與成礦物質來源,厘定礦床成因,為進一步找礦勘探提供支撐。
1區(qū)域地質背景
東昆侖造山帶位于青藏高原北緣,柴達木盆地與巴顏喀拉地體之間,東鄰秦嶺造山帶,西接阿爾金斷裂(見圖1),是中央復合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1,6]。該造山帶內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成為中國重要的金多金屬成礦帶之一[7-10]。
東昆侖造山帶位于原特提斯構造域與古特提斯構造域的結合部位,經歷了復雜的構造-巖漿活動,完整記錄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洋的演化過程[11-15]。昆中斷裂和昆南斷裂分別代表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閉合邊界。在空間上,昆北弧后裂陷帶與昆中花崗巖隆起帶2大構造單元被近東西向昆中斷裂分隔。巖漿巖在東昆侖造山帶非常發(fā)育,大致可分為2期,且主要分布于昆北弧后裂陷帶中,是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共同演化的產物[16-17]。東昆侖造山帶礦產資源豐富,成礦類型復雜,礦床類型主要包括脈狀金礦床、脈狀銀鉛鋅礦床、斑巖型銅鉬礦床和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床。
區(qū)域地層隸屬于東昆北地層分區(qū)和東昆南地層分區(qū),出露較為齊全,除缺失新元古界、志留系、上侏羅統(tǒng)和白堊系外,其余時代的地層(古元古界到新生界)均在區(qū)域上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作為東昆侖造山帶的變質基底,在區(qū)域內大面積分布,是金多金屬礦的重要賦礦地層;中元古界地層大面積分布于昆中斷裂南側的昆南復合拼接帶中;古生界地層零星出露,主要位于昆中斷裂附近;中生界地層在區(qū)域上大面積發(fā)育,以三疊系地層出露最為廣泛(見圖2)。
區(qū)域主要經歷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與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洋2期構造演化過程,這2期構造演化造就了區(qū)域內復雜的構造-巖漿活動[12-15]。區(qū)域構造主要包括斷裂和褶皺。斷裂為主干構造,呈近東西向—北北西向展布,且次級斷裂發(fā)育,走向大多為北西向及北東向,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控制了金銀多金屬礦的產出。
區(qū)域巖漿巖十分發(fā)育,其出露面積占全區(qū)面積的一半以上。巖漿活動從元古代持續(xù)到中生代,從構造-巖漿活動特點上看,晉寧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巖漿巖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其中,華力西期與印支期花崗閃長巖、正長花崗巖及二長花崗巖等與金多金屬礦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17]。
2礦區(qū)及礦床地質特征
色日金礦床位于昆中花崗巖隆起帶內,侵入巖廣泛出露,斷裂縱橫交錯。地層出露較為單一,主要為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的中高級變質巖,分布于南東部。礦區(qū)構造主要為斷裂,其中,近東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為區(qū)域構造,北北西向、北北東向斷裂為不同等級的次級構造。北北東向斷裂為最重要的控礦構造,控制了金礦體的產出,而近東西向構造則主要控制銀礦體的產出(見圖3)。巖漿活動強烈,以中酸性巖體為主,多呈巖株、巖脈產出,侵入時代以加里東期和印支期為主,均為礦區(qū)的主要賦礦圍巖。其中,礦區(qū)中部的花崗閃長巖成巖時代為223 Ma(錢燁等,未發(fā)表),該數據揭示色日金礦床的成礦時代不早于晚三疊世。
2.1礦體特征
AuⅦ-1礦體為礦區(qū)內的典型金礦體,其沿傾向延伸穩(wěn)定,規(guī)模大、品位高,具有非常好的找礦前景。該礦體位于AuⅦ含礦構造蝕變帶內,地表由7個探槽(21TC11、21TC22、21TC24、22TC03、22TC04、22TC06、22TC09)、5個淺鉆(21QZ01、22QZ4601、22QZ2001、22QZ1501、22QZ9301)和6個鉆孔(22ZK0401、22ZK2901、22ZK4501、22ZK6101、22ZK7701、22ZK2902)控制,礦體呈脈狀產出,走向北北東(見圖4-a),傾向北西,傾角78°~85°。閃長巖及斜長花崗巖與閃長巖接觸部位的含礦構造蝕變帶是礦體的主要產出部位,其主要的蝕變類型包括硅化和高嶺土化等,主要金屬礦化為黃鐵礦化與毒砂化。該礦體控制長約2 500 m,寬0.63~2.35 m,平均金品位4.93 g/t,最高金品位56.1 g/t,最大控制斜深240 m。伴生銀品位6.22~183 g/t,銅品位0.17 %~4.38 %、鉛+鋅品位0.79 %~8.78 %,厚度變化系數41.21 %,金品位變化系數179.42 %。AuⅣ-1礦體與AuⅦ-1礦體相鄰(見圖4-b),同樣為研究區(qū)發(fā)育較為良好的礦體。礦體呈脈狀產出,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8°~85°。AuⅣ-1礦體控制長800 m,最大控制斜深580 m,真厚度0.45~1.13 m,平均金品位6.15 g/t,最高金品位16.1 g/t。
2.2礦石特征
通過光學顯微鏡對色日金礦床中的礦石成分進行觀察,發(fā)現礦物組成較為簡單。金屬礦物以黃鐵礦和毒砂為主,此外有少量黃銅礦、磁黃鐵礦等(見圖5)。金屬礦物生成順序為黃鐵礦、毒砂、黃銅礦、方鉛礦。黃鐵礦是重要的載金礦物,在礦石中分布最為廣泛,主要沿巖石裂隙呈浸染狀與細脈狀分布,因受外力作用,部分黃鐵礦具輕微破碎現象,晚期形成黃鐵礦與石英和碳酸鹽礦物呈脈狀分布。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綠泥石等。石英在熱液成礦期各個階段均有產出,常與金屬礦物相伴生,后期與方解石等形成石英-碳酸鹽細脈。色日金礦床礦石類型較為簡單,主要為構造蝕變巖型,礦石結構以碎裂結構、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為主,礦石構造為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和蜂窩狀構造。
2.3成礦期次與成礦階段
根據野外地質觀察,色日金礦床可劃分為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成礦期。熱液成礦期形成的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鐵礦、毒砂、黃銅礦、銀金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綠泥石等。根據野外穿插關系,可將熱液成礦期劃分為3個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第一階段)、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第二階段)與石英-碳酸鹽階段(第三階段)(見圖6、圖7)。表生成礦期在近地表受風化作用影響,原生金屬礦物被氧化成褐鐵礦和藍銅礦等,該期成礦僅在近地表發(fā)育。
3樣品采集與測試方法
本文研究依靠主成礦階段礦石的巖石學、礦物學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分析,樣品主要來自地表探槽22TC04、17TC11,以及鉆孔ZK2901、ZK0001。
在流體包裹體巖相學研究的基礎上,對流體包裹體開展顯微測溫研究,確定其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及物質組成。流體包裹體測試工作在吉林大學自然資源部東北亞礦產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完成,流體包裹體巖相學研究使用儀器為德國Zeiss Axiolab(10×50)型顯微鏡,顯微測溫研究使用儀器為英國Linkam THMSG-600型冷熱臺,分析精度:低于0 ℃時為0.1 ℃,溫度高于200 ℃時為2 ℃。
在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使用MAT-253質譜儀測定石英的δ18O和流體包裹體水的δD。石英樣品的δ18O用BrF5法進行分析,流體包裹體水的δD用Zn還原法[21]進行分析。
方解石的C-O同位素分析工作在陜西地質調查實驗中心完成,每個同位素樣品質量大約為50 μg,采用Isoprime PrecisION IRMS(同位素比質譜儀)進行測試。δ18O和δ13C的分析誤差分別小于0.1 ‰和0.06 ‰。
原位S同位素分析工作在北京科薈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測試儀器為Neptunne Plus多接受等離子體質譜儀RESOlution SE 193 nm固體激光器。選擇掃描后照片的合適區(qū)域,對硫化物進行點剝蝕,剝蝕直徑20~30 μm,能量密度3 J/cm2,頻率5 Hz。測試前,以硫化物標樣為標準對儀器參數進行調試,確保其達到最佳狀態(tài)。采用與樣品相似的硫化物作為標樣,以降低基質效應對測試結果的影響。通過使用標樣-樣品-標樣交叉法進行質量歧視校正[22],測試精度為0.73 %。
4測試結果
4.1流體包裹體巖相學
以熱液成礦期3個階段石英顆粒中的流體包裹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涉及流體包裹體巖相學分析、顯微測溫等。通過對微觀結構的分析,發(fā)現了大量不同形狀的流體包裹體,以卵圓形和長條狀為主,呈現緊密聚集,部分散落分布,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包裹體類型主要分為氣液兩相包裹體與含CO2三相包裹體。
1)氣液兩相包裹體:該類包裹體在3個階段均有大量分布,成分為氣相水和液相水。包裹體粒徑為5~13 μm,且以7~12 μm為主。氣液兩相包裹體占比為25 %~55 %。
2)含CO2三相包裹體:該類包裹體主要存在于石英-黃鐵礦階段(第一階段),成分包括氣相CO2、液相CO2和液相水(見圖8),粒徑主要集中在8~12 μm。室溫下二氧化碳的相界線比較模糊,最終大部分均一到液相。
4.2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鹽度
色日金礦床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石英-黃鐵礦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308.50 ℃~355.10 ℃,平均完全均一溫度為328 ℃,鹽度為5.41 %~12.31 %,平均值為10.76 %;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主成礦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276.90 ℃~312.70 ℃,平均完全均一溫度為292 ℃,鹽度為7.58 %~9.47 %,平均值為8.40 %;石英-碳酸鹽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248.30 ℃~286.60 ℃,平均完全均一溫度為269 ℃,鹽度為5.25 %~8.81 %,平均值為6.17 %。
4.3C-O同位素
對采自色日金礦床石英-碳酸鹽階段7件方解石樣品進行C-O同位素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δ13C變化范圍較小,而δ1?OSMOW、δ1?OV-PDB變化范圍較大。其中,δ13C值為-2.97 ‰~-2.45 ‰,平均值為-2.72 ‰,極差為0.52" ‰;δ1?OSMOW值為6.37 ‰~9.43 ‰,平均值為8.02 ‰,極差為3.06 ‰;δ1?OV-PDB值為-23.80 ‰~-20.84 ‰,平均值為-22.21 ‰,極差為2.96 ‰。
4.4H-O同位素
對采自色日金礦床的4件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石英樣品進行H-O同位素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δD變化范圍較大,而δ18OH2O變化范圍較小。其中,δD為-99.60 ‰~-78.20 ‰,平均值為-91.55 ‰,極差為21.40 ‰;δ18OV-SMOW為15.00 ‰~15.20 ‰,平均值為15.10 ‰,極差為0.20 ‰;δ18OH2O值為8.11 ‰~8.31 ‰,平均值為8.21 ‰,極差為0.20" ‰。
4.5原位S同位素
對采自色日金礦床的6件黃鐵礦樣品進行原位S同位素分析,結果見表4,原位S同位素靶區(qū)圖見圖9。由表4可知,δ34S值為4.13 ‰~5.60 ‰。
5討論
5.1成礦流體來源
5.1.1流體包裹體分析
通過對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進行分析,熱液成礦期3個階段流體完全均一溫度分別為308.50 ℃~355.10 ℃(集中在310 ℃~355 ℃)、276.90 ℃~312.70 ℃(集中在280 ℃~300 ℃)、248.30 ℃~286.60 ℃(集中在250 ℃~280 ℃);鹽度分別為5.41 %~12.31 %(集中在9 %~12 %)、7.58 %~9.47 %(集中在7 %~10 %)、5.25 %~8.81 %(集中在5 %~7 %)(見圖10)。綜合分析認為,色日金礦床成礦流體為中溫、中鹽度的NaCl-CO2-H2O的流體體系。
主成礦階段流體包裹體為氣液兩相包裹體,其完全均一溫度為276.90 ℃~312.70 ℃,平均完全均一溫度為292 ℃,鹽度為7.58 %~9.47 %,平均值為8.40 %,成礦流體在演化過程中表現為溫度和鹽度逐漸降低,而密度則略有升高。整體來看,礦區(qū)成礦流體具有中溫、低鹽度和低密度的特點。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表明,成礦流體從早期至晚期的演化過程中,經歷了溫度和鹽度的持續(xù)降低(見圖11)。綜合來看,在石英-黃鐵礦階段,流體表現出較高的溫度和鹽度;但隨著流體逐漸上升,在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流體的溫度和壓力降低導致了不混溶作用,由于不混溶作用使得富含CO2的流體與原始流體發(fā)生了析出,這一過程中含金絡合物的穩(wěn)定性遭到了破壞,因此導致了金礦物與多種硫化物的形成;石英-碳酸鹽階段可能受大氣降水-碳酸鹽體系的影響,引起流體性質的進一步改變,如流體中溫度和鹽度進一步降低。
成礦壓力和成礦深度在理解礦床成因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僅對于評價礦床的成礦潛力至關重要,而且也是構建礦床模型的關鍵要素。按照成礦壓力公式P1=P0T1/T0,P0=219+2 620w,T0=374+920w(P1為成礦壓力(MPa);P0為初始壓力(MPa);T1為實測完全均一溫度(℃);T0為初始溫度(℃);w為鹽度(%))[23]進行計算,得到壓力值結果為:石英-黃鐵礦階段成礦壓力為27.55~37.90 MPa,平均值為34.77 MPa;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成礦壓力為26.09~31.53 MPa,平均值為28.44 MPa;石英-碳酸鹽階段成礦壓力為21.12~28.33 MPa,平均值為23.85 MPa。隨著礦化的不斷進行,成礦壓力呈持續(xù)降低的趨勢。
按照文獻[24]中計算成礦深度及壓力的方法,計算出色日金礦床成礦深度在石英-黃鐵礦階段為2.75~3.79 km,平均值為3.48 km;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為2.61~3.15 km,平均值為2.84 km;石英-碳酸鹽階段為2.11~2.83 km,平均值為2.38 km,屬于淺成礦床。
5.1.2C-O同位素約束
方解石在熱液礦床的成礦過程中常常出現在晚期階段,對于成礦流體的性質及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義[25]。基于此,以熱液成礦期的方解石為研究對象,開展C-O同位素的測試分析,旨在為研究色日金礦床成礦流體的性質及演化過程提供理論依據。研究結果表明,C元素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巖漿或深源物質;②海相碳酸鹽;③巖體中的有機碳。其δ13C分別為-9 ‰~-3 ‰、-4 ‰~4 ‰、-30 ‰~-15 ‰[26-28]。
將色日金礦床礦石樣品的C-O同位素測試結果投點到碳酸鹽礦物的δ13C-δ18OSMOW判別圖解中,以此來判別礦床成礦流體的性質和演化過程,結果見圖12。由圖12可知,樣品點主要落在了花崗巖區(qū)域附近,且總體具有向水平方向演化的趨勢,表明其在成礦后期可能會受到了大氣降水的影響,導致溫度降低,與同地區(qū)邁龍金礦床(錢燁等,未發(fā)表數據)有著相似的流體特征。
5.1.3H-O同位素約束
H-O同位素在用來分析成礦流體的性質與演化過程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熱液礦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指示意義。其中,巖漿水、變質水和大氣降水具有不同的H-O同位素值,分別為δD為-85 ‰~-50 ‰,δ18OH2O為5.5 ‰~10 ‰;δD為-65 ‰~-20 ‰,δ18OH2O為5 ‰~25 ‰;δD為-190 ‰~20 ‰,δ18OH2O為-24 ‰~2.0 ‰[29-38]。
本文對色日金礦床熱液成礦期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的石英顆粒進行了H-O同位素分析,其中,δD為-99.60 ‰~-78.20 ‰,利用Clayton的石英-水的氧同位素平衡分餾方程(1 000ln α礦物-水=3.38×106T2-3.40)和相對應樣品中的石英流體包裹完全體均一溫度計算δ18OH2O,色日金礦床δ18OH2O值為8.11 ‰~8.31 ‰。
色日金礦床所有礦石樣品的H-O同位素測試結果投點于δD-δ18OH2O圖解中,以此來分析礦床成礦流體的性質和演化過程,結果見圖13。由圖13可知,色日金礦床的主成礦階段樣品點主要落在了巖漿水的區(qū)域。結合前人對區(qū)域內典型金礦床H-O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認為所有金礦床均有較為相似的H-O同位素組成,投圖點均位于巖漿水偏大氣降水的范圍中,表明成礦流體以巖漿水為主,在流體的演化過程中不斷有大氣降水的加入。其中,果洛龍洼金礦床與阿斯哈金礦床流體的δ18OH2O有升高的趨勢,表明其在成礦過程中的巖漿水比例有著逐漸上升的趨勢。綜上分析,色日金礦床的成礦流體來源與區(qū)域內其他典型金礦床基本一致,流體主要來源于巖漿水且后期有大氣降水的混入。
5.2成礦物質來源
一般認為,礦床中金屬硫化物的S同位素能夠提供其初始含量信息,是進行成礦物質來源示蹤、研究成礦機制和礦床成因的重要手段[39-40]。色日金礦床中金元素主要以固溶體的形式賦存于硫化物中,因此S元素在金成礦作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不僅對色日金礦床中黃鐵礦的S同位素進行了分析,并搜集了前人研究的果洛龍洼金礦床、巴隆金礦床、阿斯哈金礦床的S同位素分析結果進行對比。
在地球不同體系中S同位素的組成十分復雜,主要有3種來源:①地幔硫,地幔是很多重要成礦物質的源區(qū),其δ34S值為-3 ‰~3 ‰,變化范圍較?。?1];②地殼硫,不同類型的地殼巖石具有差別較大的S同位素組成;③混合硫,該類S同位素具有混合來源特征。當成礦流體中含硫海水或海相硫酸鹽時,則其δ34S值為正值;當摻入了與隕石類似的硫同位素時,則其δ34S值接近0;當與沉積環(huán)境下的強還原性硫混合在一起時,則其δ34S值為負值。
色日金礦床及區(qū)域內典型金礦床金屬硫化物δ34S分布直方圖見圖14。色日金礦床的6件硫化物樣品的δ34S值為4.13 ‰~5.60 ‰。區(qū)域內的典型金礦床巴隆金礦床硫化物δ34S值為0.7 ‰~4.1 ‰[38],果洛龍洼金礦床硫化物δ34S值為-5.8 ‰~5.2 ‰[11,42-43],阿斯哈金礦床硫化物δ34S值為5.0 ‰~7.7 ‰[38,42];可以看出,巴隆金礦床、阿斯哈金礦床、果洛龍洼金礦床與色日金礦床的S同位素相差較小,且巴隆金礦床、果洛龍洼金礦床的S同位素主體部分略高于0。前人研究表明,果洛龍洼金礦床、阿斯哈金礦床和巴隆金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為巖漿來源,色日金礦床的S同位素結果表明,其為巖漿來源。
5.3礦床成因
前人已經針對東昆侖造山帶的成巖、成礦年齡開展了大量工作,東昆侖造山帶內金礦床成礦時間集中于中—晚三疊世(200~240 Ma)[33,44-47]與泥盆紀—石炭紀(320~420 Ma)[13],分別對應古特提斯洋和原特提斯洋的演化[38]。色日金礦床的主要賦礦圍巖花崗巖的鋯石U-Pb年齡為223 Ma(錢燁,未發(fā)表數據)。巴隆金礦床、阿斯哈金礦床及瓦勒尕金礦床均以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巖為賦礦圍巖,成礦時間位于中—晚三疊世。該段時間中,由于古特提斯洋的俯沖及后續(xù)的碰撞、后碰撞過程,東昆侖造山帶整體處于伸展的構造背景,產生了一系列北西向—東西向構造,礦液沿構造薄弱帶上涌,形成各類金礦。
色日金礦床位于東昆侖造山帶的溝里金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qū)內,礦區(qū)內發(fā)育了大量印支期花崗巖,主要發(fā)育北北東向與近東西向斷裂。色日金礦床賦礦圍巖主要為晚三疊世花崗閃長巖,控礦構造為北北東向斷裂,礦體呈脈狀產于北北東向構造蝕變帶中,構造蝕變帶是礦液運移的通道和礦質沉淀的場所;礦床的形成與巖漿活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為礦體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與熱源。根據野外穿插關系,將熱液成礦期劃分為3個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與石英-碳酸鹽階段。表生成礦期在近地表受風化作用影響,原生金屬礦物被氧化成褐鐵礦和藍銅礦等。該期成礦僅在近地表發(fā)育。
色日金礦床在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主成礦階段)流體包裹體完全均一溫度為276.90 ℃~312.70 ℃,平均完全均一溫度為292 ℃,鹽度為7.58 %~9.47 %,平均值為8.40 %,總體上為中溫、中鹽度的流體,成礦深度為2.61~3.15 km,平均值為2.84 km,屬于淺成礦床。色日金礦床δ13C值為-2.97 ‰~-2.45 ‰,δ1?OSMOW值為6.37 ‰~9.43 ‰,表明其可能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其總體均顯示在巖漿巖的區(qū)域內,且顯示為水平的曲線,其后期受到大氣降水的影響,導致溫度降低并發(fā)生部分低溫蝕變;δD值為-99.60 ‰~-78.20 ‰,δ18OH2O值為8.11 ‰~8.31 ‰,成礦流體來自于深部巖漿水;δ34S值為4.13 ‰~5.60 ‰,其來源較為穩(wěn)定,暗示成礦環(huán)境穩(wěn)定,δ34S值接近巖漿來源的硫的變化范圍,表明色日金礦床成礦過程中的硫主要來自于巖漿。綜合分析認為,色日金礦床主要為熱液成礦作用,成礦流體為中溫、中鹽度流體,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礦床成因類型為中溫熱液脈型金礦床。
6結論
1)色日金礦床受構造控制,熱液成礦期為主要成礦期,可分為石英-黃鐵礦階段、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與石英-碳酸鹽階段。
2)色日金礦床成礦主成礦期的流體溫度為276.90 ℃~312.70 ℃,鹽度為7.58 %~9.47 %,總體表現為中溫、中鹽度的體系特征,成礦深度估算為2.84 km,為淺成礦床。
3)C-H-O同位素及原位S同位素研究結果表明,成礦流體主要來源于巖漿水,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
4)色日金礦床為中溫熱液脈型金礦床。
[參考文獻]
[1]許志琴,楊經綏,李海兵,等.中央造山帶早古生代地體構架與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形成[J].地質學報,2006,80(12):1 793-1 806.
[2]孫豐月,陳國華,遲效國,等.新疆—青海東昆侖成礦帶成礦規(guī)律和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報告[R].長春: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2003.
[3]DONG Y P,HE D F,SUN S S,et al.Subduction and accretionary tectonics of the East Kunlun orogen, we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China Orogenic System[J].Earth?Science Reviews,2018,186(1):231-261.
[4]楊寶榮,張里斌,馬忠賢,等.青海溝里地區(qū)金礦床地質背景研究[J].礦產勘查,2018,9(10):1 920-1 925.
[5]何俊江,張志強,李世恩,等.青海省色日金礦地質特征與找礦標志研究[J].中國錳業(yè),2018,36(5):124-127,132.
[6]楊經綏,許志琴,馬昌前,等.復合造山作用和中國中央造山帶的科學問題[J].中國地質,2010,37(1):1-11.
[7]DENG J,WANG Q F.Gold mineralization in China:Metallogenic provinces,deposit types and tectonic framework[J].Gondwana Research,2016,36:219-274.
[8]吳勝寶,孫國勝,李雪,等.青海溝里地區(qū)斜長角閃巖鋯石U-Pb年代學、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4,54(3):862-876.
[9]張先福,吳樹寬,趙立志,等.青海省都蘭縣哈圖稀土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J].黃金,2023,44(12):71-76,81.
[10]雷恩,韓世炯,龐小朋,等.青海省格爾木市妥拉海河超大型石墨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探討[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3,53(3):853-865.
[11]王卓一,孫九達,張志強,等.青海省都蘭縣色日金銀礦床地質、化探異常特征及地質意義[J].黃金,2023,44(2):73-77,94.
[12]莫宣學,羅照華,鄧晉福,等. 東昆侖造山帶花崗巖及地殼生長[J].高校地質學報,2007,13(3):403-414.
[13]陳加杰.東昆侖造山帶東端溝里地區(qū)構造巖漿演化與金成礦[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8.
[14]國顯正.東昆侖東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巖漿活動與多金屬成礦作用[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0.
[15]趙旭.東昆侖造山帶溝里地區(qū)構造巖漿轉換與金成礦作用[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0.
[16]王鳳林.東昆侖東段阿斯哈-瓦勒尕地區(qū)金成礦機制研究及綜合信息成礦預測[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3.
[17]張紀田,張志強,孫國勝,等.青海溝里整裝勘查區(qū)金礦成礦要素及預測意義[J].黃金,2021,42(7):11-16.
[18]王曉云,馬忠賢,李文君,等.青海省溝里地區(qū)金礦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分析[J].中國錳業(yè),2017,35(6):45-48,54.
[19]付樂兵,魏俊浩,譚俊,等.東昆侖溝里整裝勘查區(qū)脈狀金礦床多級構造控礦規(guī)律[J].礦物學報,2015,35(增刊1):388-389.
[20]馬冬,孫國勝,李雪,等.青海省都蘭縣溝里地區(qū)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黃金,2022,43(11):13-18.
[21]COLEMAN M L,SHEPHARD T J,DURHAM J J,et al.Reduction of water with zinc for hydrogen isotope analysis[J].Analytical Chemistry,1982,54(6):993-995.
[22]YANG J J,YANG X K,LI J B,et al.Constraints on the genesis of the Shuangwang gold deposit in Qinling Orogen,central China:Evidence from in situ trace element and sulfur isotope[J].Minerals,2022,12(8):995.
[23]邵潔漣.金礦找礦礦物學[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8.
[24]張吉寬.脈狀熱液金礦垂向分帶及深部預測(二)——垂向分帶機理及深部預測[J].黃金地質,2000,6(4):46-52.
[25]TAYLOR B E.Magmatic volatiles:Isotopic variation of C,H,and S[J].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1986,16(1):185-225.
[26]OHMOTO H.Systematics of sulfur and carbon isotopes in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J].Economic Geology,1972,67(5):551-578.
[27]VEIZER J,HOLSER W T,WILGUS C K. Correlation of 13C12C and 34S32S secular variations [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80,44(4):579-587.
[28]劉家軍,何明勤,李志明,等.云南白秧坪銀銅多金屬礦集區(qū)碳氧同位素組成及其意義[J].礦床地質,2004,23(1):1-10.
[29]劉建明,劉家軍,顧雪祥.沉積盆地中的流體活動及其成礦作用[J].巖石礦物學雜志,1997,16(4):341-352.
[30]孫景貴,胡受奚,沈昆,等.膠東金礦區(qū)礦田體系中基性—中酸性脈巖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J].巖石礦物學雜志,2001,20(1):47-56.
[31]鄭淑蕙,侯發(fā)高,倪葆齡.我國大氣降水的氫氧穩(wěn)定同位素研究[J].科學通報,1983,28(13):801-806.
[32]TAYLOR H P. The application of oxyen and hydrogen isotope studies to problem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ore deposition[J].Economic Geology,1974,69(6):843-883.
[33]肖曄,豐成友,李大新,等.青海省果洛龍洼金礦區(qū)年代學研究與流體包裹體特征[J].地質學報,2014,88(5):895-902.
[34]王冠.青海果洛龍洼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D].長春:吉林大學,2012.
[35]丁清峰,金圣凱,王冠,等.青海省都蘭縣果洛龍洼金礦成礦流體[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43(2):415-426.
[36]陶斤金.青海省按納格金礦流體包裹體特征及礦床成因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4.
[37]黃嘯坤.東昆侖巴隆—溝里地區(qū)金成礦作用與綜合信息成礦預測[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1.
[38]李碧樂,沈鑫,陳廣俊,等.青海東昆侖阿斯哈金礦Ⅰ號脈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征和礦床成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42(6):1 676-1 687.
[39]曹國雄,高太忠,吳有民.堡子灣金礦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J].地質地球化學,2000,28(1):10-15.
[40]楊毅.西藏岡底斯成礦帶典型礦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41]CHAUSSIDON M,LORAND J P.Sulphur isotope composition of orogenic spinel lherzolite massifs from Ariege (North?Eastern Pyrenees,France):An ion microprobe study[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0,54(10):2 835-2 846.
[42]岳維好.東昆侖東段溝里金礦集區(qū)典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及成礦機理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
[43]胡榮國,賴健清,張紹寧,等.青海省都蘭縣果洛龍洼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與勘探,2008,46(5):931-941.
[44]韓梓衡,韓世炯,曹成剛,等.青海貴德盆地扎倉溝花崗閃長巖成因及其地質意義——鋯石U-Pb年齡、巖石地球化學及Hf同位素制約[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23,53(1):177-195.
[45]趙立翔,丁正江,張琪彬,等.膠東地區(qū)中生代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與金銀多金屬成礦的關系[J].黃金,2024,45(4):57-64.
[46]劉曉敏,于森,李金濤,等.膠東石家金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及礦床成因[J].黃金,2024,45(9):74-80.
[47]王學陽,楊言辰,劉志宏,等.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大金山地區(qū)綜合信息找礦效果及深部找礦潛力分析[J/OL].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16[2024-08-19]. https:∥doi.org/10.13278/j.cnki.jjuese.20230239.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Seri Gold Deposit in the eastern part"of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Zhang Jian1, Zhang Zhenghu2, Li Xiaoliang3, Yang De4, Yu Xiaoliang5, Li Hua5, Qian Ye1
(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2. The Thir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Qinghai Nonferrous Met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s Exploration Bureau;
3. Qinghai Nonferrous Geological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Bureau;
4. The Firs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Qinghai Nonferrous Met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s Exploration Bureau;
5.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Abstract:The Seri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Kunzhong granite uplift belt of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and belongs to the Gouli gold polymetallic integrated exploration area. The main host rocks of the Seri Gold Deposit are Indosinian and Variscan intermediate?acidic intrusive rocks, and the mineralization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NNE?trending faults. Host rock alterations include silicification, sericitization, chloritization, carbonation, and kaolinization." Based on field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the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period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 quartz-pyrite stage, quartz-polymetallic sulfide stage, and quartz-carbonate stage. Microthermometric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s that the full homogenization and salinities are as follows: 308.50 °C-355.10 °C and 5.41 %-12.31 % during the quartz-pyrite stage, 276.90 °C-312.70 °C and 7.58 %-9.47 % during the quartz-polymetallic sulfide stage, and 248.30 °C-286.60 °C and 5.25 %-8.81 % during the quartz-carbonate stag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of the Seri Gold Deposit is a medium temperature, medium salinity NaCl-CO2-H2O system. C-H-O isotopic analysis of quartz and calcite from the mineralization stages indicates that the fluid was predominantly magmatic water, with late?stage contributions from meteoric water. In?situ S isotop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primarily originated from magmatic rocks. The Seri Gold Deposit is classified as a medium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in?type gold deposit controlled by tectonics and deep magmatic activity.
Keywords: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Gouli; Seri Gold Deposit; fluid characteristics; C-H-O isotope; in?situ S isotope; medium?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in type
基金項目:青海省省級地質勘查專項基金項目(2023085029ky004)
作者簡介:張健(2000—),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礦產普查與勘探;E?mail:1164326963@qq.com
*通信作者:李華(1980—),男,高級工程師,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E?mail:lhua05132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