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昌交響樂團與來訪的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在南昌保利大劇院聯(lián)合舉辦音樂會,深情合奏《廬山組曲》。優(yōu)美鏗鏘的旋律讓聽眾遇見音樂里的最美廬山,重溫那段跨越時空的中美文化交流佳話。
《廬山組曲》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它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曾扮演了怎樣特殊的角色?
《廬山組曲》誕生
《廬山組曲》創(chuàng)作于中美關(guān)系“破冰”的1972年,由美國知名女鋼琴家弗蘭西絲·魯茨·哈登為紀念廬山而創(chuàng)作。
弗蘭西絲和她的家族與中國有很深的淵源。她父母于19世紀末先后來到中國,并長期在中國生活。她的家族曾以行醫(yī)、募捐、辦學等方式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弗蘭西絲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幾乎都是在廬山度過的,廬山的溪流、山谷、樹木、云霧,都是她記憶中抹不去的印記。
那時,年幼的弗蘭西絲經(jīng)常聽修建廬山石階的石工吟唱勞動號子,這種鏗鏘而又明快的旋律深深刻在了她腦海里,成為她生命中的音符?!稄]山組曲》第一樂章的主旋律,就是在勞動號子的基礎(chǔ)上改編而來的。
后來,弗蘭西絲回到美國,但她始終關(guān)注著中國的發(fā)展。1971年,她哥哥從中國返回美國時,帶來了周恩來總理邀請弗蘭西絲和她丈夫到中國舉辦音樂會的邀請函。收到邀請函后,弗蘭西絲激動不已。從那時起,她便開始潛心創(chuàng)作《廬山組曲》。次年,弗蘭西絲夫婦受邀訪問我國,周恩來總理接見了他們。
就在那次訪華期間,弗蘭西絲回到了廬山。重回故地,弗蘭西絲感慨萬千,她把對廬山的留戀、對中國的熱愛譜成了《廬山組曲》。那年10月,弗蘭西絲和她丈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鋼琴演奏會(見圖),這是《廬山組曲》的全球首演,許多美國媒體報道了這一盛事。
跨越半個世紀的中國情誼
《廬山組曲》面世后,這組樂章便成了弗蘭西絲牽掛中國的情感寄托。在她此后所有的音樂會上,《廬山組曲》成了必演曲目。后來,弗蘭西絲將《廬山組曲》連同北京音樂會的其他曲目一起制作成唱片,公開發(fā)行。此后數(shù)十年,她一直以音樂的方式,向世界訴說廬山情緣,講述中國故事。弗蘭西絲的不少家族成員長期在中國生活,很多人都會說中文,都有中文名字。
據(jù)弗蘭西絲的侄孫女艾倫·魯茨回憶,在家族聚會上,大家總是談起在中國的經(jīng)歷,老人們會講在中國的趣事。后來,艾倫·魯茨將這些往事整理出版成書《廬山組曲:一首從西方到東方的情歌》。
架起中美文化交流橋梁
文化因交流互鑒而精彩,很多時候,民間交流往往是打開兩個國家關(guān)系的一把“鑰匙”。如同50多年前那場令人稱道的“乒乓外交”一樣,這次南昌與費城兩支交響樂團的聯(lián)合演出,就像是在民間交流的湖面上投下一顆石子,漣漪層層擴散,拓寬著中美兩國民間交流的領(lǐng)域,為兩國關(guān)系增添積極因素。
在跌宕變化的中美關(guān)系面前,《廬山組曲》承載著人們對彼此文化的尊重與包容。正如中美民間外交協(xié)會副主席艾倫·魯茨所說:“不論政治理念或是國別,我們歸根結(jié)底都是人類,有著同樣的追求,都向往健康、成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