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小吃盡顯地方特色。在物華天寶、人靈地杰的重慶,富有淳樸民風的各種粑類小吃,就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重慶兒女們的勤勞與智慧。
“豬兒粑”是永川區(qū)鄉(xiāng)下每年三月下旬的稻田栽秧期間,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地方小吃。年少時,懵懂無知的我問母親為什么栽秧子要吃“豬兒粑”,母親笑說:“因為栽秧子是比較仔細、辛苦的活兒,吃了‘豬兒粑’就‘巴心巴腸’,人們心里才踏實,干活才有力氣?!?/p>
確實,“豬兒粑”是用糯米和大米制作而成,咸餡的放肉,甜餡的放糖,這兩者都是可以補充體力的食物,吃完自然就有力氣干活了。做“豬兒粑”時,糯米和大米要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掌握好這個比例十分重要。如果糯米過多,熟后的“豬兒粑”會太軟,吃在嘴里黏牙齒;若是大米過多,熟后的“豬兒粑”又太硬,沒有爽滑的口感。
記得年少時,心靈手巧的母親和外婆做的“豬兒粑”厚薄均勻,很好吃,我也學著做,但卻做不到厚薄均勻,最后到處流糖,里面還夾生。家里人看完后都不愿意吃,我就打腫臉充胖子,一個人吃了十幾個,結(jié)果到了晚上肚子特別難受,一整晚都沒睡好。后來,這件事就成了哥姐們談話的笑料。 重慶地區(qū)還有許多其他粑類小吃,比如用純糯米油炸的糍粑和糖糕粑,用純飯米蒸制的“泡粑”,用“豬兒粑”的原料加上水糖做的條形黃糕粑,用高粱做的高粱粑,以及用機器烤烙的三角粑等。
年少時,我有一次跟著父親去鄉(xiāng)場趕集,吃了回甜中帶酸的“泡粑”,我問父親,“泡粑”與“豬兒粑”有什么區(qū)別。父親笑著告訴我,“泡粑”經(jīng)過了小蘇打的發(fā)酵,雖然看著大,但是不扛餓,所以取名“泡粑”;“豬兒粑”的用料卻非常實在,吃下后很管飽,就像吃了頭小豬一樣,所以叫“豬兒粑”。
在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巴國發(fā)源地——重慶,許多美食小吃的命名都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繼承和發(fā)揚了曾經(jīng)輝煌、燦爛的“粑文化”。現(xiàn)如今,重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過上了像“重慶火鍋”一樣火辣辣、香噴噴的好日子。當你來到重慶,一定要品嘗一下美味的“豬兒粑”等粑類小吃,體驗下重慶特色的“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