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畫
我,一個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喜歡用腳步丈量世界的陽光男孩。
感性多于理性時,我會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篤定地讀書、思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理性多于感性時,我會沉淀自己的思考,尋找永恒的畢達哥拉斯之美。
在文學(xué)求索的道路上,我會留下一路或深或淺的腳印,做最好的自己,尋找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說到故都的秋,若是少了那份皇城腳下的熱鬧,少了灰瓦覆頂、連成一片的小院落,少了青天下馴鴿的飛翔,少了槐樹葉底絲絲漏下的日光,畢竟減了大半的秋味??墒悄?,晉陜交接的土地上,這些東西即便一樣也沒有,秋意于此,也毫不遜色于北平呢。
山西多山。十月入秋,天空更是異常高遠(yuǎn)深邃起來,顏色是淡淡的藍,空氣卻清冷,猛吸一口是浸入肺腑的涼。沒有萬山紅遍的壯麗,更無層林盡染的盛景,一草一木皆加深了自己的顏色,變成深綠蒼黑的模樣,沉默無言。
行至兩省之界,未轉(zhuǎn)過山彎,已聞得濤聲如雷——正是黃河壺口。遙望上游河面約有百米之寬,排排黃浪奔涌而來,剎那間失去支撐,翻滾著跌落,仿佛條條黃龍極力展現(xiàn)它們的根根筋骨與尖牙利爪,急速地舞動著、咆哮著、怒吼著,齊齊跌入數(shù)十米深的、不足原先五分之一寬的龍槽。槽中的河水飛一般地馳向下游;不斷有團團撞向巖壁的浪,霎時炸得粉碎。天是寂寂的藍,山是蒼茫的煙,宇宙中仿佛只有水的存在。它那奇?zhèn)サ牧α浚瑤Ыo人震撼的燒灼的感覺;這里的秋啊,色彩不過三種,卻何其磅礴!
再往東走走,又換了一種景象。千百萬年累積起來的厚厚的黃土,給大地鋪上一層渾厚的帶著鄉(xiāng)土氣息的秋味。樹極少,葉片盡脫,最多在崖壁上生幾株瘦小的棗樹;最好看的是探向碧空的幾個橙黃的柿子,對著陽光一照,整座小山都成了一幅好畫。
陜北那些小城里,我以為延安是頂好的一個。站在寶塔山上,向四周一望,一切的秋色都明朗得出奇。山坡上那些小村莊,許多人家仍住在窯洞:向陽的半圓的門臉兒,洞壁刷白,炕上有大花的被子;從窗扇里往外一望,就能看見幾只打鬧的麻雀、院里的柿子樹、對面金黃的山坡和清亮亮的天色。
真正的中國農(nóng)民,大概一輩子都離不開土地,所以我反而覺得這“土氣”的窯洞比那精致的小磚瓦房來得更有味。
這晉陜的秋啊,是比北平的秋更深沉、更蒼涼又更安詳、更明麗的秋——清秋多佳日,此處最可尋。
(指導(dǎo)老師:趙瑞霞)
創(chuàng)作感言
來到黃土高原,就踏上了凝聚著民族之魂的厚土;走進陜北,就走進了濃郁的陜北風(fēng)情;仰望寶塔,就瞻仰了民族精神的圖騰;走進窯洞,就走進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觸摸到陜北人民的質(zhì)樸、熱情和大方的精神內(nèi)核。
十一假期,當(dāng)我鼓足勇氣走進一戶人家討點熱水喝,那對慈祥而善良的爺爺奶奶得知我們從山東來,竟然熱情地捧出一笸籮鮮紅而飽滿的棗子,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情融化,那一刻,我知道不虛此行。
很慶幸我能用一支筆記下這次心靈之旅,詮釋這獨特而明麗的晉陜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