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課薈萃
【編者按】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當水墨邂逅油彩”以中國水墨畫與西方油畫的藝術特色與語言特征為切入點,聚焦中西藝術融合與對話。作為一門線上通識課程,該課自2017年開課以來,已開設17個學期,覆蓋280余所高校選課,累計互動56.6萬次,瀏覽量達21.5萬次,較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在線課程的共享性和開放性。
人工智能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輕松檢索到藝術家的介紹以及作品圖片,一門線上藝術通識課程又能體現(xiàn)出怎樣的價值?北京師范大學“當水墨邂逅油彩”線上通識課程以中國水墨畫與西方油畫比較為話題,突出問題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中西美術文化比較的一系列問題導入,如媒介、思維、身份、表達、誤讀、接受、審美特征等,分析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的跨文化現(xiàn)象,探索新時代理論與實踐結合、線上與線下融合,開放、交互的大學美育新路徑。
課程將繪畫問題置于歷史文化和社會語境中,如通過絲綢之路與中西繪畫交流,理解美術在文明互鑒和經(jīng)貿發(fā)展中的作用;將藝術家身份、繪畫技巧和媒介工具等知識以美術故事的形式加以貫通,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審美判斷與文化理解,強化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興趣的培養(yǎng)。鼓勵學習者自主探究畫面背后的文化特質、審美趣味、哲學意蘊與人文內涵,引導學習者將藝術知識遷移到真實的生活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理念,在文化自信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核心素養(yǎng)導向,將專業(yè)性與普及性、思辨性與育人性相結合。課程發(fā)揮線上美術通識課的視聽特色,以中西繪畫背后的文化動因為主線,通過比較和分析,加強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理解形象背后的審美趣味、哲學意蘊與人文內涵。課程借鑒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強調知識的理解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知識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產(chǎn)生意義。通過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和審美意味的文化情境,以問題導入的方式,分析、對比經(jīng)典作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從繪畫工具媒介的不同,引出中西繪畫在藝術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引發(fā)學習者對課題的興趣。其次,從中西繪畫的三類主要表現(xiàn)內容:山水與風景、花鳥與靜物、人物與肖像中,提出中國繪畫詩性特征與西方繪畫理性特征的問題,進一步理解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出世入世的境界,對比分析西方風景畫中歷史與神話的交融、浪漫情懷的寄托;感悟中國花鳥畫的寫意精神、墨戲情趣與西方靜物畫暗含哲學、宗教意味下的世俗意象;領略中國人物畫的文人風度與西方肖像畫的傳神寫真、光影絢爛。再次,通過經(jīng)濟、科學、社會、哲學和宗教的視角,理解中國書畫傳統(tǒng)和西方視覺傳達、中國的詩性繪畫與西方的戲劇性繪畫,以及中西畫家不同的情境和表達語境,了解和分析文化對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影響。最后,從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遇與誤讀”和“個性與融合”兩個角度出發(fā),了解在東西方美術交流中,中西美術審美中的想象與誤讀,從跨文化視角,探究全球化語境下藝術在文明交流與互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思考繼承傳統(tǒng)與開放借鑒的關系。
在教學方法上,加強互動體驗,通過在線理論課與見面課、線下動手體驗相結合,讓不同學科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審美感知與創(chuàng)意實踐的關系,提高對藝術的理解力和參與度,避免因理論基礎不牢或技法實踐不足而產(chǎn)生的畏難情緒,增強對藝術審美的興趣。課程整合藝術、歷史、文學、哲學等多學科教學資源,通過跨學科學習統(tǒng)合課程內容,以視聽影像演示創(chuàng)作過程和技法示范,使中西繪畫思維范式的對比可視化呈現(xiàn)。課程累計互動量達到50多萬次。慕課利用網(wǎng)絡平臺數(shù)字技術開展過程性評價和學習者大數(shù)據(jù)分析,設計了涵蓋章節(jié)、單元和學期的綜合評價體系,探索實施線上藝術通識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路徑。
東西方藝術的交流是一個隨時代不斷變化的復雜互動過程。課程啟發(fā)學習者思考,如何從現(xiàn)代性視角看待和理解中西繪畫傳統(tǒng)。林風眠的中西融合、徐悲鴻的中西開拓、吳冠中的中西貫通、趙無極的中西創(chuàng)新等實踐,為學習者理解現(xiàn)代藝術的融合、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進一步思考的案例。
以文明互鑒的形式對比中西方文化,采用豐富有趣的中西美術比較案例,目的不是給出已知的“標準答案”,更需要啟發(fā)青年一代提出藝術發(fā)展的問題,分析東西方藝術形式背后的文化根源,主動理解和自覺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未來藝術類通識慕課的研發(fā)中,還應進一步挖掘數(shù)字賦能美育的潛力,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著眼未來全球化人才培養(yǎng),通過個性化學習和互動體驗塑造青年學子向善尚美的心靈,培育對民族藝術的熱愛,使學習者在美的熏陶和體驗中,建立多元且包容的藝術觀,提高基于經(jīng)典的審美鑒賞能力,進而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美育內驅力。
(作者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