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冬,嶺南大學圖書館,硝煙裹挾著潮濕的海風在窗外翻涌。一位身著素色旗袍的教授將最后一箱古籍封存妥當,額角滲出的汗水洇濕了鬢發(fā)。警報聲驟然撕裂長空時,她固執(zhí)地留在館內(nèi),用身體護住尚未轉(zhuǎn)移的宋代刻本。這是冼玉清守護文明的尋常一日,也是近代中國知識女性用生命丈量理想的真實寫照。
冼玉清1895年出生于澳門富商家庭,8歲讀書,四年后進入“灌根書塾”,師從著名教育家陳子褒。陳子褒是晚清舉人、康有為的弟子,曾參與“公車上書”。他自號“婦孺之仆”,將兒童與女子教育視為救國根本,自編新式教科書。六年學習,冼玉清受老師教育理念的影響,“也立意救中國,也立意委身教育”,“以事業(yè)為丈夫,以學校為家庭,以學生為兒女”。
隨后,冼玉清考入香港圣士女校學習英文。但她覺得喧鬧的香港與其性情不相宜,“有一次父母帶我去廣州玩,參觀嶺大,我覺得這地方遠離市塵,真是藏修之所?!庇谑牵?918年,冼玉清來到嶺南大學附中就讀,兩年后入嶺大文學院,主修古典文學,畢業(yè)后被嶺大聘為國文系助教,再三年升任講師,兼任嶺大博物館館長。
冼玉清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冼子”(“子”即“先生”)。在校園里,學生們??匆娺@位先生抱著線裝書穿過紫荊花雨。在男性占據(jù)絕對話語權(quán)的史學界,冼玉清開創(chuàng)性地將目光投向被忽視的嶺南女性文化。她在《廣東女子藝文考》中為127位才女立傳,讓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謝小娥、張喬等重見天日。
冼玉清生活極度節(jié)儉,一件旗袍一穿二十多年,對經(jīng)濟拮據(jù)的朋友、學生卻慷慨相助。她資助學生冼星海赴法國深造音樂。她與后來成為新派武俠小說家的梁羽生既有師生之誼,也是忘年之交。
抗戰(zhàn)期間,日軍轟炸廣州時,冼玉清冒死搶救出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孤本。1938年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校香港。課堂上,冼玉清將杜甫詩句寫在泛黃的宣紙上,教學生們在戰(zhàn)火中體認文化血脈:“國破山河在,不是讓我們哀嘆,而是要守住文明的火種?!彼冑u首飾資助貧困女生,在防空洞里舉辦詩會。當有人質(zhì)疑女子研究金石是“不守本分”時,她輕撫著漢代瓦當?shù)貞骸斑@方寸之間的文字,可比三從四德厚重得多?!?/p>
1941年,嶺南大學因香港淪陷而再次疏散。冼玉清拒絕了駐港日方成立的文化組織邀請,返回澳門。次年春,嶺大在廣東韶關(guān)復校。冼玉清不畏艱險,只身北上韶關(guān)赴命。她本可安于優(yōu)渥生活,卻選擇冒著戰(zhàn)火隨校輾轉(zhuǎn)。戰(zhàn)亂的磨煉也讓她愈發(fā)堅韌,勇?lián)鷮W者責任,不斷拓展嶺南研究的視野,畢生學術(shù)著作達數(shù)百萬字。
此外,冼玉清對繪畫、文史考證、金石考證及鑒賞、收藏都極為精通,被譽為嶺南第一位女博學家。她還被譽為“嶺南數(shù)百年來第一女詩人”,國學大師陳寅恪贊其“以詩紀史”。
1955年,冼玉清在病榻上校訂自傳體著作《更生記》,書的扉頁題著“寧作詩人死,不為閨閣生”,墨跡力透紙背。1965年10月,冼玉清因病離世,將畢生積蓄悉數(shù)捐出,用作教育基金等。
在男性史觀主導的20世紀,冼玉清用學術(shù)研究為沉默的女性先賢修筑紀念碑,以教育實踐為后來者鋪就前行之路。這位終身與古籍為伴的嶺南女兒,在浩繁卷帙間完成了對性別桎梏最深刻的突圍。而她在戰(zhàn)火中守護文明星火的倔強身影,是一個時代女性最優(yōu)雅的反抗。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